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刻不容緩
發布時間:2016-08-02 09:13:38 中國經濟網

7月30日,由华体会登录界面主辦的2016中國物流供給側改革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近年物流行業增長乏力,物流供給側改革成為論壇焦點,“互聯網+物流”等更成為與會者熱議的話題。
據华体会登录界面統計,今年上半年,全社會物流總額為107萬億元,同比增長6.2%,社會物流總費用5萬億元,同比增長2.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8個百分點,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依然保持了平穩增長的勢頭。其中,公路運輸細分市場大放異彩,在鐵路、航運和航空三大運輸方式相對低迷的情況下,貨運量則同比增長6.4%,主導地位進一步擴大。
物流業發展規模雖然逐步擴大,但也存在隱憂。华体会登录界面會長何黎明認為,我國物流業正麵臨結構性需求不足的矛盾:一方麵,大量存量資源沉澱在傳統物流業領域不能退出,無法滿足生產者和消費者對高端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麵,增量資源受投入不足和體製機製的約束,難以創造新的需求。
“2016年對物流產業將是至關重要的一年,物流供給側改革進程的推進、‘互聯網+物流’模式的大範圍推廣等諸多新任務、新模式的出現,都將為物流產業帶來一次‘巨震’。供給側改革壓力下,物流產業急需尋找新模式、新體係、新規則。”何黎明說。
何黎明認為,實現物流供給側改革,需要從多方麵入手,既要加強市場生態和誠信體係的建設,改變當前物流產業“小、散、亂”的局麵,又要充分推進基於“互聯網+物流”的新模式發展,借助互聯網工具,將傳統物流模式中繁雜落後的部分加以剔除和升級,從而實現更高效率的大規模社會協同。“物流效率的提升,不僅能夠讓產業本身的產值和效益有所改善,更意味著全社會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有所降低,這對當前中國實現新經濟、新常態轉型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何黎明說。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認為,物流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刻不容緩,其核心任務有三:體製創新、科技進步和要素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強調製度供給,而其核心是製度創新。”周漢民表示,用製度支持創新、用技術保證進步、用資本維護成長,是實現物流供給側改革的三大要素,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定會有輝煌的未來。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主任餘斌十分認同,以往物流產業興起依賴製造業發展,如今則要依賴技術上的進步和模式上的創新。“我們要改革創新供給結構,從而與不斷升級的需求結構相適應,更重要的是我們激發供給側的活力,從而讓它不斷創造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從而創造新的需求。”餘斌說。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 江蘇今起免收高速公路車輛救援服務拖車、吊車費
- 海南首例!外籍船舶通過電子證書辦結口岸申報
- 四川“三網”融合助推產業建圈強鏈 上半年全省社會物流總額超4.9萬億元、同比增長7.1%
- 全國碳市場建設明確時間表路線圖 交通運輸行業積極參與碳交易工作
- 江蘇省農批市場數智創新聯盟發起人會議在寧舉辦
- 我國開通首條金磚安全智能貿易試點航線
- 習近平:上合峰會肩負著凝聚各方共識 激發合作動能 擘畫發展藍圖的重要
- 《“人工智能+交通運輸”實施意見》經部務會審議通過 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在交通運輸領域規模化創新應用
- 重慶全鏈條治理公路貨運超限超載
- 跨境運輸需求旺盛 上合示範區中歐班列今年開行453列創曆史同期新高
- 浙江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印發 行業發展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