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宏觀經濟 > 正文

金融危機後中國金融發展的幾個趨勢

發布時間:2015-04-30 10:34:31 百度百家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wei) ,發起於(yu) 美歐中心國家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預示著亞(ya) 洲和新興(xing) 市場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的崛起,並必將在未來的國際貨幣體(ti) 係重構成為(wei) 重要的一極,從(cong) 而建立亞(ya) 洲—美國—歐洲式的“三國演義(yi) ”格局。應當說,到目前為(wei) 止,這還是一種過於(yu) 樂(le) 觀的預計。客觀地講,至少目前,亞(ya) 洲不具備全麵重構當前國際貨幣體(ti) 係的條件。
  這樣看來,中國既要穩定國內(nei) 金融體(ti) 係,又要擴大在國際貨幣體(ti) 係中的發言權。因此,綜合來看,在目前的國際貨幣體(ti) 係格局下,中國的選擇麵臨(lin) 不少的挑戰。從(cong) 目前的研究看,大致可以從(cong) 以下兩(liang) 個(ge) 方麵推進:
  通過本土金融市場發展來促進全球貨幣體(ti) 係的逐步改進
  首先在實體(ti) 經濟領域:微調發展模式,增強經濟增長的內(nei) 生性和可持續性。
  中國宏觀經濟不穩定之根源一定程度上在於(yu) 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隻要中國整個(ge) 經濟非常依賴出口,必然會(hui) 形成這種大量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chu) 備,盡管美元的價(jia) 值處於(yu) 下降趨勢,但是在目前情形下,卻隻能被動地買(mai) 進美元。正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才應該把調結構放在一個(ge) 十分重要的位置,從(cong) 而增加經濟的內(nei) 生性。
  當然,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的內(nei) 生性和可持續性也顯著增加,這也是一個(ge) 事實。2008年底以來中國經濟的複蘇,可以說完全由內(nei) 需推動,出口對中國經濟的帶動作用為(wei) 負值,中國經濟的內(nei) 生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ge) 基本判斷上:第一,民間投資開始啟動。第二,民間消費需求正在啟動,甚至正在起飛。第三,中國經濟增長的區域結構與(yu) 不平衡正在改變。
  其次金融領域:微調金融模式,推動本土化金融市場發展。
  這次發源於(yu) 西方發達國家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是新興(xing) 市場幾十年來第一次沒有成為(wei) “金融風暴中心”,其主要原因就在於(yu) 西方發達國家家庭、企業(ye) 與(yu) 金融機構的“過度杠杆化”:家庭過度借貸和過度支出、金融機構高風險的借貸活動等。因此這也是一場債(zhai) 務、信用和清償(chang) 力危機。從(cong) 另一個(ge) 側(ce) 麵看,這種“過度杠杆化”本質上反映了發達國家實體(ti) 部門與(yu) 金融部門的不對稱。金融的發展大大超過了實體(ti) 經濟的發展,金融創新背離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金融工具異常複雜,龐大的影子銀行體(ti) 係長期遊離於(yu) 監管者的視野。
  然而,新興(xing) 市場的狀況卻恰恰相反。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中國等新興(xing) 市場實體(ti) 經濟發展很快,國內(nei) 金融業(ye) 的發展卻比較緩慢。就中國而言,盡管最近幾年,中國金融業(ye) 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但總體(ti) 方向上,仍然堅持了金融業(ye) 服務於(yu) 實體(ti) 經濟的基本原則。雖然中國以銀行為(wei) 核心的金融體(ti) 係為(wei) 隔絕危機衝(chong) 擊、防禦風險架起了一個(ge) “防火牆”,但是中國金融業(ye) 發展仍然存在巨大的空間。
  事實上,正是因為(wei) 中國本土金融市場不夠發達,才使大量儲(chu) 蓄和國際收支盈餘(yu) 飄洋過海,配置到我們(men) 並不熟悉的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資產(chan) 上,從(cong) 而麵臨(lin) “資產(chan) 錯配”和“貨幣錯配”風險。然而,金融危機本身即表明目前這種“我賣你有毒玩具、你賣我有毒資產(chan) ”的模式不可持續,我們(men) 需要自己本土發達的金融市場。
  就我個(ge) 人的觀察而言,我認為(wei) 隻要投資於(yu) 本土的資本回報大於(yu) 買(mai) 美國國債(zhai) ,投在中國就是合理的。這是一個(ge) 長期的經濟結構轉型問題。商定中國的儲(chu) 蓄率,要麽(me) 降下來,增加居民消費;要麽(me) 就用在中國本土,用於(yu) 改進基礎設施、發展債(zhai) 券市場。或者放鬆資本管製,讓更多的投資留在中國本土。雖然銀行信貸大幅增加,但是“存貸比”沒有大幅度上升,銀行存款在源源不斷地增加,所以銀行貸款有充足的存款支持。然而,僅(jin) 僅(jin) 依賴信貸投放是不夠的,要發展資本市場。總之,我們(men) 期望中國本土金融市場發展得更快更好一些。
  積極參與(yu) 亞(ya) 洲區域金融市場的發展,促進國際貨幣體(ti) 係區域格局的改進
  一是建立東(dong) 亞(ya) 貨幣合作框架:亞(ya) 洲貨幣基金組織和亞(ya) 洲中央銀行。
  盡管目前東(dong) 亞(ya) 尚未達成正式的貨幣合作協議,但是亞(ya) 洲金融危機以後,東(dong) 亞(ya) 地區在匯率和貨幣合作方麵其實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東(dong) 亞(ya) 金融危機之前,基本上所有的東(dong) 亞(ya) 貨幣都采取盯住美元的匯率製度。由於(yu) 亞(ya) 洲商品主要出口到美國,美元也自然是亞(ya) 洲最主要的貿易結算與(yu) 投資貨幣。東(dong) 亞(ya) 金融危機對這種非正式的貨幣與(yu) 匯率合作帶來重創,並迫使包括中國在內(nei) 的東(dong) 亞(ya) 多數國家開始放棄“美元之錨”,並轉向參考一籃子國際貨幣。更為(wei) 重要的是,東(dong) 亞(ya) 經濟體(ti) 區域內(nei) 的貨幣聯係也開始加強。
  可以預測,此次金融之後,全球匯率製度也將從(cong) 一種儲(chu) 備貨幣向多種儲(chu) 備貨幣轉變。對於(yu) 東(dong) 亞(ya) 而言,這意味著一種艱難選擇,這需要東(dong) 亞(ya) 經濟體(ti) 能夠在正式貨幣與(yu) 匯率合作方麵實現大的突破。目前來看,一種比較務實的可能性安排就是成立亞(ya) 洲貨幣基金組織和亞(ya) 洲自己的中央銀行,負責促使各個(ge) 國家在匯率政策方麵達成一致性安排,並為(wei) 出現金融或國際收支危機的國家提供資金支持,發揮最後貸款人角色。
  如果從(cong) 更長遠的視角觀察,甚至不能排除出現一個(ge) 統一的“亞(ya) 洲貨幣單位”或者“區域中心貨幣”的可能性,它可能是日元、人民幣,也可能是多種貨幣的共同安排,具體(ti) 的合作可能性目前也隻能這樣推測。
  二是建立發達的東(dong) 亞(ya) 區域金融中心。
  曆史上,一個(ge) 世界經濟中心的崛起、一個(ge) 主宰性的國際貨幣的出現都離不開一個(ge) 發達的區域和國際金融市場。19世紀,英國和英鎊的中心地位由倫(lun) 敦發達的國際金融市場支撐;20世紀,美國和美元的這一地位則得益於(yu) 紐約這一發達的國際金融中心,而亞(ya) 洲比較成功的國際金融中心則是香港。因此,當人們(men) 提到國際金融中心,他們(men) 說的是“紐倫(lun) 港”——紐約、倫(lun) 敦和香港。那麽(me) ,亞(ya) 洲如何才能建立一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從(cong) 理論上講,金融中心是市場選擇與(yu) 競爭(zheng) 的結果,東(dong) 京、上海、香港、台北、新加坡都有可能從(cong) 競爭(zheng) 中勝出,成為(wei) 亞(ya) 洲的區域性和國際性金融中心。一個(ge) 真正的金融中心要有很強的包容能力,它需要包容不同的金融機構、開發不同結構的金融產(chan) 品、融合多樣化的金融文化、吸納多層次的金融從(cong) 業(ye) 人員,提供透明的金融監管標準。所有這一切都必須基於(yu) 三種條件:完備的產(chan) 權保護機製、較低的交易成本和較高的透明度。目前來看,隻有香港基本滿足這三項要求,它也是亞(ya) 洲之內(nei) 惟一一個(ge) 有國際化色彩的金融中心。
  總之,我們(men) 應該認識到,在這個(ge) 激烈競爭(zheng) 、優(you) 勝劣汰的世界裏,亞(ya) 洲需要合作,相互依賴,實現多贏。亞(ya) 洲有務實的精神,悠久的曆史及文化,相信可以更好地融入這個(ge) 世界。
  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積極參與(yu) 國際貨幣體(ti) 係改革與(yu) 重建
  人民幣國際化並非一個(ge) 新問題。20世紀90年代,當日元國際化問題引起學者關(guan) 注時,人們(men) 也將部分眼光聚集到了人民幣國際化問題上,但是應者寥寥。
  然而,今天當日元國際化問題已基本退出人們(men) 視線,僅(jin) 將它作為(wei) 教訓討論時,人民幣國際化開始吸引全球範圍內(nei) 的廣泛關(guan) 注。學術上這種研究焦點的轉移發生在今天並非偶然,它反映了當今中國及世界所麵臨(lin) 的經濟及貨幣格局的巨大變化。因此,後危機時代國際貨幣體(ti) 係重建和多元化趨勢已經成為(wei) 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然選擇,而且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參與(yu) 國際貨幣體(ti) 係改革與(yu) 重建,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
  理論上,人民幣國際化的最終目標,是要被國際市場廣泛認可和接受,並發揮計價(jia) 單位、交換媒介和價(jia) 值儲(chu) 藏手段這三大國際貨幣功能。當然,從(cong) 這三個(ge) 角度來講,人民幣都難以與(yu) 美元、歐元、甚至英鎊和日元相提並論。
  目前,我們(men) 正在努力向這一目標邁進,人民幣國際化也將成為(wei) 中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重大突破。經過30年改革開放,中國在實體(ti) 經濟和國際貿易領域都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金融危機則將成為(wei) 中國不斷融入國際金融領域的一個(ge) 重要起點。通過金融市場開放和貨幣國際化,不斷參與(yu) 國際組織和國際遊戲規則的製定,從(cong) 而提高中國的話語權,形成新的突破。
  文章來源:《中國金融電腦》,原文題目為(wei) :《從(cong) 金融危機看國際貨幣體(ti) 係改革與(yu) 中國金融市場發展》,作者:巴曙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員。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