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物流裝備 > 正文

新能源汽車補貼將延長2年 專家:大補貼時代已經過去

發布時間:2020-04-01 09:49:49 中新經緯APP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定了!新能源汽車補貼將延長2年 專(zhuan) 家:大補貼時代已經過去

中新經緯客戶端4月1日電(付玉梅)中國新能源汽車這個(ge) 春天開始回暖。

3月3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會(hui) 議指出,為(wei) 促進汽車消費,確定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征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

本應在今年年底正式結束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又得以延續。對在疫情期內(nei) 遭遇重大衝(chong) 擊的行業(ye) 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不過,長久以來依賴補貼發展的新能源汽車,如何善待新開啟的補貼時代?

銷量首現負增長,疫情期再遇重創

2019年,政策扶持近十年的中國新能源車產(chan) 銷首現年負增長。

據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數據,2019年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分別為(wei) 124.2萬(wan) 輛和120.6萬(wan) 輛,同比分別下滑2.3%和4.0%。

從(cong) 2019年7月銷量起,新能源汽車銷量已連續六個(ge) 月下滑。“跌跌不休”的原因之一正是新能源補貼的退坡。

2019年6月26日起,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標準降低約50%,地方補貼退出。2019年補貼退坡幅度整體(ti) 達到70%,超出業(ye) 內(nei) 預期。

不少行業(ye) 人士呼籲“補貼緩退”。今年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hui) 上,工信部部長苗圩提到2020年7月1日以後補貼不會(hui) 進一步退坡,使外界開始猜想新一步補貼走向。

疫情期或加速了補貼延長的落地。“今年1-2月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5萬(wan) 台,同比下降63%,其中新能源車乘用車累計下降58%,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嚴(yan) 重低迷。而歐洲新能源車市場表現較強,1月同比增長122%。因此國內(nei) 需要增加補貼支持。”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hui) 秘書(shu) 長崔東(dong) 樹向中新經緯記者表示。

在疫情期內(nei) 推出的地方“救市”政策中,也對新能源汽車作出了相應激勵。如廣州3月3日發布政策,稱將對個(ge) 人消費者購買(mai) 新能源汽車給予每車1萬(wan) 元綜合性補貼。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疫情期內(nei) ,出於(yu) 穩增長、促消費的需求,中央和各地政府對汽車消費這一塊下了很大決(jue) 心,而新能源汽車作為(wei) 重點扶持行業(ye) ,一直很受關(guan) 注。從(cong) 這次補貼延長的政策來看,2年的延長期也可以看出力度之大。”

盤和林仍表示:“許多消費者早期選擇新能源汽車的理由就在於(yu) 補貼帶來的低價(jia) 優(you) 惠,一旦取消補貼,新能源汽車就將失去一定優(you) 勢,從(cong) 近期銷量的斷崖下滑也能看出。加上疫情的疊加,有些車企可能確實撐不住了。”

行業(ye) 淘汰賽加速

正如盤和林所說,在新能源補貼即將“斷奶”之際,疫情正加速整個(ge) 行業(ye) 的淘汰。其中處於(yu) 發展初期的新勢力車企尤為(wei) 艱難。

據近日多家媒體(ti) 報道,前途汽車、博駿汽車等新勢力車企都被曝出拖欠員工薪資或供應商貨款。

也有車企被迫出局。3月,綠馳汽車完成股權變更,河南省國投企業(ye) 管理有限公司認繳20億(yi) 元入股60%,成為(wei) 綠馳汽車的實際控製方,認繳金額20.2億(yi) 元。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hui) 常務理事賈新光曾向中新經緯記者表示:“新勢力造車已逐漸擺脫一開始的‘PPT造車’階段,邁向實力造車的競賽中。然而,要真正實現造車目標,不僅(jin) 在於(yu) 能否造出車,更在於(yu) 能否實現量產(chan) 與(yu) 交付。”

而量產(chan) 和交付背後,往往是巨額的“燒錢”投入。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曾公開表示,想造車,200億(yi) 元是門檻。對處於(yu) 邊緣的新勢力車企而言,因本身沒有造血功能,融資又一再受阻,新能源汽車補貼則顯得尤為(wei) 重要。

“此次延長2年的補貼政策,受益最顯著的應該是一些小型的新勢力車企,相當於(yu) 給他們(men) 提供了更長的緩衝(chong) 期。因為(wei) 這些車企中,很多連車型都沒有下線,又遇到疫情衝(chong) 擊,補貼對他們(men) 來說可謂是‘救命稻草’。”汽車行業(ye) 分析師張翔表示。

而對規模相對成熟的車企而言,新能源汽車補貼的作用也不容忽視。3月18日,江淮汽車發布2019年年度報告,2019年歸屬於(yu) 上市公司股東(dong) 的淨利潤為(wei) 1.06億(yi) 元,實現扭虧(kui) 為(wei) 盈。而助力其業(ye) 績增長的重要因素為(wei) “政府補助的應收款”,包括中央及地方的新能源汽車補貼。

據江淮汽車財報,當期非經常性損益合計約為(wei) 10.84億(yi) 元,其中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約為(wei) 11.17億(yi) 元,合計餘(yu) 額約為(wei) 38.82億(yi) 元,預計在4年內(nei) 收取。不過,江淮也表明,新能源補貼的持續退坡也是公司日後要麵對的風險之一。

目前來看,隨著補貼延長政策正式落地,諸多國內(nei) 車企或如江淮一樣,將暫對這一風險鬆一口氣。

此外,張翔仍提到,這一政策還將利好近年來不斷入局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外資車企。

據天眼查消息,3月25日,比亞(ya) 迪豐(feng) 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落地深圳市坪山區。豐(feng) 田的發力被視為(wei) 傳(chuan) 統車企巨頭追趕中國新能源市場的代表之一。而另一個(ge) 在中國市場“風生水起”的新能源車企特斯拉,在1月宣布正式啟動國產(chan) Model Y項目,加速落地第二款國產(chan) 車型。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有了補貼的持續助力,可以預見整個(ge) 新能源汽車行業(ye) 賽道的角逐將更加激烈。

專(zhuan) 家:大補貼時代已過去,車企必須麵對市場

不容忽視的是,外界對新能源汽車補貼的爭(zheng) 議從(cong) 未消停。

2019年10月11日,工信部發布《關(guan) 於(yu) 2017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審核情況的公示》表格,企業(ye) 共申報補貼236881輛新能源汽車,審核通過的僅(jin) 為(wei) 207409輛,被裁定不合格的車輛中,2年內(nei) 未行駛夠2萬(wan) 公裏為(wei) 主要原因,其餘(yu) 的則是因為(wei) 未接入國家監管平台,或上傳(chuan) 數據不符合政策和國標要求等原因被核減。

這一審核數據也讓人聯想起近年來新能源車企的多起“騙補”事件。此外,這一表格還顯示,2017年通過審核的補貼總額為(wei) 220.27億(yi) 元,獲得補貼最大的三家車企為(wei) 宇通、比亞(ya) 迪和中通,補貼金額分別為(wei) 45.9億(yi) 元、34.61億(yi) 元和11.2億(yi) 元。

龐大的紅利之下,一哄而上的車企是為(wei) 了造車還是補貼?又是否會(hui) 過分依賴補貼、濫用補貼?這些都已成為(wei) 早期爭(zheng) 論不休的話題。如今,補貼時代再延續,行業(ye) 應如何自律發展?

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專(zhuan) 家組組長王秉剛曾在今年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hui) 論壇上表示,補貼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曾經起著關(guan) 鍵的推動作用,推動了技術的進步與(yu) 突破、拉動了企業(ye) 的積極性與(yu) 社會(hui) 資金投入、推動產(chan) 業(ye) 鏈的形成、建設了初步滿足需求的基礎設施與(yu) 市場環境、初步形成了規模化市場。

但是,補貼政策也有弊端,比如對某些技術路線規定過細、部分領域存在過度補貼等現象。下一步,無論國家是否繼續發放補貼,或者將補貼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對產(chan) 業(ye) 也不會(hui) 起到主要的推動作用。換言之,不管2021年後是否還有補貼、有多少補貼,大補貼的時代都過去了。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必須要有麵向市場、迎接挑戰的態度。

張翔提出:“中國新能源車企本來就比較多,行業(ye) 集中度不高。‘斷奶’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車企的獨立發展。如今補貼延長後,促進行業(ye) 集中、優(you) 質發展的時間戰線又拉長了。”

多名專(zhuan) 家也提出,補貼延長後的行業(ye) 發展方向必須要轉型升級。“如果還像原來那樣大規模、簡單化的補貼,當時的弊端也很明顯了,不利於(yu) 行業(ye) 長期發展。在穩健市場的前提下,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在落地方麵還是要優(you) 化精準。未來補貼應更多地補向市場的環節,通過市場化的手段補貼在技術進步等方麵。如果不在技術方麵下工夫,整個(ge) 行業(ye) 隻能在低水平的階段停留。”盤和林表示。

張翔提出,新能源汽車要在補貼新階段逐步提高行業(ye) 標準。“目前我們(men) 國家的標準比歐洲和美國的標準都要低,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國內(nei) 新能源汽車很難走向國際市場的原因。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至少95%以上都是在國內(nei) 銷售的,而特斯拉將近50%的銷量都來源於(yu) 海外市場。”

崔東(dong) 樹也表示,補貼的持續會(hui) 拉動中國新能源市場增長,但是中國也必須跟上國際步伐。“尤其是歐洲,新能源汽車已經在高速發展,轉型很快。國內(nei) 的車企應該堅定新能源轉型的路線,努力推動傳(chuan) 統車向新能源轉型的方向。”

如今,對整個(ge) 新能源汽車行業(ye) 而言,“是否補”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而“如何補”,在新的補貼階段或許有會(hui) 進一步解答。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