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8-31 09:43:07 第一物流網

價(jia) 值高達十萬(wan) 億(yi) 元的中國農(nong) 業(ye) 市場,正在發生著一場史無前例的變化,一場由“互聯網+”引起的農(nong) 業(ye) 供應鏈的顛覆行動,正醞釀著更大的改變。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供應鏈中,農(nong) 產(chan) 品從(cong) 田地到餐桌經曆著“人、場、貨”的模式,“互聯網+”環境下的農(nong) 業(ye) 供應鏈,將改變舊模式,建立新的“貨、流、人”模式,通過信息化技術和手段,變“以產(chan) 定銷”為(wei) “以銷定產(chan) ”,適應現代社會(hui) 生產(chan) 生活節奏,創造更多的價(jia) 值。
應如何把握這一大好機遇呢?目前國內(nei) 的農(nong) 業(ye) 供應鏈創新體(ti) 現在哪兒(er) 呢?
犁鏵在黑色的土地上劃出一隴一隴,種子被播撒下去,伴著陽光和雨露,生根、發芽,搖曳著的南風裏,拔節、生長、吐穗、開花、結果,逐漸走向成熟。
相信在農(nong) 村長大的朋友,不會(hui) 忘記父輩們(men) 在田間地頭彎腰勞作的場景,如今的“畫風”已變成大型農(nong) 業(ye) 機械轟隆隆地響徹在農(nong) 田,播種、澆水與(yu) 收割,農(nong) 民通過互聯網了解外麵的世界和市場的需求,更利用現代化的視頻通話技術請教遠在千裏之外的農(nong) 學專(zhuan) 家解決(jue) 自家的病蟲害。“互聯網+”時代下,農(nong) 業(ye) 正成為(wei) 一個(ge) 擁有著極大發展前景的市場,供應鏈也隨之迎來更大的創新。
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存在哪些掣肘?農(nong) 業(ye) 供應鏈存在哪些問題待解呢?
曾經有一個(ge) 實驗,在貴州,市麵上的龍井茶質量很好,但因不是產(chan) 自杭州而賣不出一個(ge) 合理的價(jia) 格,研究院將茶葉包裝好並通過互聯網聯係賣方和買(mai) 方,由研究院做信用擔保,實驗的結果是,大家很願意為(wei) 優(you) 質的產(chan) 品支付應有的價(jia) 值,把利潤還給農(nong) 民,讓他們(men) 用更健康更環保的方式進行新的種植。
這個(ge) 例子說明,“互聯網+”農(nong) 業(ye) 讓農(nong) 業(ye) 供應鏈產(chan) 生了新的變化。移動互聯將生產(chan) 者和消費者直接連接起來,砍掉中間環節,把更多的利潤還給生產(chan) 者。而砍掉中間環節後,每個(ge) 人都會(hui) 為(wei) 自己的產(chan) 品負責,大家需要的有機蔬菜、無公害蔬菜,以前的層層驗證難題就會(hui) 因此而“煙消雲(yun) 散”。
經濟學家孟昭莉向記者表示,中國存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形勢嚴(yan) 峻和農(nong) 村治理較為(wei) 落後的雙重挑戰,綜合國內(nei) 外的經驗來看,移動互聯是能夠提升社會(hui) 、經濟協調發展水平,性價(jia) 比最高的投資,移動互聯在中國同樣可成為(wei) 輔助解決(jue) “三農(nong) ”問題的杠杆。
具體(ti) 來說,微信公眾(zhong) 號及手機QQ等社交平台可幫助公共衛生部門迅速收集信息,及時了解病蟲害傳(chuan) 播情況,及時作出部署;騰訊雲(yun) 的數據儲(chu) 存及計算功能,可幫助儲(chu) 存糧食曆史數據,動態分析作物生長情況,微信可以將手機與(yu) 智能設備、農(nong) 業(ye) 機械相連,用戶可通過手機遠程操控農(nong) 業(ye) 機械,實現智能生產(chan) 。此外,微信還可以幫助農(nong) 民交流分享種植經驗,定向推送行業(ye) 生產(chan) 知識,提供遠程農(nong) 業(ye) 診斷服務。
從(cong) 上遊農(nong) 資到中間生產(chan) ,再到儲(chu) 備物流與(yu) 銷售等下遊配套,整個(ge) 中國農(nong) 業(ye) 市場的財富規模據信高達十萬(wan) 億(yi) 元,如果算上農(nong) 民和農(nong) 村地區的生產(chan) 生活消費等活動,整個(ge) 大“三農(nong) ”領域孕育著不可估量的商機。
年輕的80後小夥(huo) 兒(er) 楊光是旭農(nong) 網的創始人,他已經在這個(ge) 行業(ye) 做了九年,他把精力全部放在網站的打理上,如果不是朋友的提醒,他還沒有意識到已經創業(ye) 九年了。
楊光的想法是,“讓九億(yi) 農(nong) 民富起來”。他的旭農(nong) 網以政府宏觀政策為(wei) 依托,全力打造網上農(nong) 村經紀人概念,並讓更多的農(nong) 民、在校大學生、打工族加入到網上農(nong) 村經紀人的行列中,通過網站平台發布供求信息實現帶動地方區域經濟,適當緩解農(nong) 村就業(ye) 壓力,使用戶通過網站平台實現贏利。
當記者在微信上表示想了解旭農(nong) 網時,楊光表現的非常樂(le) 意。他告訴記者,網上農(nong) 村經紀人有很多種,旭農(nong) 網上的經紀人分布在農(nong) 業(ye) 供應鏈的上下遊。通過農(nong) 村經紀人實現農(nong) 民與(yu) 農(nong) 企的牽線搭橋,突破了農(nong) 村電腦普及率及農(nong) 村網絡普及率低的瓶頸。不僅(jin) 如此,用戶通過旭農(nong) 網還可以獲取線上、線下多途徑的信息。實現了農(nong) 戶、農(nong) 村經紀人、網站平台、市場,線上線下的產(chan) 業(ye) 鏈的融合。
通過普及網上農(nong) 村經紀人的概念,旭農(nong) 網促進了農(nong) 產(chan) 品與(yu) 市場的有效對接,搜集農(nong) 村閑散勞動力,創造了再就業(ye) 機會(hui) ,帶動農(nong) 產(chan) 品的區域經濟,實現開創了“一個(ge) 經紀人帶一村,多個(ge) 經紀人帶一片”的多贏局麵。
楊光的團隊憑自己的創新開創了新的模式,而成立於(yu) 2011年的一畝(mu) 田則擁有更大的實力,經過不到四年的發展,成為(wei) 國內(nei) 領先的農(nong) 產(chan) 品誠信交易平台和國內(nei) 最大的農(nong) 產(chan) 品交易大數據平台。它通過網站、手機APP、網店以及與(yu) 百度合作的直達號,創新出了我國“互聯網+農(nong) 業(ye) ”的典型模式——一端服務批發商和采購商,一端服務農(nong) 民和產(chan) 地,通過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以及線上線下的撮合服務,幫助產(chan) 地農(nong) 民實現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銷對接,緩解農(nong) 產(chan) 品交易難和賣價(jia) 低等傳(chuan) 統難題。
在談到創新“互聯網+農(nong) 業(ye) ”的模式時,一畝(mu) 田集團副總裁兼集團研究院院長高海燕,分別用“選擇”、“線下”、“規模”這三個(ge) 關(guan) 鍵詞,向記者解釋了他對於(yu) “互聯網+農(nong) 業(ye) ”的認知。
第一個(ge) 關(guan) 鍵詞“選擇”,回答了他為(wei) 什麽(me) 做B2B的問題。他希望能夠突破農(nong) 村基礎設施條件下的最後一公裏的約束。
他認為(wei) ,在農(nong) 村,買(mai) 賣雙方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農(nong) 村裏的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農(nong) 民經紀人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賣不上價(jia) 發愁,而城市裏的商超、餐飲企業(ye) 、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企業(ye) 卻為(wei) 找不到物美價(jia) 廉的貨源而苦惱;在物流方麵,農(nong) 村“最後一公裏”的難題不僅(jin) 是設施的短缺,更是物流規模與(yu) 資源的不匹配,再加上先進技術在農(nong) 村推廣難度大,三大難題約束著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供應鏈的發展。
第二個(ge) 關(guan) 鍵詞“線下”,彰顯了他立足線下的布局基礎。
在一畝(mu) 田,有80%的人力資源布局線下,這不是簡單的鼠標加鍵盤的互聯網公司,而是腳上粘滿泥巴的電商平台。目前一畝(mu) 田線下有兩(liang) 個(ge) 布局,一是在主要的省市建立了35個(ge) 市場服務中心,旨在推動采購端的用戶產(chan) 生互聯網習(xi) 慣,以大城市為(wei) 中心。二是在產(chan) 地簽約縣達63個(ge) ,服務9個(ge) 跨省大區,服務範圍可達900個(ge) 縣。
第三個(ge) 關(guan) 鍵詞“規模”,則表示了一畝(mu) 田在創建新的商業(ye) 模式上,將規模作為(wei) 基礎,走創新的互聯網B2B道路。
高海燕指出,做大交易規模是一畝(mu) 田做B2B選擇追求,也是一畝(mu) 田商業(ye) 模式的基礎。一畝(mu) 田靠第三方收購以收取微量傭(yong) 金,這需要規模。在特定的效益領域,追求微利,才能換來成本的降低,這也需要規模。此外,做規模也是一畝(mu) 田希望通過“互聯網+”做到的創新和改變,他們(men) 希望能夠闖出一條新路出來,通過互聯網創新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流程,做大農(nong) 產(chan) 品交易中心規模。
“互聯網最大的價(jia) 值不是改變信息不對稱,而是改變行業(ye) 流程,改變中國農(nong) 產(chan) 品交易結構乃至中國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結構。”他說道。
關(guan) 於(yu) 一畝(mu) 田的案例,記者采訪了北京眾(zhong) 誠眾(zhong) 享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羅輝林,他指出,規模是商業(ye) 模式及供應鏈的基礎,比如沱沱工社目前的規模並不大,做不了土菜的領域,當規模發展起來了,就可以考慮商業(ye) 模式和供應鏈的創新。一畝(mu) 田通過“互聯網+”渠道的創新,旨在改變農(nong) 產(chan) 品交易結構和市場結構,這是從(cong) 其自身角度出發作出的模式創新,對整個(ge) 行業(ye) 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yi) 。
看到了機遇,又了解了模式,我們(men) 將焦點轉移到物流上。“互聯網+農(nong) 業(ye) ”如何解決(jue) 最後一公裏難題呢?農(nong) 產(chan) 品從(cong) 田間地頭到老百姓餐桌的過程中,互聯網到底參與(yu) 了什麽(me) ,創造了什麽(me) 價(jia) 值?我們(men) 來看看青年菜君怎麽(me) 做。
要回答這個(ge) 問題,得先看看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供應鏈模式下都有哪些問題。
在傳(chuan) 統供應鏈裏,消費者一般去菜市場或者超市購買(mai) 農(nong) 產(chan) 品,這種獲取渠道最大問題在於(yu) ,過多的中間環節,抽走多倍的利差,導致價(jia) 格虛高。所以,農(nong) 產(chan) 品貴在流通費,而不是食材本身。此外,傳(chuan) 統模式下的農(nong) 產(chan) 品或生鮮行業(ye) 還存在食材配送物流成本高、農(nong) 產(chan) 品損耗大、產(chan) 品形態相對單一、品牌程度低等問題和不足。
對此,互聯網能夠貢獻什麽(me) 呢?比如,一畝(mu) 田通過信息的充分傳(chuan) 遞打掉了很多中間環節,極大地消除了信息不對稱降低了成本。
而對於(yu) 庫存損耗,青年菜君的解決(jue) 方案是:用戶線上下單,每天24點之前停止次日訂單的訂購,整理計算出所有下單產(chan) 品所需食材,然後直接向供應商下單。供應商在兩(liang) 個(ge) 小時內(nei) 把食材送到中央工廠,連夜進行食材處理加工。“這樣可以帶來兩(liang) 個(ge) 好處:庫存沒有了,降低了損耗帶來的成本;消費者獲得的都是當天處理過的新鮮食材,符合中國‘吃的是新鮮’的傳(chuan) 統。如果沒有互聯網,這是不可能實現的。”青年菜君聯合創始人任牧這樣解釋。
對於(yu) 生鮮菜品的物流,青年菜君從(cong) 剛開始地鐵口自提發展為(wei) 社區自提,最終考慮做宅配,原因在於(yu) 運用“互聯網+”的技術手段,青年菜君的創新為(wei) 農(nong) 業(ye) 供應鏈提供了一個(ge) 新的模式,供需信息得到了明確對接,使青年菜君的業(ye) 績得到了快速增長,宅配成本改由企業(ye) 自身承擔,為(wei) 用戶節省了更多的時間和成本,也為(wei) 自身塑造了品牌和口碑,贏得更多發展空間。
從(cong) 青年菜君的解決(jue) 方案可以看出,互聯網在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鏈的重構非常重要,能夠充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借助互聯網,青年菜君將原來的供應鏈反了過來,使用戶需求在前,生產(chan) 、采購、物流在後,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實現了反向供應鏈的C2B。
總之,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供應鏈正在被“互聯網+”衝(chong) 擊,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物流難題也正在一一瓦解,重構農(nong) 業(ye) 供應鏈變的非常重要。年輕有為(wei) 的朋友們(men) ,正在創新的路上奮力前行,立足農(nong) 業(ye) ,吸取新技術和新思想,用新的作品架構起了現代農(nong) 業(ye) 供應鏈。他們(men) 的典型創新案例,也給業(ye) 界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啟發。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