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專(zhuan) 業(ye) 物流 > 正文

大道同行 和合共生——“一帶一路”中的天下大同理念

發布時間:2023-10-16 09:38:25 新華網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今天,我們(men) 傳(chuan) 承古絲(si) 綢之路精神,共商‘一帶一路’建設,是曆史潮流的沿續,也是麵向未來的正確抉擇。”2017年5月,習(xi) 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歡迎宴會(hui) 上這樣說。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提出十周年。以共建“一帶一路”為(wei) 實踐平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與(yu) 中華民族曆來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深度契合。

穿越千年 聯通世界

今年6月11日,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第一階段考古調查工作順利結束。這兩(liang) 艘明代沉船,一艘載著運往海外的中國瓷器,一艘裝著運往中國的東(dong) 南亞(ya) 原木,印證了昔日海上絲(si) 綢之路的繁忙。

阡陌交通,舟楫縱橫。古絲(si) 綢之路創造了地區大發展大繁榮,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wei) 核心的絲(si) 路精神,既是跨越山海的貿易通道,又是人文社會(hui) 的交往平台,為(wei) 人類文明留下了寶貴遺產(chan) 。

東(dong) 方智慧,穿越千年。昔日,古絲(si) 綢之路開啟東(dong) 西方交流的大時代,架起中國與(yu) 世界交往的橋梁。今天,從(cong) 曆史深處走來的“一帶一路”,秉持中華文化“天下大同”“天下一家”理念,致力於(yu) 促進國家間互聯互通、交流合作,為(wei) 全球化發展進程掀開新的一頁。

9月21日,今年第一列“中歐班列-進博號”滿載著第六屆進博會(hui) 的展品從(cong) 德國杜伊斯堡發車。“鋼鐵駝隊”奔馳在鐵軌上,將歐洲與(yu) 中國相連。作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標誌性品牌,中歐班列累計開行7.4萬(wan) 列,運輸近700萬(wan) 標箱,合計貨值超3000億(yi) 美元,通達歐洲25個(ge) 國家的200多個(ge) 城市。德國班列運營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塞爾·施泰因表示,“一帶一路”連接中歐,促進了經濟發展,希望今後中歐物流合作能取得更多新成果。

距離杜伊斯堡約4小時車程的易北河畔,德國最大港口漢堡港繁忙運轉。9月24日,來自中國的超大型集裝箱船“中遠海運室女座”號入港。目前,漢堡港通過15條航線與(yu) 中國主要港口相連接,其處理的集裝箱約有三分之一來自或將運往中國。漢堡港務局首席執行官延斯·邁爾說:“漢堡港可以與(yu) 中國港口通過加大業(ye) 務合作,暢通海陸供應鏈。”

一座座“連心橋”、一個(ge) 個(ge) “繁榮港”、一條條“幸福路”,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鋪展:佩列沙茨大橋,架起克羅地亞(ya) 人心中的“夢想之橋”;瓜達爾港,從(cong) 昔日人煙稀少的漁村變成中巴經濟走廊的“明珠”;中老鐵路,讓老撾由“陸鎖國”變為(wei) “陸聯國”……2013年以來的十年間,“一帶一路”從(cong) 理念化為(wei) 行動,從(cong) 願景變成現實,打造了一個(ge) 個(ge) “國家地標”“民生工程”“合作豐(feng) 碑”,成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生動實踐。

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專(zhuan) 家斯特凡·奧森科普這樣評價(jia) :“一帶一路”是人類曆史上在開展全球合作方麵一個(ge) 非常全麵的平台,是一項“偉(wei) 大的文明工程”。

開放包容 文明互鑒

明月如鉤,落日黃沙,敦煌莫高窟佇(zhu) 立千年。在第323窟北壁,繪製於(yu) 唐代的“張騫出使西域圖”生動描述了古絲(si) 綢之路的起源故事。

9月6日,以“溝通世界:文化交流與(yu) 文明互鑒”為(wei) 主題的第六屆絲(si) 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hui) 在甘肅敦煌開幕。敦煌漢簡、土庫曼斯坦樂(le) 器、巴基斯坦犍陀羅藝術文物……來自2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10萬(wan) 件展品展示了不同文明的傳(chuan) 統和藝術,把人們(men) 帶入絲(si) 路曆史的時空隧道,呈現千百年來不同民族共同譜寫(xie) 的友好交流篇章。

“絲(si) 綢之路上文化、城市、居民的進步和發展都有其原因可尋:人們(men) 在從(cong) 事貿易溝通、思想溝通,在互相學習(xi) 、互相借鑒;在哲學、科學、語言和宗教方麵,人們(men) 從(cong) 交流中得到啟發,得到拓展。”英國曆史學家彼得·弗蘭(lan) 科潘在《絲(si) 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這樣寫(xie) 道。

西班牙《起義(yi) 報》網站刊文說,古絲(si) 綢之路的創建、存在和長達多個(ge) 世紀的運轉證明,即使分屬不同文明,人類也可以和諧共處、共享和平。

“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強調“和合共生”“和而不同”,中華民族自古胸懷“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 乎”的真摯情感。共建“一帶一路”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彰顯了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ou) 越,為(wei) 多元文明交流對話搭建了廣闊平台。

從(cong) 沙漠戈壁中的莫高窟一路向南,數千公裏外柬埔寨的熱帶雨林中,來自中國的“文物醫生”正在吳哥古跡王宮遺址進行保護修複工作。從(cong) 周薩神廟到茶膠寺,中國文物修複專(zhuan) 家幫助吳哥古跡重獲新生。亞(ya) 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聯盟秘書(shu) 長、柬埔寨文化藝術部副國務秘書(shu) 貢維列今年9月初在北京參加“和合共生,文明互鑒”文化遺產(chan) 保護論壇時說,中國同其他國家為(wei) 保護和開發吳哥曆史遺跡所采取的行動,是國際團結合作的突出例子。

中國援助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建築群修複項目文物本體(ti) 維修圓滿完成,中國和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同心協力讓殘破的希瓦古城再現光彩,中國與(yu) 埃及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隊讓神廟實地景象和出土文物重現於(yu) 世人麵前……近年來,從(cong) 推動中外聯合考古,到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合作,中國與(yu)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攜手點亮文明交融之光。

正如韓國韓中城市友好協會(hui) 會(hui) 長權起植所言,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命運與(yu) 共 同啟未來

“自從(cong) 人類文明出現以來,人們(men) 一直需要通過互聯互通和合作來打造共同的未來。幾千年前,古老的絲(si) 綢之路使亞(ya) 歐不同文明之間實現了互聯互通和交流。進入21世紀後,世界各國及其民眾(zhong) 需要一項倡議來打造共同的未來,各國都意識到其日益重要的意義(yi) 。能夠體(ti) 現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的倡議之一就是‘一帶一路’倡議。”巴基斯坦“一帶一路”問題專(zhuan) 家凱瑟·納瓦卜這樣評述這項倡議對於(yu) 全人類的意義(yi) 。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世界既有分裂對抗之危,也有團結合作之機。曆史的鍾擺朝向何方,取決(jue) 於(yu) 我們(men) 的抉擇。致力於(yu) 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目標,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yi) ,“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齊頭並進,“一帶一路”順應時代潮流,為(wei) 破解世界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為(wei) 增進世界人民福祉貢獻了中國智慧。

根植曆史,麵向未來;源於(yu) 中國,惠及世界。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將自身發展經驗和發展機遇同各國分享,體(ti) 現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立己達人、兼濟天下的情懷與(yu) 擔當。

“一帶一路”不是某一方麵的私家小路,而是各方攜手前行的陽光大道。十年來,“一帶一路”在各參與(yu) 方共同努力下,已成為(wei) 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合作平台,“一帶一路”相關(guan) 合作理念和主張已寫(xie) 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ya) 太經合組織等的重要成果文件,激蕩起日益廣泛的全球共鳴。

阿根廷國立拉普拉塔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塞瓦斯蒂安·舒爾茨說:“‘一帶一路’是一個(ge) 全球倡議,在全球秩序出現係統性危機的背景下提出文明間對話。這是一個(ge) 真正的反霸權提議。”巴西中國問題專(zhuan) 家小若澤·雷納托·佩內(nei) 盧皮指出,“一帶一路”不僅(jin) 僅(jin) 是一條商路,更是一條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發展之路。“回顧這十年,我們(men) 對‘一帶一路’倡議所描繪的未來感到樂(le) 觀。未來應是基於(yu) 共享、包容、合作的,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能夠並且也應該享有和平與(yu) 繁榮的果實。”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