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5-25 14:11:10 中工網

閱讀提示
我國糧食連年豐(feng) 收,庫存豐(feng) 盈,夯實了糧食安全的基礎,但糧食損失浪費現象仍然存在。
節糧減損等同於(yu) 糧食增產(chan) ,是增加糧食有效供給的“無形良田”。我國將從(cong) 立法修規、科技創新等方麵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
全國糧食行業(ye) 持續多年開展了農(nong) 戶科學儲(chu) 糧專(zhuan) 項工程、“糧安工程”、“智慧糧庫”建設以及原糧“四散”運輸、糧食適度加工、優(you) 質糧食工程等專(zhuan) 項行動,在糧食收購、儲(chu) 藏、運輸、加工、消費等環節取得了明顯的減損成效。這是記者今天從(cong)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在成都舉(ju) 行的新聞通氣會(hui) 上獲悉的。
“但糧食損失浪費現象仍然存在,糧食流通與(yu) 加工損失仍然偏高。強化糧食減損,推進減損任務,引導合理消費迫在眉睫。”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安全倉(cang) 儲(chu) 與(yu) 科技司司長王宏說,接下來將圍繞法律、管理、創新、宣傳(chuan) 等“四點發力”,全力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工作。
收儲(chu) 等環節節糧減損成效顯著
王宏介紹說,在糧食收儲(chu) 環節,自2007年起,我國開始在糧食主產(chan) 區推廣建設總規模約1000萬(wan) 套經濟、適用、防蟲、防黴儲(chu) 糧新裝具。據初步估算,使用新裝具農(nong) 戶儲(chu) 糧損失可由8%降至2%以下。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永奕介紹說,該院牽頭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糧食收儲(chu) 保質降耗關(guan) 鍵技術研究與(yu) 裝備開發”,實現了稻穀保鮮儲(chu) 藏損耗控製在1%以內(nei) ,提高了我國糧食儲(chu) 備科技支撐能力;實現了通風水分損失控製在0.3%以內(nei) ,降低糧食幹燥和倉(cang) 儲(chu) 能耗20%以上。
在糧食加工環節,我國狠抓適度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降低損耗。全麵倡導適度加工、合理加工,開展大宗糧油適度加工技術研發及成果推廣,避免過度加工導致出品率過低,有效減少不必要的糧食損失和能源消耗。積極挖掘米糠、豆粕等加工副產(chan) 物綜合利用潛力,開展增值利用技術開發和應用等。在糧食消費環節,狠抓節糧減損和營養(yang) 健康宣傳(chuan) 教育,大力營造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hui) 氛圍。
糧食損失浪費問題仍存在
“我國糧食連年豐(feng) 收,庫存豐(feng) 盈,夯實了糧食安全的基礎。但糧食損失浪費現象仍然存在,糧食流通與(yu) 加工損失仍然偏高。強化糧食減損,推進減損任務,引導合理消費迫在眉睫。”王宏說。
在儲(chu) 運環節,部分農(nong) 戶儲(chu) 糧設施簡陋、缺少科學儲(chu) 糧知識、區域產(chan) 後烘幹能力不平衡等導致農(nong) 戶儲(chu) 糧損失仍然突出,東(dong) 北地區“地趴糧”問題仍時有發生。倉(cang) 儲(chu) 設施老化和布局不合理導致倉(cang) 儲(chu) 過程損失。標準化規範化運輸程度不高、缺乏農(nong) 村物流裝備、運輸組織方式不科學、糧食物流遺撒、衝(chong) 擊破碎等原因也導致了糧食損耗。
在加工環節,因過度加工、加工工藝落後等因素,導致麵粉、大米出品率不高,未形成營養(yang) 導向的加工體(ti) 係。有研究表明,若減少大米拋光次數,使用適宜技術裝備,可降低碎米率5個(ge) 百分點以上。相關(guan) 資料顯示,每年糧食儲(chu) 藏、運輸、加工環節損失量達700億(yi) 斤以上。
在消費環節,各類宴席浪費現象嚴(yan) 重,集體(ti) 食堂、個(ge) 人和家庭都存在一定的浪費現象。中科院研究人員認為(wei) ,我國每年消費環節浪費的食物相當於(yu) 3000萬(wan) 到5000萬(wan) 人1年的口糧。
多方麵推進全鏈條減損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國際糧食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國內(nei) 糧食供需長期緊平衡的態勢下,我國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須堅持開源與(yu) 節流並重,增產(chan) 與(yu) 減損並行。”王宏說,接下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將通過組合舉(ju) 措,全力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工作。
強化依法節糧減損,需一手抓立法修規,一手抓標準體(ti) 係建設。王宏介紹說,一方麵,已經列入全國人大立法計劃的《糧食安全保障法》擬就“糧食節約”設立專(zhuan) 章,進行係統規製。同時,積極貫徹落實已頒布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中節糧減損相關(guan) 規定。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製考核中,進一步強化節糧減損舉(ju) 措考核,推動地方狠抓節糧減損工作。另一方麵,健全節糧減損技術標準體(ti) 係,製定適度加工、糧油機械、副產(chan) 物綜合利用的係列標準。
節糧減損,還需科技支撐。王宏介紹說,接下來,將通過技術設施“四強化”,夯實節糧減損條件基礎。一是強化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作用,為(wei) 農(nong) 民提供糧食烘幹和清理等服務。繼續實施農(nong) 戶科學儲(chu) 糧專(zhuan) 項工程,加強儲(chu) 糧裝具配備。二是強化倉(cang) 房升級改造,支持建設綠色低溫倉(cang) 儲(chu) 設施,提高倉(cang) 房的氣密性、隔熱性,推動分類、分倉(cang) 儲(chu) 藏,進一步降低倉(cang) 儲(chu) 環節糧食損耗。三是強化科技創新,積極開發和推廣糧食適度加工技術裝備,減少過度加工造成的糧食損失。四是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支持開發推廣熱泵烘幹、適度加工、糧油副產(chan) 物循環增值利用等體(ti) 係化技術成果,促進節糧減損。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