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倉限物流,會否逼死百年老牌商業街?
發布時間:2016-04-13 08:54:33 新快報(廣州)

對於大倉儲大物流外遷,限行貨車、倒逼轉型,各大商會會長、賣場場主都讚聲一片,但另一方麵,這些商會負責人認為政府需要在一德路配套分理倉或周轉倉、物流疏散點。
廣州玩具和禮品行業協會會長廖燕純堅持:“玩具行業放樣板的分理倉一定要在這裏,取消分散的住改倉後,一定要有一個集中的分理中心(倉)和物流配送基地,不用到處亂卸。”他建議:“在每個賣場拿出一定比例的經營麵積做物流、分理中心,關鍵是政府要定出倉庫的標準。另一種可能是政府規劃一個倉儲中心或利用空置物業做成標準化的物流周轉分理中心。”
“說了這麽多年,又說搬遷,又說取消倉庫,但說是沒有用的,一定要給人家出路才行啊。住改倉無標準,因此禁而不絕。”
“還是需要物流疏散點和小型中轉倉。如果所有物流倉儲外移,這個市場就不OK。”廣州市海味幹果行業商會秘書長伍惠漢提出:“有些行業如海味幹貨需要現貨交易,必須要有配套。建議把一些舊賣場改成小型倉庫,在一德路騰出幾個地方,用來做中轉的物流疏散點。就不會亂停、亂放。”
越秀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計劃在一德路周邊設立一個符合要求的規範的中轉倉,用於少量貨板周轉,集中使用,按照商家的出貨量、頻次分配,肯定比現在分散的倉庫效率更高。物流公司將貨板從外圍大倉拉到中轉倉,再用小貨車運到賣場裏的分理倉,或者物流公司直接從大倉把貨板拉到賣場的分理倉。同時,會逐步用現代物流來收編整合一德路現有低效率的物流,降低物流成本,盡量減少三輪車手推車,解決好最後一公裏的配送,改善一德路街麵交通狀況。”
但他認為,中轉倉也隻能滿足部分商家的需求,而將整棟舊賣場、空置物業改成小型倉庫則不太可能,因為目前這些地方商業價值仍很高,不宜作倉庫。“建議還是在賣場內拿出部分麵積改造成分理倉及物流疏散點,因為現在有的賣場生意也不好,不少檔鋪都空置了,正好可以改造利用。”
人民街黨工委書記葉文輝認為:“以前專業市場利用公共資源或者損害公共利益為自己做生意,但不能你們發財,別人受苦。隨著法律法規的完善、城市管理不斷規範和提升,要調整思路和方式方法。不能再利用住宅改倉庫或占道來裝卸貨,要利用自身的場地解決,不是把這種責任推給社會和政府。可利用原有賣場的地下空間,做倉庫、停車場、卸貨區。現在很多商場負一層為了利益最大化都做了鋪位。倉庫的消防標準是有的,能否按手續報批,是規劃的問題。”
據新快報記者調查觀察,一德路現有5座後建的大樓賣場中,萬菱廣場、國際玩具城的負一層全是商鋪,德寶廣場、山海城的負一層都是商鋪兼停車場。隻有海中寶負一層是停車場。
有交警部門的人指出:“先別說原來的小檔口,後來新建的商場,寧願裏麵多建十個八個檔口,也不願意拿出來做停車場、裝卸貨地方,因為做檔口有直接收益。所以把這一連串停車裝卸問題推給馬路。”
而對於由政府在場外規劃倉儲中心、物流疏散點,有政府官員認為可能性不大:“能夠用的地方已經全部開發了,飽和了。尤其利用公共空間的幾率很少。除非市規劃部門重新規劃,為市場提供配套,但估計不會批,市政府是提出老城區的傳統批發市場外移,而不是進一步鞏固壯大。”
除了周轉倉的需要,廣東經濟學會副會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董小麟認為:“未來一德路專業市場無論是轉型為總部基地、展示中心抑或是電商,倉儲物流總體都要外遷,但是,要同時兼顧一定的零售,完全無零售,人氣就不旺。有一定的零售就會有少量的貨品備儲在店,主要因應貨品當天或兩三天周轉的局部需要,但不能濫用不適合倉儲的民居等儲存大量貨品。新建的商業樓宇下麵做商鋪,樓上就可做倉庫,但要符合倉庫的標準,同時要考慮貨品的易燃性,易燃貨品倉儲一定要外遷。”
越秀區食品商會會長麥家應建議:“政府必須製定法規規定每個賣場一定要配套倉庫,而且要統一集中運作。批發場要自己解決小倉庫分理倉,要有裝卸貨區、可以入小型貨車的通道。如果解決不了,就關門,能自身解決,就不要拿社會資源,拿馬路占道經營;拿住宅改倉庫。”
海味幹果市場應保留, 玩具市場外遷更有利“有這個市場存在,就要有倉儲物流的配套,否則怎麽入貨出貨?如果限死,這個商圈就死,那這個商圈不如遷走?伍惠漢盡管一直呼籲政府要配套小型的倉儲物流,卻並不樂觀。
一德路專業市場會否因一係列的倒逼措施而遷走?抑或在博弈中亂象不止?政府的期望與商家實際需求的矛盾是目前一德路轉型升級之惑,也是一德路治亂之難。
董小麟教授認為:“廣州作為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商貿活動是廣州城市發展的‘本’,不能丟掉這本錢,一定要守住這個基礎。一德路市場作為曆史品牌,不能像其他地方整體搬遷走,這樣不現實。這個品牌是100年以上、曆史形成的,隻能是就地改造、就地提升,保持行業特色。”
“但專業市場麵臨的環境是建築密集、道路狹窄,交通防火壓力大,城市改造必然要抽疏。要做大做強一個地方,而這裏空間又不是太多的情況下,是不是要保留這麽多市場,這是值得考慮的。一德路最出名的是海味幹果,有百年以上的發展曆史,這個市場我是極力主張它留下發展,而且它的火災隱患比較小、對倉儲物流占用較小;但其他的,比如玩具文具業等是改革開放後才發展起來,某些品類火災隱患比較大、倉儲物流需求特別大,如果要拓展空間,從對它行業有利發展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外遷後條件會更好,本地可以保留展示中心。”
規劃專家、中山大學教授袁奇峰表示:“一德路怎麽發展,舊城怎麽整治,不是免費做一兩個方案的事,必須要啟動戰略研究,基於集體理性進行政治決策,要進入政治過程,這是重大的空間資源的選擇,也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財政話題。如果最終要解決問題,首先看有沒有政治意願,其次看有沒有公共財政資源保障,還要看如何保護現狀利益、分配增量利益。”
另一種可能:
拆除部分內街建築,
控製住改倉,增加旅遊服務設施
而曾參與《廣州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製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禤文昊博士則從空間改造與優化的角度提供了一德路治亂的另一種可能。
“不轉業態,難以從根本上治亂。而在現有空間環境基本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如果目前的業態就是市場的選擇,那麽要運動式地進行整治和業態升級,恐怕收效有限,也難以持續。倘若完全不幹預,坐等市場力量去調整業態,那麽又有一種更糟糕的可能——一德路商圈最終走向蕭條衰敗。
總的來說,一德路還是需要全麵檢視自身的優勢和缺陷,抓住一切有利的機遇,內外共同著力。
就目前來看,一德路最顯而易見的潛在優勢,就是它自身和周邊的豐富曆史文化資源。
近年來慕名前往石室教堂的遊客越來越多,但石室的外部空間容量、品質和管理都明顯不足,導致相關的消費規模和檔次都受到嚴重限製。
空間容量、品質、管理這些問題,是城市公共領域的問題,個別商家沒有辦法改變,所以這一部分的市場力量始終成長不起來,但這恰恰是政府可以有所作為的地方。
在空間上進行統一的改造、整合和優化,這是隻有政府能做的,也是能夠做好的。一德路內街有相當部分危舊建築,沒有保護價值、臨時用作倉庫、暗藏消防隱患。同時,一德路周邊南北交通不暢,導致各種人群車流高度重疊在東西向,帶來的交通混亂幾乎無解。拆除部分內街建築,打通石室和長堤之間的南北步行聯係,一方麵可以控製現有批發市場和倉庫的合理規模,進行更明確的分區,另一方麵還可以更有針對性地組織和疏散旅遊休閑人流,綜合促進目前各方麵症結的化解。
現有的業態不僅需要升級,更需要進行部分轉換,例如增強對遊客觀光、市民休閑的服務能力。”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