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e) 和信息化部關(guan) 於(yu) 推進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
工信部信〔2013〕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副省級省會(hui) 城市、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
為(wei) 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促進物流業(ye) 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國辦發〔2011〕38號)、《電子商務“十二五”發展規劃》(工信部規〔2011〕556號)等,充分發揮信息化支撐和引領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作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深刻認識推進物流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物流是貫穿經濟發展和社會(hui) 生活全局的重要活動。信息化正在全麵滲透和融合到物流活動中,成為(wei) 現代物流最重要的核心特征和時代特征。
推動物流信息化發展,對促進現代物流的科學發展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yi) 。有利於(yu) 加快物流運作和管理方式的轉變,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和產(chan) 業(ye) 鏈協同效率,促進供應鏈一體(ti) 化進程;有利於(yu) 解決(jue) 物流領域信息溝通不暢、市場響應慢、專(zhuan) 業(ye) 水平低、規模效益差和成本高等問題,提高企業(ye) 和產(chan) 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有利於(yu) 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節能減排水平、減輕資源和環境壓力,促進綠色物流的發展;有利於(yu) 支撐現代物流和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ye) 的發展,促進產(chan) 業(ye) 結構的調整,加速新型工業(ye) 化進程。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物流信息化取得了重要進展,物流信息化應用範圍不斷擴大,應用水平不斷提高,物流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能力逐步增強,初步顯現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為(wei) 進一步加快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工業(ye) 物流信息化不斷深化,供應鏈管理和協同水平逐步提升,智能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企業(ye) 物流和物流企業(ye) 的信息化應用蓬勃發展,物流信息化和電子商務集成發展成為(wei) 新趨勢;物流信息平台建設和運營模式不斷創新,信息流對業(ye) 務資源的調配能力不斷提升;鐵路、公路、水運、航空、郵政等重點行業(ye) 基本實施了信息化管理,並在各自係統內(nei) 部形成了有特色的信息服務體(ti) 係;物流相關(guan) 信息服務業(ye) 和信息技術不斷創新發展,應用範圍不斷擴大。
與(yu) 此同時,我國物流信息化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一是重點物流行業(ye) 的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不足,信息采集和交換水平較低,不同運輸方式、不同運輸主體(ti) 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暢。二是物流企業(ye) 和企業(ye) 物流的信息化發展不平衡,尤其是大量小型企業(ye) 物流信息化水平較低,難以滿足專(zhuan) 業(ye) 化物流服務的需求。三是先進信息技術在物流行業(ye) 的應用和推廣水平較低,自主創新和產(chan) 業(ye) 支撐能力不強,物流設施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和物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較低。四是物流信息標準製定和應用的整體(ti) 水平亟待提高。
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新一輪信息技術變革正在興(xing) 起,國內(nei) 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日益深入發展,經濟結構轉型加快,為(wei) 我國物流信息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動力。各級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拓寬思路、務求實效,因地製宜地推進物流信息化發展。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wei) 指導,以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重大需求為(wei) 導向,以物流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為(wei) 切入點,以物流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為(wei) 主線,以體(ti) 製機製創新為(wei) 動力,以物流信息化標準體(ti) 係和現代信息技術產(chan) 業(ye) 為(wei) 支撐,以提高全社會(hui) 的物流效率和效益為(wei) 宗旨,發揮軍(jun) 民結合互促共建的積極作用,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推動物流信息化普及與(yu) 深化,促進現代物流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政府營造環境,市場配置資源。發揮政府在物流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應用、標準製定、規劃投入和政策支持等方麵的推動作用,提高行政監管和公共服務水平。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形成物流信息化的持續發展能力。
——加強統籌規劃,推進協同聯動。統籌物流信息化協調發展,合理布局重大項目。強化跨部門、跨行業(ye) 、跨地區的物流信息化協同工作機製。
——立足需求導向,注重應用實效。從(cong) 需求出發,選準物流信息化工作的切入點,突出應用,急用先行,注重可操作性和實效性,避免盲目建設和鋪張浪費。
——堅持以點帶麵,保證持續發展。麵向物流信息化發展的全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遠近結合,開展試點示範,樹立典型標杆,加快普及推廣。總結經驗教訓,探索有效的推進模式,建立科學的評價(jia) 體(ti) 係,保障全麵可持續發展。
——保障信息安全,提高開放效率。正確處理加快發展與(yu) 保障安全、開放信息與(yu) 保守秘密、開發利用與(yu) 規範管理的關(guan) 係,綜合運用管理手段和技術手段,創建安全高效的物流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環境。
三、發展目標
到“十二五”末期,初步建立起與(yu) 國家現代物流體(ti) 係相適應和協調發展的物流信息化體(ti) 係,為(wei) 信息化帶動物流發展奠定基礎。推進工作分兩(liang) 個(ge) 階段實施,第一階段主要通過試點示範引導,初步探索建設物流信息化體(ti) 係的有效途徑;第二階段在總結和推廣前期經驗的基礎上,促進先進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廣泛應用,使物流信息資源得到較為(wei) 充分的開發利用,物流運作和管理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物流信息服務體(ti) 係基本形成。
——電子政務係統中的物流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鐵路、公路、水運、郵政、航空、海關(guan) 、檢驗檢疫、食品藥品、煙草、安全監管、工商、稅務、公安、商務等政府部門的物流信息服務和監管能力全麵加強。
——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和郵政等重點物流行業(ye) 的電子單證得到廣泛應用,基本實現物流信息協同,促進多種運輸方式的聯動。
——物流企業(ye) 和企業(ye) 物流的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物流全程可視化服務能力明顯提高,社會(hui) 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物流設施、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物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得到較為(wei) 普遍的應用。
——物流信息化標準體(ti) 係基本形成,關(guan) 鍵的基礎性標準、重點行業(ye) 應用標準和服務規範的製定和宣貫成效顯著。
——湧現一批成功運營的物流信息平台,初步形成覆蓋全國的物流信息聯動網絡;專(zhuan) 業(ye) 化物流信息服務業(ye) 實現規模化發展。
——物流信息化軍(jun) 民互促共建成效顯著,在應急物流等領域形成較為(wei) 成熟的軍(jun) 民合作模式和典型示範。
——信息技術在物流活動中的創新應用水平和支撐保障能力明顯提高。
——物流信息化的法律法規體(ti) 係和安全體(ti) 係基本健全。
四、主要任務
(一)提高全社會(hui) 物流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推動相關(guan) 政府部門、重點物流行業(ye) 、企業(ye) 、軍(jun) 隊等不斷提高物流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運用行政機製、市場機製和公益機製,促進物流信息的科學采集、有效利用、深度開發、有序交換和安全管理。全麵推進物流信息采集的標準化、電子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確保信息及時、準確、完整。全麵推進各主體(ti) 加強物流信息資源的集成應用。推進相關(guan) 聯主體(ti) 的物流信息資源開放互聯,以價(jia) 值鏈為(wei) 依托,以標準為(wei) 支撐,處理好安全與(yu) 協同的關(guan) 係,鼓勵采取多種方式實現物流信息的互通交換,貫通信息鏈條,促進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聯動和協同,提高物流的效率效益和服務水平。
(二)提高政府部門物流服務和監管的信息化水平
——推進鐵路、公路、水運、郵政、航空、海關(guan) 、檢驗檢疫、食品藥品、煙草、安全監管、工商、稅務、公安、商務等部門電子政務係統中物流相關(guan) 服務與(yu) 監管職能的建設和完善。推動道路運輸危險品監管平台和郵政業(ye) 監管信息平台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設,提高政府部門的物流服務和監管能力。開展危險化學品等重點領域物流的跨部門聯動與(yu) 監管信息化建設試點,有效實施流向跟蹤、狀態監控和來源追溯,規範危險品安全管理,提高對危險化學品等重點領域物流的聯合監管能力。
——加快建設和完善全國統一的公路、航道、港口、營運車輛及船舶動態信息、運輸業(ye) 戶、營業(ye) 性駕駛員、船員、身份信息和危險化學品等基礎數據庫,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規範信息資源的社會(hui) 開放服務,提高社會(hui) 化、市場化開發利用水平,促進誠信體(ti) 係建設,為(wei) 政府部門、企業(ye) 和社會(hui) 公眾(zhong) 提供更好的決(jue) 策支持和信息服務。
——促進係統間必要的互聯互通。進一步完善電子口岸等跨部門物流監管和服務平台的建設,著力實現跨境、跨區域、跨行業(ye) 、跨部門、跨企業(ye) 的數據交換,提高協同服務和監管水平。
——提高政府部門應急信息處理和資源調度能力,促進重點生產(chan) 、運輸和流通行業(ye) 與(yu) 政府應急信息的互聯互通,提高應急物流保障能力。
(三)提高物流行業(ye) 和物流企業(ye) 的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動鐵路、公路、水運、航空、郵政貨運、管道運輸等多種運輸方式及倉(cang) 儲(chu) 等企業(ye) 物流信息係統、行業(ye)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設。提升運輸、倉(cang) 儲(chu) 等基礎設施及港口、機場、貨運站場等交通樞紐的信息化水平,支撐物流基礎設施的高效運行。
——推進跨行業(ye) 物流信息的互聯互通,支持跨行業(ye) 綜合物流信息平台發展,著力促進多式聯運和國際物流發展。推進集裝箱多式聯運的可視化和智能化管理,促進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不同運輸方式的連接,提高物品流動的定位、跟蹤、過程控製等管理和服務水平。
——重點支持有實際需求、具備可持續發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設。推進全國各物流區域、節點城市、交通樞紐、物流園區和經濟園區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設,促進物流信息的跨區域開放、交換和有效利用。支持麵向中小企業(ye) 的社會(hui) 化物流管理和信息服務平台發展。
——充分發揮核心物流企業(ye) 對行業(ye) 資源的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鏈,推進全程透明可視化管理,提高專(zhuan) 業(ye) 化物流服務水平。提升物品揀選、傳(chuan) 送、識別和儲(chu) 存設備的自動化水平,提高各種交通運輸工具和集裝箱、托盤等集裝單元化器具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優(you) 化供應鏈全程管理方式,縮短物流響應時間,提高物品可得率和資金周轉率,降低平均庫存水平和物流總成本,提高客戶滿意率和供應鏈的整體(ti) 競爭(zheng) 能力。
(四)提高企業(ye) 物流信息化和供應鏈管理水平
——在原材料、裝備、消費品和電子等重點行業(ye) ,選擇若幹有影響力的主製造商,利用信息化提升企業(ye) 物流的作業(ye) 和管理水平,提高企業(ye) 物流的及時響應能力,促進精益生產(chan) 和服務,並帶動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協同聯動,提升供應鏈物流信息化發展水平,增強整個(ge) 供應鏈的管理和運作能力。
——推動製造、商貿企業(ye) 與(yu) 物流企業(ye) 信息互通、聯動發展,增強企業(ye) 專(zhuan) 業(ye) 化能力,提高物流社會(hui) 化服務水平,提高生產(chan) 、流通和物流企業(ye) 的及時響應能力,提高產(chan) 業(ye) 鏈運作效率。
——推進煤炭、鋼鐵、糧食等行業(ye) 電子商務與(yu) 物流信息化集成健康發展,重點依托工農(nong) 業(ye) 商品集散市場,促進現代流通體(ti) 係建設。開展網絡零售與(yu) 物流配送一體(ti) 化服務建設試點,提高網絡零售配送效率,改善消費者體(ti) 驗。
——推進自動識別、可視化等各類先進適用技術的應用,提升從(cong) 研發設計、生產(chan) 製造、采購供應、分銷配送、售後服務、再製造直至報廢回收的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食品、藥品等事關(guan)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健康和安全的重點領域物流信息化水平,提高冷鏈物流信息管理和質量保證水平。
(五)加快物流信息化標準規範體(ti) 係建設
——加快研究和製定物流信息技術、編碼、安全、管理和服務標準。研究推廣產(chan) 品與(yu) 服務分類代碼、物流單元編碼、托盤編碼等物流信息分類編碼標準,物流數據元、物流單證等物流信息基礎標準,條碼和射頻識別(RFID)等物流信息采集標準,信息係統接口、信息交換規範等物流信息交換標準,物流業(ye) 務流程等物流信息管理標準。
——研究推廣條碼、射頻識別等技術在倉(cang) 儲(chu) 、配送、集裝箱和冷鏈等業(ye) 務中的應用標準。推進汽車及零部件、食品、藥品、紡織品、農(nong) 資和農(nong) 產(chan) 品等重點行業(ye) 物流信息化應用標準體(ti) 係逐步完善。
——促進數據層、應用層和交換層等物流信息化標準的銜接,推動物流信息化標準體(ti) 係建設。
——支持行業(ye) 協會(hui) 、重點龍頭企業(ye) 、物流信息服務企業(ye) 、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參與(yu) 物流信息標準的製定和宣貫工作。
(六)加快物流信息化軍(jun) 民結合體(ti) 係建設
結合軍(jun) 事物流和民用物流的優(you) 勢與(yu) 特點,探索物流信息化軍(jun) 民共建互促機製。借鑒軍(jun) 事物流物品統一編碼的成熟經驗,促進整體(ti) 物品編目體(ti) 係建設和實施工作。提高物流信息共享水平,合理配置物流資源,探索軍(jun) 民結合的物流發展模式。推動聯動機製建立,發揮軍(jun) 事物流的快速響應優(you) 勢,提升社會(hui) 應急物流的運行效率。通過共建互補,在物流信息采集、處理和利用以及物流監管領域有效提升技術和管理水平。
(七)推進物流相關(guan) 信息服務業(ye) 和信息技術創新與(yu) 發展
——以應用帶動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發展,通過政策和資金支持,帶動信息服務企業(ye) 、電子商務企業(ye) 、電信運營企業(ye) 、軟硬件廠商和係統集成企業(ye) 積極參與(yu) 物流信息化建設。重點支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務企業(ye) 創業(ye) 、創新和做大做強。支持以信息化帶動供應鏈金融等服務創新。
——積極推進物聯網、雲(yun) 計算等新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重點支持電子標識、自動識別、信息交換、智能交通、物流經營管理、移動信息服務、可視化服務和位置服務等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支持重點企業(ye) 開展第三代移動通信(3G)、3S(GNSS、GIS、RS)、機器到機器(M2M)、RFID等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在物流領域的創新與(yu) 應用。大力支持TD-SCDMA等移動通信技術和北鬥導航等全球導航技術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支持利用軟件即服務(SaaS)、平台即服務(PaaS)、雲(yun) 計算等技術,開展物流信息技術服務平台建設試點,提高物流信息化關(guan) 鍵共性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水平。在裝備製造、食品、藥品、危險化學品、煙草等具有高附加值或需重點監管的行業(ye) ,開展物聯網應用試點。支持智能交通係統(ITS)、物流基地綜合管理係統、智能集裝箱管理係統、物流信息管理係統(LMS)以及海關(guan) 特殊監管區域信息化管理係統等的開發和應用。
——加強信息安全技術創新和應用,研究和實施物流信息安全管理辦法,加強物流信息安全體(ti) 係建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保障
在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的領導下,依托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hui) 議的協調機製,加強物流信息化推進工作的部門協同,研究協調物流信息化發展的有關(guan) 重大問題和政策,落實和強化政府部門對物流信息化發展的宏觀指導。在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基礎上,加強相關(guan) 部門在政策規劃製定、重大項目審理、標準規範製定等方麵的協調配合,形成合力。各地要相應建立協調推進工作機製,充分發揮相關(guan) 行業(ye) 協會(hui) 、龍頭企業(ye) 、相關(guan) 信息企業(ye) 、中介組織、高等院校和專(zhuan) 家隊伍等在推進物流信息化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二)建立健全相關(guan) 政策法規
在貫徹落實現有政策的基礎上,針對當前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進一步研究製定促進物流信息化發展的有關(guan) 政策。著力研究影響物流信息化發展的稅收、收費、投融資、信用和監管等方麵的政策問題。加強對物流信息化法律法規的研究,貫徹落實相關(guan) 法律法規,為(wei) 物流信息化發展創造良好的法製環境。
(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加強對物流信息化的投入,重點支持物流信息化應用試點示範、物流公共信息服務、標準規範製定與(yu) 應用、關(guan) 鍵共性技術開發、重大裝備研製、重大政策研究、基礎理論研究等工作,支持政務係統中物流信息資源的公益性開發利用,支持麵向中小企業(ye) 的物流信息化建設。倡導地方政府設立專(zhuan) 項資金。注重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hui) 資金投入,支持以市場主導方式開展物流信息化建設工作,探索有利於(yu) 物流信息化發展的長效投融資機製。
(四)加強物流信息化水平評價(jia) 工作
依托科研機構、行業(ye) 協會(hui) 和中介組織,加強研究物流信息化水平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開展科學有效的持續性評價(jia) 工作。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化評價(jia) 機製,由點到麵逐步擴大評價(jia) 數據采集範圍,逐步形成政府指導、企業(ye) 自我評價(jia) 和社會(hui) 中介評價(jia) 相結合的互動機製,增強物流信息化發展的內(nei) 在動力,提升物流信息化發展水平。研究探索物流信息化發展指數。研究編製物流信息化發展年度報告。
(五)加強國際合作
鼓勵企業(ye) 加強國際交流與(yu) 合作,借鑒國外物流信息化先進經驗和管理辦法,通過物流信息化提升國際競爭(zheng) 力。鼓勵企業(ye) 及相關(guan) 機構積極參與(yu) 物流信息化國際標準的製修訂工作。加強國際物流的公共信息服務和信息安全管理,營造安全高效的國際物流發展環境。跟蹤研究國際物流信息化發展動態,促進我國物流信息化整體(ti) 水平的提高。
(六)加大宣傳(chuan) 與(yu) 人才培養(yang) 力度
加大物流信息化宣傳(chuan) 力度,提高全社會(hui) 對物流信息化的認識水平和參與(yu) 意識。加強物流信息化的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發展多層次教育體(ti) 係和繼續教育體(ti) 係,加強與(yu) 國外物流信息化教育與(yu) 培訓機構的合作,采取多種形式,加快培養(yang) 既懂物流業(ye) 務、又懂信息化的融合型人才。落實和完善人才使用、交流、獎勵等政策,健全人才培養(yang) 機製,創造良好的人才隊伍建設環境。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
2013年1月7日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辦公廳 2013年1月9日印發
最新政策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公安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 商務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工作的通知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關於印發《農村客貨郵運營服務指南(試行)》的通知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關於全麵推廣應用道路運輸電子證照的通知
-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的意見
- 交通運輸部 財政部關於實施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的通知
-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印發《北京市加快國四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淘汰促進更新輕型新能源貨車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
- 中國人民銀行 金融監管總局 中國證監會 國家外匯局 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金融支持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印發 《關於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幹措施》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