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8-31 09:49:42 全媒

“作為(wei) 製造業(ye) 的船舶工業(ye) 也將迎來新機遇,加快向高質量邁進。”大連海事大學教授馮(feng) 琳8月24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隻有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才能改變中國造船業(ye) “大而不強”的狀況。
事實上,造船業(ye) “大而不強”仍然是我國船舶工業(ye) 亟待破解的難題。最近一條消息就能證明這一點。今年以來,新造船市場上LNG船訂單大幅增長,但是在新船訂單簿大型LNG船一欄,韓國船企包攬了全部30艘新船訂單,而中國船企顆粒無收。在進軍(jun) LNG船這一高附加值船型市場,中國造船業(ye) 依然任重道遠。
產(chan) 品偏低端 產(chan) 能過剩凸顯
“‘十三五’期間,全球新船年均需求在8000-9000萬(wan) 載重噸,而截至2017年我國造船產(chan) 能約為(wei) 6500萬(wan) 載重噸,對比2017年全年造船完工量4268萬(wan) 載重噸,出現了超過30%的產(chan) 能過剩。同時受國際船舶市場深度調整的影響,造船行業(ye) ‘融資難’‘交付難’‘盈利難’等問題也較為(wei) 突出。”浙江船舶交易市場數據分析師王琪俊告訴記者。
“低端產(chan) 品多了,加之風險管控差,一旦遇上市場調整,交付難的問題凸顯出來了。”馮(feng) 琳認為(wei) ,造船行業(ye) 本身也存在一個(ge) 整合的過程。因為(wei) 造船行業(ye) 和航運一樣,受經濟形勢影響非常的大,本身就存在著一個(ge) 高峰和低穀的一個(ge) 過程。在這個(ge) 變化過程中,不少企業(ye) 埋頭隻管造船,但是對於(yu) 行業(ye) 的變化敏感度不高,加上對風險的預判能力不足,以至於(yu) 在市場形勢不好的時候麵臨(lin) 困境。
對此,中船黃埔文衝(chong) 船舶有限公司經營部總經理韓建兵也有同樣感受,他告訴記者:“我國造船業(ye) 建造的船舶多數偏低端,核心技術又掌握在別人手裏,船舶配套的核心裝備也掌握在別人手中。”
此外,目前,我國的造船業(ye) 勞動生產(chan) 率較低也是一個(ge) “軟肋”。王琪俊說:“我國船企與(yu) 主要的競爭(zheng) 對手日本、韓國相比,在勞動生產(chan) 率方麵存在較大差距。”據了解,目前韓國主要船企建造效率可達到每修正總噸7-8個(ge) 工時,單位工時人工成本已經低於(yu) 我國部分主要船廠,同時韓國目前的信息化和自動化率也很高,三星重工2011年的自動化率就達到68%,我們(men) 的低勞動力成本優(you) 勢在喪(sang) 失。
王琪俊告訴記者,在船企綜合實力上,我國船企在船舶設計差異化要求的快速響應、特種船舶和高附加值船型建造等方麵都相對落後,船舶產(chan) 品結構也相對比較單一。
中國船舶工業(ye) 行業(ye) 協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從(cong) 需求側(ce) 來看,國際新造船市場年均8000萬(wan) 噸左右,我國可承接到40%多的市場訂單。麵對新船需求的新常態,隻有堅持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以創新發展和產(chan) 業(ye) 升級為(wei) 核心,以製造技術與(yu) 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為(wei) 重要抓手,大力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全麵提升產(chan) 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和持續發展能力,才能推動船舶工業(ye) 高質量發展。
“瘦身”是必然 創新是根本
針對產(chan) 能過剩的問題,我國船舶工業(ye) 加速“瘦身”。“鼓勵發展優(you) 勢產(chan) 能,淘汰落後產(chan) 能,加快船舶行業(ye) 兼並重組。”王琪俊告訴記者,大型船企在資金、技術等方麵具備顯著優(you) 勢。目前,我國骨幹船企已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化解過剩產(chan) 能,如中遠海運集團壓減造船產(chan) 能超過360萬(wan) 載重噸,壓減海工產(chan) 能9個(ge) 項目、招商局集團削減150萬(wan) 造船產(chan) 能等等。2018年上半年,我國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業(ye) 集中度為(wei) 67.9%,比2017年底提高9.6個(ge) 百分點;新承接訂單量前10家企業(ye) 集中度為(wei) 83.3%,比2017年底提高 9.9個(ge) 百分點,產(chan) 業(ye) 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隨著國際造船行業(ye) 的不斷洗牌,這也是加強我國造船行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必要途徑。
此外,高端船型建造方麵也取得一定成績。“經過十幾年的沉澱和積累,我國在高附加值、高技術船舶領域已經補齊了不少短板,超大型集裝箱船、挖泥船、海洋鑽井平台、FPSO等高技術船型實現了突破,個(ge) 別船型的設計建造水平已經由“跟跑”到“並跑、領跑”。” 七○八研究所工程師劉方琦說,盡管如此,我國船舶研發設計還存在品牌化係列化少、協同水平低、設計效率不高、設備選型不自主等問題。另外,隨著船東(dong) 對船舶的使用和管理從(cong) 粗放型向精細化發展,民用船舶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保障的需求日益明顯,以數字技術輔助船舶智能設計建造和使用成為(wei) 趨勢,而我國船舶工業(ye) 整體(ti) 智能化水平尚不高。
對於(yu) 如何提升我國船舶建造自主創新能力,劉方琦認為(wei) ,首先要“強化工業(ye) 基礎能力”,包括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guan) 鍵基礎材料和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等“四基”內(nei) 容。通過開展“產(chan) 、學、研、用”合作攻關(guan) ,整體(ti) 提升我國船舶工業(ye) 的基礎科研、生產(chan) 效率、配套能力和管理運營,形成研發設計閉環。其次加強手段建設,緊跟智能化趨勢。一方麵,利用三維協同設計等數字技術驅動創新,形成船型開發和數據管理的平台,提高設計效率。另一方麵,利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未來信息技術,提升船舶智能化、無人化安全水平。最後是重視基礎科研,加強核心技術管理能力。技術研究、應用和發展在服務於(yu) 產(chan) 品項目的基礎上,應建立係列技術體(ti) 係,重視技術的延續性和前瞻性,從(cong) 而支撐研發設計實現遞進和跨越發展,實現技術進步對船舶研發設計創新的引導作用。
“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不斷完善我國船舶工業(ye) 技術創新體(ti) 係。”中國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冷單從(cong) 體(ti) 係角度創新的重要性,他告訴記者,我們(men) 要把握行業(ye) 發展趨勢,提早布局,加強綠色化和智能化技術儲(chu) 備,提升船舶產(chan) 品的綠色化和智能化水平。深化開放合作,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促進船舶工業(ye) 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並加強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四是推動我國船企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優(you) 化船舶建造流程和製造工藝,提升船企效益,增強市場競爭(zheng) 能力。
科技創新離不開如此人才支撐。王琪俊說,要注重船舶行業(ye) 人才培養(yang) 。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因此不僅(jin) 要在相關(guan) 船舶類院校加強培養(yang) 教育、提高實踐能力,同時也需要在造船企業(ye) 內(nei) 部做好技術傳(chuan) 承、在崗培訓,學習(xi) 日韓、歐美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建立起技術為(wei) 先、創業(ye) 創新的企業(ye) 氛圍,不斷培養(yang) 符合造船行業(ye) 發展要求的高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全麵開放倒逼高質量發展
如果說強化自主創新是激發內(nei) 生動力的話,那麽(me) 全麵開放是倒逼船舶工業(ye) 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
日前,國家發改委在官方微博上發表《全麵開放推動船舶工業(ye) 高質量發展》一文,全麵闡述了取消船舶(含分段)設計、製造與(yu) 修理須由中方控股的要求,實現船舶工業(ye) 全麵對外開放,對推動船舶工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yi) 。
文章指出,全麵開放將加快船舶工業(ye) 轉型升級。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船舶工業(ye) 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技術和製造能力,進一步對外開放,可以在更高水平上開展國際合作,加快引進先進的技術、經營理念、管理經驗等,促進船舶工業(ye) 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實現互利共贏。同時,開放是相互的,我國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ye) 可以加快“走出去”,深化國際產(chan) 能合作,積極開展境外投資,深入融入全球價(jia) 值鏈,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對此,馮(feng) 琳認為(wei) ,通過全麵對外開放,一是可以促進行業(ye) 整合,淘汰落後產(chan) 能,包括淘汰落後技術等。在行業(ye) 整合完成之後再通過技術和資本的交流和融合,促進我國在高端的船舶製造業(ye) 領域當中的這種話語權。二是可以加快技術引進步伐,改善船舶製造企業(ye) 技術能力,通過技術相互之間的交流可以提升中國在高端船舶製造業(ye) 當中的競爭(zheng) 力。
中船重工經濟研究中心副總經濟師、高級工程師孫崇波表示,船舶工業(ye) 全麵對外開放將有助於(yu) 船舶行業(ye) 更好引進海外優(you) 質的資金、技術、人才,倒逼國內(nei) 企業(ye) 加速優(you) 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用最短的時間縮小國際化差距,在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他認為(wei) ,製造業(ye) 的全麵開放,將給國內(nei) 造船業(ye) 帶來更好的國際化發展。從(cong) 造船產(chan) 業(ye) 鏈看,我國在船舶設計領域較為(wei) 薄弱,全麵開放的模式打開後,將有望吸引海外機構進入國內(nei) 船舶行業(ye) ;從(cong) 製造環節看,放開外資股比或投資的限製,有助於(yu) 船舶行業(ye) 進一步整合資源、化解低端產(chan) 能;從(cong) 配套環節看,受巨大造船規模的帶動,海外資本或傾(qing) 向於(yu) 在中國收購或新建企業(ye) ,從(cong) 而提升國內(nei) 船舶配套能力。
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船舶工業(ye) 要以全麵對外開放為(wei) 契機,加快技術創新和產(chan) 品結構優(you) 化升級,加強人才培養(yang) ,將產(chan) 業(ye) 鏈從(cong) 製造向研發和服務兩(liang) 端延伸,增強市場競爭(zheng) 能力,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通過全麵開放,中外企業(ye) 在相同的市場環境中公平競爭(zheng) 、務實合作,必將迎來互利共贏的未來。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 比亞迪叉車:以綠色科技賦能傳統紙媒轉型
- 推動道路貨運行業高質量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召開2025年第一次全體會議 凝聚合力切實保障貨車司機合法權益
- 三部門多措並舉促進航空口岸通關便利化
- 稅惠政策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
- 10個城市啟動第二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麵電動化試點
- 【四川】多式聯運數智平台建圈強鏈育產業
- 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數字化運營的實踐與價值
- 【江西】交投吉安西中心創新“綠通先行後驗”模式 民生通道再提速 鮮活農產品不再等待
-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 發揮高鐵航空優勢構建快速輸送係統
- 【浙江】“司機之家”提質擴麵
- 2024年民營企業在我國外貿領域創造“三個首次”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