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联系方式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聯合會(hui) 快訊 > 綜合快訊 > 正文

網絡貨運重點監測企業統計調查報告

發布時間:2024-03-20 16:52:34 华体会登录界面物流信息服務平台分會(hui)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一)2022年網絡貨運重點監測企業(ye) 總體(ti) 情況

2022年,網絡貨運重點監測企業(ye) 收入(平台運費收入)合計2774.74億(yi) 元,網絡貨運重點監測企業(ye) 入圍門檻4.9億(yi) 元。

網絡貨運由無車承運人發展而來。2019年9月,交通運輸部與(yu) 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印發《網絡平台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明確了網絡貨運的法律地位,標誌著網絡貨運正式進入普惠發展階段。

自2020年起,我國網絡貨運企業(ye) 數量變化如圖1所示。

網絡貨運重點監測企業(ye) 統計調查報告253

2020年1月1日,《管理辦法》正式實施,當年注冊(ce) 網絡貨運企業(ye) 數量達到815家,次年企業(ye) 數量增長超過100%。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2537家網絡貨運企業(ye) ,企業(ye) 注冊(ce) 數量增速放緩,但行業(ye) 內(nei) 逐漸湧現出一批龍頭企業(ye) ,發展模式逐漸清晰,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行業(ye) 的發展由規模擴張期逐漸進入高質量發展期,行業(ye) 壁壘逐漸形成,打造核心競爭(zheng) 力成為(wei) 企業(ye) 發展之本。

(二)2022年網絡貨運重點監測企業(ye) 分布情況

從(cong) 分布區域看,網絡貨運重點監測企業(ye) 分布在21個(ge) 省份(自治區、直轄市),分布最多的三個(ge) 地區依次是江蘇、福建、陝西(與(yu) 山西、山東(dong) 、河北並列)。

網絡貨運重點監測企業(ye) 統計調查報告522

從(cong) 服務領域看,主要開展煤炭運輸業(ye) 務的企業(ye) 38家,占比76%;開展鋼鐵運輸業(ye) 務的企業(ye) 30家,占比60%,開展普通貨物運輸業(ye) 務的企業(ye) 25家,占比50%,開展大件專(zhuan) 業(ye) 運輸業(ye) 務的企業(ye) 15家,占比30%,開展冷鏈專(zhuan) 業(ye) 運輸業(ye) 務的企業(ye) 4家,占比8%,開展其他運輸業(ye) 務的企業(ye) 3家,占比6%。其中,絕大多數企業(ye) 從(cong) 事3種以上貨物品類運輸,極少數企業(ye) 從(cong) 事單一貨物品類運輸。

網絡貨運重點監測企業(ye) 統計調查報告700

 從(cong) 登記類型看,國有企業(ye) 10家,占比20%,民營企業(ye) 37家,占比74%,合資企業(ye) 1家,占比2%,其他類型企業(ye) 2家,占比4%。可見在物流行業(ye) 平台化、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民營企業(ye) 走在行業(ye) 的前列。

網絡貨運重點監測企業(ye) 統計調查報告798

(三)2022年網絡貨運重點監測企業(ye) 經營情況

企業(ye) 規模看,2022年網絡貨運重點監測企業(ye) 中,平台運費收入超過100億(yi) 元的企業(ye) 有8家,占比16%。運費收入在20-50億(yi) 元的企業(ye) 數量最多,運費收入在10億(yi) 元以下的企業(ye) 數量最少。

網絡貨運重點監測企業(ye) 統計調查報告912

從(cong) 貨運量看,網絡貨運重點監測企業(ye) 共完成貨運量34.6億(yi) 噸。據交通運輸部統計,2022年全年完成營業(ye) 性貨運量(公路)371.19億(yi) 噸,50強網絡貨運企業(ye) 總貨運量占年度公路運輸總貨運量之比約為(wei) 10%。50強企業(ye) 中,10%的企業(ye) 年貨運量在2億(yi) 噸以上,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網絡貨運重點監測企業(ye) 統計調查報告1048

從(cong) 平台整合運力資源情況看,運費收入與(yu) 平台注冊(ce) 車輛數呈正相關(guan) 。網絡貨運重點監測企業(ye) 中,注冊(ce) 車輛數在3萬(wan) 輛以下的企業(ye) 3家,占比6%,注冊(ce) 車輛數在120萬(wan) 輛以上的企業(ye) 4家,占比8%。注冊(ce) 車輛數在10-20萬(wan) 輛的企業(ye) 數最多,共13家,占比26%。

網絡貨運重點監測企業(ye) 統計調查報告1170

雖然注冊(ce) 車輛數與(yu) 企業(ye) 規模呈正相關(guan) ,但車輛活躍度卻未呈現此規律。2022年,車輛活躍度(即2022年度活躍車輛數與(yu) 注冊(ce) 車輛總數之比)超過50%的企業(ye) 16家,占比32%,其中絕大多數企業(ye) 從(cong) 事1-2種貨物品類運輸,專(zhuan) 業(ye) 度和產(chan) 業(ye) 集中度較高,2022年運費收入在50億(yi) 以下。可見專(zhuan) 業(ye) 化網絡貨運平台雖然在規模上收到產(chan) 業(ye) 限製,但資源周轉率及用戶粘性度較高。

(四)網絡貨運企業(ye) 發展趨勢

一、平台經濟助力實現數據資產(chan) 化

2023年,國家數據局與(yu) 16個(ge) 部門共同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選取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12個(ge) 行業(ye) 和領域,推動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釋放數據要素價(jia) 值。網絡貨運為(wei) “數據要素×”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提供了落地場景,網絡貨運平台、供應鏈一體(ti) 化平台沉澱了大量與(yu) 生產(chan) 、貿易、運輸、倉(cang) 儲(chu) 有關(guan) 的業(ye) 務數據資源,除企業(ye) 內(nei) 部管理使用外,如何通過數據的交換、交易、服務使得資源轉化為(wei) 資產(chan) ,進而推動資本運作是未來要探索的重要課題。雖然大部分平台有拓展汽車後市場、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意願和計劃,但是在業(ye) 務開展、數據應用、風險控製等方麵的發展路徑不夠明晰,需要相應的政策及標準進行引導和指導。平台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前提是對平台積累的數據進行有效挖掘和應用,絕大多數企業(ye) 對於(yu) 大數據的應用依舊停留在表麵,僅(jin) 通過數據大屏展示平台實時交易情況,並未產(chan) 生數據價(jia) 值。未來在政策引領和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的前提下,行業(ye) 數據要素價(jia) 值將進一步釋放。

二、高標準引領行業(ye) 高質量發展

2022年7月,市場監管總局印發貫徹實施《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行動計劃的通知,明確了標準供給由政府主導向政府與(yu) 市場並重的轉變。平台分會(hui) 自成立以來,已圍繞物流平台製定了1項國家標準和5項團體(ti) 標準,主要涉及網絡貨運服務和交易撮合服務,旨在規範經營行為(wei) ,樹立典型標杆。除了參與(yu) 國家、行業(ye) 標準和團體(ti) 標準的製定外,华体会登录界面自2022年起開展物流服務領域企業(ye) 標準領跑者工作,引領物流企業(ye) 開展標準製定工作,旨在引導市場主體(ti) 參與(yu) 標準的製定,完善物流領域標準化建設,形成“政府主導保基本、市場製定促競爭(zheng) ”的新局麵。

三、產(chan) 業(ye) 互聯網推動供應鏈提質增效

產(chan) 業(ye) 互聯網的核心是幫助工業(ye) 或傳(chuan) 統行業(ye) 的全產(chan) 業(ye) 鏈、全價(jia) 值鏈形成以數據驅動的智能優(you) 化閉環。在數據驅動下,快速感知、敏捷響應、動態優(you) 化、全局智能將成為(wei) 企業(ye) 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競爭(zheng) 力。產(chan) 業(ye) 互聯網是連接上下遊或者具備高度關(guan) 聯性的產(chan) 業(ye) 生態,不僅(jin) 推動了生產(chan) 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也對傳(chuan) 統的運輸物流行業(ye) 產(chan) 生了顛覆性的影響。物流是連接上下遊重要橋梁,通過物流服務的平台化實現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上下遊的有效連接,實現物流運輸從(cong) 訂單、運單、交付到結算的全過程覆蓋,增強了供應鏈的柔性和彈性,助力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實現提質增效。

四、網絡貨運亟需創新發展模式

網絡貨運業(ye) 態在《管理辦法》和《經營指南》的引導下模式逐漸清晰,但逐步顯現出盈利難、稅負高等突出問題,在運費逐步壓縮的市場背景下利潤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因此,網絡貨運業(ye) 態亟需模式創新,開拓新的贏利點。2022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平台經濟規範健康持續發展的若幹意見》,文件指出要增強平台創新發展能力,支持平台加強技術創新和鼓勵平台企業(ye) 開展模式創新。網絡貨運平台應利用自身的技術、管理、數據優(you) 勢,探索技術輸出、聯合運營、數據賦能的產(chan) 業(ye) 新模式,探索新的盈利增長點。

五、構建以數據為(wei) 中心的平台生態

構建以數據為(wei) 核心的閉環生態是實現平台價(jia) 值的重要表現,以網絡貨運“五流合一”的經營數據為(wei) 切入點,構建圍繞網絡貨運業(ye) 務的能源、維修、保險、金融等生態服務平台,不僅(jin) 實現貿易、運輸、管理、後市場的深度融合,更是推動數據治理的重要手段。同時,在構建全產(chan) 業(ye) 鏈生態平台的背景下,依托數據建立產(chan) 業(ye) 鏈信用體(ti) 係,進一步實現平台數據價(jia) 值。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