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4-01 10:13:07 新產(chan) 經

過去二十年,互聯網已經改變了許多行業(ye) 。現在,更多的人意識到,它所帶來的變革才剛剛開始。
在不久前結束的兩(liang) 會(hui) 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戰略。
“互聯網+”是什麽(me) ?簡言之,就是互聯網與(yu) 傳(chuan) 統行業(ye) 的深度結合,如金融、汽車、交通、教育等等,從(cong) 而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比如如日中天的電商,就是“零售業(ye) +互聯網”。這種結合已實際發生,許多企業(ye) 成為(wei) 了先行者。未來,“互聯網+”所帶來的驅動力將不可小覷。
物流業(ye) 需要互聯網
當互聯網平台、信息通信技術大量湧入傳(chuan) 統物流業(ye) ,會(hui) 給傳(chuan) 統物流業(ye) 帶來什麽(me) 樣的衝(chong) 擊呢?能否創造一種新的互聯網物流生態?
時下,線上的網購、支付寶[微博]、微信營銷等正在悄悄地改變我們(men) 的生活,大批新經濟互聯網企業(ye) 的湧現更是改變了市場競爭(zheng) 格局,諸如快遞領域的微信下單、物流領域的菜鳥骨幹網、國際物流的運哪兒(er) 網,這些融入一定互聯網思維和技術的物流新生兒(er) 正在悄悄地影響著傳(chuan) 統物流業(ye) 。“互聯網+”的形勢下,信息化的時效性使得空間距離相對縮短了,由此引發對物流業(ye) 提速和快速整合的強烈需求。傳(chuan) 統物流業(ye) 的短板——不快:運送速度不夠快、資源整合不夠快,暴露無遺。以“雙11”為(wei) 例,一個(ge) 互聯網推動出來的商業(ye) 運營模式就造成了物流快遞的手忙腳亂(luan) (快件堆積、運力不足、服務不到位等)——想快都快不起來,不想快也無法慢下來。由於(yu) 傳(chuan) 統物流業(ye) 以手工操作為(wei) 主,偏好於(yu) 基礎設施建設,造成中小規模物流公司為(wei) 主,提供的物流服務是被動的。同時,物流量已經由製造業(ye) 驅動向電商業(ye) 驅動轉變,快遞、零擔類的物流在部分取代傳(chuan) 統合同物流,物流越來越快,越來越傾(qing) 向於(yu) 小批量、多批次、高頻率的運作模式,越來越需要當商品銷售量急劇增加時,快速整合物流資源應對。
近幾年電商行業(ye) 的快速發展,傳(chuan) 統消費者已經習(xi) 慣兩(liang) 種購物模式:實體(ti) 店購買(mai) 和線上網購,後者的比例在不斷增加。網購的情形下,傳(chuan) 統物流僅(jin) 僅(jin) 完成了商品的送達,線上的交易使得消費者無法及時試穿、試吃或試用,與(yu) 實體(ti) 店購買(mai) 相比,忽視了消費者的體(ti) 驗服務。順豐(feng) [微博]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推出“嘿客”模式,融合了O2O模式、虛擬購物、快件自發自取、便民服務等,在終端社區大範圍進行了推廣,但卻叫好不叫座。“嘿客”推行實體(ti) 店商品展示、線上交易,融合互聯網與(yu) 實體(ti) 經濟,一切似乎很完美。但是其連鎖店中設置零庫存——店裏不存貨,這導致消費者完成選購、掃碼體(ti) 驗後並不能直接帶走心儀(yi) 的商品,需要快遞上門服務。它試圖改變或創造消費習(xi) 慣,重心放在了線上的體(ti) 驗,而對於(yu) 線下的商品即時獲得、物流體(ti) 驗與(yu) 延伸服務卻忽視了,消費者不容易接受。電商的積極發展與(yu) 物流的被動服務的矛盾,使得消費者對體(ti) 驗經濟、延伸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
麵對速度和體(ti) 驗的雙重需求,線下的傳(chuan) 統物流業(ye) 需要推行信息化轉型,實現物流業(ye) 與(yu) 互聯網的融合升級發展,成就物流業(ye) 的“互聯網+”策略。用信息化推進轉型升級不能隻為(wei) 了做好物流服務、解決(jue) 快的問題,而是如何用互聯網思維、信息化技術來改造傳(chuan) 統物流產(chan) 業(ye) ,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you) 勢,積極響應電商帶來的新需求,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物流生態。
互聯網+物流前景廣闊
“互聯網+”物流形成的首要途徑在於(yu) ,改變原始的物流運作模式,全麵推行信息化,實現智慧物流。“互聯網+”形勢下的信息化,不是單純地建個(ge) 網站、開發個(ge) 車貨匹配的平台、做個(ge) APP發布一些信息,更多的是利用移動互聯網的優(you) 勢,在管理監控、運營作業(ye) 、金融支付等方方麵麵實現信息共享,也就是實現整個(ge) 物流供應鏈信息化。比如快遞,不但可以做微信下單、微信運費支付、微信跟單,還可以微信保險理賠等全流程微信化。在傳(chuan) 統的零擔貨運中,加入互聯網因素將會(hui) 使物流運營更為(wei) 科學高效:貨源的組織可以借助微信、APP等,運輸監控的GPS數據實時傳(chuan) 輸,提貨通知、投訴理賠等通過移動互聯網更為(wei) 便捷。
其次,“互聯網+”物流為(wei) 延伸精準營銷提供了可能,因為(wei) 物流掌握了最準確的客戶資源(如住址、消費喜好、家庭情況等)。一個(ge) 簡單的現象,消費者對騷擾電話很反感,但是快遞就不討厭,消費者別的電話不接,快遞電話還是會(hui) 接的。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平台,提升了物流服務水平後,快遞企業(ye) 很容易形成粉絲(si) 效應,加之線下的物流體(ti) 驗和延伸服務,甚至推行試銷、定製物流等服務就大有可行性了。
再次,“互聯網+”物流還可以向其他業(ye) 態滲透,開啟“不務正業(ye) 模式”。不是為(wei) 了做物流而做物流。物流可以不賺錢,甚至可以免費,但是物流延伸出來的業(ye) 態能夠盈利。物流業(ye) 是最易於(yu) 滲透到其他領域的,數據、金融、流量、營銷等都可以延伸。四川航空免費大巴的共贏秘訣就在於(yu) ,它將傳(chuan) 統大巴運營的盈利轉嫁到了司機高價(jia) 購買(mai) 車輛、廠家低價(jia) 供車、航空服務提升帶來乘客增加等環節,值得借鑒。實際上,當前淘寶很多商品包郵的做法,將快遞費用轉移到商品銷售中去,已經給消費者造成了物流免費的假象。“互聯網+”形勢下,假象會(hui) 成真嗎?隻要開啟“不務正業(ye) 模式”,不是沒有可能。
此外,物流畢竟是一單一單訂出來的、一車一車拉出來的、一件一件送出來的,實際運營不可忽視。目前物流公司的小、散、雜、弱等情況,急需資源整合,提升服務能力。“互聯網+”物流一定要充分利用物流的大數據、足夠的資金池,做物流平台化。菜鳥網就是一個(ge) 典型的事例,它注入信息化網絡管理、注入智能的數據分析,讓物流調度智能化、物流節奏控製智能化、分倉(cang) 存儲(chu) 智能化,這樣做基礎性平台的公司是整個(ge) 物流生態鏈中極易適應互聯網發展的節點。再如發寶網,引入搜索引擎,引入大眾(zhong) 點評模式,線上整合十幾萬(wan) 家物流公司,取得成效。
從(cong) 另外一個(ge) 視角看,這種平台化思想也說明了物流也可以眾(zhong) 籌,這樣就對物流行業(ye) 資本、資源整合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值得進一步探究。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