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專(zhuan) 業(ye) 物流 > 正文

千年水鄉湖州如何成為內河水運轉型“示範生”

發布時間:2019-08-05 09:42:21 浙江日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近年來,湖州的內(nei) 河水運,經曆了從(cong) “運石子”到“運箱子”的轉變,專(zhuan) 業(ye) 化的集裝箱港口取代了粉塵飛揚的礦石碼頭,走出了一條水運高質量發展之路,成為(wei) 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支撐。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湖州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4.29萬(wan) 標箱,同比增長27.2%,其中出港12.26萬(wan) 標箱,進港12.03萬(wan) 標箱,繼續位居全國同類型內(nei) 河港首位。

有著千年水運曆史的湖州,再次受到矚目。

往事 

船舶排隊運石子  粗放增長埋隱憂

京杭運河、長湖申線、湖嘉申線、杭湖錫線、東(dong) 宗線……流經湖州的航道上,每天都有數千艘貨運船隻南來北往。有一條船,從(cong) 安吉出發,經長湖申線、頔塘運河匯入京杭大運河,最終通過長湖申線駛入黃浦江。船老大劉殿魁已經在這條航線上行駛了48年。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開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石子、黃沙、水泥等建材需求量急劇增長,給地處長三角中心腹地的湖州帶來了市場。“當時湖州到處是石礦建築材料,長湖申線岸邊打幾個(ge) 樁就成了裝卸貨物的碼頭,航道上隨處可見排隊運石子的場景。”劉殿魁回憶道。

有了市場,個(ge) 體(ti) 經營運輸船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他們(men) 一同見證著那個(ge) 年代水運的繁榮。

2009年,湖州港首次跨入全國億(yi) 噸大港行列,2012年吞吐量達頂峰1.78億(yi) 噸。然而,亮眼的成績單背後卻有不少隱憂:一方麵,小散碼頭運營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另一方麵,有量無質的增長,帶來了對資源、能源的過度索取。經年累月的礦石開采,讓江南清麗(li) 之地蒙上了灰塵。船老大們(men) 都戲說“看黃河不用去黃河”。

湖州人清醒地認識到,這種資源消耗型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更重要的是,當時湖州市正在全力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大力培育先進裝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加快提升金屬新材、綠色家居、特色紡織等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產(chan) 業(ye) 的發展需要物流的升級。推動湖州內(nei) 河港由粗放式向集約化、專(zhuan) 業(ye) 化轉型被提上了日程。

2013年,湖州開始整治礦山及小散亂(luan) 碼頭。次年,礦山開采總量便從(cong) 2012年的近2億(yi) 噸下降到4505萬(wan) 噸。隨後,湖州推進港口資源整合,拆除、淘汰700多座小散碼頭,先後建成安吉上港、長興(xing) 捷通、德清臨(lin) 杭物流園區、湖州南方物流等大型公用碼頭。“騰籠換鳥”騰出了一片天,湖州內(nei) 河港完成了華麗(li) 轉身。

因為(wei) 礦山碼頭整治,正愁沒貨拉的劉殿魁將目光轉向集裝箱運輸。安吉上港集裝箱碼頭建成後,他拿出30萬(wan) 元啟動資金,加入安吉川達船務公司,把散貨船改裝成了集裝箱船。雖然已經過去多年,他仍然清晰地記得,運輸第一批集裝箱貨物的那天,他雖然忙活了很久十分疲憊,但心裏美滋滋的。

轉型

內(nei) 河港“聯姻”海港  貿易通達全世界

2016年開始,和劉殿魁一樣,越來越多跑運輸的船老大將目光轉移到集裝箱。

那一年,《浙江省海洋港口發展“十三五”規劃》出爐,湖州港首次納入浙江省海港集疏運網絡體(ti) 係;10月底,交通運輸部批複同意湖州創建全國首個(ge) 內(nei) 河水運轉型發展示範區,同時湖州也被納入了《浙江省參與(yu) 長江經濟帶建設實施方案》。

河海通達,給內(nei) 河集裝箱運輸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

作為(wei) “中國椅業(ye) 之鄉(xiang) ”,安吉是全國最大的辦公椅生產(chan) 出口基地。記者日前走進浙江恒林椅業(ye) 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工人們(men) 正熟練地對辦公椅進行最後的套縫套工序。這批辦公椅和沙發將通過安吉上港碼頭運往上海港,最終銷往英國。公司物流經理朱光輝估算了一下,這個(ge) 訂單的貨要裝200標箱,相比於(yu) 走陸路,走水路可以節省近6萬(wan) 元物流成本。

水路單程運量大、運輸成本低,家門口還能享受申報、檢驗檢疫、通關(guan) 等一條龍服務,在安吉,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ye) 選擇走水路。今年上半年,安吉港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3.75萬(wan) 標箱,較去年同期增長18.6%。談及原因,安吉上港國際港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偉(wei) 坦言:“上海港的溢出效應是這些年安吉上港吞吐量一直保持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港大港“聯姻”,河海聯運的實質是沿海大港與(yu) 內(nei) 河港口的深度合作。地處海上絲(si) 綢之路與(yu) 長江經濟帶交匯點的上海港,在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而安吉,憑借與(yu) 上海港資本、技術、業(ye) 務等方麵合作,如今已通達全球2700多個(ge) 港口和地區,吸引了馬士基、地中海、中遠海運、中外運等25家船公司入駐。目前安吉縣有400多家外貿企業(ye) 與(yu) 碼頭建立合作關(guan) 係,其中300餘(yu) 家企業(ye) 把生意做到了“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安吉港的示範效應,帶動了其他縣區紛紛學習(xi) 。今年2月,浙江德泰港務有限公司(德清多功能港區的運營主體(ti) )與(yu) 浙江省海港投資運營集團有限公司下屬內(nei) 河公司簽約,成為(wei) 繼安吉上港碼頭之後,又一個(ge) 帶動全市臨(lin) 港經濟發展的主力成員。簽約以來,港區集裝箱業(ye) 務量增長迅速,上半年共完成8.09萬(wan) 標箱,同比增長59.9%。

集裝箱河海、江河聯運是多式聯運中重要的一環,也是物流發達國家采用最多的一種運輸方式。而繁忙的集裝箱物流背後,是湖州通達全球的外貿經濟。目前,包括上海港、寧波舟山港、乍浦港、太倉(cang) 港等在內(nei) ,湖州與(yu) 沿海沿江港口的集裝箱航線已擴展到8條。

融合

跳出水運看水運   臨(lin) 港園區聚產(chan) 業(ye)

眼下,湖州港雖然在逆境中仍保持集裝箱吞吐量的增長,但對於(yu) 後期走勢,湖州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趙列克並不樂(le) 觀。在他看來,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綠色水運,不能僅(jin) 僅(jin) 發展集裝箱運輸。而是需要跳出水運看水運,促進水運單一體(ti) 係發展向水運、產(chan) 業(ye) 、城市“三位一體(ti) ”轉型,“助推綜合交通、區域經濟發展才是創建示範區的更高目標。”

通江達海的航道,為(wei) 湖州臨(lin) 港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2016年底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內(nei) 河水運轉型發展示範區後,湖州就以鐵公水綜合物流園區為(wei) 核心,以長湖申線、京杭運河臨(lin) 港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活力帶,形成物流、產(chan) 業(ye) 、港口配套服務等緊密融合的五大港區,加快水運經濟向港產(chan) 城融合協調發展。

正如萊茵河孕育了德國多個(ge) 現代化工業(ye) 區一樣,長75.1公裏的長湖申線湖州段已串起了南潯木地板、吳興(xing) 特種鋼材、長興(xing) 新型建材3個(ge) 百億(yi) 臨(lin) 港產(chan) 業(ye) 集群。

而在京杭運河臨(lin) 港產(chan) 業(ye) 帶上,物流園區發展正風生水起。投資27億(yi) 元的德清升華臨(lin) 杭物流園區,目前已有8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ye) 和60多家小微企業(ye) 入駐。

“去年,園區鋼材吞吐量達405萬(wan) 噸。泊位不夠,二期已經在加緊建設中了,預計2019年底投入使用。”浙江德清升華臨(lin) 杭物流有限公司常務副總溫加華介紹,園區圍繞杭州都市圈及周邊製造業(ye) 打造“物流+商貿”模式的鋼材及金屬材料流通產(chan) 業(ye) 鏈外,未來還將在加工貿易業(ye) 務等方麵進行探索。

眼下,以德清臨(lin) 杭物流園、安吉上港物流園、長興(xing) 綜合物流園為(wei) 代表的臨(lin) 港園區已初步建成。同步形成的,還有以綠色家居、金屬新材、裝備製造、新能源等為(wei) 代表的特色臨(lin) 港產(chan) 業(ye) 集聚區。

臨(lin) 港產(chan) 業(ye) 的快速發展,也打破了湖州港原來進出港不平衡的局麵。記者注意到,去年湖州進出港比例已調整到43.4%比56.6%。“原來運載石子是重船出港空船返港,現在進港的化工品、鋼鐵等工業(ye) 生產(chan) 原料大幅增長。”趙列克表示,現代化的億(yi) 噸大港應該是前方有大型港口碼頭,後方有大型臨(lin) 港產(chan) 業(ye) 聚集。

從(cong) 天空航拍,湖州內(nei) 河航道一艘艘集裝箱船往返江海大港間……水運、產(chan) 業(ye) 、城市一片繁榮景象。據測算,湖州臨(lin) 港經濟對全市GDP貢獻率已由2016年的19%增長至目前的22%。水運,在現代交通綜合運輸體(ti) 係中優(you) 勢將越來越明顯。

觀點

小河港 大啟示

湖州雖然自古水運發達,但身處小內(nei) 河港,在設施設備、資金技術、企業(ye) 規模、發展空間等方麵,遠遠落後於(yu) 長江幹線內(nei) 河港口,與(yu) 沿海港口相比差距更大。那麽(me) ,處於(yu) 這樣的局限下,湖州該何去何從(cong) ?

湖州圍繞創建全國首個(ge) 內(nei) 河水運轉型發展示範區的目標,通過不斷創新,與(yu) 城市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和產(chan) 業(ye) 轉型緊密結合,自覺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綠色港口建設融入宜居城市建設大局中,持續立項、組織有關(guan) 臨(lin) 港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長湖申線生態廊道建設規劃等課題研究。同時,推進集裝箱河海聯運,有力地推動礦山開采向新型製造業(ye) 轉型發展。

轉型發展、創新驅動,是新形勢下我國內(nei) 河水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湖州在智慧水運、綠色港口、水運運輸結構、港產(chan) 城一體(ti) 化等方麵全方位推進,小內(nei) 河港口轉型做出了大示範。

未來,湖州港可通過大融合來提升服務“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ti) 化、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能力。首先,深化與(yu) 沿海港口的融合,重點提升發展內(nei) 河集裝箱運輸、擴大集裝箱河海聯運規模方麵的合作水平。建設好公鐵水綜合交通樞紐,擴大鐵水聯運,擴大區域服務範圍。其次,可深化與(yu) 上海、蘇州的合作,探索共同建設依托長湖申航道的生態走廊,在沿線特色小鎮、臨(lin) 港科創園區、內(nei) 河特色水運、智慧港航建設、船舶新能源供應設施建設、海事和安全應急體(ti) 係建設等方麵,開展合作共建。再者,可探索與(yu) 上海、浙江自貿區和上海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的聯動,依托內(nei) 河水運轉型發展示範區,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內(nei) 河自由貿易區及湖州國際進口商品分銷平台的可行性。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