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專(zhuan) 業(ye) 物流 > 正文

遲來的智能化進程:海運物流非生即死的行業大考

發布時間:2019-07-08 09:54:55 鋅刻度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這個(ge) 行業(ye) 的運轉方式,可以說至今為(wei) 止上百年來都沒什麽(me) 變化。”這是在本次采訪中,記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難以想象,在效率至上的時代,在各行各業(ye) 都在絞盡腦汁與(yu) 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時代,還有一個(ge) 行業(ye) 仍然沿襲著古老運作方式,以你不問我不告知的態度你來我往,傳(chuan) 遞著信息。

更難以想象的是年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30萬(wan) 億(yi) 元的全球第一貿易大國的海運物流,在這個(ge) 行業(ye) 中,貫穿其產(chan) 業(ye) 鏈上的貨主、貨代、船代間除了通過QQ、郵件、電話聯係之外,似乎再沒有任何東(dong) 西與(yu) 智能化沾邊。

但隨著現代物流行業(ye) 的發展,麵對內(nei) 外部需求和格局的變化,麵對國際物流運輸的高需求,這個(ge) 隱藏在科技背光麵的行業(ye) ,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站在非生即死的十字路口,一場事關(guan) 海運物流智能化戰爭(zheng) 悄然打響。

傳(chuan) 統貨代:原始的運作模式下的末路

周六半夜3點,整棟大樓裏隻有老徐所在的13層依舊亮著燈,四麵八方傳(chuan) 來的提示音劃破了夜晚的寂靜,有郵件、有微信,還有顯得有些著急的手機鈴聲。

一批一周前就該到芝加哥港的貨物不知是何原因遲遲還沒到達港口,太平洋對岸的收貨人十分不滿地寫(xie) 郵件質問貨主並說明他們(men) 即將停產(chan) ,如果下周四之前還是不能到貨,將取消所有的後續訂單。

貨主緊急地找到貨運代理老徐,老徐一個(ge) 勁兒(er) 地賠著不是,並承諾會(hui) 全力解決(jue) 問題,保證不帶來更大的損失,最後他才了解到溫哥華中轉的時候滯留10天時間,才導致了延遲。

而滯留這麽(me) 長時間他沒有接到任何通知,自己也沒有主動去查詢中轉港的轉運情況,但僥(jiao) 幸的是貨物周四已經在溫哥華轉出了,預計下周二就能到芝加哥,問題算是僥(jiao) 幸得到解決(jue) 了。

其實,在貨代行業(ye) 裏打拚近15年的老徐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事了,但這麽(me) 多年來,都沒能找到一個(ge) 合理的解決(jue) 方法,讓他焦慮的是,從(cong) 去年開始,業(ye) 務變得越來越難接了,貨主和收貨人的需求不斷地在提升,但他這樣的小型貨代公司是無力自建查詢係統的,隻能始終守著最原始的操作流程和運營模式,雖與(yu) 市場的變化背道而馳,卻無力改變,僅(jin) 能抱著這種僥(jiao) 幸心理和多年積累下來的一點人脈勉強硬撐。

“習(xi) 慣了,但眼下業(ye) 務不僅(jin) 不見漲,還年年下降,不知道還能做多久了。”老徐把眼鏡摘下,抽出一張餐巾紙擦著一腦門的汗水,從(cong) 他的眼神裏,記者看到他的艱辛和無奈。

他不僅(jin) 無法滿足貨主的新需求,還無法從(cong) 內(nei) 部節省開支,公司成員基本上都是跟了他十來年的朋友或親(qin) 戚,一方麵礙於(yu) 情麵,另一方麵因為(wei) 公司規模小,沒有人專(zhuan) 門負責貨物追蹤,多數人都是身兼數職,所以缺一不可。

老徐的眼前,就是舉(ju) 步維艱的現實和迷霧重重的未來。而在貨代行業(ye) 裏,與(yu) 他境遇相似的人卻不在少數。

傳(chuan) 統貨運代理,通常都是通過全人工收集不同節點的信息,獲取配載航線最新情況,並且通過QQ、郵件、電話等傳(chuan) 統渠道在線交流完成信息之間的傳(chuan) 遞。

通過這種方式跟蹤物流,獲取一單信息平均就需要5分鍾。按照一個(ge) 月貨運量300單,每單每3天跟蹤一次的頻率,一個(ge) 人一個(ge) 月僅(jin) 能夠跟蹤不超過170票,這跟人工成本相比明顯太少。

除此之外,對於(yu) 歐美洲等運輸周期較長的航線,需要不斷掌握每個(ge) 港點的信息,3天為(wei) 一個(ge) 周期的一次信息更新更是顯得相當滯後。在人工有限,人工成本大的條件下,幾乎全行業(ye) 的代理都缺失了主動的信息跟蹤,取而代之的,則是完全不跟蹤或者被動接收第三方零星的破片信息,以至於(yu) 貨物如期未到而不知,甚至於(yu) 在某個(ge) 節點很長時間的滯留而沒人發現,從(cong) 而導致貨主和收貨人的投訴,最終造成客戶流失。

像老徐這樣的貨運代理人在如今這個(ge) 行業(ye) 比比皆是,如何改變現狀,未來又該何去何從(cong) ,是他們(men) 現在最應該想清楚的事情。

智能化初創公司:從(cong) 悲慘經曆中逼出來的創新之路

當整個(ge) 海運物流行業(ye) 都麵臨(lin) 著一場即將降臨(lin) 的洗牌和劇變時,有的人打算現在做一天算一天,到不行的那天就轉行;有的人卻看到了生機與(yu) 未來。

6月中旬,在經曆了一段時間的綿綿細雨之後,天空終於(yu) 難得地放晴了。在一個(ge) 遠離市中心,遠離創業(ye) 氣息濃厚的創業(ye) 園,遠離熱鬧的商業(ye) 區的地方,記者第一次見到了王奕銘。

走到辦公室門口,“跟鬥雲(yun) 科技有限公司”這個(ge) 有趣的名字一下子吸引了記者的眼球。而一進門,“大師兄!”每個(ge) 員工都抬起頭來跟王奕銘打招呼,然後再繼續工作。

整個(ge) 辦公室不大,二樓是會(hui) 議室和健身房。“現在創業(ye) 初期,加班是常事,但人生也不能隻有工作。”王奕銘邊給記者沏茶,邊淡淡地分享他的管理理念:“在這裏,我們(men) 合夥(huo) 人和員工之間沒什麽(me) 上下屬關(guan) 係,每個(ge) 人都有個(ge) 代號,輕鬆一點也比較有利於(yu) 工作效率。而且也跟我們(men) 公司的名字有關(guan) 。”

王奕銘端起熱氣騰騰的毛尖,思緒被拉回到兩(liang) 年前。那時,王奕銘還是一個(ge) 貨代,在被長期冗雜又低效的追蹤工作傷(shang) 透腦筋後,他決(jue) 定換一種思維,嚐試找到能夠解決(jue) 問題的智能化手段。

於(yu) 是,他找到了搭檔多年的貨主程茂(化名)和船代夥(huo) 伴周洋(化名),在海運物流行業(ye) 的十幾年裏,他們(men) 見證過、經曆過無數次航運過程中出現差錯,最終導致整票業(ye) 務損失嚴(yan) 重的情形。王奕銘將大家召集起來,他們(men) 清楚地知道當前海運物流行業(ye) 的痛點在哪裏——貨物行蹤不能24小時精準追蹤、快速反饋,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損失、事故。而這個(ge) 痛點能否解決(jue) 是關(guan) 係貨代們(men) 生死存亡的大事。

三人想法一拍即合,那就是找一服藥,一服當下能夠救命的藥,於(yu) 是共同創立了這個(ge) 行業(ye) 國內(nei) 第一個(ge) 貨物追蹤查詢係統。

“跟鬥雲(yun) 這個(ge) 名字,我們(men) 想了很久。”王奕銘告訴記者,海運貨代行業(ye) 與(yu) 科技嚴(yan) 重脫軌,又沒有第一時間跟上智能化的腳步,因此,他希望,他們(men) 的產(chan) 品能一日千裏,提升行業(ye) 的工作效率,追趕上全球智能化進程的腳步。因此,他想到了《西遊記》裏麵的跟鬥雲(yun) 。

2019年6月7日,經曆了兩(liang) 年籌備的產(chan) 品——箱看看終於(yu) 正式上線了。這是在國內(nei) 海運物流行業(ye) 裏出現的第一個(ge) 專(zhuan) 業(ye) 在途信息跟蹤平台。

回想從(cong) 準備運作到產(chan) 品上線,王奕銘很感慨:“我們(men) 三個(ge) 人都不是技術出身,有想法不知如何去實現。”當時,怎麽(me) 以大數據為(wei) 依托,從(cong) 上千個(ge) 數據源中整合、追蹤貨物航運信息,並及時通知到收貨人、發貨人、貨代等相關(guan) 用戶是最需要攻克的難點,而這恰恰也是海運物流行業(ye) 的痛點所在。

“最初的半年時間裏,我們(men) 以能解決(jue) 這個(ge) 痛點為(wei) 標準,去尋找團隊的核心技術骨幹。”王奕銘回憶起曾經來麵試的一個(ge) 程序員,剛工作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就提出了離職,原因很簡單,他覺得強度太大了,無法適應,經過大浪淘沙,不斷的人辭職和不斷的新人的加入磨合,現在的團隊已經是一支經過技術和時間檢驗的團隊,王奕銘和兩(liang) 個(ge) 合作夥(huo) 伴的想法終於(yu) 變成了現實。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這個(ge) 90%都是程序員的公司裏麵,王奕銘這個(ge) 非技術出身的“大師兄”有著絕對的威望。雖然對技術不在行,但他因為(wei) 對海運物流行業(ye) 足夠了解,所以每次總能精準地找到問題,並解決(jue) 問題。

有員工告訴記者:“大師兄和大家一起熬幾個(ge) 通宵隻為(wei) 解決(jue) 一個(ge) 數據漏洞。”跟鬥雲(yun) 的很多員工對王奕銘的評價(jia) 都是:“一個(ge) 甚至吹毛求疵的人。”聽到這個(ge) 評價(jia) 王奕銘露出一絲(si) 笑容,“我信,這是他們(men) 真實的想法。”

回想產(chan) 品即將上市前調試、修改、查漏補缺的那段日子,連王奕銘自己都記不清究竟重複推翻了多少個(ge) 方案、不斷修改了多少次程序。當記者問起他對現在箱看看平台的評價(jia) 時,他也隻有簡單的一句:“還不是我最滿意的樣子。”

而王奕銘在追逐夢想道路上最真實的樣子,也是大家願意和他一起堅持下去的原因。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王奕銘的助理,遞上了一份產(chan) 品使用和測試的反饋報告,上線不足一個(ge) 月時間,箱看看在重慶地區累積貨代注冊(ce) 用戶已經突破100家,並有10家企業(ye) 表達了合作意向。這些數據讓王奕銘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如果以後有公司有樣學樣,也和你們(men) 開發同樣的產(chan) 品,你會(hui) 擔心嗎?”

“我們(men) 可能是‘前無古人’,但一定不會(hui) 是‘後無來者’,如果有人也來做這件事,那也不見得是壞事。不論是合作還是競爭(zheng) ,至少能救活整個(ge) 行業(ye) 吧。”王奕銘在回答這個(ge) 幾乎所有初創公司都要麵對的問題時,顯得自信而平和。

“一個(ge) 跟鬥十萬(wan) 八千裏,這是孫悟空的絕招”,王奕銘告訴記者,一年內(nei) 的小目標就是希望箱看看也能成為(wei) 海運物流行業(ye) 中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產(chan) 品。

新派貨代企業(ye) :嚐到了智能化滲透行業(ye) 帶來的甜頭

仔細算算,今年是Lawrence在貨代行業(ye) 裏的第七個(ge) 年頭。如果說他以往做生意的方式和老徐一樣是依賴人脈資源的積累,會(hui) 漸漸地出現局限性,而他現在已經轉身擁有了主動權了。

記者到達Lawrence公司的時候,他剛剛結束午休。“從(cong) 來沒想過幹我們(men) 這行也能有午休時間”,他告訴記者,以前工作真是沒日沒夜,因為(wei) 做的是全球範圍的貨代業(ye) 務,必須要適應與(yu) 各地客戶之間的時差,隨時隨地回複信息。

說話間,Lawrence拿出手機給記者看他的應用程序列表,從(cong) 國內(nei) 的微信、QQ到國外較為(wei) 常用的WhatsApp、VIBER、Skype,再到傳(chuan) 統的郵件,大大小小的布滿了一整頁。

記者原以為(wei) 在即時通信軟件如此便利的情況下,傳(chuan) 統的短信、郵箱使用率應該並不高。可Lawrence卻搖了搖頭說:“其實海運這個(ge) 行業(ye) 還是很依賴郵件傳(chuan) 輸,我之前每天都要處理上千條信息,郵箱幾天不清就會(hui) 滿。”

在這樣一種低效的工作方式下,智能物流追蹤係統的出現就像是原始人部落裏突然出現了一把青銅劍,搶先學會(hui) 使用的人,就能有機會(hui) 站在部落金字塔的頂端。

Lawrence的智能化轉型,是從(cong) 成為(wei) 箱看看內(nei) 測用戶的那一刻開始的。接入智能物流追蹤係統之後,他終於(yu) 從(cong) 一大堆瑣事中抽離出來,有了更多的時間來潛心開發新業(ye) 務,對員工進行更深層的培訓。

看上去小小的改變,卻讓Lawrence近一年來的業(ye) 績上漲了300%。原本每個(ge) 業(ye) 務員一個(ge) 月能跟100票業(ye) 務,通過智能物流追蹤係統省去不少麻煩後,每個(ge) 業(ye) 務員一個(ge) 月能跟超過300票。

不止如此,Lawrence在過去一年中還開拓了不少新業(ye) 務,包括在香港部署了倉(cang) 庫、打通了與(yu) 更多國家港口間的合作等。也正是有了這些升級換代,才獲得了不少新客戶,“阿裏巴巴、唯品會(hui) 這些電商平台,這些過去從(cong) 未有機會(hui) 接觸過的互聯網企業(ye) ,都來跟我們(men) 合作。”

“現在更有底氣了,以前如果有客戶說不再續單了,我可能會(hui) 拚命挽回,甚至大幅度讓利。但現在我有這個(ge) 自信,他會(hui) 回來。”Lawrence告訴記者這不是自負,前不久,一個(ge) 與(yu) 他合作3年的客戶看中了別家的低價(jia) ,中斷了與(yu) Lawrence合作。可後來對服務項目、質量進行了對比之後,對方還是回心轉意來找Lawrence。

對於(yu) Lawrence來說,這種底氣給他帶來了更大的主動權,也避免了卷入市場無序的惡性低價(jia) 競爭(zheng) 中,真正從(cong) 服務品質上取勝。

談到未來的智能化,他還期待著“online booking”的出現。也就是基於(yu) 現有的智能物流追蹤係統,加上一鍵下單的功能,使整個(ge) 環節都能有智能化工具的輔助。這樣一來,他們(men) 便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jia) 值的東(dong) 西。

行業(ye) 觀察:動輒上千萬(wan) 的損失,海運更需要智能化來拯救

多年來,海運物流行業(ye) 就像是被互聯網遺忘的一個(ge) 陰影角落,落後的作業(ye) 方式對環節中參與(yu) 的每一個(ge) 角色都產(chan) 生著不小的影響,在沒有智能化工具介入之前,除了貨代之外,收貨人、貨主、船代們(men) 也都在艱難前行著。

今年2月,彭宥濤(化名)的公司為(wei) 了新工廠的投產(chan) ,從(cong) 德國漢堡進口采購了一批原材料,要求到貨時間是今年4月。按照預計船期,這個(ge) 期限是綽綽有餘(yu) 的,可當貨物到達上海港口之後,卻由於(yu) 支線船舶到重慶的艙位不足,因此在上海港口滯留了15天。

原本彭宥濤已經安排好了人員進行準備工作,就等著原材料到位。可直到原材料投產(chan) 確認時,他才得到消息,貨物仍然滯留在上海港口。盡管心急如焚,但他也隻能先將新生產(chan) 線暫停下來,人力、物力、財力的損失不可計數。

同樣的情況,張旭(化名)也遇到過不少。作為(wei) 貨主,他並不是發貨之後就萬(wan) 事大吉,一切交給貨代公司了。

“一次國際海運至少要經曆10個(ge) 環節,任何一個(ge) 環節出了紕漏,都會(hui) 影響到最後結果。”張旭有一個(ge) 常年合作的芯片生產(chan) 商,這樣的收貨人是無法接受任何一次紕漏的。

“他們(men) 的生產(chan) 線隻要開啟了,就永遠不能斷,一熄火就會(hui) 造成上千萬(wan) 的損失,我可負擔不起。”張旭每次發出他們(men) 的貨,就會(hui) 親(qin) 力親(qin) 為(wei) 地接洽每一個(ge) 環節,如果中途出現了問題,他甚至會(hui) 自掏腰包將貨物轉為(wei) 空運。

因此行業(ye) 的智能化變革,對於(yu) 他們(men) 來說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在記者深入行業(ye) 進行多方采訪調查時,發現從(cong) 業(ye) 時間超過17年的重慶浩航船運公司副總經理宋宏偉(wei) ,對行業(ye) 的智能化發展趨勢有著獨特的見解。

他向記者描繪了一幅未來藍圖,在智能物流追蹤係統等智能化工具輔助下,客戶可以一鍵下單,並輕鬆獲取全程物流信息;工廠可以安心生產(chan) ,做好創新;貨主、貨代、船運們(men) 可以不再耗費大量人力對物流進行追蹤,而是通過智能化的提前預警製訂合理解決(jue) 方案。

宋宏偉(wei) 還以諾基亞(ya) 和蘋果手機舉(ju) 例,“在蘋果手機出來之前,我們(men) 幾乎都認為(wei) 諾基亞(ya) 手機已經足夠好用了,或者說,即便有一些地方不夠好,但大家也無法想象怎樣的改變可以更好。可當蘋果手機橫空出世,我們(men) 才意識到,原來我們(men) 更想要的是這樣的。”

他認為(wei) 海運物流行業(ye) 也是一樣的,也許在過去,整個(ge) 行業(ye) 裏的人已經習(xi) 慣了傳(chuan) 統的生產(chan) 方式,不願改變或者不知該如何改變。可如今在智能化的推動下,發展趨勢已經無法忽略。

記者手記:海運物流大洗牌在所難免

在我們(men) 以為(wei) 各行各業(ye) 都已擁抱智能化,被互聯網浸潤的時候,卻不知道其實如海運這樣的傳(chuan) 統工業(ye) ,仍然處於(yu) 一個(ge) 被遺忘的位置。對於(yu) 其他行業(ye) 來說,擁抱智能化可能是為(wei) 了升級突破,可對於(yu) 海運物流行業(ye) 來說,這更算是求生。

跨境電商、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業(ye) 態的出現,對於(yu) 海運物流行業(ye) 來說無疑是一次實現突破創新、走向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契機。

有人曾說過,國際貨代業(ye) 務的轉型可以通過傳(chuan) 統國際貨代產(chan) 業(ye) 在鏈條上下遊開展跨界融合,以及國際貨代業(ye) 務實現數字化轉型這兩(liang) 種方式來實現。

但無論如何,海運物流行業(ye) 中一場基於(yu) 智能化升級的洗牌已經在所難免,這不僅(jin) 能提升行業(ye) 門檻,實現優(you) 質發展,還能使過去嚴(yan) 重的低價(jia) 競爭(zheng) 告一段落。

像箱看看這類智能物流追蹤係統的出現,對於(yu) 海運物流行業(ye) 的智能化隻是一個(ge) 開端。就像王奕銘對記者所說的那樣,未來想做的還有很多。

如果說海上絲(si) 綢之路塑造了過去的世界,成就了當今世界,那麽(me) 在這個(ge) 行業(ye) 迎來曆史轉折的重要時刻,用智能化重塑海運的未來也將不可逆轉。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