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0-12 09:51:56 經濟參考報

川滇交界,金沙江奔湧,像一條搖擺欲飛的金龍,世界上最大在建水電工程白鶴灘水電站正緊張施工。作為(wei) 我國能源戰略布局“西電東(dong) 送”的骨幹電源節點,哈電集團在白鶴灘項目中攻克了100萬(wan) 千瓦水電機組多項世界性技術壁壘,推動水電裝備製造邁入百萬(wan) 千瓦機組的“無人區”。
裝備製造業(ye) 是國之重器,在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我國東(dong) 北老工業(ye) 基地,集聚著哈電集團、中國一重、沈鼓集團等一批重大裝備製造業(ye) 企業(ye) 。麵對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複雜形勢,它們(men) 在一些關(guan) 係著國家命脈的行業(ye) 領域率先突圍,成為(wei) 穩定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條和產(chan) 業(ye) 安全的“定海神針”。
“以點帶麵”紓困供應鏈
9月9日,重量逾2000噸的白鶴灘右岸電站首台百萬(wan) 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轉子順利吊入機坑,白鶴灘電站工程建設進入全麵總裝階段。未來兩(liang) 年,右岸陸續還將有7台大型機組投入總裝。
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王貴說,白鶴灘電站建成後,年均發電量將達624.43億(yi) 度,是世界級的“超級工程”。今年以來,企業(ye) 積極化解疫情負麵影響,保證了白鶴灘等重點項目正常推進,預計全年銷售收入和利潤都將維持較高增長。
在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chan) 車間,工人在進行生產(chan) 作業(ye) 。
得益於(yu) 快速反應,在疫情等國內(nei) 外不利因素疊加衝(chong) 擊下,東(dong) 北“大國重器”企業(ye) 發揮大企擔當,政企攜手共同打通複工複產(chan) 的“堵點”,從(cong) 危機中率先恢複,維係了行業(ye) 穩定。
在吉林省,吉化公司、吉林油田、通鋼股份等大型企業(ye) 春節期間連續生產(chan) ,中國一汽、長客股份等在疫情初期即複產(chan) 。中國一汽複工前,吉林省相關(guan) 部門已經與(yu) 數百家零配件企業(ye) 建立對接,派專(zhuan) 人到全國各地協調采購,帶動了目前一汽銷售整車同比增長。
這種“靶向”服務實現複工複產(chan) 提速。2月初,中國航發哈爾濱東(dong) 安發動機有限公司向哈爾濱市平房區提供了一份名單,列出開工必需的配套企業(ye) 。平房區副區長黃曉偉(wei) 說,這些企業(ye) 規模不大,有些還在村屯,區裏及時協調配套企業(ye) 所在鄉(xiang) 鎮,在安全前提下幫助了配套企業(ye) 複工。
“以點帶麵”激活配套。產(chan) 業(ye) 安全的關(guan) 鍵在於(yu) 產(chan) 業(ye) 鏈安全,中國一重在政府助力下打造“一重產(chan) 業(ye) 園”模式,聚焦核心裝備製造主業(ye) ,將產(chan) 品外協向本地企業(ye) 轉移,提高了產(chan) 業(ye) 鏈協同能力。尤其疫情期間,一重在資金給付上優(you) 先滿足供應鏈企業(ye) ,使一重本地配套率提升至52%。
在大企業(ye) 的帶動下,黑龍江省裝備工業(ye) 增速上半年即由負轉正,其中通用設備製造業(ye) 、汽車製造業(ye) 、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ye) 表現亮眼,成為(wei) 全省經濟回暖的一個(ge) 縮影。
疫情初期,率先突圍,起到“壓艙石”作用。現在,這些“大國重器”企業(ye) 圍繞“六穩”“六保”,全力衝(chong) 刺全年業(ye) 績目標。
1-7月,營業(ye) 收入同比增長53.3%、淨利潤增長84.5%,這是中國一重交出的成績單。中國一重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劉明忠說,當前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一重多措並舉(ju) 建機製、保預算、穩運營、控風險,陸續簽訂福建大東(dong) 海1780毫米熱連軋、昌江及蒼南蒸發器鍛件等一批重要製造項目,完成一批國家重點專(zhuan) 項工程項目,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
自主研發夯實產(chan) 業(ye) 鏈
“大國重器”企業(ye) 率先引領產(chan) 業(ye) 複蘇,離不開創新支撐。
“依靠自己,創新驅動,承載民族工業(ye) 希望,彰顯中國動力風采,這是哈電的初心。”哈電集團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總經理吳偉(wei) 章說,長久以來堅持自主創新,提升了企業(ye) 應對疫情等複雜、突發挑戰的能力。
多位受訪企業(ye) 負責人表示,有沒有,強不強,一直是東(dong) 北重裝製造業(ye) 企業(ye) 的“破題”點,它們(men) 在“具備打破行業(ye) 壟斷的能力、具備填補產(chan) 業(ye) 體(ti) 係空白的能力、具備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的實踐中持續探索。
過去,一個(ge) 核電整鍛低壓轉子的進口價(jia) 格8000萬(wan) 元左右,但在中國一重研發成功後,價(jia) 格降到2000多萬(wan) 元,扭轉了受製於(yu) 人的局麵。
疫情期間,我國裝備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應、循環等方麵麵臨(lin) 一係列壓力。記者采訪發現,東(dong) 北一些“大國重器”企業(ye) 危中尋機,生產(chan) 經營逆勢增長,一些自主研發產(chan) 品填補涉及國家安全重點行業(ye) 的技術空白,增強了產(chan) 業(ye) 鏈韌性、強度。
今年6月,由中國一重大連核電石化有限公司承製的全球首台3000噸超級漿態床浙江石化鍛焊加氫反應器完工發運。黑龍江省社科院研究員程遙說,重大技術裝備可快速提升製造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在掌控話語權的同時實現市場開拓、應變能力的多重提升。
堅持高創新投入是這些企業(ye) 的共性。近年來,創造過200多項“中國第一”的哈電集團,每年研發投入都達十幾億(yi) 元,這裏有我國水力發電行業(ye) 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唯一的電站鍋爐國家重點實驗室,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1萬(wan) 餘(yu) 名。作為(wei) 我國重大技術裝備行業(ye) 支柱企業(ye) ,沈鼓集團研發投入屢創新高,為(wei) 石油、化工、國防等領域重大工程提供國產(chan) 裝備。今年7月,國產(chan) 最大130萬(wan) 噸/年乙烯裝置裂解氣壓縮機組氮氣試車一次成功,沈鼓在乙烯壓縮機組研製、改造上繼續領跑。
創新並非一蹴而就。86歲的原哈電集團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吳愛中說,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xing) ,他在公派留蘇學習(xi) 歸來後,從(cong) 技術員一步步做起,“我們(men) 虛心學習(xi) ,最初完全按照蘇聯的設計圖紙生產(chan) ,後來又試著創新,逐漸和各國企業(ye) 交流,不斷創新縮短技術差距。”從(cong) “拜師學藝”起步,哈電集團這個(ge) 東(dong) 北老工業(ye) 基地的“明星國企”,已成為(wei) 中國最大的電力驅動設備製造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
在哈電集團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chan) 車間,重點項目正有序生產(chan) 。
被譽為(wei) “中國鋁鎂加工業(ye) 的搖籃”的中鋁集團東(dong) 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東(dong) 輕公司”),始終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高端技術領域不斷突破,在航天長征、神舟、嫦娥、天宮係列等國家重點工程中,獨家生產(chan) 了1000多個(ge) 規格的產(chan) 品。東(dong) 輕公司中厚板廠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劉海付說,成功研製國產(chan) 大飛機機翼板材,打破封鎖,使國際市場同類產(chan) 品價(jia) 格減半。
創新還需久久為(wei) 功。部分東(dong) 北企業(ye) 家表示,從(cong) 整體(ti) 看,核心技術能力還有待提高、研發管理模式不夠健全、創新布局不夠均衡等短板依然存在,製約了“卡脖子”技術的進一步突破,解決(jue) 這些創新短板將是東(dong) 北企業(ye) 長期的主攻方向。
“獲得感”釋放強勁潛能
東(dong) 北是相對較晚走出計劃經濟體(ti) 製的地區,麵對體(ti) 製機製沉屙,堅持改革,是企業(ye) 不斷強化自身機體(ti) 、釋放創新紅利的動力源。
上半年,遼寧省公布了69個(ge) 混改項目,其中包括百年老企業(ye) 本鋼。
“混改將為(wei) 本鋼注入新的體(ti) 製機製,企業(ye) 將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本鋼集團董事長陳繼壯說,疫情給鋼鐵行業(ye) 帶來巨大壓力,對本鋼來說,混改正當其時,也機不可失。通過混改,企業(ye) 能增加資本金,降低負債(zhai) 率,既能輕裝上陣,又能提質升級,調整產(chan) 品結構。
無獨有偶,在相鄰省份黑龍江,混改也在提速。疫情期間,哈電集團旗下哈電股份控股子公司哈電閥門公司的增資項目亮相北交所,擬通過引入3-5家外部投資者,釋放約45%股權,來提升核心競爭(zheng) 力。
哈電閥門公司是哈電集團首家混改試點企業(ye) ,目前行業(ye) 綜合排名在全國近萬(wan) 家閥門廠位居前茅,尤其在高溫高壓火電閥門領域占據龍頭地位,關(guan) 鍵閥門國產(chan) 化市場占有率達70%。
“三項製度”改革也是企業(ye) 突破的重點。
2018年,哈爾濱市對連續虧(kui) 損的哈爾濱空調股份有限公司原領導班子,集體(ti) 免職,引起巨大震動。這家老牌國企被稱為(wei) 中國“空冷設備製造的搖籃”,是我國生產(chan) 核電站大型成套空氣處理機組的定點生產(chan) 企業(ye) ,但因體(ti) 製機製僵化陷入困境。
“改革是重生的關(guan) 鍵。”當時新上任的哈空調董事長劉銘山進行了勞動、人事、薪酬改革,企業(ye) 部門由原來31個(ge) 減至21個(ge) ,納入高管序列的由12人減為(wei) 5人,薪酬占比從(cong) 30%降到15%,當年即一舉(ju) 扭虧(kui) 為(wei) 盈。
改革使企業(ye) 煥發活力,近兩(liang) 年產(chan) 品不斷推陳出新。今年雖遭遇疫情,但上半年仍接到訂貨合同金額5.25億(yi) 元,同比增長39.13%。
東(dong) 北裝備製造業(ye) 一度受人才短缺和流失困擾。東(dong) 輕公司探索用人、留人新機製,推出特級技師、主任技師、主管技師等五級技師崗位,建立與(yu) 之相應的職稱評定、業(ye) 績評價(jia) 、貢獻激勵等機製,拓寬了人才上升通道。近兩(liang) 三年,評聘五級技師131人。
人才隊伍逐步穩定,兩(liang) 年來高技能人才一個(ge) 都沒流失,反而一些“離家出走”的人才回流。“五級技師不是一崗定終身,幹得不好第二年就下去,反過來也可以破格晉升。”技術工人畢倉(cang) 兆說,待遇、身份都上來了,獲得感更強了。
企業(ye) 創新能力隨之逐年提高。疫情影響下,東(dong) 輕的產(chan) 值和利潤不但沒有下滑,反而逆勢上揚,營業(ye) 收入預計將達36億(yi) 。
受訪者表示,“十四五”時期,東(dong) 北重大裝備製造業(ye) 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市場化改革將是其中最難啃的骨頭之一,改革不容鬆懈。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 比亞迪叉車:以綠色科技賦能傳統紙媒轉型
- 推動道路貨運行業高質量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召開2025年第一次全體會議 凝聚合力切實保障貨車司機合法權益
- 三部門多措並舉促進航空口岸通關便利化
- 稅惠政策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
- 10個城市啟動第二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麵電動化試點
- 【四川】多式聯運數智平台建圈強鏈育產業
- 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數字化運營的實踐與價值
- 【江西】交投吉安西中心創新“綠通先行後驗”模式 民生通道再提速 鮮活農產品不再等待
-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 發揮高鐵航空優勢構建快速輸送係統
- 【浙江】“司機之家”提質擴麵
- 2024年民營企業在我國外貿領域創造“三個首次”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