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綜合物流 > 正文

互聯網電商下鄉 農民搭上“順風車”

發布時間:2015-07-27 10:40:52 重慶日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許多農(nong) 民也在網上開起了“店鋪”,將產(chan) 品賣到了更遠的市場。農(nong) 民開網店會(hui) 遇到哪些問題?怎樣更好地經營自家網店?本期生活周刊將進行關(guan) 注。
  “我投入十多萬(wan) 元改良了豆腐乳的包裝玻璃瓶,現在再也不擔心物流損壞瓶子了。”近日,秀山縣清溪場鎮湧進村的辛玄勇告訴記者,自從(cong) 搭上了農(nong) 村電商這趟“順風車”,他家開的“辛家老店”豆製品公司已將豆腐乳賣到了全國各地,今年的網上銷售量就已超過1萬(wan) 瓶。
  如今,隨著農(nong) 村上網條件的改善,電子商務已在我市廣大農(nong) 村地區普及。和辛玄勇一樣,許多曾經隻拿著鋤頭、盯著田地盼好收成的農(nong) 民,現在都拿著鼠標、盯著電腦在網上當起了老板。
  這些時髦的農(nong) 民是怎樣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增加家庭收入的?他們(men) 又克服了哪些困難?對此,記者深入了秀山、酉陽、忠縣、大足等區縣進行采訪。
  農(nong) 民學會(hui) 開網店
  辛玄勇的豆腐乳生產(chan) 基地,就在秀山縣清溪場鎮湧進村,距縣城12公裏。以前,他家的豆腐乳僅(jin) 在本地實體(ti) 店銷售,銷量還不錯。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他接到一個(ge) 親(qin) 戚打來的電話,說幾個(ge) 朋友很喜歡吃他家賣的豆腐乳,希望他寄些過去。久而久之,他萌生了網上開店的想法。如今,他還投資把豆腐乳的包裝瓶進行改良,每年有1萬(wan) 多瓶豆腐乳賣到了重慶、湖南、貴州等地,營業(ye) 額近10萬(wan) 元。
  周永權是忠縣永豐(feng) 鎮的淩雲(yun) 村土生土長的農(nong) 民,也是村裏的大豆經紀人。最近,周永權正為(wei) 大豆銷售發愁:網上發來的訂單增多了,村裏儲(chu) 存的大豆不夠,隻得去別的鄰村去“借”。最近幾年,周永權用自己闖蕩經商的經驗和網上靈通的市場信息,不僅(jin) 為(wei) 村裏優(you) 勢大豆開拓出一條銷路,還帶動兩(liang) 村新增豆農(nong) 400多戶、麵積1000多畝(mu) 。每年大豆銷售量在100萬(wan) 斤左右,銷售額400多萬(wan) 元。
  和他們(men) 一樣,不少農(nong) 民也不斷加入網銷大軍(jun) ,從(cong) 淘寶店到專(zhuan) 業(ye) 網站,與(yu) 互聯網結緣越結越深。地方特色的農(nong) 副產(chan) 品、曆史傳(chuan) 承的手工藝品、甚至當地主導工業(ye) 的延伸加工品等,都被擺到“網攤”上。
  五年前,位於(yu) 北碚區的重慶素心臘梅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鄭明友試著開了一家網店。之後,不但將當地臘梅賣到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還賣到了新加坡。如今,網絡渠道銷售量已占靜觀臘梅銷售的1/5份額,約400萬(wan) 束鮮花、20噸幹花通過網絡渠道銷售到了全國許多地方,銷售收入達1200萬(wan) 元。
  將會(hui) 遇到幾道坎
  “在外人看來,網上經銷農(nong) 產(chan) 品是一件容易且獲利豐(feng) 厚的生意。其實,這一行並沒有看起來那麽(me) 簡單,一個(ge) 農(nong) 民開網店經銷農(nong) 產(chan) 品,特別是身處在鄉(xiang) 間,需要克服很多困難。”酉陽縣塗市鄉(xiang) 銀嶺村的石正偉(wei) 說。
  一是快遞下鄉(xiang) 難。6年前,跟不少區縣一樣,酉陽縣的快遞業(ye) 並不發達,快遞基本不能下鄉(xiang) 。就是現在,還有大部分農(nong) 村地區,沒有快遞到村的業(ye) 務。有的農(nong) 村網店每接到一筆訂單,從(cong) 郵寄之日至訂貨方收到包裹經常“晚點”,很多農(nong) 民網店老板為(wei) 此沒少被“數落”。2009年,石正偉(wei) 就在縣城成立了中通酉陽公司及貨運部,並在幾個(ge) 鄉(xiang) 鎮建立分撥點,讓當地葛根、臘肉、大米等農(nong) 產(chan) 品賣到了網上。
  二是產(chan) 品保鮮難。農(nong) 民網店的不少產(chan) 品都是農(nong) 家自產(chan) 的農(nong) 產(chan) 品,一般都是新鮮食品或者初加工食品。如果要經過長途運輸送到顧客手中,產(chan) 品保鮮是個(ge) 大難題。就拿大足區龍崗辦事處觀音岩村菜農(nong) 安祥周為(wei) 例,他想通過網上銷售自己300多畝(mu) 基地裏的新鮮蔬菜,但他暫時沒有辦法解決(jue) 蔬菜保鮮問題,因此,當網店老板的願望目前還未實現。
  三是產(chan) 品推銷難。秀山縣清溪場鎮的“辛家老店”豆製品公司老板辛玄勇說,目前,市場上的同類產(chan) 品比較多,農(nong) 民想要在這個(ge) 大市場裏分得一杯羹,還需要努力學習(xi) 各種營銷方法。
  還得靠增值服務
  令人欣喜的是,我市不少農(nong) 民利用互聯網這一致富“神器”,實現了從(cong) 田間地頭走向網絡市場的華麗(li) 轉型。
  忠縣雙桂鎮龍橋村的馬劉洋就是代表之一。以往,馬劉洋成立的重慶豬太郎農(nong) 業(ye) 股份合作社隻走實體(ti) 店的銷售野豬肉的模式,去年底,他還研發出了野豬肉做成的休閑食品,帶領社員們(men) 入駐了淘寶、天貓、1號店等網店,以及忠縣特產(chan) 網等本土幾家電商平台。短短半年時間,他的野豬肉產(chan) 品在網上的銷售量就占所有銷售量的四成左右。目前,馬劉洋又注冊(ce) 了“忠州牛”商標,計劃將本地優(you) 質的牛肉也做成休閑食品賣到網上。
  石柱縣冷水鎮的蓴菜大戶彭善湖,他利用網絡和營銷知識開設了一個(ge) 蓴菜網店。如今正值蓴菜上市季節,他的蓴菜賣俏了,讓他不得不臨(lin) 時從(cong) 周邊村民手裏收貨。不久前,縣裏在冷水鎮八龍村蓴菜觀光園區辦了一個(ge) “蓴菜節”,他將遊客邀請到自家的蓴菜基地,讓消費者體(ti) 驗蓴菜采摘,還給蓴菜打了個(ge) 很好的銷售廣告。
  “互聯網不僅(jin) 僅(jin) 提升了農(nong) 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城鄉(xiang) 在市場化上的不對稱局麵。”馬劉洋說,盡管其中還存在散、亂(luan) 、小等一係列問題,但電子商務帶給農(nong) 村和農(nong) 民的好處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如今,農(nong) 民網店還在不斷“進化”中。記者走訪發現,除了賣貨,農(nong) 民還通過網絡學習(xi) 到了市場銷售知識,學會(hui) 了自我包裝和營銷,以及提供增值服務來搶奪更大的市場。
  城口縣嵐天鄉(xiang) 星月村“大巴山樂(le) 氧吧農(nong) 特產(chan) 品”淘寶店的一群合作社農(nong) 民,就將嵐天鄉(xiang) 的高山土特產(chan) 賣到了全國各地。他們(men) 賣給顧客的產(chan) 品要求比較高:供應標準尺寸的臘肉、按照標準化種植的靈芝、核桃、黨(dang) 參、天麻等土特產(chan) 。“隻有完成了這種深度市場化的發育,我們(men) 的淘寶店才能擁有真正的未來。”該店的負責人說。首席記者湯豔娟
  石柱首個(ge) 電商扶貧網店開業(ye)
  “有了這個(ge) 平台,我們(men) 貧困山區的土特產(chan) 就可以直接從(cong) 網上銷售到全國各地了,真是太方便了。”7月22日,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首個(ge) 電商扶貧網店“重慶村遊網·石柱三河鎮網上村莊”在三河鎮開業(ye) ,當地老百姓很是高興(xing) 。
  長期以來,農(nong) 產(chan) 品信息不暢,銷售渠道單一,導致大量農(nong) 產(chan) 品滯銷,嚴(yan) 重製約著貧困戶脫貧致富。今年以來,石柱縣扶貧辦探索利用電商引導當地村民脫貧。
  進入“重慶村遊網”,打開“石柱三河鎮網上村莊”的界麵,就可以看到關(guan) 於(yu) 當地景點、農(nong) 家樂(le) 、土特產(chan) 品等情況的詳細介紹。遊客還可以直接在此網站上預訂農(nong) 家樂(le) 、購買(mai) 土特產(chan) 品,既方便又快捷。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