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規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政策法規 >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 > 正文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關於印發《製造業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3-07-03 14:00:14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

工信部聯科〔2023〕7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工業(ye) 和信息化、教育、科技、財政、市場監管主管部門,有關(guan) 行業(ye) 協會(hui) :

現將《製造業(ye) 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印發給你們(men) ,請認真貫徹落實。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

教育部

科學技術部

財政部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2023年6月2日

製造業(ye) 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

可靠性是產(chan) 品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nei) 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是反映產(chan) 品質量水平的核心指標,貫穿於(yu) 產(chan) 品的研發設計、生產(chan) 製造和使用全過程。經過多年探索發展,我國製造業(ye) 可靠性取得顯著成效,但與(yu) 國外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產(chan) 業(ye) 基礎存在諸多短板弱項,關(guan) 鍵核心產(chan) 品可靠性指標尚待提升,管理和專(zhuan) 業(ye) 人才保障能力不足,成為(wei) 掣肘我國製造業(ye) 邁向中高端的突出問題。為(wei) 提升製造業(ye) 可靠性水平,實現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ti) 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落實製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要求,全麵推進新型工業(ye) 化,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強化可靠性技術攻關(guan) ,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加強全麵質量管理,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賦能,提高試驗驗證能力,加快人才隊伍培養(yang) ,不斷提升製造業(ye) 產(chan) 品可靠性,為(wei) 提高企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和品牌影響力、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實現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質量基礎。

(二)基本原則

——政府引導、企業(ye) 主體(ti)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相結合,在製造業(ye) 可靠性提升中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jue) 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行業(ye) 指導、市場監管作用,增強企業(ye) 全員全過程質量安全與(yu) 可靠性意識,強化企業(ye) 市場主體(ti) 地位,推動企業(ye) 落實質量主體(ti) 責任,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聚焦重點、精準施策。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分行業(ye) 、分產(chan) 業(ye) 鏈梳理可靠性問題,發揮整機企業(ye) 龍頭作用,加強整機係統可靠性設計和管理,按產(chan) 業(ye) 鏈製定並傳(chuan) 導可靠性指標和要求。聚焦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促進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價(jia) 值鏈融合,借鑒可靠性先進經驗,著力突破重點行業(ye) 可靠性短板弱項,推動大中小企業(ye) “鏈式”發展。

——夯實基礎、持續創新。加強可靠性前沿基礎研究和標準製定,推動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能力建設。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可靠性工程深度融合,發揮生產(chan) 裝備數字化和產(chan) 品智能化對可靠性的賦能作用,強化可靠性創新成果在工業(ye) 基礎和質量工程中的應用。

——加強協同、係統推進。做好頂層設計,加強央地聯動,暢通跨部門、跨行業(ye) 、跨區域協作。充分發揮行業(ye) 協會(hui) 、高等院校及專(zhuan) 業(ye) 機構的作用,為(wei) 製造業(ye) 可靠性提升持續提供全麵服務支撐。

(三)主要目標

圍繞製造強國、質量強國戰略目標,聚焦機械、電子、汽車等重點行業(ye) ,對標國際同類產(chan) 品先進水平,補齊基礎產(chan) 品可靠性短板,提升整機裝備可靠性水平,壯大可靠性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形成一批產(chan) 品可靠性高、市場競爭(zheng) 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製造業(ye) 企業(ye) 。

到2025年,重點行業(ye) 關(guan) 鍵核心產(chan) 品的可靠性水平明顯提升,可靠性標準體(ti) 係基本建立,企業(ye) 質量與(yu) 可靠性管理能力不斷增強,可靠性試驗驗證能力大幅提升,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持續壯大。建設3個(ge) 及以上可靠性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平台,形成100個(ge) 以上可靠性提升典型示範,推動1000家以上企業(ye) 實施可靠性提升。到2030年,10類關(guan) 鍵核心產(chan) 品可靠性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靠性標準引領作用充分彰顯,培育一批可靠性公共服務機構和可靠性專(zhuan) 業(ye) 人才,我國製造業(ye) 可靠性整體(ti) 水平邁上新台階,成為(wei) 支撐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二、重點任務

(一)提升製造業(ye) 質量與(yu) 可靠性管理水平。

推動企業(ye) 加強質量與(yu) 可靠性管理,引導企業(ye) 建立質量與(yu) 可靠性發展戰略,樹立以可靠性為(wei) 核心的質量管理觀。鼓勵企業(ye) 貫徹實施GB/T 19004、GB/T 19024等標準,推動企業(ye) 采用策劃、實施、檢查、處置(PDCA)模式加強企業(ye) 質量與(yu) 可靠性管理,開展自我聲明及質量管理體(ti) 係認證,增強質量信譽及信用信息市場采信度,實現企業(ye) 的持續成功及財務和經濟效益提升。支持企業(ye) 設置首席質量官和可靠性管理部門,鼓勵企業(ye) 探索建立可靠性管理體(ti) 係。加強企業(ye) 可靠性管理評價(jia) 和質量安全監管,支持開展關(guan) 鍵過程能力評價(jia) 和製造成熟度評價(jia) ,推進關(guan) 鍵典型產(chan) 品質量安全監管與(yu) 質量技術幫扶銜接聯動。開展質量與(yu) 可靠性知識普及、質量管理小組、對標達標等活動,推廣應用先進的質量與(yu) 可靠性管理理念和方法。

推動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可靠性協同管理。發揮龍頭企業(ye) 需求牽引作用,加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可靠性管理,以可靠性管理體(ti) 係為(wei) 抓手,強化對供應商產(chan) 品的質量評價(jia) 與(yu) 可靠性管理成熟度評估,暢通可靠性指標傳(chuan) 遞機製,提升配套企業(ye) 的可靠性管理水平。鼓勵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上下遊企業(ye) 開展可靠性聯合設計、可靠性管理等協同攻關(guan) ,促進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和質量可靠性水平整體(ti) 提升。(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地方主管部門具體(ti) 實施。以下均需地方部門落實,不再列明)

(二)加快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發與(yu) 應用推廣。

圍繞可靠性工程管理、設計、製造、分析評價(jia) 、試驗驗證等環節,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科技重大項目,開展失效物理、加速試驗等可靠性前沿基礎理論研究,加強可靠性仿真、故障診斷與(yu) 智能運維等應用技術研究,突破可靠性正向設計關(guan) 鍵技術,開發可靠性工程新方法和新工具。

推廣運用先進可靠性管理工具,提高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可靠性管理能力。鼓勵產(chan) 學研用聯合攻關(guan) ,構建可靠性設計技術體(ti) 係,推廣可靠性建模、分配、預計等普適性可靠性設計技術,鼓勵企業(ye) 加強可靠性設計技術應用,促進可靠性設計與(yu) 產(chan) 品功能設計同步實施。強化製造工藝可靠性技術應用,加強對材料熱處理、電子封裝和機械裝配等工藝可靠性技術的推廣,提升產(chan) 品製造質量可靠性水平。強化可靠性分析與(yu) 評價(jia) 技術應用,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產(chan) 品可靠性認證及質量分級行動,構建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可靠性綜合分析與(yu) 評價(jia) 技術體(ti) 係。推廣多應力綜合可靠性試驗、可靠性加速試驗等試驗驗證技術,應用試驗、分析、改進等閉環措施,促進產(chan) 品可靠性持續提升。(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基礎產(chan) 品可靠性“築基”和整機裝備與(yu) 係統可靠性“倍增”工程。

聚焦機械、電子、汽車等行業(ye) ,實施基礎產(chan) 品可靠性“築基”工程,築牢核心基礎零部件、核心基礎元器件、關(guan) 鍵基礎軟件、關(guan) 鍵基礎材料及先進基礎工藝的可靠性水平。實施整機裝備與(yu) 係統可靠性“倍增”工程,促進可靠性增長。強化可靠性指標考核與(yu) 評價(jia) ,在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和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等專(zhuan) 項實施和相關(guan) 標準製修訂中,強化可靠性攻關(guan) 及創新成果評價(jia) 與(yu) 轉化應用,倒逼可靠性不達標的產(chan) 品退出市場。(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

2

(四)完善可靠性標準體(ti) 係。

加強可靠性標準體(ti) 係頂層設計,編製製造業(ye) 可靠性標準體(ti) 係建設指南。圍繞機械、電子、汽車等行業(ye) 現狀和可靠性提升需求,開展通用要求、管理、設計、分析、試驗、評估、維修保障等可靠性基礎共性標準和急需標準製修訂,補齊短板,推動在關(guan) 鍵核心產(chan) 品強製性標準中增加可靠性指標。發揮市場驅動力,鼓勵企業(ye) 、行業(ye) 協會(hui) 和專(zhuan) 業(ye) 機構積極參與(yu) 標準製修訂,加強高水平可靠性團體(ti) 標準研製,實施企業(ye) 標準“領跑者”製度。

加強可靠性標準統籌協調,依托有關(guan) 標準化技術組織和機構成立可靠性標準工作組,完善製造業(ye) 可靠性標準體(ti) 係協調推進機製。積極參與(yu) 國際標準化活動,加快推進適合我國國情的可靠性國際標準轉化,推動國內(nei) 先進可靠性標準上升為(wei) 國際標準。強化標準宣貫實施,開展可靠性標準化建設與(yu) 應用試點,加快相關(guan) 標準推廣應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發揮計量和測試驗證對可靠性的支撐作用。

發揮計量對測試驗證的基礎支撐作用,以精準計量推動檢測方法的科學驗證。夯實製造業(ye) 可靠性計量基礎,加快機械、電子、汽車等重點行業(ye) 急需的標準物質研製和應用,建立一批高準確度、高穩定性計量基準、標準,製修訂一批國家計量技術規範和行業(ye) 計量技術規範。加強關(guan) 鍵計量測試技術、測量方法研究,加大測量誤差、測量不確定度等計量基礎理論在製造業(ye) 可靠性中的應用,為(wei) 製造業(ye) 可靠性提升提供全產(chan) 業(ye) 鏈、全生命周期的計量測試服務。

加強可靠性測試驗證能力建設,支持企業(ye) 結合測試驗證需求改造升級試驗檢測設施,建設專(zhuan) 用可靠性試驗、環境適應性試驗驗證能力。鼓勵龍頭企業(ye) 、高校加強與(yu) 檢驗檢測機構合作,創建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國家標準驗證點、重點行業(ye) 可靠性實驗室,搭建專(zhuan) 用可靠性試驗檢測環境。麵向行業(ye) 可靠性驗證共性需求,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關(guan) 鍵共性驗證技術攻關(guan) ,開發多應力綜合驗證、耐久性試驗、計量測試等測量儀(yi) 器和試驗設備,構建可靠性設計與(yu) 仿真、故障診斷與(yu) 分析等軟件工具箱,提升檢驗檢測與(yu) 試驗驗證能力。(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深化數字技術在可靠性提升中的應用。

推動數字技術在產(chan) 品需求分析、設計研發、生產(chan) 製造、檢驗檢測、維修保障等全過程應用,宣貫推廣企業(ye) 兩(liang) 化融合度、數據管理等國家標準,提升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水平。鼓勵企業(ye) 積極依托數字技術,加快適應市場對質量與(yu) 可靠性的動態需求,推動生產(chan) 模式和組織方式創新,更好提升用戶體(ti) 驗。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ye) 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可靠性工程的深度融合,以數字技術促進關(guan) 鍵核心產(chan) 品可靠性提升。

加強數字模型等工具的開發應用及配套標準研製,運用基於(yu) 模型的係統工程、數字孿生、可靠性仿真等技術提高產(chan) 品可靠性設計水平。推動生產(chan) 製造裝備數字化改造,促進傳(chuan) 感、機器視覺、自動化控製、先進測量等技術在生產(chan) 製造環節深度應用,提高生產(chan) 效率,降低質量波動。加強智能檢測技術與(yu) 裝備應用,推動在線檢測、計量等領域儀(yi) 器儀(yi) 表升級,促進製造裝備與(yu) 檢驗測試設備互聯互通,提高檢驗檢測效率和精準性。深化產(chan) 品故障預測、智能化運維等技術在產(chan) 品使用過程中的應用,有效降低產(chan) 品故障風險,提高產(chan) 品可靠性。(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提高可靠性公共服務水平。

支持行業(ye) 協會(hui) 、專(zhuan) 業(ye) 機構與(yu) 企業(ye) 深度合作,推進可靠性數據跨環節跨企業(ye) 共享利用,開展研發設計、生產(chan) 製造、用戶使用等環節的可靠性數據分析,建設可靠性基礎數據平台,加強典型產(chan) 品失效機理研究,為(wei) 產(chan) 品迭代優(you) 化提供技術服務。引導行業(ye) 協會(hui) 、專(zhuan) 業(ye) 機構開展可靠性培訓、谘詢、診斷等服務,重點麵向中小企業(ye) 提供可靠性提升綜合解決(jue) 方案。支持檢測認證機構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探索推動自願性產(chan) 品認證、第三方可靠性評價(jia) 認證等工作,鼓勵社會(hui) 采信可靠性認證結果。推動品牌服務專(zhuan) 業(ye) 機構將可靠性管理納入企業(ye) 品牌培育管理體(ti) 係,夯實品牌培育基礎。(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加強可靠性人才培養(yang) 。

鼓勵高校強化可靠性課程和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建設,加快可靠性教材編製和師資隊伍培育,加快培養(yang) 高層次可靠性人才。鼓勵企業(ye) 和高校等聯合建設實訓基地,加強可靠性職業(ye) 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工程技術人員的可靠性實踐能力。鼓勵行業(ye) 協會(hui) 、專(zhuan) 業(ye) 機構和職業(ye) 院校加大可靠性人才培訓和繼續教育,以需求為(wei) 導向製定可靠性工作崗位能力標準,開展可靠性工程師等崗位能力評價(jia) 工作。(教育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進一步發揮現有工作機製作用,明確責任分工,加強部門協同和部省聯動,統籌謀劃、合力推進製造業(ye) 可靠性提升工作。發揮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谘詢委員會(hui) 作用,為(wei) 製造業(ye) 可靠性提升提供決(jue) 策谘詢、戰略規劃論證和工作指導。各地有關(guan) 部門要結合本地實際,研究促進製造業(ye) 可靠性提升的配套政策措施。

(二)強化政策支持。加強可靠性提升工作與(yu) 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等有關(guan) 政策規劃的有效銜接,充分利用現有政策渠道,加強對製造業(ye) 可靠性提升的支持和激勵。落實企業(ye) 可靠性技術研究、產(chan) 品設計開發、中試階段測試驗證等環節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普惠性政策。鼓勵在重點產(chan) 品國家質量監督抽查、政府采購項目和政府支持的新技術新產(chan) 品研製項目中,強化可靠性相關(guan) 指標要求。在省級政府質量考核中增加對可靠性工作的考核,強化產(chan) 品質量監督管理。鼓勵社會(hui) 資本加大對製造業(ye) 可靠性提升工作的投入。

(三)營造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各類媒體(ti) 、行業(ye) 組織作用,搭建跨領域跨行業(ye) 的可靠性交流平台,開展質量與(yu) 可靠性活動,積極推廣可靠性先進理念、技術、工具及典型案例,宣傳(chuan) “中國製造”優(you) 秀品牌,促進企業(ye) 增強可靠性意識,引導社會(hui) 樹立優(you) 質優(you) 價(jia) 的價(jia) 值導向,為(wei) 製造業(ye) 可靠性提升營造良好氛圍。發揮地方和行業(ye) 組織引導作用,加大對可靠性提升的支持激勵力度,按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對可靠性創新質量、績效、貢獻方麵的優(you) 秀科學技術成果和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先進個(ge) 人和團隊給予獎勵激勵。


3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