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4-23 10:29:37 互聯網

6年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了普通互聯網創業(ye) 者一個(ge) 積極的信號:如果找到人們(men) 衣食住行的任何一個(ge) 場景切入,就能夠從(cong) 互聯網時代的BAT(百度、阿裏巴巴、騰訊)寡頭格局下成功突圍。
但現在,即便是互聯網已經進化到“互聯網+”,這種草根逆襲的希望依舊渺茫。
最新給這團火焰潑上一盆冷水的,是58同城和趕集網。4月17日下午,兩(liang) 家公司宣布合並,58同城將以3400萬(wan) 份普通股及4.122億(yi) 美元現金,獲得趕集網43.2%的股份(完全稀釋後)。
而兩(liang) 個(ge) 月前,出行領域的滴滴與(yu) 快的,剛剛經曆一場類似的聯姻。
簡單梳理就會(hui) 發現,諸多合並案例背後均有BAT的影子,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肆意鯨吞之後,三家巨頭早已把目光轉向了新鮮出爐的“互聯網+”,“互聯網”向寡頭時代大踏步前進之勢,越發明顯。
為(wei) 什麽(me) 大型合並案接連出現?
內(nei) 憂:燒錢太狠,鬥不下去。
“互聯網+”目前的熱點集中在互聯網與(yu) 傳(chuan) 統行業(ye) 線上線下結合的垂直O2O領域,比如交通出行、餐飲、住房分類信息等。而就像交通出行領域的滴滴和快的一樣,在互聯網信息分類領域,58和趕集也是一對殺得你死我活的公司。這樣的態勢,導致雙方陷入惡性競爭(zheng) 循環,投入大量真金白銀,互相牽製。
中歐國際商學院副教授陳威如在《平台戰略》一書(shu) 中說,如果平台通過補貼最後達到贏者通吃,即達到70%以上的市場份額,就值得燒錢;如果怎麽(me) 打都達不到,就沒有燒錢的必要了。
而58和趕集打了十年,每年的融資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內(nei) 鬥”中,至今也沒分出個(ge) 勝負,公司創始團隊以及背後的投資方,都沒有精力和財力再耗下去了。
滴滴和快的同樣如此,從(cong) 去年年初開始至今一年時間,各自燒掉的補貼費用據稱都達到10億(yi) 元以上,再燒下去,即便背後是騰訊和阿裏巴巴,也扛不住。
在共同的利益之下,握手言和就成了兩(liang) 強之間台前幕後各相關(guan) 方的一致選擇。而以合並的方式言和,則是在共同的外部敵人衝(chong) 擊之下,不得不做的決(jue) 定。
外患:O2O衝(chong) 擊,壓力山大。
對於(yu) 58和趕集,這裏所說的共同外部敵人,就是線上線下結合的O2O業(ye) 務。
58和趕集所屬的分類信息網站已經是上一個(ge) 時代的產(chan) 物,分類信息網本質上屬於(yu) 互聯網中介的角色,而移動互聯網的本質是去中介,如今各類垂直O2O業(ye) 務風生水起,完全能夠替代“傳(chuan) 統”的分類信息網,直接向網民提供服務。
當58與(yu) 趕集慢慢地推出一些垂直領域的O2O業(ye) 務時,大量垂直領域的新創O2O公司已經做得風生水起:交通出行領域有滴滴快的,易到用車和e代駕;餐飲行業(ye) 有餓了嗎、美餐;美業(ye) (美容美甲等)有河狸家;按摩行業(ye) 有功夫熊。
兩(liang) 家公司顯然已經感受到了這些垂直O2O業(ye) 務新公司的壓力。
滴滴和快遞雖然一開始就扮演O2O顛覆者的角色,但作為(wei) “互聯網+”新興(xing) 勢力代表,同樣也有共同的外部阻力——傳(chuan) 統出租車行業(ye) 。這一點,之前全國多地的交通委“違法”表態和出租車司機的抗議,已經給兩(liang) 家公司以及背後的騰訊和阿裏巴巴敲了警鍾。
BAT鯨吞的邊界在哪裏?
58與(yu) 趕集合並,背後的推手也浮出水麵,即成為(wei) 新公司最大股東(dong) 的騰訊。
去年6月,騰訊以7.36億(yi) 元美元入股58同城獲得19.9%的股份;三個(ge) 月後,騰訊又斥1億(yi) 美元增持58同城,占股比例也提升至24%。此番,58與(yu) 趕集合並,騰訊再次出資4億(yi) 美元幫助58同城打發趕集的投資者。粗略估算,騰訊獲得合並後新公司大約30%的股份。
騰訊之外,阿裏巴巴和百度在“互聯網+”尤其是O2O領域也不甘示弱。阿裏巴巴投資過快的,投資了美團,收購了高德地圖,同時自己做外賣平台淘點點、O2O家居等項目;百度在前期就全資收購糯米網,投資去哪兒(er) 、Uber、易到用車,最近又對天天拚車、51拚車等拚車、租車領域和在線教育頗感興(xing) 趣。
聯係到之前滴滴和快的合並案,以及過去一年BAT在這些領域的投資布局,互聯網BAT三足鼎立的曆史,正在“互聯網+”領域重演。
而且依照目前BAT廣撒網斥資入股O2O企業(ye) 的行事風格,隻要依靠搶占流量入口帶來安全感和收入的競爭(zheng) 思路一天不變,BAT的鯨吞,就不會(hui) 有停下來的打算。BAT到底會(hui) 變得多大,誰都不知道。
這種趨勢如果持續下去,在BAT已經成為(wei) 火熱的“互聯網+”浪潮底座的情況下,對於(yu) BAT與(yu)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行業(ye) 的良性健康發展、乃至國家的治理體(ti) 係,都會(hui) 帶來不小的挑戰。
這種挑戰目前已經有了一些擔心的聲音,比如,在滴滴與(yu) 快遞、58和趕集合並之後,行業(ye) 內(nei) 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擔憂這些垂直O2O領域的巨頭合並後,可能帶來的壟斷問題,甚至有觀點建議商務部等部門應該主動審查,對類似大型合並案以及後期市場大格局定型的風險提前進行把控。
如果今明兩(liang) 年類似的合並案例越來越多,那麽(me) 這也是需要BAT慎重思考的問題。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