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4-10 09:21:35 上海證券報

我國互相網金融發展時間不長,但成長迅速,經曆了“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投資理財→P2P”的過程。前三階段順風順水且氣勢如虹,對傳(chuan) 統金融生態產(chan) 生了“你不改變,就改變你”的衝(chong) 擊性、改造性甚至破裂性效應。而進入P2P階段後,情形有了變化,在遭遇種種危機後陷入了困局。這種互聯網金融不同過程、階段和對象的發展“反差”,正是互聯網金融成長的客觀反映。市場的參與(yu) 者和管理部門,應及時洞悉並主動適應這種變化。
互聯網金融是我國金融生態發展與(yu) 優(you) 化的方向。可以預料,當互聯網與(yu) 金融的結合,越來越觸動並靠近金融生態的核心、敏感和內(nei) 源領域及內(nei) 容時,“給傳(chuan) 統金融以互聯網”的趨勢與(yu) 需求,就將表現得愈發明顯和迫切。因此,必須順勢而為(wei) ,擇勢而動,謀勢而進。如果無視這一趨勢和變化,並迷信或迷失於(yu) 互聯網金融的所謂“風口”鼓噪時,就一定會(hui) 走彎路、摔跟頭,並自食苦果與(yu) 自亂(luan) 陣腳。P2P發展的階段性亂(luan) 象就是佐證。據統計,目前全國P2P平台僅(jin) 剩1600多家,比鼎盛期的4000餘(yu) 家,減少了一半以上,且經營慘淡。
我國的互相網金融發展時間不長,但成長迅速,經曆了“電子商務(淘寶購物類業(ye) 務)→第三方支付(支付寶類業(ye) 務)→投資理財(餘(yu) 額寶類業(ye) 務)→P2P(網貸平台業(ye) 務)”的過程與(yu) 階段。前三階段順風順水且氣勢如虹,對傳(chuan) 統金融生態產(chan) 生了“你不改變,就改變你”的衝(chong) 擊性、改造性甚至破裂性效應。而進入P2P階段後,情形就有了變化,在遭遇種種危機後陷入了困局。筆者認為(wei) ,互聯網金融不同過程、階段和對象的發展“反差”與(yu) 景況,是互聯網金融成長的客觀反映,預示著互聯網金融的新變化、新改變與(yu) 新趨勢。
互聯網金融的起步階段,體(ti) 現的核心思想是“流量變現”。基本邏輯是先獲取客戶及客戶流量,再利用客戶流量實現財富變現和價(jia) 值再生目標,奉行“極客”狀態下的“贏家通吃”理念與(yu) 策略。這吻合我國原有金融生態“客戶流量大、客戶壟斷化程度高、客戶服務粘連性低以及客戶需求差異化明顯”的格局,也為(wei) 互聯網金融的“破壞性創新”,找到了若幹結合點。互聯網金融這一階段的發展,主要體(ti) 現在以資金支付為(wei) 基礎的爭(zheng) 奪商業(ye) 銀行活期負債(zhai) 業(ye) 務上,以互聯網技術為(wei) 手段,嫁接出傳(chuan) 統金融生態中的新業(ye) 態和新空間,並從(cong) 過程和流程上最大限度體(ti) 現了規避風險的本質屬性。因為(wei) 是基於(yu) 真實商品交易的資金支付,過程和內(nei) 容本身就有了風險約束和運行平衡的基礎保障;因為(wei) 是基於(yu) 存款利率市場化程度不高的交易,收益和增值方式就有了更多騰挪空間和創新機製的多種可能。
事物的發展總是遵循“先易後難、先簡後繁”的基本規律,互聯網金融越往前和深處走,情況越複雜,挑戰越殘酷,風險越敏感,對互聯網與(yu) 金融結合的耦合要求越高。在“互聯網+”的新型業(ye) 態下,“+”什麽(me) ?“+”成什麽(me) 業(ye) 態?“+”出多大空間?其實是有基礎標準、主要尺度和約束條件的,並會(hui) 隨時間、方式和內(nei) 容的變化而變化。P2P業(ye) 務,目前正進入這樣的新階段。
深入分析,P2P影響和改變的是商業(ye) 銀行的資產(chan) 業(ye) 務。這種業(ye) 務內(nei) 容的升級和深入,必然帶來其約束條件、發展路徑及運行方式的變化。其一,無論怎麽(me) 定義(yi) P2P的業(ye) 務性質,都得麵臨(lin) 交易過程和結果的風險考驗。它不再是以資金單向流動為(wei) 主要特征,而要完成資金的雙向回流交易。這與(yu) 互聯網金融初始期的“流量變現”精神、原則與(yu) 模式存在根本衝(chong) 突;其二,資金流動的目的,不再是基於(yu) 消費事實的轉移,而是基於(yu) 增值目的的有條件讓渡,它需要確定連接實體(ti) 經濟的眾(zhong) 多支撐點。在“流量變現”模式下,也許能找到這些支撐點與(yu) 對象,但不太可能完成資金流向及配置的動態控製,常會(hui) 被挪用。資金增值會(hui) 因為(wei) 被抽空或虛脫而失去基礎;其三,第三方支付體(ti) 係中的“隱身人”現象,直接構成了對P2P業(ye) 務的崩塌式風險威脅。在當前我國的智能手機卡號中,與(yu) 持卡人身份不匹配率;商業(ye) 銀行借記卡,與(yu) 使用人身份不匹配率都比較大,在這種基礎上形成的第三方支付業(ye) 務,脆弱性可想而知。在互聯網金融處於(yu) 資金支付轉移階段(支付寶類業(ye) 務),其風險緊迫性還並不強烈,進入資金增值讓渡階段(P2P業(ye) 務),風險特征緊迫性不僅(jin) 強烈,而且直接關(guan) 乎甚至決(jue) 定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值得警惕的是,市場的主要參與(yu) 者和管理部門,並未洞悉且主動適應這種變化。模糊標準、放鬆尺度的方法,無異放任了P2P業(ye) 務潛藏性、積累性和趨勢性風險的擴大。一方麵,對P2P業(ye) 務的性質定義(yi) 含糊不清,搖擺不定,導致相關(guan) 管理政策與(yu) 規則遲遲無法出台;另一方麵,糾結於(yu) 資金眾(zhong) 籌模式下普惠金融短期目標和效應。在實踐創新的旗幟下,留出了過多和過大的“模糊”空間,形成了種種不合理的超“國民待遇”特殊領域,使相當部分P2P平台異化成了資金投機、“空轉”甚至欺詐的平台。這正是主觀臆斷和盲目誇大互聯網金融效應長出的苦果。更難以理解的是,這種市場的“錯位”現象,還被相關(guan) 人員概括為(wei)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好於(yu) 西方國家與(yu) 發達經濟體(ti) 的一個(ge) 原因。
其實,“互聯網+”業(ye) 態原本就是一枚硬幣的兩(liang) 麵,即“給互相網以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與(yu) “給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以互聯網”。實際運作過程中,究竟以哪一麵為(wei) 主導,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和限製。過去,市場上過度渲染了前者,過度迷戀了互聯網技術手段對商業(ye) 模式的顛覆效用。筆者認為(wei) ,隨著互聯網與(yu) 金融結合內(nei) 容的變化尤其層級的提升,在互聯網金融越來越成長為(wei) 金融生態主體(ti) ,體(ti) 現金融生態核心要素時,將更多體(ti) 現出“給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以互聯網”的主流趨勢,表現出跨界融合而不是顛覆的基本特征。
簡言之,這種主流趨勢與(yu) 基本特征,主要體(ti) 現在“內(nei) 核與(yu) 外延”上。就“內(nei) 核”而言,互聯網金融必須在承認、認可、尊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本質屬性基礎上的融合,以此形成多樣化、多極化和多維化的商業(ye) 模式。比如P2P業(ye) 務,其互聯網與(yu) 金融融合的方式可能會(hui) 多種多樣,但風險經營的本質屬性不可能改變,這種不變屬性就從(cong) 方向上決(jue) 定了一定是“互聯網金融化”;就“外延”而言,它必須能最大可能利用互聯網開放係統的優(you) 勢,重建和優(you) 化市場供需關(guan) 係體(ti) 係。通過構築不同的“結構洞”,發現和擁有眾(zhong) 多新商業(ye) 機會(hui) ,擴充生存空間。在此過程中,還必須加快補充和完善原本就缺失的基礎性元素。如通過與(yu) 央行征信係統的對接,解決(jue) 互聯網金融中的“隱身人”問題,使市場參與(yu) 者具有更陽光化的地位。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