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8-12 11:16:40 經濟日報

今年以來,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力度加大,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指出,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zhuan) 項行動,加快解決(jue) “卡脖子”難題,發展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
如何加快解決(jue) “卡脖子”難題,強化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相關(guan) 專(zhuan) 家。
強基礎方能健實體(ti)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工業(ye) 國,也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chan) 業(ye) 分類當中全部工業(ye) 門類的國家。但中國工業(ye) 的發展,卻受到別國“卡脖子”的威脅,這是為(wei) 什麽(me) 呢?
“我國產(chan) 業(ye) 中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術問題,特別是芯片、發動機、材料、數控機床、工業(ye) 軟件等領域存在短板,一些關(guan) 鍵零部件、關(guan) 鍵裝備依賴國外。別人一製裁我們(men) ,我們(men) 國民經濟中的一些關(guan) 鍵部分就會(hui) 受到重大影響。”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認為(wei)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科技創新的能力還不夠強,特別是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領域還缺少重大突破,原創能力、特別是從(cong) 零到一的技術,我們(men) 還掌握得太少。
分析清楚其中的原因,下一步的對策也就不言而喻: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創能力。
“如果不從(cong) 根子上來掌握關(guan) 鍵核心技術,隻在外圍、在產(chan) 業(ye) 下遊努力,就很難突破別人卡我們(men) 脖子的局麵。所以首先要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趙剛表示,加強基礎研究,就是要增強基礎研究的經費、人員和平台。
加強基礎研究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要如何布局?如何實施?當前形勢下,開展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既要“補短板”,也要“築長板”。“補短板”就是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提出科學方法、科學答案。“築長板”就是向前看,需要有預見性,甚至在“無人區”要及早部署研究,使中國經濟在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得到最關(guan) 鍵的科技支撐。
“對於(yu) 如何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國家已有重大部署。”趙剛介紹,多個(ge) 中央文件都提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這其實就是我們(men) 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的抓手,要以國家實驗室為(wei) 抓手,匯聚大學、科研機構、企業(ye) 等科研力量來組成攻關(guan) 團隊,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體(ti) 係。
多方促進雙鏈融合
解決(jue) “卡脖子”難題,不僅(jin) 需要強基礎,也需要做好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的“雙鏈融合”,強化其韌性。
“強化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本質是消除被打壓被遏製的應力集中點,加強我國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各層次係統間的耦合性。”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副研究員洪誌生認為(wei) ,強化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可從(cong) 以下三方麵著手。
一是鼓勵有形產(chan) 品與(yu) 服務的融合,充分應用我國具有海量優(you) 勢的終端用戶行為(wei) 數據,進行高頻次迭代創新,釋放公眾(zhong) 用戶的創新潛能。這個(ge) 方法適用於(yu) 以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高端醫療設備、智能終端產(chan) 品等為(wei) 典型的高端製造領域,可以“築長板”。
二是鼓勵軟硬件發展的融合,打造由設備製造商、龍頭生產(chan) 企業(ye) 、骨幹應用企業(ye) 、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構成的關(guan) 鍵產(chan) 業(ye) 聯盟,在產(chan) 品創新、技術創新、人才培養(yang) 上實現相對閉環且具備一定兼容性的協同。這個(ge) 方法適合以集成電路、基礎軟件、量子計算等為(wei) 典型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領域,需“補短板”和“搶陣地”。
三是加強不同產(chan) 業(ye) 鏈之間的融通創新,尤其是工程師技能、機器設備、生產(chan) 線和零部件等方麵的標準耦合,以備應急之時能快速重構產(chan) 業(ye) 鏈。
“此外,需要有基於(yu) 新興(xing) 技術的創新型經濟係統的支撐。”洪誌生說,未來,創新型經濟係統將具有如下典型特征:重大科學發現持續產(chan) 出,全球前沿技術為(wei) 我產(chan) 業(ye) 創新所用,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在各產(chan) 業(ye) 集群中競相迸發,產(chan) 業(ye) 資本尤其是創投資本投資環境優(you) 越,麵向創新的產(chan) 業(ye) 政策包容且適度容錯。
“強化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一方麵靠基礎研究產(chan) 出,一方麵也靠企業(ye) 產(chan) 品開發。關(guan) 鍵技術突破了,關(guan) 鍵裝備和零部件都能供給了,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韌性就有保證了。”趙剛認為(wei) ,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在增強產(chan) 業(ye) 鏈韌性方麵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有大量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我們(men) 就有非常強大的競爭(zheng) 力,不怕別人製裁打壓。”
深化改革保駕護航
加快解決(jue) “卡脖子”難題,還需不斷深化改革。
一方麵,我國正通過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通過“揭榜掛帥”“賽馬製”“包幹製”等機製,讓科技人員有用武之地,激發創新活力。另一方麵,我國也通過各種改革措施,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更好結合,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擴大開放創新,全麵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的整體(ti) 效能。
“近期的兩(liang) 項改革舉(ju) 措都值得期待。”趙剛說,一是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部署進一步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管理自主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基礎研究類和人才類項目推行經費包幹製,並將科研項目經費中用於(yu) “人”的費用占比,從(cong) 過去10%至20%的比例大幅度提升至可以超過50%。
“經費‘包幹製’和‘人頭費’占比提升,減少了科研人員的束縛,提高了科研人員的待遇,提升了科研機構的處置權。這讓科研人員可以安心坐冷板凳,不必再為(wei) 經費犯愁。”趙剛說,這有利於(yu) 形成戰略科技力量的配置,提高原創性科研成果的產(chan) 出。
另一項重要改革,是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guan) 於(yu) 完善科技成果評價(jia) 機製的指導意見》。趙剛認為(wei) ,科技成果分類評價(jia) 會(hui) 形成更加公平的評價(jia) 機製,讓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各得其所;市場化評價(jia) 等製度有助於(yu) 引導創新資源配置,有助於(yu) 促進科技經濟融合。這些改革總體(ti) 上都將有利於(yu) 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並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 比亞迪叉車:以綠色科技賦能傳統紙媒轉型
- 推動道路貨運行業高質量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召開2025年第一次全體會議 凝聚合力切實保障貨車司機合法權益
- 三部門多措並舉促進航空口岸通關便利化
- 稅惠政策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
- 10個城市啟動第二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麵電動化試點
- 【四川】多式聯運數智平台建圈強鏈育產業
- 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數字化運營的實踐與價值
- 【江西】交投吉安西中心創新“綠通先行後驗”模式 民生通道再提速 鮮活農產品不再等待
-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 發揮高鐵航空優勢構建快速輸送係統
- 【浙江】“司機之家”提質擴麵
- 2024年民營企業在我國外貿領域創造“三個首次”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