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綜合物流 > 正文

粵港澳大灣區港口智能社區的建設路徑分析及發展建議

發布時間:2019-03-21 10:14:02 浙江物流網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一、港口智能社區概念與(yu) 模式的提出

1. 港口智能社區的概念

港口作為(wei) 貿易門戶,擁有深厚的數據積累、廣闊的關(guan) 係網絡和巨大的物流價(jia) 值,在開放式創新方麵將大有作為(wei) 。港口借助數字化新技術,實現開放協作、高度互聯、數據化和智能化的港口生態圈體(ti) 係是未來發展趨勢。港口智能社區不是簡單的技術應用,而更多是對商業(ye) 模式的重新思考,結合資源稟賦展開價(jia) 值創新。智慧港口的目標是通過信息化技術和商業(ye) 模式創新,實現智能化的集疏運體(ti) 係,並促進貿易生態圈中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高效運轉。

港口智能社區是一個(ge) 開放式的創新平台, 是通過商業(ye) 模式創新,運用數字化、自動化技術促使港口企業(ye) 、相關(guan) 方間實現各方的互聯互通,建立信息共享機製,統一信息平台的數據交互標準,實現各信息平台的對接,打通物流供應鏈的信息孤島,改善信息不透明狀況。將船舶信息、港口信息、口岸監管及服務信息等進行資源整合,集成為(wei) 一個(ge) 信息全麵、數據完整的信息化平台,麵向所有參與(yu) 方提供公共的、定製化的服務,並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及時性。此外,加強橫向港口間緊密協作,構建良好的信息傳(chuan) 輸機製和統一的信息交換平台,使港口、船公司、物流公司、終端貨主等在開展經營管理活動時把握全局情況。

2. 港口智能社區國內(nei) 外發展現狀

(1)國際上港口智能社區研究發展應用情況

電子商務的應用領域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變得越來越廣泛,世界各國港口對於(yu) 建設自身綜合物流信息平台也越來越重視。縱觀國內(nei) 外各大港口的發展,沒有一個(ge) 完全意義(yi) 上的港口智能社區,國外對於(yu) 智能社區港口的建設更傾(qing) 向於(yu) 物流信息平台的實踐運行,目前較為(wei) 成型的國際物流平台包括新加坡的TRADNET 和PORTNET 平台:作為(wei) 政府部門、貨運代理、航運公司和船東(dong) 之間的溝通橋梁可以使客戶通過物流管理平台為(wei) 項目管理服務,不僅(jin) 能夠滿足客戶在海港操作時的物流需求,而且完善了港口物流服務。鹿特丹港的港口社區係統平台,該港聯合了荷蘭(lan) 的幾個(ge) 港口和運輸公司共同開發了以港口為(wei) 中心的國際運輸信息係統(INTIS),對龐大的港口信息數據進行係統整合。美國海關(guan) 使用的自動化係統通過了實踐的考驗,也是比較出名的物流信息平台。該係統主要包括了自動商務係統(ACS)、強化係統和管理係統。其中,ACS 能夠跟蹤、控製並處理所有進入美國的貨物,大大提升通關(guan) 效率。

國外發達港口應用全球定位係統(GPS)、無線互聯網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地理信息係統(GIS)、自動導引小車(AGV) 技術、智能監控技術、智能運輸係統(ITS) 等技術向國際化、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第五代港口發展,進一步拓展服務功能的增值物流,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打造技術密集的“智能港”,發展“以虛擬港口為(wei) 核心的物流鏈控製中心”。

(2)我國港口智能社區研究發展應用情況

江陰港在南京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支持下,成功引入國內(nei) 首個(ge) 智能綠色港口物聯網技術平台。該平台以現代物流為(wei) 背景,以港口物流為(wei) 主線,以國內(nei) 外物流業(ye) 務運營與(yu) 管理為(wei) 研究內(nei) 容,港口物聯網組網控製軟件、港口設備運行狀態監控係統等多項技術獲得自主知識產(chan) 權認證。

從(cong) 我國港口智能化建設的規劃、研究、發展、應用情況來看,出發點是智能信息技術在港口中的實際應用,明顯停留在港口操作信息化、智能化的層麵,隻是對港口信息化的局部改造並沒有完全抓住港口社區的本質,對智能社區對港口發展模式產(chan) 生的影響或無意識,或認識比較模糊。

3. 港口智能社區規劃建設的體(ti) 係架構

港口智能社區體(ti) 係結構一般可以分為(wei) 前端傳(chuan) 感層、網絡通信層、數據中心層和應用服務層。

4. 港口智能社區提供的服務和功能定位

第五代港口智能社區在基於(yu) 雲(yun) 計算、大數據的智能港口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上,提供港口服務、核心服務、第三方服務及對外交流服務信息門戶功能。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條碼技術、數據庫技術、電子訂貨係統、電子數據交換及資源管理係統等信息技術,建立覆蓋港區生產(chan) 流通和內(nei) 陸倉(cang) 儲(chu) 運輸企業(ye) 的網絡平台,使港口具備物流信息港的功能,實現各企業(ye) 、客戶和有關(guan) 管理機構的信息充分互聯,形成港口與(yu) 港口、港口與(yu) 海關(guan) 、港口與(yu) 貨主、港口與(yu) 承運商相互連接的有機整體(ti) ,可以很好地降低地域和多部門協調問題的影響,提升信息溝通效率,充分發揮實體(ti) 物流設備的作用,使我國港口真正成為(wei) 低成本的物流實現區域。

港口智能社區沒有必要像建設實體(ti) 碼頭、泊位一樣,每個(ge) 港口都重複開發智能網絡信息平台以及建設數據中心。雲(yun) 計算是信息共享的基石,通過建立港口智能社區雲(yun) 計算數據中心,采用供應鏈服務提供商、第四方物流或SaaS/PaaS 等商業(ye) 模式提供港口信息服務,特別是區域內(nei) 港口、聯營合作子母港模式,應該統一信息化標準、共享信息資源,通過港口智能社區實現大港口聯盟、綠色、低碳“兩(liang) 型港口”建設目標與(yu) 第五代港口發展模式。

港口智能社區服務和商業(ye) 模式上采用雲(yun) 計算中心和SaaS/PaaS( 軟件即服務/ 平台即服務) 的運營模式,通過公有雲(yun) SaaS 平台提供電子政務和公共信息交換第三方服務、基礎設施服務及核心服務,通過私有雲(yun) 提供港口物流業(ye) 務信息平台服務。

二、粵港澳大灣區港口智能社區的建設路徑分析

1. 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現狀

粵港澳大灣區的主要港口有香港港、深圳港、廣州港等樞紐港口及珠海港、虎門港、惠州港、汕頭港、湛江港等地方港口,其地理位置鄰近“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的核心區域東(dong) 南亞(ya) 和南亞(ya) , 經濟上具有改革開放的先發優(you) 勢和政策優(you) 勢。粵港澳大灣區的港口除香港港外,其他眾(zhong) 多港口自2010 年來貨物吞吐量持續增長。2017 年廣東(dong) 省港口泊位達2 848 個(ge) ,萬(wan) 噸級以上深水泊位達296 個(ge) ,其中廣州港、湛江港、深圳港、東(dong) 莞港和珠海港貨物吞吐量均達億(yi) 噸以上。廣東(dong) 省沿海廣州港、湛江港、深圳港、東(dong) 莞港、珠海港、惠州港、中山港、汕頭港和茂名港等9 港口總的貨物吞吐量達14.84 億(yi) t,占全省吞吐量的87.13% ;集裝箱吞吐量達5 171 萬(wan) TEU,占全省的90.92%。根據2017年全球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排名,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已擁有3 個(ge) 世界級的集裝箱港口:深圳港( 世界第3)、香港港( 世界第5)、廣州港( 世界第7)。

2. 粵港澳大灣區港口智能社區的建設路徑

縱觀其他國際性灣區港口布局,如紐約灣區之於(yu) 紐約—新澤西港、舊金山灣區之於(yu) 洛杉磯—長灘港、東(dong) 京灣區之於(yu) 東(dong) 京—大阪—神戶組合港。同樣,粵港澳大灣區之於(yu) 香港港—深圳港—廣州港,亦可以看成是港口整合布局的大勢所趨。港口智能社區的建設和港口資源整合是統一的有機整體(ti) ,是港口資源整合的關(guan) 鍵組成部分,因此港口智能社區的建設應與(yu) 港口基礎設施資源整合的步伐一致或超前。

(1)省級政府主導下各地方政府港口相關(guan) 信息係統的整合

以廣東(dong) 自貿區“單一窗口”建設為(wei) 契機, 分步驟對珠江東(dong) 岸的深圳港、惠州港、虎門港等港口的港務局、海事局以及海關(guan) 、檢驗檢疫係統平台進行互聯互通,實現政府層麵的信息共享;同時對珠江西岸的廣州港、佛山港、江門港、中山港、珠海港的港務局、海事局、海關(guan) 、檢驗檢疫以及氣象局的信息化係統進行整合,打通各個(ge) 信息孤島之間的聯係,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為(wei) 各港口業(ye) 務信息平台的整合打下基礎。然後,由省政府主導將珠江兩(liang) 岸的政府港口相關(guan) 信息化係統統一到港口智能社區平台上,實現珠三角區域內(nei) 政府相關(guan) 港口信息係統的資源整合。最後,再與(yu) 香港、澳門等地政府進行溝通協調,實現粵港澳三地信息資源的共享。

(2)港口企業(ye) 層麵業(ye) 務信息係統的整合

珠江東(dong) 岸選擇以實力較強的招商局港口為(wei) 龍頭,整合惠州港、虎門港以及珠江東(dong) 岸中小集裝箱碼頭等港口業(ye) 務信息化係統,實現各港口業(ye) 務、調度、操作等信息係統的整合,實現珠江東(dong) 岸港口信息資源的統一運營。

珠江西岸選擇以廣州港為(wei) 龍頭,整合佛山港、珠海港、中山港、江門港以及珠江西岸的中小港口等港口業(ye) 務、調度、操作等信息係統,實現珠江西岸港口信息資源的統一運營。

首先,通過建設港口智能社區EDI 交換中心,實現珠江兩(liang) 岸港口作業(ye) 、物流等信息係統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統一運行。其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再與(yu) 香港港、澳門港等港口的作業(ye) 、業(ye) 務、操作等信息係統整合,最後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內(nei) 的港口信息資源的統一管理、統一運營。

(3)各相關(guan) 方信息係統建設的標準化

港口智能社區是一個(ge) 開放式創新的信息共享平台,各相關(guan) 方在局部性的港口智能信息化建設時,應考慮與(yu) 港口智能社區的對接,因此應采用統一的數據標準進行建設。

三、粵港澳大灣區港口智能社區的發展建議

1. 對政府的建議

港口作為(wei) 地區的貿易門戶關(guan) 係到當地的經濟繁榮,政府應當推動互聯互通的信息化平台建設和港口網絡建設,包括區域性各港口之間的協作,以及港口與(yu) 內(nei) 陸重要物流節點的多式聯運網絡建設。港口智能社區的建設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過程,自上而下的過程需要政府引導,自下而上的過程需要企業(ye) 積極參與(yu) 。政府應推動統一的數據信息平台建設,引導不同信息管理部門的合作,打通包括碼頭、船公司、船代、貨代、貨主、海關(guan) 、運輸服務商等物流參與(yu) 方的信息孤島,提升物流效率,並為(wei) 後續開放式創新奠定信息化基礎。同時政府部門之間的協作對建設港口智能社區也尤為(wei) 重要,包括海關(guan) 、檢驗檢疫、海事等部門。

單一窗口為(wei) 政府部門間協作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化工具,借助標準化格式和自動化報送流程,減少了部門間的重複工作。

2. 對港口的建議

在港口智能社區的建設方麵,不同港口有不同的環境背景和目標,應該選擇符合實際情況的發展策略。港口智能社區的建立需要多方協作,不能依賴於(yu) 某一港口的一方力量,應加強區域內(nei) 港口間的協作與(yu) 配合。

3. 對利益相關(guan) 方的建議

各相關(guan) 方應加強信息的交換。例如:港口與(yu) 船舶之間傳(chuan) 遞運輸信息,包括到港時間、離港時間、船舶裝載信息、船體(ti) 資料等,支持碼頭預先製定作業(ye) 計劃,協調資源,提高船舶周轉率、港口資源利用率等;船公司、貨代、港口共享貨主進出口、貨物信息,幫助船公司進行艙位、場站及空箱安排,幫助碼頭根據相關(guan) 信息做好收箱計劃,提高資源利用率。為(wei) 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和客戶需求,港口與(yu) 其他參與(yu) 方需注意三方麵的培養(yang) ,以信息共享為(wei) 基礎、共贏合作為(wei) 手段,實現資源整合及優(you) 化配置,配合風險控製和利益分配機製進行有效管理。

(1)信息共享

港口業(ye) 務流程和信息係統實現標準化,內(nei) 部信息統一集成,建立信息處理平台,同時與(yu) 供應鏈上下遊企業(ye) 的信息係統之間進行連接,實現內(nei) 外部信息融通,支持供應鏈資源協調。

(2)參與(yu) 方共贏合作

港口與(yu) 各參與(yu) 方就合作製訂協調機製,在業(ye) 務運營過程中,港口根據各參與(yu) 方的經營目標,結合協調機製為(wei) 各方提供便利條件,最終共同為(wei) 客戶提供滿意服務。

(3)資源整合協調

在實時的多方信息共享條件下,港口從(cong) 供應鏈利益最大化角度整合資源,包括動態規劃服務組合、運輸線路、供需匹配等,最大化資源利用,減少物流鏈總體(ti) 時間和成本。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