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供應鏈管理 > 正文

努力構建我國企業全球供應鏈競爭新優勢

發布時間:2019-06-19 10:41:05 中國經濟網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ti) 化的程度不斷加深,我國參與(yu) 全球供應鏈的廣度和深度也不斷加強,在全球供應鏈和產(chan) 業(ye) 鏈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當前,全球供應鏈體(ti) 係已經形成,發展趨勢不可逆轉。對此,我們(men) 應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全球供應鏈體(ti) 係,構建我國企業(ye) 占據重要地位的全球供應鏈分工網絡,提高我國全球供應鏈安全水平和參與(yu) 全球供應鏈規則製定的話語權,打造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

全球供應鏈的內(nei) 涵特征及發展趨勢

全球供應鏈是指在世界範圍內(nei) 將從(cong) 生產(chan) 到消費的各個(ge) 分散的環節有機整合起來,實現產(chan) 品設計、采購、生產(chan) 、銷售及服務等全流程協同的經濟組織形態。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全球供應鏈的內(nei) 涵特征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一是客戶需求驅動。全球供應鏈以客戶需求為(wei) 起點,供應鏈核心企業(ye) 根據客戶需求,實施供應鏈計劃、協調和控製,建立以客戶為(wei) 中心的數字化供應鏈網絡運營體(ti) 係,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確保更具彈性的用戶體(ti) 驗。

二是全球配置資源。全球供應鏈是國際貿易和投資的重要載體(ti) ,其核心企業(ye) 通過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電子商務平台等,整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有效資源,在世界範圍內(nei) 進行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購,以及產(chan) 品的研發設計、加工組裝、物流和銷售等供應鏈環節的組織和配置,實現全球供應鏈的有效運轉。

三是大規模協同。供應鏈組織形式正在向平台型企業(ye) 主導的方向延伸,平台使全球供應鏈協同與(yu) 整合的流動性、依存性大幅增強,協同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從(cong) 過去的企業(ye) 間、產(chan) 業(ye) 間在有限環節、有限流程的協同,走向跨行業(ye) 、跨區域、跨國界的大規模供應鏈協同。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潮湧,大數據、雲(yun) 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推動著全球供應鏈加速重構,使全球供應鏈發展呈現出數字化、平台化、服務化等新趨勢。

一方麵,全球供應鏈迎來數字化變革。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推動供應鏈發展到與(yu) 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的智慧供應鏈新階段,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成為(wei) 現代供應鏈的顯著特征。數字化賦能使供應鏈呈現出大數據支撐、網絡化共享、智能化協作的智慧化新特點,使供應鏈的協同效率大幅提高、成本顯著降低。

另一方麵,供應鏈平台成為(wei) 全球供應鏈的新形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供應鏈中的應用程度不斷加深,全球供應鏈的組織形式從(cong) 原來以跨國公司主導逐步向平台型企業(ye) 主導轉化。以平台型企業(ye) 為(wei) 核心的跨行業(ye) 、跨區域、跨國界的產(chan) 業(ye) 供應鏈平台,通過協同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不同產(chan) 業(ye) 、不同企業(ye) 實現資源整合、優(you) 勢互補,聚合供應鏈交易服務業(ye) 態,突破時空限製鏈接全球資源,構建緊密合作的全球供應鏈網絡,實現一體(ti) 化供應鏈運作,輻射帶動越來越多的上下遊企業(ye) 向規模化、集群化、專(zhuan) 業(ye) 化方向發展。

與(yu) 此同時,全球供應鏈服務外包趨勢不斷增強。隨著供應鏈在企業(ye) 間、產(chan) 業(ye) 間、國家間擴展和延伸,影響供應鏈質量的因素更加複雜,對供應鏈服務、供應鏈金融和供應鏈管理方案的需求日益增加,這些因素都促進供應鏈服務外包快速興(xing) 起,使供應鏈服務業(ye) 態創新成為(wei) 全球供應鏈發展的重要趨勢。

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麵臨(lin) 諸多挑戰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不斷開放國內(nei) 市場,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積極參與(yu) 國際分工,融入全球供應鏈體(ti) 係,中國製造和服務逐步成為(wei) 全球供應鏈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已成為(wei) 聯合國產(chan) 業(ye) 分類中工業(ye) 門類最齊全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供應鏈條。隨著我國製造業(ye) 快速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中國企業(ye) 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也不斷提升。在創新方麵,我國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增長較快,已由2012年的1.97%提升到2018年的2.18%。但也要看到,長期以來,我國主要是通過合同製造、外包代工、外包組裝、貼牌生產(chan) 、跨國采購等方式嵌入全球供應鏈,我國企業(ye) 主要處於(yu) 全球價(jia) 值鏈的中低端和低附加值環節。當前,發達經濟體(ti) 的跨國公司依然是全球供應鏈的主導者。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增強我國在供應鏈國際規則和標準製定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仍麵臨(lin) 諸多挑戰。

一是缺乏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供應鏈龍頭企業(ye) 。從(cong) 國際經驗看,全球各行業(ye) 領先企業(ye) 均為(wei) 供應鏈運作的佼佼者,作為(wei) 供應鏈上的“鏈主企業(ye) ”,他們(men) 能夠整合、協同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資源,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zheng) 力。相比之下,我國企業(ye) 供應鏈管理水平相對不高、供應鏈競爭(zheng) 力還較弱。特別是由於(yu) 我國各行業(ye) 缺乏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大型企業(ye) ,導致供應鏈上下遊企業(ye) 之間合作深度不足,供應鏈不協同的問題突出。

二是“走出去”企業(ye) 合作意識薄弱、協同性不強。長期以來,由於(yu) 我國服務業(ye) 發展水平相對滯後,金融企業(ye) 與(yu) 物流企業(ye) 、對外投資企業(ye) 、外貿企業(ye) 的協同不夠,我國企業(ye) “走出去”主要以“單兵作戰”為(wei) 主,企業(ye) 供應鏈上下遊脫節,企業(ye) “走出去”的風險高、成功率低。隨著我國服務業(ye) 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廣泛應用,金融企業(ye) 、物流企業(ye) 以及專(zhuan) 業(ye) 化供應鏈服務企業(ye) 快速成長,但由於(yu) 這些服務企業(ye) 的國際經營經驗不足,與(yu) “走出去”的製造企業(ye) 依然難以實現有效協同。這已經成為(wei) 製約構建我國企業(ye) 占據重要地位的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因素。

三是供應鏈基礎設施和標準體(ti) 係不完善。近年來,我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部分地區交通、信息、通關(guan) 等基礎設施建設仍不完善,特別是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尚未完全形成,物流節點銜接不暢,多式聯運仍處於(yu) 起步階段,不同運輸方式難以有效銜接,這都影響了供應鏈效率。同時,目前我國不同行業(ye) 、不同環節之間的商品、信息標準不兼容,不同標準間數據傳(chuan) 輸和交互轉換的中間型平台缺乏,也製約了物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全球供應鏈正麵臨(lin) 貿易保護主義(yi) 的衝(chong) 擊,全球供應鏈風險增加。我國在供應鏈安全方麵同樣麵臨(lin) 嚴(yan) 峻挑戰,對此需高度重視。

增強我國在全球供應鏈體(ti) 係中的影響力

當前,供應鏈協同已經成為(wei) 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對此,我們(men) 要緊抓發展機遇、積極應對挑戰,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我國企業(ye) 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建設協同創新的供應鏈,增強我國在供應鏈國際規則和標準製定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第一,從(cong) 國家戰略角度,加強頂層設計,盡快製定國家供應鏈戰略規劃。特別是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方麵,可考慮加快研究製定“一帶一路”全球供應鏈體(ti) 係建設規劃,係統開展中長期的供應鏈創新計劃、智慧供應鏈行動計劃、全球供應鏈安全計劃、製造業(ye) 供應鏈升級計劃等,為(wei) 我國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體(ti) 係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第二,培育帶動性強的供應鏈龍頭企業(ye) 。要提高我國在全球供應鏈體(ti) 係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就必須發揮領先企業(ye) 的作用。要支持具有供應鏈上下遊整合能力的跨國企業(ye) 發展,培育一批主導全球供應鏈的領先企業(ye) ,發揮組織、整合、生產(chan) 和服務功能,帶動技術、標準、產(chan) 品和服務“走出去”,增強對全球供應鏈的整合能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ye) 通過參與(yu) 跨國並購、股權合作等方式,建立健全全球研發、生產(chan) 和營銷體(ti) 係,提升產(chan) 業(ye) 國際化布局水平和運營能力;推動物流業(ye) 、金融業(ye) 與(yu) 製造業(ye) 聯動協調發展,將生產(chan) 、製造、銷售和運輸等環節與(yu) 物流相銜接,形成配套的物流供應鏈體(ti) 係和供應鏈金融體(ti) 係,不斷提升供應鏈服務“走出去”的能力。

第三,推動優(you) 勢產(chan) 業(ye) 融入全球供應鏈體(ti) 係。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chan) 能合作發展的機遇,推動企業(ye) 深度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的競爭(zheng) 、合作與(yu) 分工。推動“一帶一路”產(chan) 業(ye) 合作由加工製造環節向合作研發、聯合設計、市場營銷、品牌培育等全球價(jia) 值鏈中高端環節延伸;推進“一帶一路”沿線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鼓勵企業(ye) 設立境外分銷和服務網絡、物流配送中心、海外倉(cang) 等,建立基於(yu) 當地市場的供應鏈體(ti) 係,提高全球範圍內(nei) 供應鏈協同和配置資源的能力。

第四,全方位推進供應鏈支撐體(ti) 係建設。一是加快供應鏈基礎設施體(ti) 係建設。加強交通樞紐、物流通道、信息平台等供應鏈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跨地區、跨國界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優(you) 化供應鏈基礎設施網絡。二是加快供應鏈技術標準體(ti) 係建設。研究製定數據接口、通訊協議、語義(yi) 標識等基礎共性、通用技術標準,加強數據信息標準的兼容,促進供應鏈數據高效傳(chuan) 輸和交互,逐步實現供應鏈相關(guan) 國內(nei) 標準與(yu) 國際標準對接,形成圍繞中國產(chan) 品供應鏈、中國企業(ye) 供應鏈、中國供應鏈平台的供應鏈標準體(ti) 係。三是加強全球供應鏈安全體(ti) 係建設。鼓勵企業(ye) 建立重要資源和產(chan) 品全球供應鏈風險預警係統,提高全球供應鏈風險管理水平,增強供應鏈彈性和快速修複能力。同時研究成立全球供應鏈安全評估機構,加強境外供應鏈安全預警與(yu) 防範,提高企業(ye) 在海外市場的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提升全球供應鏈安全水平。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