發布時間:2015-09-15 09:44:01 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是基於(yu) 物流增值鏈中的供應商、終端用戶、金融機構和物流企業(ye) 等各方的共同需要所產(chan) 生和發展的,是近幾年才在我國流行起來的。
廣義(yi) 的物流金融是指在整個(ge) 供應鏈管理過程中,通過應用和開發各種金融產(chan) 品,有效地組織和調劑物流領域中貨幣資金的運動,實現商品流、實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機統一,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的融資經營活動,最終實現物流業(ye) 與(yu) 金融業(ye) 融合化發展的狀態。
狹義(yi) 的物流金融是指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第三方物流供應商和金融機構向客戶提供商品和貨幣,完成結算和實現融資的活動,實現同生共長的一種經濟模式。
物流金融作為(wei) 物流業(ye) 和金融業(ye) 的有機結合,不僅(jin) 是金融資本業(ye) 務創新的結果,也是物流業(ye) 發展壯大的需要,可從(cong) 三個(ge) 方麵理解和把握物流金融。
首先,整個(ge) 供應鏈的有效運轉需要金融業(ye) 的大力支持。
其次,金融機構金融服務業(ye) 務創新更需要參與(yu) 物流供應鏈的實際運作。主要表現在信用貸款、倉(cang) 單質押、權利質押、信托、貼現、融資租賃、保險、有價(jia) 證券的交易和擔保業(ye) 務中。
再次,供應鏈管理的效率有賴於(yu) 物流金融的發展。物流金融的提出和物流金融業(ye) 務的應運而生,解決(jue) 了供應鏈上相關(guan) 企業(ye) 因資金不足而產(chan) 生的困難,拓寬了供應鏈上相關(guan) 企業(ye) 發展的空間,提升了供應鏈的運作效率。
因此,物流業(ye) 與(yu) 金融業(ye) 的結合,不僅(jin) 代表了一種全新的理念,而且也使金融業(ye) 開辟的一個(ge) 新領域。
債(zhai) 權債(zhai) 務關(guan) 係的模式
目前我國的物流金融現狀,不僅(jin) 與(yu) 國際通行做法相距甚遠,而且與(yu) 物流業(ye) 的發展要求很不適應。
雖然,上個(ge) 世紀90年代工商企業(ye) 向地區性股份製商業(ye) 銀行參股出現了高潮,進而有大型工商企業(ye) 集團通過建立全資附屬的商業(ye) 銀行,將資本運作延伸到銀行領域,如中信實業(ye) 銀行和中國光大銀行的建立。同時,1996年就開始在部分城市國有大中型企業(ye) 試行的主辦銀行製度,即一家企業(ye) 以一家銀行作為(wei) 自己的貸款銀行並接受該銀行的金融服務以及財務監管的一種銀企結合製度。
發展至今,商業(ye) 銀行在這種結合中仍處於(yu) 被動地位,股權聯係鬆散,規模小,實力不強。比如銀行資本與(yu) 產(chan) 業(ye) 資本僅(jin) 是單一類型的結合,即僅(jin) 是工商企業(ye) 對銀行的單向資本滲透。主辦銀行製度僅(jin) 強調主辦銀行對企業(ye) 的服務,沒有體(ti) 現銀行對企業(ye) 的監控,而且隻限於(yu) 合作協議,沒有長期穩定的產(chan) 權紐帶。
因此,應完善主辦銀行製度,采取債(zhai) 權債(zhai) 務關(guan) 係為(wei) 紐帶的模式。這一模式下的金融業(ye) 和物流業(ye) 之間的關(guan) 係不是短期、小額和鬆散的借貸關(guan) 係,而是金融機構(如商業(ye) 銀行)與(yu) 有實力的物流企業(ye) 集團之間長期、大額、穩定的借貸關(guan) 係。在這種關(guan) 係的基礎上,金融機構對物流企業(ye) 形成一定程度的控製。如在日本的主銀行製度中,主銀行是客戶企業(ye) 的最大債(zhai) 權人,在企業(ye) 出現經營危機時會(hui) 以緊急融資給予支持;而對企業(ye) 的經營管理則有審核監督的權力。
股權關(guan) 係的模式
這種模式有兩(liang) 種表現:當金融機構(如商業(ye) 銀行)或物流企業(ye) 、生產(chan) 企業(ye) 單方麵持有對方的股權時,就是單向持股模式;當金融機構和物流企業(ye) 、生產(chan) 企業(ye) 互相持有對方的股權時,就是雙向持股模式。
金融機構和物流企業(ye) 、生產(chan) 企業(ye) 間從(cong) 外在的債(zhai) 權關(guan) 係發展到內(nei) 在的股權融合,加大了商業(ye) 銀行與(yu) 物流企業(ye) 利益的關(guan) 聯度,提升了供應鏈運作和管理的效率,降低了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增強了各方的實力,實現了互利共贏。許多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多是借助這樣的融合方式迅速發展起來的。
債(zhai) 權轉股權模式
即對那些經營管理和市場前景良好,但由於(yu) 注資不足而陷入困境的物流企業(ye) 、第三方物流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如商業(ye) 銀行)可將超過一定年限的部分貸款轉為(wei) 對該類企業(ye) 的股權投資。通過這種模式取得銀行的信用,可以有效地解決(jue) 在金融服務中的效率問題。
具體(ti) 的做法就是商業(ye) 銀行把貸款額度直接授權給相關(guan) 物流企業(ye) ,再由物流企業(ye) 根據客戶的需求和條件進行質押貸款和最終結算。物流企業(ye) 向商業(ye) 銀行按企業(ye) 信用擔保管理的有關(guan) 規定和要求開展信用擔保,並直接利用這些信貸額度向相關(guan) 企業(ye) 提供靈活的質押貸款業(ye) 務,商業(ye) 銀行則基本上不參與(yu) 貸款項目的具體(ti) 運作。
該模式有利於(yu) 相關(guan) 企業(ye) 更加便捷地獲得融資;有利於(yu) 商業(ye) 銀行提高對供應鏈全過程的監控能力,更加靈活的開展金融服務。這也是解決(jue) 物流企業(ye) 融資難、高負債(zhai) 、保全銀行資產(chan) 、強化銀行對相關(guan) 企業(ye) 監督和管理的一種途徑。
組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即利用實力較強的物流公司專(zhuan) 業(ye) 服務,將商業(ye) 銀行、生產(chan) 企業(ye) 以及多家經銷商的資金流、實物流、商品流、信息流有機結合,封閉運作,為(wei) 企業(ye) 提供全程金融服務。它打破了傳(chuan) 統的地域限製,在無分支機構的地區開展動產(chan) 質押業(ye) 務,保證了生產(chan) 企業(ye) 及經銷商資金有效運轉,保證物流企業(ye) 及時提供配送服務,優(you) 化供應鏈。
在此可借鑒美國持股公司的做法,由商業(ye) 銀行向物流企業(ye) 集團的金融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股、控股或直接建立自己的控股公司實現間接的物流業(ye) 和金融業(ye) 的結合。
人事滲透模式
即商業(ye) 銀行和物流企業(ye) 之間雙向人事滲透,互派人員。由於(yu) 大型物流企業(ye) 集團和第三方物流服務供應商資金流量大,信貸資金占用多,經濟效益比較穩定,合作風險小,應允許金融機構與(yu) 大型優(you) 質物流企業(ye) 集團之間的雙向股權融合,並互派股權代表,建立以股權為(wei) 紐帶,集商品流、資金流、實物流和信息流為(wei) 一體(ti) 的銀企集團。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