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規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政策法規 > 公安部 > 正文

警惕物流行業存在的高發案率合同詐騙犯罪

發布時間:2012-02-20 09:31:45

棗莊市中工業(ye) 園一食品廠,從(cong) 物流配貨市場雇一大型運輸車,往哈爾濱運送產(chan) 品,由於(yu) 是配載,運輸成本較低,企業(ye) 在例行檢查了該車的行駛證、駕駛證後,將8萬(wan) 元的產(chan) 品交給其運送,並簽訂了運輸合同。待到約定交貨時間後,不但車、貨不見蹤影,人也聯係不上了。後經周折發現,其車牌證、駕駛證、身份證全是假的,企業(ye) 為(wei) 之損失近10萬(wan) 元。無獨有偶,近日,嶧城經偵(zhen) 大隊破獲一起橡膠貨運詐騙案件,犯罪嫌疑人通過私人貨運服務部簽訂運輸合同,騙取貨主的貨物後將托運貨物私自賣掉,導致給受害人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2012年1月7日,犯罪嫌疑人劉某某、張某某與(yu) 昆明市一貨運服務部簽訂運輸合同,將該公司價(jia) 值95萬(wan) 餘(yu) 元的橡膠從(cong) 昆明運往無錫。途中,二人私自將貨物運到臨(lin) 沂並轉賣他人,非法獲利76萬(wan) 餘(yu) 元後畏罪潛逃。此類案件的特點:一是整個(ge) 作案過程地區跨越性很大,調查取證困難。二是團夥(huo) 作案,犯罪分子經過精心策劃,分工明確,長期混雜於(yu) 物流貨運市場間,伺機釣取警惕性不高的業(ye) 主上鉤。三是受害人對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核查不細致,沒有對其提供的駕駛證和汽車行駛證進行身份核查,防範意識不夠。四是犯罪手段欺詐性、偽(wei) 裝性強。這夥(huo) 人商談運費、簽定合同時,主動把相關(guan) 證件和聯係電話提供給對方,討價(jia) 還價(jia) 十分較真,儼(yan) 然是個(ge) 生意人,配載業(ye) 主遂輕易將貨物交運。犯罪分子為(wei) 麻痹受害人,以貨車出事故在維修中等為(wei) 理由,拖延報案時間。

公安經偵(zhen) 部門防範建議:

1、各相關(guan) 職能部門應加強協調配合,從(cong) 全局角度研究製定物流行業(ye) 的管理製度。指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及行業(ye) 準則以規範行業(ye) 的準入、運營、理賠等環節,並定期對行業(ye) 進行檢查整改。加強對物流從(cong) 業(ye) 人員的培訓,促進物流業(ye) 內(nei) 部製度的完善,提高物流企業(ye) 的整體(ti) 實力。

2、適時開展法製宣傳(chuan) 及警示教育活動。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方式,宣傳(chuan) 物流行業(ye) 經濟犯罪的特點、方法等,提高物流業(ye) 主及消費者自我防範意識,同時對違法犯罪行為(wei) 予以震懾。

3、公安經偵(zhen) 部門與(yu) 物流業(ye) 的主管部門建立日常工作聯係製度。及時掌握本市物流業(ye) 相關(guan) 動態,收集犯罪信息,加大對物流行業(ye) 社會(hui) 麵的控製,有效遏製犯罪。同時適時向物流公司、企業(ye) 發布預警信息,幫助物流企業(ye) 預防犯罪。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