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綜合物流 > 正文

物流“走出去”仍需下功夫

發布時間:2018-11-16 09:28:26 億(yi) 歐網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與(yu) 進出口貿易的持續增加,近14億(yi) 人口的消費規模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了消費升級,產(chan) 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為(wei) 物流業(ye) 在國內(nei) 外的發展提供了充足貨源與(yu) 廣闊市場。與(yu) 此同時,我國交通運輸業(ye) 鼓勵競爭(zheng) ,中外交通物流企業(ye) 同台競技,國內(nei) 交通基礎設施大發展,中國綜合運輸網絡日益改善並越來越與(yu) 全球海陸空的運輸網絡對接,不斷為(wei) 中國物流業(ye) 的發展增添市場活力,為(wei) 中國物流服務提高效率,走向世界創造了有利條件。

巨大的物流市場

中國物流業(ye) 的發展優(you) 勢首先在於(yu) 物流市場規模巨大。1978年我國的貨運量僅(jin) 有24.89億(yi) 噸,到2017年全國貨運量已達479.4億(yi) 噸,40年來增長了19.26倍。其中的公路貨運量、鐵路貨運量、港口貨物吞吐量多年來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快遞業(ye) 務量突破400億(yi) 件,繼續穩居世界第一。從(cong) 2016年起,中國的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就超過了11萬(wan) 億(yi) 元,開始超過美國,成為(wei) 了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目前,中國物流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超過5000萬(wan) ,占全國就業(ye) 人員的6.5%;物流業(ye) 為(wei) 我國的勞動大軍(jun) 提供工作崗位,為(wei) 擴大就業(ye) 做出重要貢獻。

其次是物流需求向消費型服務的結構升級。新中國從(cong) 成立到改革開放的前30年裏,交通及物流業(ye) 以滿足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型和民眾(zhong) 溫飽型的運輸物流服務需求為(wei) 主。隨著社會(hui) 經濟的發展、民生改善與(yu) 經濟結構調整,近十年來我國由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特征日益明顯。2017年,我國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36.62萬(wan) 億(yi) 元,全年網上零售額71751億(yi) 元。其中網上商品零售額54806億(yi) 元,占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wei) 15%,網上零售已成為(wei) 重要的消費力量,並以快遞企業(ye) 為(wei) 主完成物流服務。參照多數國家經濟發展的曆史經驗,消費升級正在成為(wei) 今後推動中國經濟持久增長的主要動力,由此也決(jue) 定了中國的物流需求向消費型服務結構升級的發展大方向。

三是物流運行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近年來,我國物流企業(ye) 在物流大數據、物流雲(yun) 、物流模式和物流技術等幾大領域的年度市場規模超過了2000億(yi) 元。“十三五”時期,國家實施“互聯網+”戰略,越來越多的物流企業(ye) 加大了技術裝備改造升級力度,行業(ye) 信息化、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明顯,表明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成為(wei) 新時期我國物流業(ye) 提質增效的驅動力之一,以智慧物流來加快行業(ye) 的轉型升級成為(wei) 了必然趨勢。

四是中國的社會(hui) 物流效率與(yu) 物流產(chan) 業(ye) 地位穩步提升。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大部分時期內(nei) 我國物流業(ye) 處於(yu) 粗放經營與(yu) 多頭管理,物流市場主體(ti) 過於(yu) 小、散、亂(luan) ,社會(hui) 化程度低;物流經營上的無序競爭(zheng) ,跑冒滴漏,汙染嚴(yan) 重,效益低下成為(wei) 常態,導致我國與(yu) 發達國家社會(hui) 物流效率的差距很大。“十二五”以來,國家根據經濟發展與(yu) 社會(hui) 需求的新變化,提出了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物流業(ye) 根據國家產(chan) 業(ye) 結構的調整要求不斷優(you) 化,同時國家與(yu) 地方政府持續加大了對物流業(ye) 的政策支持與(yu) 降本增效的力度,使中國的社會(hui) 物流效率穩步提升。

2017年中國社會(hui) 物流總額252.8萬(wan) 億(yi) 元,按可比價(jia) 格計算,同比增長6.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6個(ge) 百分點。同年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與(yu) GDP的比率為(wei) 14.6%,比上年同期下降0.3個(ge) 百分點。這也是我國連續六年的下降。2017年我國服務業(ye) 占GDP的比重已達51.6%。根據測算,服務業(ye)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上升1%,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與(yu) GDP的比率就會(hui) 下降0.3-0.4個(ge) 百分點。隨著中國經濟的提質增效,中國社會(hui) 物流效率穩步提升的趨勢顯現,但是與(yu) 發達國家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平均約占GDP8%的水平相比,中國物流業(ye) 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物流業(ye) 的產(chan) 業(ye) 地位也隨著其在國民經濟與(yu) 社會(hui) 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而從(cong) 過去的輔助性產(chan) 業(ye) 地位提升為(wei) 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chan) 業(ye) 。中國物流業(ye) 的發展前景喜人。

中歐班列不斷擴容

中歐班列是由中國鐵路總公司(以下簡稱“鐵總”)組織,相關(guan) 地方政府與(yu) 企業(ye) 積極參與(yu) ,按照固定車次、線路、班期和全程運行時刻開行,運行於(yu) 中國與(yu) 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集裝箱等鐵路國際聯運列車,它是深化中國與(yu) 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重要載體(ti) 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抓手。

中歐班列有三大優(you) 勢。一是在運輸方式上可以節省時間與(yu) 運輸成本。對於(yu) 許多遠離海洋、港口的沿線內(nei) 陸國家的國際貨物運輸來說,采用中歐班列的運輸方式將比傳(chuan) 統的海運方式節省時間,又比航空運輸方式節省費用。二是搭乘中歐班列,將中國中西部地區原來不利於(yu) 經濟發展的地理劣勢瞬間轉變為(wei) 開放的高地和與(yu) 國際接軌的前沿。直接帶動了鄭州、武漢、長沙、重慶、四川(成都)、西安、銀川、蘭(lan) 州、烏(wu) 魯木齊、昆明、貴陽等中國內(nei) 陸地區向西開放的經濟觸角延伸至歐亞(ya) 大陸,有利於(yu) 中國東(dong) 部、中西部經濟與(yu) 社會(hui) 的協同發展。三是推動亞(ya) 歐大陸的聯動發展。亞(ya) 歐大陸擁有世界人口的75%,地區生產(chan) 總值約占世界總額的60%,東(dong) 麵有活躍的東(dong) 亞(ya) 經濟圈,西麵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源稟賦各異,經濟互補性強,通過中歐班列必將不斷擴大和深化中歐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經貿合作,促進雙方在各領域的往來,共同發展。

目前,中歐班列依托西伯利亞(ya) 大陸橋和新亞(ya) 歐大陸橋,已初步形成了西、中、東(dong) 三條中歐班列運輸通道。自2011年首次開行以來,中歐班列發展勢頭迅猛,輻射範圍快速擴大,貨物品類逐步拓展,開行質量大幅提高。據鐵總官網發布的信息,2017年中歐班列開行達3600列,累計開行數量突破6300列。到今年8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突破1萬(wan) 列,國內(nei) 開行中歐班列的城市已有37個(ge) 城市,到達歐洲15個(ge) 國家43個(ge) 城市,已達到“去三回二”,重箱率達85%。亮麗(li) 的“成績單”已經提前實現了國家規劃的“到2020年中歐班列年開行5000 列左右”的目標。

中歐班列還在不斷擴容,甚至將引來新的國際合作模式。例如,作為(wei) 海運強國的近鄰日本、韓國等國提出了以國際鐵海聯運的方式經由中歐班列開辟日、韓等國產(chan) 品陸路輸歐新通道的設想與(yu) 調研活動。

當前中歐班列仍處於(yu) 發展初期,在運作中存在著的突出問題有:供需對接不暢通,各地爭(zheng) 搶班列的貨源;班列開行的數量爆發性增長,部分鐵路段利用率接近飽和,部分站場換裝設施無法滿足運輸需求,口岸出現擁擠,沿線基礎設施和配套支撐能力不足;班列的綜合運輸成本比較高,通關(guan) 便利化水平有待提高等。我國政府與(yu) 各地高度重視這些問題,正采取積極的措施加以解決(jue) ,我國與(yu) 沿線國家積極建立政府間協調、合作的機製性機構等,經過多方麵的努力,將促進中歐班列行穩致遠。

跨境電商迅猛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跨境電商進出口已經成為(wei) 我國外貿發展新模式和新動力。商務部預測,2018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體(ti) 交易規模將達到8.8萬(wan) 億(yi) 元。

跨境電商之所以廣受歡迎,迅速發展,是在互聯網普及的情況下,它比傳(chuan) 統的外貿方式優(you) 勢明顯。一是成本低、效率高、便利性。開店辦公司可以因陋就簡,在運作上電商可以跨越傳(chuan) 統貿易(如通關(guan) 、交易、物流等)很多不便利的地方,利用跨境電商的 “單一窗口、電子口岸”,大大提高效率,迅速實現雙邊貿易。二是為(wei) 中小企業(ye) 提供了快速進入國際市場的通道。以前的國際貿易市場是資本、資源雄厚的大企業(ye) 為(wei) 王,而今後借助電商平台,無數做小本生意的中小企業(ye) 也可以平等、便捷地在國際市場上尋找商機並迅速成交,這不但將有利於(yu) 全球中小企業(ye) 的良性發展,增加市場活力與(yu) 競爭(zheng) 的公平性,更大的意義(yi) 在於(yu) 中小企業(ye) 才是所有國家企業(ye) 的大多數、就業(ye) 的大多數,是社會(hui) 穩定的基礎。三是可以滿足個(ge) 人消費者不出國門就能買(mai) 遍全球的願望。四是推動了國際物流大發展。

我國跨境電商的商業(ye) 模式主要有,一是為(wei) 企業(ye) 服務的,如B2B,占據了電商貿易的大頭。二是為(wei) 消費者個(ge) 人服務的,如B2C、C2C等,這部分每年的增長都很快。三是由政府推動的跨境電商聚集區,如由國家批準建立的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目前已有三批,35個(ge) 城市。試點已取得積極成效,例如杭州作為(wei) 全國首個(ge) 跨境電商綜試區,經過先行先試,跨境電商交易額從(cong) 2014年的1億(yi) 多元,快速增至2017年的600多億(yi) 元,跨境電商已經成為(wei) 杭州外貿發展的新動能和產(chan) 業(ye) 轉型的新引擎。

在這些批準的試點城市中,許多都是我國推動“一帶一路”的節點城市,東(dong) 部、中西部都有,並且多數開行了中歐班列,國家通過不斷擴大試點城市,就是要求以跨境電商為(wei) 突破口,在物流、倉(cang) 儲(chu) 、通關(guan) 等方麵進一步簡化流程、精簡審批,完善通關(guan) 一體(ti) 化、信息共享等配套政策,持續地推進對外開放、促進外貿轉型升級。四是在國外複製中國的跨境電商模式或者中外電商企業(ye) 合作、投資入股經營等。現在,中國電商模式的成功正吸引不少國家希望與(yu) 中國大型電商企業(ye) 合作,共建這種中國式的電商服務平台,以促進本國與(yu) 地區中小企業(ye) 和經濟發展。電商模式還將在實踐中繼續創新。

跨境電商的高速發展離不開跨境物流的高效服務,這兩(liang) 個(ge) 行業(ye) 相互支撐已形成了戰略協同關(guan) 係。目前,我國跨境電商物流的主要模式有海外倉(cang) 儲(chu) 、郵政包裹、國際快遞、國內(nei) 快遞及專(zhuan) 線物流等。

中國物流企業(ye) 走出去要做好“功課”

站在我國新一輪擴大開放的曆史起跑線上,順應中國企業(ye) 國際化經營的大潮,中國物流企業(ye) 的服務也需要跟上,走出去是必須的,但是要努力做好“功課”,才能善抓商機,勇闖市場,取得成效。

一要善於(yu) 學習(xi) ,從(cong) 增強自身的綜合實力做起。在“走出去”的當下,要學習(xi) 、借鑒國際物流領先者的發展經驗,對於(yu) 今天同樣要闖蕩國際江湖的中國物流企業(ye) 來說非常重要。首先需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盡快接受和適應“互聯網+經濟全球化”新時代,企業(ye) 家與(yu) 管理層所必須具有的開放、共贏思維。企業(ye) 的商業(ye) 模式必須創新。

例如,在硬實力方麵,跨國物流企業(ye) 建設了完善的基礎設施,包括分層級的物流樞紐、全球調度的機隊、車隊、倉(cang) 儲(chu) ,以及可以充分運用的鐵路、海運資源和多式聯運的銜接技術,一流的信息技術手段,雄厚的資本。在軟實力方麵,主要有現代公司治理製度、健全的人才引進與(yu) 培訓製度、國際化的市場研究與(yu) 創新能力、全球包容性的企業(ye) 文化、完整的客服管理係統、良好的政府與(yu) 社會(hui) 公共關(guan) 係維護製度等。目前,我國大多數物流企業(ye) 還處於(yu) 國際化經營發展的初期,相比於(yu) 行業(ye) 的跨國巨頭雖然差距很大,但對於(yu) 上述眾(zhong) 多適應國際物流業(ye) 務發展的能力,我國快遞物流企業(ye) 同樣需要擁有,而且經過分階段的努力也一定可以擁有。

二要沿著“一帶一路”由近至遠,逐步建立全球性的物流網絡。可以預見,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nei)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將是中國企業(ye) “走出去”的重點區域,並將以製造業(ye) 、建築業(ye) 、交通運輸業(ye) 等為(wei) 主線。這些產(chan) 業(ye) “走出去”將產(chan) 生大量的涉外物流服務需求,這正是中國快遞物流企業(ye) 加快發展涉外綜合物流服務業(ye) 務,轉型升級的最佳場地。與(yu) 此同時,小眾(zhong) 化、分散性的跨境網購快遞服務也在日益擴大規模。跨境網購以小件為(wei) 主,是一片廣闊的藍海。我國快遞物流企業(ye) 可以從(cong) 這裏入手,根據跨境商流、客流及國別情況,由近至遠,逐步建立起全球性的物流服務網絡。

三要加強政企合作。中國企業(ye) “走出去”是擴大開放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部門保駕護航的作用變得日益重要。“十三五”期間,要深化政府部門改革,加快轉變職能,打造服務型政府,為(wei) 市場主體(ti) 在國內(nei) 外的發展排憂解難,創造更好的環境。還要看到,市場和企業(ye) 都不是萬(wan) 能的,他們(men) 所遇到的共性困難應當由政府主導來推動解決(jue) 。隻有政企雙方緊密合作、相互協調、共同發力,才能唱好“走出去”的大戲。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