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產(chan) 業(ye) 數字化 > 正文

強化信息技術支撐 讓區塊鏈更好賦能數字社會建設

發布時間:2020-08-10 11:34:03 人民網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創新基礎設施將重點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產(chan) 品研製,具有鮮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導向,勢必將積極推動區塊鏈技術本身的發展,進一步提升其賦能水平。”

新基建風口下,區塊鏈從(cong) 業(ye) 人員也迎來了正式“頭銜”。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向社會(hui) 發布“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區塊鏈應用操作員”等9個(ge) 新職業(ye) 。區塊鏈技術作為(wei) 可以引起生產(chan) 關(guan) 係深刻變革的顛覆性新基建技術,其從(cong) 業(ye) 人員技術工種有了更詳細的區分。

區塊鏈是構建數字社會(hui) 的基礎設施之一,也被視為(wei) 新型基礎設施,可以通過構建新的信任機製,大幅拓展信息技術的基礎功能以及應用的深度和廣度。

重要引擎

進入區塊鏈3.0時代,其去中心化和數據防偽(wei) 功能開始在醫療、司法、物流、電子政務等眾(zhong) 多領域受到重視

區塊鏈發展截至目前大致經曆了三個(ge) 階段,即:區塊鏈1.0時代、區塊鏈2.0時代和區塊鏈3.0時代。區塊鏈1.0時代應用主要聚焦於(yu) 數字貨幣;區塊鏈2.0時代引入了智能合約技術,應用也從(cong) 單一的貨幣領域擴大到涉及合約功能的其他金融領域;進入3.0時代,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數據防偽(wei) 功能開始在醫療、司法、物流、電子政務等眾(zhong) 多領域受到重視。

區塊鏈產(chan) 生如此深刻的影響,源於(yu) 其自身的特征與(yu) 當前社會(hui) 的數字化轉型需求高度契合。農(nong) 耕經濟時代以土地作為(wei) 重要的生產(chan) 資料,工業(ye) 經濟時代以石油等能源作為(wei) 重要的生產(chan) 資料。與(yu) 此類似,數字經濟時代將數據作為(wei) 最重要的生產(chan) 資料。在生產(chan) 資料發生變化的同時,人工智能、超級計算、量子計算等新興(xing) 技術的發展也極大提高了生產(chan) 力。但當前互聯網模式所決(jue) 定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是中心化的,作為(wei) 重要生產(chan) 資料的數據均以一個(ge) 個(ge) “孤島”的形式存在,流通性差,增加了管理成本,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生產(chan) 力的快速發展。區塊鏈技術被認為(wei) 是對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變革,是一種在不可信的競爭(zheng) 環境中,利用數學原理而非第三方來低成本創造信用的新型計算範式和協作模式,是對“共識人群的一種管理方式”,改變了目前整個(ge) 互聯網的信任機製以及諸多行業(ye) 的應用場景和運行規則,可以大幅拓展人類協作的廣度和深度,從(cong) 而推動“信息互聯網”向“價(jia) 值互聯網”變遷。因此,它被認為(wei) 是未來發展數字經濟、構建新型信任體(ti) 係不可或缺的技術之一。

在改變目前區塊鏈應用開發和部署的高成本問題方麵,我國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例如,由國家信息中心等單位共同發起和建立的“區塊鏈服務網絡”目前已正式商用。它是全球首個(ge) 由中國自主創新並控製入網權的基礎設施網絡,未來有潛力發展成為(wei) 覆蓋全球的區塊鏈價(jia) 值互聯網,在底層架構搭建、數據孤島治理、信息技術融合、產(chan) 業(ye) 生態賦能等多方麵發揮更加積極的基礎性支撐作用,成為(wei) 大國重器和數字產(chan) 業(ye) 生態的係統構建與(yu) 新基建的重要引擎。

提升賦能

區塊鏈加速與(yu) 5G、雲(yun) 計算等前沿技術融合,必將進一步拓展其賦能領域,提升其賦能水平

生產(chan) 力決(jue) 定生產(chan) 關(guan) 係。從(cong) 當前一些“區塊鏈+”的案例來看,作為(wei) 協作型技術的區塊鏈要在3.0時代更好地賦能數字社會(hui) 的建設,也高度依賴於(yu) 新一代生產(chan) 型信息技術及基礎設施的支撐,方能發揮更大效應。新基建浪潮下,區塊鏈加速與(yu) 5G、雲(yun) 計算等前沿技術的融合,必將進一步拓展其賦能領域,提升其賦能水平。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在新聞發布會(hui) 上的權威解讀,新基建的信息基礎設施包括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新技術基礎設施和算力基礎設施等,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顯著提升數據的全鏈條處理能力。同時,新基建的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將支撐傳(chuan) 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並充分實現科研和產(chan) 業(ye) 的有效對接。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的協同推進將提升全社會(hui) 的數字化能力,加速全社會(hui) 的數字化進程,使數據這一要素更加突出,從(cong) 而極大拓展區塊鏈3.0時代的賦能領域。

除了拓展區塊鏈的賦能領域,新基建還將進一步提升區塊鏈的賦能水平。區塊鏈是一項集成創新技術,是分布式數據存儲(chu) 、點對點傳(chuan) 輸、共識機製、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區塊鏈本身部署在網絡之上,其運行機製依賴於(yu) 大量實時的數據通信,對網絡設施具有較高要求。隨著分布式節點數量的增加,未來區塊鏈的廣泛應用對算力的需求將會(hui) 大幅提升。此外,隨著賦能領域的增多,區塊鏈麵臨(lin) 的應用場景將更加複雜,而作為(wei) 一項新技術,其本身還存在效率低、安全隱患大等技術層麵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解決(jue) 。

從(cong) 具體(ti) 融合支撐機製來看,新基建將大力發展以5G、物聯網、工業(ye) 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wei) 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yun) 計算等為(wei) 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為(wei) 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均對依賴於(yu) 網絡通信和算力提高的區塊鏈發展釋放出利好信息。而作為(wei) 新基建三大類基礎設施之一的創新基礎設施將重點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產(chan) 品研製,具有鮮明的科技特征和創新導向,勢必將積極推動區塊鏈技術本身的發展,將進一步提升區塊鏈賦能水平。

突破瓶頸

要重視技術協同、生態融合,推動技術群構建,創建融合發展的生態環境

區塊鏈作為(wei) 新型基礎設施的典型代表,也有望對其他基礎設施發揮支撐作用。以新型基礎設施中的工業(ye) 互聯網為(wei) 例,區塊鏈去中心化的工業(ye) 數據分布以及以用戶機製為(wei) 導向的定製化生產(chan) ,有望突破工業(ye) 互聯網發展中數據安全與(yu) 企業(ye) 盈利模式這兩(liang) 大瓶頸。因此,在當前這一輪的新基建浪潮中,區塊鏈發展前景更加明朗,將迎來快速發展的風口。據人民網的文章預測,在2025年新基建細分產(chan) 業(ye) 規模中,區塊鏈將達389億(yi) 元。在大力發展區塊鏈的同時,我們(men) 也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麵工作。

首先,要重視技術協同、生態融合,推動技術群構建。從(cong) 曆次技術革命來看,引起技術革命的主導技術群在結構上越來越複雜。當前,以智能化為(wei) 特征的新一代技術革命更是涵蓋了區塊鏈、5G、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這些技術相互支撐,形成能夠引發產(chan) 業(ye) 革命的技術群,並且具有很強的內(nei) 在邏輯關(guan) 係。因此,應高度重視新基建中區塊鏈設施建設與(yu) 其他相關(guan) 基礎設施建設的協同,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考慮,推動主導技術群的規模化形成,創建融合發展的生態環境。

其次,要破除數據壁壘,推動數據確權和流通。新基建將助力數字經濟發展,而數據作為(wei) 重要的生產(chan) 資料,其流動性決(jue) 定了經濟發展水平。無論是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帶來的生產(chan) 力提升,還是區塊鏈等所引發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變革,都一定要夯實數據這一生產(chan) 資料所有製基礎。政府可以通過積極地運用政策工具包來推動數據確權工作,並發揮區塊鏈等有關(guan) 技術在數據確權工作中的應用,使數據得以真正地流動、交易和使用。

最後,要進一步強化安全保護,重視技術防護和立法規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14年2月27日主持召開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hui) 議上指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一體(ti) 之兩(liang) 翼、驅動之雙輪,必須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實施”。區塊鏈的隱私保護機製同時也為(wei) 有害信息的傳(chuan) 播提供了隱蔽通道,有害信息寫(xie) 入區塊鏈,將無法修改或刪除,形成新的網絡安全問題。因此,一方麵,要重視自主安全可控網絡安全技術的研發,在加強對區塊鏈相關(guan) 的加密技術、用戶認證等重要環節研究的同時,要積極探索研發針對區塊鏈平台應用的檢測、分析和預警等技術,及時發現並預防利用區塊鏈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另一方麵,區塊鏈對生產(chan) 生活及社會(hui) 治理將產(chan) 生深遠的影響,與(yu) 傳(chuan) 統法律規範相抵觸甚至無法律依據等問題也會(hui) 不斷湧現,需要在發展過程中開展前瞻性戰略研究,形成規範可行的應對策略。

(作者係山東(dong) 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 李 曄)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