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宏觀經濟 > 正文

互聯網金融快把門砸破了 傳統銀行卻屢試屢挫的兩大原因

發布時間:2015-01-28 10:00:11 福布斯中文網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在互聯網企業(ye) 咄咄逼人的壓力下,各家銀行都迫不及待的采取措施,不管是主動出擊,還是被動應對。可是,一年的互聯網金融探索之後,並沒有“服眾(zhong) ”的手段,仍然是一地雞毛。占上市公司近一半利潤的銀行,碰上幾乎全麵虧(kui) 損的互聯網企業(ye) ,居然缺少對陣的手段,不能不值得深思。
  我認為(wei) ,這個(ge) 結果的關(guan) 鍵在於(yu) ,銀行沒有抓住這一輪互聯網金融的關(guan) 鍵機理。這一輪互聯網金融,實質是銀行業(ye) 務的商業(ye) 模式已經進化到需要“突變”的窗口,而不是宣稱互聯網企業(ye) 體(ti) 驗更好的勝利。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使得傳(chuan) 統的業(ye) 務模式已經進化到了即將“突變”的臨(lin) 界點。銀行沒有抓住這個(ge) 牛鼻子,不管怎麽(me) 應對,結果都是錯的。
  一、互聯網金融的關(guan) 鍵機理:金融是“衍生需求”,技術進步推動金融“歸位”,而互聯網不僅(jin) 僅(jin) 是“渠道”。
  金融不能解決(jue) 客戶的吃、穿、住等最終的生理問題,是“衍生需求”,不是客戶的“最終需求”,商業(ye) 交易“伴生”了金融業(ye) 務。例如,買(mai) 了一雙鞋子,就產(chan) 生了支付的需求。若沒有買(mai) 鞋子,就不需要支付了,沒有交易也就沒有付款了。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成熟,金融將逐漸歸位,“融合”或“嵌入”到實際的商業(ye) 業(ye) 務流程中,而不會(hui) “突兀”的顯現出來。可以說,銀行業(ye) 規則的變化,就是伴隨著技術及基礎設施的完善而不斷變化的。
  招商銀行的前行長馬蔚華說:“伴隨著每一次信息技術的進步,銀行的業(ye) 務模式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1812年,美國跟英國有了戰爭(zheng) ,打仗就需要錢,需要發行國債(zhai) 融資。可是第一次融資,隻募集到了目標金額的40%,並且募集資金的費用昂貴,效率低下,成本高達40%,幾乎難以承受。
  第二次募資時,有個(ge) 小銀行家庫克,利用當時的新興(xing) 技術“電報”,將國債(zhai) 麵值降低(降低購買(mai) 起點,讓屌絲(si) 可以買(mai) 國債(zhai) ),通過電報覆蓋更多的人群,“連接”了美國南方、北方的小城市,結果是,以千分之一的成本,募集了100倍的資金,從(cong) 而使得投行成為(wei) 一個(ge) 巨大的金融力量,這就是技術推動金融的實際例子。
  不需要挖掘到那麽(me) 遙遠的曆史,隻需要觀察到近20年中國銀行業(ye) 的演變,就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貌”。
  第一階段(2014年前),商業(ye) 與(yu) 金融是“割裂”的。銀行通過“水泥”+“鼠標”的形式,方便客戶使用金融服務,互聯網是一種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渠道。
  2000年以前,存折是主要載體(ti) ,現金是金融的主要流通媒介,因此,這個(ge) 階段網點為(wei) 王。在這個(ge) 階段,到商場買(mai) 鞋子,首先需要到銀行取到足夠的現金,帶著這些現金逛商場。若現金不夠支付,就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由於(yu) 現金很重要,客戶經常需要跑銀行,網點就很重要了,有最多網點的銀行,就成為(wei) 客戶的首選,就有巨大的優(you) 勢。
  2004年至2013年,網點作用越來越小,電子支付的作用越來越大。在這個(ge) 階段,到商場買(mai) 鞋子,是不需要先取現的,直接在商場的POS機支付就可以了。在網上買(mai) 鞋子,也不需要現金,直接通過網絡支付就可以了。這個(ge) 階段,客戶去銀行越來越少,甚至可以一年不去銀行。網點作用降低,而布局電子支付的銀行成為(wei) “寵兒(er) ”。
  這個(ge) 階段,是“鼠標+水泥”的階段,隻是“鼠標”和“水泥”的分工不同,前一個(ge) 時期,“水泥”更重要,網點為(wei) 王;後一個(ge) 時期,“水泥”的作用在降低,而“鼠標”的作用在加大,電子支付在崛起。
  但是,這個(ge) 階段的主要特點,就是商業(ye) 和金融是完全分割的:商業(ye) 是一個(ge) 體(ti) 係,金融是一個(ge) 體(ti) 係,兩(liang) 個(ge) 體(ti) 係可能會(hui) 在物理上融合(例如,在商場提供POS機;網站提供支付按鈕),但實質是割裂的。商業(ye) 交易的過程中,需要跳出商業(ye) 交易,啟動金融流程,完成金融流程後才能實現商業(ye) 交易。如何建立商業(ye) 和金融的關(guan) 聯,成為(wei) 最大的挑戰,需要手工輸入或數據傳(chuan) 遞。
  第二階段(2014年開始),金融和商業(ye) 開始進入“融合”階段。金融“回歸”本質,成為(wei) 商業(ye) 交易的“衍生”,類似於(yu) 手機的“芯片”,而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渠道。
  2014年開始,移動支付將成為(wei) 主流,商業(ye) 與(yu) 金融開始“融合”。以手機支付為(wei) 代表,手機成為(wei) 與(yu) 客戶“綁定”的支付終端,將以前固定的POS終端移動化,使得支付逐漸靠攏商業(ye) 。有三個(ge) 代表性的例子。
  一是,順豐(feng) 的“嘿店”。在“嘿店”,瀏覽物品的實體(ti) ,或者圖片,掃二維碼下單購買(mai) 。下單後,通過手機支付,順豐(feng) 物流將物品送到家。支付和下單已經開始融合了,不需要再去POS機前麵排隊,以等待支付了。
  二是,亞(ya) 馬遜的“一鍵下單”或者支付寶的“快捷支付”。在網上購物時,選擇好商品後,點擊“一鍵下單”,支付將通過綁定的****自動完成,已經“看不到”金融的動作了,但支付確實已經完成了。
  三是,快的打車。在快的專(zhuan) 車綁定****後,專(zhuan) 車到達目的地後,下車時不需要向司機支付,係統自動會(hui) 從(cong) 綁定的****扣除專(zhuan) 車的費用。
  這三個(ge) 例子,都是“融合”的初步階段,隻是啟動了部分比較容易融合的場景。融合之後,金融就成了“無所不在,又無影無蹤”。金融已經突顯了,類似於(yu) 手機的“芯片”,對用戶、對手機都很重要,但用戶是看不見、摸不著,也不用理會(hui) 。
  可以暢想一個(ge) 場景。例如,客戶到星巴克喝咖啡,隻需要關(guan) 注咖啡就可以了。星巴克會(hui) 識別出客戶,並發送款項的確認給客戶,客戶確認了就完成了支付。其實,這個(ge) 場景已經近在眼前。“快的”專(zhuan) 車,就已經達到了這個(ge) 效果,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會(hui) 實現這樣的融合。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