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規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政策法規 > 地方及其他 > 正文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 印發支持郵政快遞業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幹意見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0-11-17 10:26:55 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站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guan) 於(yu)

印發支持郵政快遞業(ye) 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幹意見的通知

渝府辦發〔2020〕117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guan) 單位:

《支持郵政快遞業(ye) 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幹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men) ,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0年10月18日

支持郵政快遞業(ye) 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幹意見

郵政快遞業(ye) 是現代服務業(ye) 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流通方式轉型、促進消費升級的現代化先導性產(chan) 業(ye) 。為(wei) 全麵貫徹黨(dang) 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hui) 和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八次會(hui) 議精神,深化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liang) 點”定位、“兩(liang) 地”“兩(liang) 高”目標,發揮“三個(ge) 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深入推進快遞進村、進廠、出海“兩(liang) 進一出”工程,更好發揮郵政快遞業(ye) 在經濟社會(hui) “大動脈”“微循環”裏的“先行官”作用,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ti) 係建設,更好服務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

(一)強化寄遞車輛便捷通行保障。各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政府要保障寄遞運輸車輛便捷通行,鼓勵引導企業(ye) 使用符合城市運輸作業(ye) 和環保要求的新能源物流車輛。對按郵政管理部門要求噴塗統一專(zhuan) 用標識的寄遞運輸車輛,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暢通有序的前提下提供城市通行和臨(lin) 時停靠作業(ye) 便利。支持寄遞企業(ye) 依法選用符合國家或行業(ye) 標準的電動三輪車,按照統一外觀標識、統一車輛編號、統一規範管理要求開展收投郵件、快件業(ye) 務。(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郵政管理局,各區縣政府)

(二)加強行業(ye) 安全監管能力建設。按照屬地原則完善寄遞安全管理機製,落實行業(ye) 安全監管職責,所需投入按照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予以保障。推進寄遞安全監管信息化建設,加快智能安檢係統、智能視頻監控係統等產(chan) 品的推廣應用。構建郵政管理、公安、國家安全聯動的綜合管控機製,全麵提升寄遞安全保障能力。(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公安局、重慶市國安局、市郵政管理局,各區縣政府)

(三)切實簡化快遞企業(ye) 開設手續。全麵落實快遞企業(ye) “一照多址”登記。從(cong) 事快遞經營的企業(ye) 在同一區縣內(nei) 增設分支機構,可以憑企業(ye) 法人快遞業(ye) 務經營許可證(副本)及所附分支機構名錄,申請在營業(ye) 執照上加載經營場所地址,免予辦理分支機構登記。快遞企業(ye) 及其分支機構可以根據業(ye) 務需要開辦快遞末端網點,快遞末端網點無需辦理營業(ye) 執照。全麵實施快遞末端網點備案管理。(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郵政管理局,各區縣政府)

二、完善寄遞網絡體(ti) 係,提升寄遞服務質量

(四)協同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布局。各區縣政府要將郵政和快遞業(ye) 發展納入本區縣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規劃,並與(yu) 國土空間、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規劃相銜接,統籌考慮郵政和快遞園區、郵件和快件處理中心等基礎設施用地需求。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非營利性郵政設施用地,以劃撥方式供地。(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交通局、市郵政管理局,各區縣政府)

(五)健全“快遞進村”服務體(ti) 係。推進農(nong) 村郵政普遍服務網點、危舊局所改造,提升鄉(xiang) 鎮郵政服務水平。有序分步實施“快遞進村”,到2020年底,全市建製村快遞服務覆蓋率達到80%,到2022年全市基本實現有條件的建製村全部通快遞。實施“放心消費工程”。貫徹落實交通運輸部、國家郵政局等部門關(guan) 於(yu) 深化交通運輸與(yu) 郵政快遞融合、推動農(nong) 村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鼓勵農(nong) 村客運、郵政、快遞等企業(ye) 開展合作,完善區縣、鄉(xiang) 鎮、村社三級配送體(ti) 係,推廣“村郵站+快遞超市+電商服務+便民服務”模式,推動農(nong) 產(chan) 品“進城”、工業(ye) 品“下鄉(xiang) ”雙向流通。對共建共享的農(nong) 村班線,當地財政部門可統籌現有交通事業(ye) 發展資金予以支持。支持寄遞企業(ye) 在柑橘、榨菜、檸檬、中藥材、調味品等特色產(chan) 業(ye) 基地建設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cang) 儲(chu) 運輸、初加工等設施,對其在農(nong) 村建設的保鮮倉(cang) 儲(chu) 設施用電實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用電價(jia) 格。(責任單位:市郵政管理局、市交通局、市商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各區縣政府)

(六)支持“快遞出海”服務發展。完善出海出境大通道,構建以國際物流樞紐園區、航空物流園、公路物流基地為(wei) 支撐的現代化物流樞紐體(ti) 係,建設內(nei) 陸國際物流分撥中心和國際多式聯運中心。積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貿易業(ye) 態,加快建設國際寄遞物流網絡。鼓勵快遞、電商企業(ye) 申請辦理國際快遞業(ye) 務經營許可。支持相關(guan) 企業(ye) 增設公用型跨境電子商務監管作業(ye) 場所和公用型快遞類海關(guan) 監管作業(ye) 場所,支持並指導監管場所經營單位改造現有海關(guan) 監管作業(ye) 場所,使之具備公用型快遞類海關(guan) 監管作業(ye) 場所功能。鼓勵快遞、電商企業(ye) 申請辦理國際快遞業(ye) 務經營許可,支持國際郵件互換局(交換站)和國際快件監管中心建設。研究製定支持快遞企業(ye) 通過中歐班列(重慶)寄遞快件相關(guan) 政策。加大對跨境電商及寄遞服務方麵的政策扶持力度,升級跨境電商寄遞業(ye) 務通關(guan) 服務模式和運作流程,促進跨境寄遞服務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市政府口岸物流辦、市商務委、市郵政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重慶海關(guan) ,有關(guan) 區縣政府)

(七)升級城市末端服務網絡。支持關(guan) 係居民日常生活的郵政快遞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健康發展。大力推進郵政、快遞無障礙入機關(guan) 、校園、社區、園區、商務中心,穩步提升郵政、快遞末端投遞服務水平。推廣設置智能信報箱,完善寄遞“最後一公裏”服務。在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和新建住宅小區時,鼓勵將上述設施列入項目規劃設計和審批驗收範圍,實現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和同步驗收。鼓勵在已建成的建築麵積超過5萬(wan) 平方米的住宅小區和寫(xie) 字樓、在校學生和教職工數超過1萬(wan) 人的高校內(nei) ,安排專(zhuan) 門的郵政快遞小型處理場地和用房。各企事業(ye) 單位、寫(xie) 字樓和住宅樓物業(ye) 管理公司要為(wei) 寄遞服務的正常開展提供必要便利條件,各區縣政府要協調相關(guan) 責任主體(ti) 抓好落實。(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xiang) 建委、市商務委、市教委、市郵政管理局,各區縣政府)

(八)支持郵政綜合服務平台建設。推動郵政網點疊加便民服務,深入開展“警郵合作”“稅郵合作”“政郵合作”等,進一步推廣“網上辦事+線下寄遞”模式,助力“不見麵”審批。在全市範圍內(nei) 積極推廣“政務+郵政”合作新模式,實現“365天全天候,24小時不打烊”政務服務。(責任單位:市郵政管理局、市公安局、重慶市稅務局,各區縣政府)

三、深入推進產(chan) 業(ye) 融合,培育壯大市場主體(ti)

(九)推動“快遞進廠”融合發展。順應製造業(ye) 服務化、服務業(ye) 製造化趨勢,推進郵政快遞業(ye) 和製造業(ye) 緊密融合、生產(chan) 型製造和服務型製造深度融合、平台經濟和產(chan) 業(ye) 發展創新融合,加強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聯動。實施“快遞進廠”工程,打造一批入廠物流、倉(cang) 配一體(ti) 化、訂單末端配送、區域性供應鏈服務、嵌入式電子商務等代表項目。深化快遞服務重慶製造的政策機製,開展“快遞進廠”典型項目建設和重點區域試點,引導寄遞企業(ye) 提供定製化服務。圍繞建設內(nei) 陸國際現代物流樞紐,引導快遞企業(ye) 參與(yu) 製造企業(ye) 供應鏈協同平台建設,構建“通道+樞紐+網絡+平台”的快遞物流運行體(ti) 係,促進現代物流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融合發展。(責任單位:市郵政管理局、市經濟信息委、市商務委、市政府口岸物流辦,各區縣政府)

(十)培育現代寄遞物流企業(ye) 。到2025年,形成2—4家年業(ye) 務收入超過10億(yi) 元的快遞企業(ye) 。鼓勵國際、國內(nei) 大型快遞企業(ye) 的全國總部、區域總部、功能總部和區域分撥中心等落戶重慶,優(you) 先列入市級重大項目,優(you) 先保障用地指標。引進大型冷鏈快遞、智能倉(cang) 儲(chu) 和快遞物流技術研發生產(chan) 企業(ye) ,支持發展區域總部經濟,形成企業(ye) 區域總部集群。對區域總部設在市內(nei) 的快遞企業(ye) 和對市內(nei) 郵政快遞業(ye) 轉型升級作出重要貢獻的企業(ye) 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政策支持。推動郵政、快遞企業(ye) 加快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發展成為(wei) 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科技在行業(ye) 應用方麵的自主創新主體(ti) 。重點抓好韻達重慶涪陵快遞物流基地、重慶快件集散中心、京東(dong) 亞(ya) 洲一號重慶巴南物流園、申通西南總部暨電商物流科技產(chan) 業(ye) 園、德邦西南總部基地和冷鏈服務基地項目等一批市級重點項目建設。(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商務委、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郵政管理局,各區縣政府)

(十一)促進與(yu) 電子商務協同發展。支持電商園區和郵政、快遞物流園區協同建設。支持郵政快遞業(ye) 拓展業(ye) 務範圍,積極服務線上業(ye) 態線上服務發展,支持“B端服務”類企業(ye) 加大“C端配送”服務,形成供需互促、產(chan) 銷並進的良性循環。對吸引生產(chan) 、銷售精品農(nong) 產(chan) 品的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或特色工業(ye) 品的工業(ye) 龍頭企業(ye) 落戶的寄遞企業(ye) ,可視情況給予適當獎勵。(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商務委、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委、市郵政管理局,各區縣政府)

(十二)加強標準化建設和綠色發展。加快編製修訂智能信報箱、郵政快遞業(ye) 企業(ye) 安全生產(chan) 等地方標準,落實《郵件快件包裝基本要求》等行業(ye) 標準,完善行業(ye) 生態環保監管體(ti) 係,落實企業(ye) 主體(ti) 責任,強化綠色治理。加大宣傳(chuan) 引導力度,倡導綠色生產(chan) 生活方式,鼓勵製造業(ye) 加強環保包裝材料研發生產(chan) ,把“綠色+”融入電子商務、智能分揀、末端配送等各方麵。大力發展包裝循環經濟和綠色郵政產(chan) 業(ye) ,全力落實國家郵政局“9792”工程,實現重慶市郵政快遞業(ye) “9796”工作目標(力爭(zheng) 今年底實現“瘦身膠帶”封裝比例達90%,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70%,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90%,全市新增600個(ge) 設置標準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的營業(ye) 網點),鼓勵電子商務企業(ye) 使用綠色包裝,支持寄遞企業(ye) 統籌運用甩掛運輸、多式聯運和綠色遞送,加快新能源快遞車輛推廣,全麵推進節能降耗。(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委、市經濟信息委、市郵政管理局,各區縣政府)

四、加強行業(ye) 人才隊伍建設

(十三)加強行業(ye) 精神文明建設。支持在郵政快遞業(ye) 建立團工委,支持群團組織按照各自章程開展工作。深化郵政快遞業(ye) 各類崗位建功活動,支持成立郵政快遞業(ye) 聯合工會(hui) 委員會(hui) ,進一步發揮工會(hui) 、共青團和婦聯等群團組織的作用。支持非公快遞企業(ye) 成立工會(hui) 、共青團等組織,推動群團組織工作手段和載體(ti) 創新,增強群團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zhong) 性。將郵政、快遞從(cong) 業(ye) 人員納入行業(ye) 典型及勞模評選活動範圍。(責任單位:市人力社保局、市總工會(hui) 、團市委、市婦聯、市郵政管理局,各區縣政府)

(十四)加強郵政快遞業(ye) 職業(ye) 技能培訓。將郵政行業(ye) 納入全市職業(ye) 技能提升行動(2019—2021年)範圍,支持郵政、快遞企業(ye) 組織從(cong) 業(ye) 人員參加相關(guan) 職工崗位技能培訓,人力社保部門根據崗前培訓、技能提升培訓、企業(ye) 新型學徒製培訓、企業(ye) 技師培訓等不同類型,按規定給予職業(ye) 培訓補貼。組織郵政快遞業(ye) 特種作業(ye) 人員開展安全技能培訓,嚴(yan) 格執行從(cong) 業(ye) 人員安全技能培訓合格後上崗製度。(責任單位:市人力社保局、市郵政管理局,各區縣政府)

(十五)關(guan) 心關(guan) 愛行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維護行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合法權益,全麵推進從(cong) 業(ye) 人員依法參加社會(hui) 保險,推動工傷(shang) 保險全覆蓋。落實從(cong) 業(ye) 人員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政策和提供居住便宜。優(you) 化從(cong) 業(ye) 人員工作環境,完善寄送站點建設標準,在勞動、生活和醫療保障等方麵為(wei) 從(cong) 業(ye) 人員提供支持。(責任單位: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總工會(hui) 、團市委、市婦聯、市郵政管理局,各區縣政府)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