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綜合物流 > 正文

發改委:推動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建設,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19-03-02 08:07:12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微信圖片_20190302081441.jpg

為(wei) 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和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精神,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中央網信辦、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等24個(ge) 部門和單位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nei) 市場的意見》(發改經貿〔2019〕352號,簡稱《意見》)。

《意見》緊緊圍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精神,特別是“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強調了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對區域經濟和國民經濟發展的的重要作用,以降低實體(ti) 經濟特別是製造業(ye) 物流成本為(wei) 主攻方向,從(cong) 構建高質量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體(ti) 係、提升高質量物流服務實體(ti) 經濟能力、增強物流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完善促進物流高質量發展的營商環境、建立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配套支撐體(ti) 係、健全物流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保障體(ti) 係等6個(ge) 方麵,提出25條具體(ti) 舉(ju) 措,並明確了部門分工和細化措施,對於(yu) 推動解決(jue) 製約物流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降低社會(hui) 物流成本水平,增強實體(ti) 經濟活力,提高社會(hui) 經濟運行效率,促進形成強大國內(nei) 市場,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一是聚焦2019年,力求工作實效。按照能操作、可落地、見效快的原則,提出2019年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的10項重點工作,主要包括開展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建設、實施全國百家骨幹物流園區“互聯互通”工程、降低鐵路運價(jia) 水平、創新物流用地支持政策等,並建立了工作台帳,由相關(guan) 部門和單位按任務分工推動落實。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打通政策“堵點”。在社會(hui) 關(guan) 注度較高、企業(ye) 反映集中的領域,加大部門協調力度,出台一係列新招硬招實招。如針對貨運車輛“通行難”問題,明確對純電動輕型貨車少限行甚至不限行的政策;針對企業(ye) “用地難”問題,提出利用工業(ye) 企業(ye) 舊廠房、倉(cang) 庫和存量土地資源建設物流設施或提供物流服務給予支持政策等,推動解決(jue) 製約物流高質量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

三是強調改革創新,營造良好環境。深化物流領域“放管服”改革,通過深入推進簡政放權、調整不適應物流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已出台政策措施等,降低製度性交易成本。如提出2019年內(nei) 將快遞業(ye) 務經營許可審批時間壓縮一半,為(wei) 企業(ye) 經營創造便利條件。

四是注重夯實基礎,完善配套支撐。《意見》從(cong) 統計製度、標準規範、發展評價(jia) 、行業(ye) 信息等4個(ge) 方麵,對建立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配套支撐體(ti) 係作出明確要求,提出研究建立物流行業(ye) 統計分類標準、研究出台運輸物流行業(ye) 失信聯合懲戒對象“黑名單”管理辦法等具體(ti) 舉(ju) 措,做實做細相關(guan) 基礎工作,為(wei) 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和單位,積極推動《意見》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優(you) 化物流業(ye) 發展環境,深入推進物流降成本工作,更好發揮物流業(ye) 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作用,改善產(chan) 業(ye) 發展和投資環境,為(wei) 深入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構建現代化經濟體(ti) 係,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zheng) 力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以下為全文:

關(guan) 於(yu) 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nei) 市場的意見

發改經貿〔2019〕35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發展改革、網信、工業(ye) 和信息化、公安、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xiang) 建設、交通運輸、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商務、應急管理部門,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各分行、營業(ye) 管理部,各省會(hui) (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級城市中心支行,海關(guan) 總署廣東(dong) 分署、各直屬海關(guan) ,市場監管、統計、氣象、銀保監、證監、能源部門,各地區鐵路監督管理局,民航各地區管理局,郵政管理局,各鐵路局集團公司:

物流業(ye) 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chan) 業(ye) 。物流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為(wei) 鞏固物流降本增效成果,增強物流企業(ye) 活力,提升行業(ye) 效率效益水平,暢通物流全鏈條運行,按照黨(dang) 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和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精神,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深刻認識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yi)

物流是實體(ti) 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快解決(jue) 物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是推進物流業(ye) 發展方式轉變、結構優(you) 化和動力轉換,實現物流業(ye) 自身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是降低實體(ti) 經濟特別是製造企業(ye) 物流成本水平,增強實體(ti) 經濟活力的必然選擇;是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增強經濟發展內(nei) 生動力,提升社會(hui) 經濟運行效率的迫切需要;是促進形成強大國內(nei) 市場,構建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實現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物流業(ye) 發展的貢獻不僅(jin) 在於(yu) 行業(ye) 企業(ye) 本身創造的稅收、就業(ye) 等,更在於(yu) 支撐和促進區域內(nei) 各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產(chan) 生更多的稅收和就業(ye) ,有力推動區域經濟較快增長。要把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改善產(chan) 業(ye) 發展和投資環境的重要抓手,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關(guan) 鍵一招,以物流高質量發展為(wei) 突破口,加快推動提升區域經濟和國民經濟綜合競爭(zheng) 力。

二、構建高質量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體(ti) 係

(一)推動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建設。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等重大戰略實施,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在國家物流骨幹網絡的關(guan) 鍵節點,選擇部分基礎條件成熟的承載城市,啟動第一批15個(ge) 左右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建設,培育形成一批資源整合能力強、運營模式先進的樞紐運營企業(ye) ,促進區域內(nei) 和跨區域物流活動組織化、規模化、網絡化運行。(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負責,列第一位的為(wei) 牽頭部門,下同)

(二)加強聯運轉運銜接設施短板建設。發揮政府投資的示範帶動作用,引導各類社會(hui) 資本加大對公鐵、鐵水、空陸等不同運輸方式的轉運場站和“不落地”裝卸設施等的投入力度,提高一體(ti) 化轉運銜接能力和貨物快速換裝便捷性,破解製約物流整體(ti) 運作效率提升的瓶頸。推動具備條件的物流園區引入鐵路專(zhuan) 用線。加強入港鐵路專(zhuan) 用線等基礎設施短板建設,支持鐵路專(zhuan) 用線進碼頭,打通公鐵水聯運銜接“最後一公裏”,實現鐵路貨運場站與(yu) 港口碼頭、前方堆場等的無縫銜接。(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鐵路局、民航局、鐵路總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完善城鄉(xiang) 消費物流體(ti) 係。實施城鄉(xiang) 高效配送專(zhuan) 項行動,完善城鄉(xiang) 配送網絡,鼓勵企業(ye) 在城鄉(xiang) 和具備條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網點,加強公用型城市配送節點和社區配送設施建設,將末端配送設施納入社區統一管理,推進設施共享共用,支持試點城市和企業(ye) 加快構建城鄉(xiang) 雙向暢通的物流配送網絡。實施“郵政在鄉(xiang) ”工程,完善縣鄉(xiang) 村三級郵政農(nong) 村物流配送體(ti) 係建設。升級“快遞下鄉(xiang) ”工程,加快農(nong) 村物流快遞公共取送點建設,提升鄉(xiang) 鎮快遞網點覆蓋率。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nong) 村綜合示範,提升農(nong) 村物流服務質量和效率,2019年力爭(zheng) 對具備條件的國家級貧困縣全覆蓋。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發展麵向鄉(xiang) 鎮(村)的農(nong) 村物流服務體(ti) 係。(商務部、交通運輸部、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財政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郵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建立資源共享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進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工作,鼓勵和引導城市共同配送公共信息平台加強與(yu) 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效銜接,促進相關(guan) 部門、大型市場主體(ti) 的物流公共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在保障信息安全的情況下,擴大物流相關(guan) 信息公開範圍和內(nei) 容,為(wei) 物流企業(ye) 和製造業(ye) 企業(ye) 查詢提供便利。依托骨幹物流信息平台試點單位,探索市場化機製下物流信息資源整合利用的新模式,推動建立國家骨幹物流信息網絡,暢通物流信息鏈,加強社會(hui) 物流活動全程監測預警、實時跟蹤查詢。依托行業(ye) 協會(hui) 實施全國百家骨幹物流園區“互聯互通”工程,促進信息匹配、交易撮合、資源協同。(交通運輸部、公安部、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中央網信辦、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自然資源部、鐵路局、民航局、氣象局、鐵路總公司、华体会登录界面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提升高質量物流服務實體(ti) 經濟能力

(五)促進現代物流業(ye) 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加強生產(chan) 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利用樞紐聚集的大量物流資源,為(wei) 製造企業(ye) 提供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務,降低製造企業(ye) 物流成本,提升區域製造企業(ye) 競爭(zheng) 力,支撐製造業(ye) 高質量集群化發展。以深化實施“互聯網+”高效物流和物流降本增效專(zhuan) 項行動為(wei) 突破口,促進物流業(ye) 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研究出台促進物流業(ye) 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物流企業(ye) 為(wei) 製造企業(ye) 量身定做供應鏈管理庫存、“線邊物流”、供應鏈一體(ti) 化服務等物流解決(jue) 方案。實施服務型製造示範遴選,支持物流企業(ye) 開展服務化轉型。增加開行麵向大型廠礦、製造業(ye) 基地等的“點對點”直達貨運列車,提高協議製運輸比重,擴大大宗物資運量運能互保協議範圍,2019年力爭(zheng) 達到25億(yi) 噸左右。加快發展麵向集成電路、生物製藥、高端電子消費產(chan) 品等高附加值製造業(ye) 的航空貨運服務,加大“卡車航班”開行力度,構建高價(jia) 值商品的快捷物流服務網絡。(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民航局、鐵路總公司負責)

(六)積極推動物流裝備製造業(ye) 發展。加大重大智能物流技術研發力度,加強物流核心裝備設施研發攻關(guan) ,推動關(guan) 鍵技術裝備產(chan) 業(ye) 化。開展物流智能裝備首台(套)示範應用,推動物流裝備向高端化、智能化、自主化、安全化方向發展。研究推廣尺寸和類型適宜的內(nei) 陸集裝箱,提高集裝箱裝載和運送能力。在適宜線路開展鐵路雙層集裝箱運輸,推廣鐵路重載運輸技術裝備,提升鐵路運能。(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鐵路總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提升製造業(ye) 供應鏈智慧化水平。鼓勵物流和供應鏈企業(ye) 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開發麵向加工製造企業(ye) 的物流大數據、雲(yun) 計算產(chan) 品,提高數據服務能力,協助製造企業(ye) 及時感知市場變化,增強製造企業(ye) 對市場需求的捕捉能力、響應能力和敏捷調整能力。鼓勵發展以個(ge) 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chan) 、資源高度共享為(wei) 特征的虛擬生產(chan) 、雲(yun) 製造等現代供應鏈模式,提升全物流鏈條的價(jia) 值創造水平。(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商務部、人民銀行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發揮物流對農(nong) 業(ye) 的支撐帶動作用。加強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骨幹網絡和冷鏈物流體(ti) 係建設。聚焦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最先一公裏”,加強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地冷鏈物流體(ti) 係建設,鼓勵企業(ye) 利用產(chan) 地現有常溫倉(cang) 儲(chu) 設施改造或就近新建產(chan) 後預冷、貯藏保鮮、分級包裝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開展分揀、包裝等流通加工業(ye) 務。鼓勵企業(ye) 創新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經營模式,開展多品種經營和“產(chan) 銷雙向合作”,提高淡季期間設施利用率。加強郵政、快遞物流與(yu) 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地合作,暢通農(nong) 產(chan) 品“上行”通道。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全程監控平台,加強全程溫度、濕度監控,減少“斷鏈”隱患,保障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品質和消費安全。鼓勵和引導大型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企業(ye) 拓展社區服務網點,減少中間環節,降低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成本。發展“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冷鏈物流新模式,改善消費者體(ti) 驗。推動地方全麵落實冷鏈物流企業(ye) 用水、用電、用氣與(yu) 工業(ye) 同價(jia) 政策。(商務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發展改革委、郵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增強物流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

(九)發展物流新服務模式。健全完善相關(guan) 法規製度和標準規範,推動以網絡為(wei) 依托的貨運新業(ye) 態規範有序發展。大幅提高鐵路企業(ye) 開行班列化貨物列車數量。優(you) 化鐵路班列運行組織方案,推動鐵路“門到門”運輸全程可追蹤,提供信息查詢服務。探索開行國內(nei) 冷鏈貨運班列和“點對點”鐵路冷鏈運輸。發展鐵路危化品運輸。發展“端到端”的物流模式。鼓勵和支持雲(yun) 倉(cang) 等共享物流模式、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夜間配送、分時配送等先進物流組織方式發展,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探索發展無人機配送等創新模式。(交通運輸部、鐵路總公司、商務部、公安部、民航局、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實施物流智能化改造行動。大力發展數字物流,加強數字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貨、車(船、飛機)、場等物流要素數字化。加強信息化管理係統和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應用,提高物流軟件智慧化水平。支持物流園區和大型倉(cang) 儲(chu) 設施等應用物聯網技術,鼓勵貨運車輛加裝智能設備,加快數字化終端設備的普及應用,實現物流信息采集標準化、處理電子化、交互自動化。發展機械化、智能化立體(ti) 倉(cang) 庫,加快普及“信息係統+貨架、托盤、叉車”的倉(cang) 庫基本技術配置,推動平層倉(cang) 儲(chu) 設施向立體(ti) 化網格結構升級。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鄉(xiang) 村建設智慧物流配送中心。鼓勵各地為(wei) 布局建設和推廣應用智能快(郵)件箱提供場地等方麵的便利。(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商務部、中央網信辦、交通運輸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民航局、郵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推進多式聯運發展。總結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工作經驗,研究製定統一的多式聯運服務規則,完善多式聯運轉運、裝卸場站等物流設施標準,力爭(zheng) 在貨物交接、合同運單、信息共享、責任劃分、貨損理賠等方麵實現突破。加快建設多式聯運公共信息平台,促進貨源與(yu) 公鐵水空等運力資源有效匹配,降低車船等載運工具空駛率。依托國家物流樞紐網絡開發“一站式”多式聯運服務產(chan) 品,加快實現集裝箱多式聯運“一單製”。研究在適宜線路開展馱背運輸。發展海鐵聯運班列。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推動LNG罐箱多式聯運。(交通運輸部、發展改革委、能源局、鐵路局、民航局、鐵路總公司負責)

(十二)促進物流供應鏈創新發展。充分發揮物流供應鏈係統化組織、專(zhuan) 業(ye) 化分工、協同化合作和敏捷化調整的優(you) 勢,發展符合中國特色的供應鏈企業(ye) ,提高生產(chan) 、流通資源的配置效率,提升企業(ye) 綜合運行效率效益。支持具備條件的物流企業(ye) 做大做強,發展基於(yu) 核心企業(ye) 的“鏈主型”供應鏈,將上下遊小微企業(ye) 整合嵌入生產(chan) 經營過程,強化資源係統整合與(yu) 優(you) 化能力;發展基於(yu) 現代信息技術的“平台型”供應鏈,重點解決(jue) 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資源整體(ti) 配置效率;發展依托專(zhuan) 業(ye) 化分工的“互補型”供應鏈,實現資源和渠道的優(you) 勢互補,提高企業(ye) 協同發展水平;發展基於(yu) 區域內(nei) 分工協作的“區塊型”供應鏈,促進區域內(nei) 企業(ye) 高效協同和集聚化發展,提升區域整體(ti) 競爭(zheng) 優(you) 勢;發展基於(yu) 存貨控製的“共享型”供應鏈,打通與(yu) 整合生產(chan) 、分銷等各環節的庫存管理,促進供應商與(yu) 零售商之間的統倉(cang) 共配。(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加快國際物流發展。深入推進通關(guan) 一體(ti) 化改革,建立現場查驗聯動機製,推進跨部門協同共管,鼓勵應用智能化查驗設施設備,推動口岸物流信息電子化,壓縮整體(ti) 通關(guan) 時間,提高口岸物流服務效率,提升通道國際物流便利化水平。加強陸上邊境口岸型物流樞紐建設,完善境外沿線物流節點、渠道網絡布局。積極推動中歐班列樞紐節點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多式聯運功能的大型綜合物流基地,促進大型集結中心建設。加大中歐班列組織協調和品牌宣傳(chuan) 力度,利用進口博覽會(hui) 等平台引導班列運營公司加強與(yu) 中亞(ya) 、歐洲沿線各國的大型生產(chan) 製造企業(ye) 的對接,針對大型企業(ye) 打造“量身定做”的班列物流服務產(chan) 品,促進中歐班列雙向均衡運行,提升中歐班列國際物流服務能力與(yu) 質量。(海關(guan) 總署、發展改革委、商務部、鐵路總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加快綠色物流發展。持續推進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力度。研究推廣清潔能源(LNG)、無軌雙源電動貨車、新能源(純電動)車輛和船舶,加快岸電設施建設,推進靠港船舶使用岸電。加快車用LNG加氣站、內(nei) 河船舶LNG加注站、充電樁布局,在批發市場、快遞轉運中心、物流園區等建設充電基礎設施。鼓勵企業(ye) 使用符合標準的低碳環保配送車型。落實新能源貨車差別化通行管理政策,提供通行便利,擴大通行範圍,對純電動輕型貨車少限行甚至不限行。發展綠色倉(cang) 儲(chu) ,鼓勵和支持在物流園區、大型倉(cang) 儲(chu) 設施應用綠色建築材料、節能技術與(yu) 裝備以及能源合同管理等節能管理模式。以綠色物流為(wei) 突破口,帶動上下遊企業(ye) 發展綠色供應鏈,使用綠色包材,推廣循環包裝,減少過度包裝和二次包裝,推行實施貨物包裝和物流器具綠色化、減量化。(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公安部、郵政局、商務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促進標準化單元化物流設施設備應用。精簡貨運車型規格數量,嚴(yan) 查嚴(yan) 處貨車非法改裝企業(ye) 。研究製定常壓液體(ti) 危險貨物罐車專(zhuan) 項治理工作方案,穩步開展超長平板半掛車、超長集裝箱半掛車等非標貨運車輛治理工作。合理設置過渡期,通過既有政策措施加快淘汰存量非標貨運車輛和鼓勵應用中置軸廂式貨車等標準廂式貨運車輛,推動貨運車輛市場平穩過渡和轉型升級。推動城市配送車輛結構升級,逐步建立以新能源配送車輛為(wei) 主體(ti) 、小型末端配送車輛為(wei) 補充的配送車輛體(ti) 係。支持集裝箱、托盤、籠車、周轉箱等單元化裝載器具循環共用以及托盤服務運營體(ti) 係建設,推動二手集裝箱交易流轉。鼓勵和支持公共“掛車池”“運力池”“托盤池”等共享模式和甩掛運輸等新型運輸發展。鼓勵企業(ye) 使用智能化托盤等集裝單元化技術,研發使用適應生鮮農(nong) 產(chan) 品網絡銷售的可重複使用的冷藏箱或保冷袋,提升配送效率。鼓勵企業(ye) 使用1200mm×1000mm的標準托盤。加快物流信息、物流設施、物流裝備等標準對接。(交通運輸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公安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鐵路局、民航局、鐵路總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完善促進物流高質量發展的營商環境

(十六)深化物流領域“放管服”改革。按照“隻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原則,簡化物流企業(ye) 開展業(ye) 務的行政審批手續,最大程度減少對物流企業(ye) 業(ye) 務創新的製約。規範、簡化鐵路專(zhuan) 用線接軌審查手續、壓縮審查時間。在簡化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手續的基礎上,支持地方在物流領域開展“一照多址”改革。精簡快遞分支機構辦理手續,2019年內(nei) 將快遞業(ye) 務經營許可審批時間縮短至法定時限一半以內(nei) ,全麵實施快遞末端網點備案管理。加快推動道路貨運車輛異地審驗工作,2019年12月底前全麵實現普通貨運車輛全國跨省異地審驗。深入推進治理車輛超限超載聯合執法常態化製度化工作,嚴(yan) 格執行全國統一的公路貨運車輛超限超載認定標準。(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海關(guan) 總署、郵政局、鐵路總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推進鐵路貨運服務提質增效。清理規範鐵路運輸企業(ye) 開展專(zhuan) 用線、專(zhuan) 用鐵路、自備貨車、自備機車等鐵路運輸設備代維護、維修及運用環節相關(guan) 服務收費。進一步開放專(zhuan) 用線代運營代維護、自備車檢修、鐵路運輸兩(liang) 端短駁等市場,允許工程施工、裝備製造、社會(hui) 物流企業(ye) 等參與(yu) 並提供相關(guan) 服務,促進降低鐵路物流成本水平。支持鐵路運輸企業(ye) 開展載運工具共管共用試點,降低企業(ye) 自備載運工具運用成本。完善鐵路運價(jia) 靈活調整機製,進一步清理規範鐵路貨運經營服務性收費,推動貨物運輸由公路向鐵路轉移。研究推動160公裏時速的新型貨運列車投入使用,完善相關(guan) 技術標準和運行圖。實施鐵路貨運增量行動,2019年國家鐵路貨物發送量達到33.68億(yi) 噸。(鐵路局、鐵路總公司、市場監管總局、交通運輸部、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降低車輛通行和港口物流成本。深化收費公路製度改革,加快修訂出台《收費公路管理條例》。全麵推廣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完善貨車使用ETC非現金支付等優(you) 惠政策。深入推動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試點工作,總結經驗,逐步擴大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的範圍。降低水路運輸過閘費。進一步清理港口收費,合理降低收費標準,規範收費行為(wei) ,嚴(yan) 格執行收費目錄清單和公示製度,嚴(yan) 禁違規收費。(交通運輸部、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提升城市物流管理水平。科學製定城市物流政策,指導城市提高配送車輛通行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合理規劃城市貨運通道,避免“一刀切”限行。實行分車型、分時段、分路段通行管控,有效釋放貨運通行路權,保障城市生產(chan) 生活的必要需求。鼓勵地方政府在城市中心區建設一批公共物流配送中心,通過租賃等方式為(wei) 服務居民生活的物流企業(ye) 提供必要經營場所。完善城市物流配送裝卸、停靠作業(ye) 設施。指導企業(ye) 按照新近發布的《物流建築設計規範》等標準要求,建設大型物流倉(cang) 儲(chu) 設施,應用大型分揀作業(ye) 流水線,便利企業(ye) 經營。在符合相關(guan) 法規標準要求並保障安全生產(chan) 的基礎上,允許在物流倉(cang) 儲(chu) 設施內(nei) 從(cong) 事再包裝等流通加工業(ye) 務。在貨物來源可追溯、流向可追蹤的情況下,研究出台允許動檢證變更目的地的操作規範,為(wei) 冷鏈物流跨區域分撥提供便利。(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商務部、應急部、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建立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配套支撐體(ti) 係

(二十)完善現代物流業(ye) 統計製度。加快研究建立物流行業(ye) 統計分類標準。研究完善反映物流重點領域、重點環節高質量發展的監測指標體(ti) 係。加大對物流統計體(ti) 係建設的支持力度,推動落實社會(hui) 物流統計製度,加快企業(ye) 樣本庫擴容提質,加強對物流重點企業(ye) 運營成本、效率的監測。利用骨幹物流平台開展公路物流監測。(發展改革委、統計局、华体会登录界面負責)

(二十一)健全物流標準規範體(ti) 係。完善物流標準體(ti) 係,對不適應國民經濟運行和行業(ye) 發展需要的標準進行修訂、轉化或廢止。深入推進物流標準化試點示範和供應鏈體(ti) 係建設試點等工作,加強已發布物流標準在物流領域相關(guan) 試點示範中的應用,提升物流標準化水平。支持具備條件的物流企業(ye) 標準上升為(wei) 行業(ye) 標準、國家標準。(市場監管總局、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商務部、財政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負責)

(二十二)構建物流高質量發展評價(jia) 體(ti) 係。研究編製並適時發布“中國物流發展指數”,從(cong) 物流發展質量、效率、動力、貢獻等方麵,對我國物流發展質量水平進行客觀、全麵、可量化的綜合性評價(jia) ,為(wei) 有針對性地研究製定政策措施提供可量化的參考依據。(發展改革委、华体会登录界面負責)

(二十三)健全完善物流行業(ye) 信用體(ti) 係。研究出台運輸物流行業(ye) 失信聯合懲戒對象“黑名單”管理辦法,明確嚴(yan) 重失信企業(ye) 標準,構建政府層麵失信懲戒機製。充分發揮行業(ye) 組織和社會(hui) 信用機構作用,組織建立物流企業(ye) 信用聯盟,鼓勵開發針對物流行業(ye) 的信用產(chan) 品,推動信用信息市場化應用,強化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效果。(發展改革委負責)

七、健全物流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保障體(ti) 係

(二十四)創新用地支持政策。加強城市物流發展規劃與(yu) 國土空間規劃的協同銜接。指導地方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地方政府利用有效載體(ti) 和多種渠道整合盤活存量閑置土地資源,用於(yu) 物流用途。探索政府負責土地平整並建設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企業(ye) 負責建設經營性物流基礎設施,約定土地物流用途並長期租賃的新型物流用地供應保障模式。研究利用工業(ye) 企業(ye) 舊廠房、倉(cang) 庫和存量土地資源建設物流設施或提供物流服務的支持政策。鐵路劃撥用地用於(yu) 物流相關(guan) 設施建設,從(cong) 事長期租賃等物流經營活動的,可在五年內(nei) 實行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的過渡期政策,期滿及涉及轉讓需辦理相關(guan) 用地手續的,按新的用途、權利類型和市場價(jia) 格以協議方式辦理。對企業(ye) 利用原有土地進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在辦理規劃條件、規劃許可等方麵予以支持。(自然資源部、鐵路總公司負責)

(二十五)加強投融資支持方式創新。按照“扶優(you) 做強”原則,研究設立國家物流樞紐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專(zhuan) 項,支持國家物流樞紐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或大型物流企業(ye) 集團等發起物流產(chan) 業(ye) 發展投資基金,按照市場化原則運作,加強重要節點物流設施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物流企業(ye) 發行各類債(zhai) 務融資工具,拓展市場化主動融資渠道,穩定企業(ye) 融資鏈條。鼓勵持牌金融機構在相應的金融業(ye) 務資質範圍內(nei) 開發基於(yu) 供應鏈的金融產(chan) 品,引導和支持資金流向實體(ti) 企業(ye) ,加大對小微企業(ye) 融資支持力度。(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hui) 、證監會(hui) 負責)

各地區有關(guan) 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結合本地區實際,加強組織領導,明確任務分工,強化協調配合,加大政策創新和支持力度,紮實推進物流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加強工作指導和督促檢查,及時協調解決(jue) 政策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實施。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