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專(zhuan) 業(ye) 物流 > 正文

長江 如何讓黃金水道成為綠色大通道?

發布時間:2018-08-14 11:07:41 新華網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長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河流。

  這條黃金水道上,每天往來的船隻數以萬(wan) 計,給上下遊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2017年,長江幹線貨物通過量達到25億(yi) 噸,同比增長8.2%,穩居世界內(nei) 河首位。

  “如果把長江比作一條高速公路,要想讓運輸通暢,首先要把公路修好;對長江來說,那就是要把航道整治好。”長江航道局技術服務處處長劉懷漢說。

  據劉懷漢介紹,按照“深下遊、暢中遊、延上遊、通支流”的建設思路,國家近幾年先後實施了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治理、長江中遊荊江航道整治、兩(liang) 壩間及三峽庫尾航道整治等50餘(yu) 項重點工程,長江幹線宜賓以下全部建成高等級航道,一條綿延2800多公裏、橫貫我國東(dong) 中西部的“水上高速公路”日漸成型。

  航道整治好了,船也要跟得上。劉懷漢說,長江船舶越來越趨向大型化、專(zhuan) 業(ye) 化,航運供給能力不斷增強。2017年,長江幹線貨船平均噸位達到1630噸,三峽庫區貨船平均噸位達到4336噸。

  在這條黃金水道上,綠色正在逐漸成為(wei) 長江航運的“底色”。

  “早期長江航道就是天然狀態,治理過程中,大家對生態考慮得不夠,為(wei) 了快速把航道打通,直接用炸藥清障,航道疏浚後的棄土也大多往邊上推。”長江航道局整治中心負責人何傳(chuan) 金說。

  如今,綠色航道理念漸漸深入人心。

  “現在我們(men) 在整治航道時,從(cong) 規劃、前期、設計、施工全過程全周期貫徹生態保護理念,由‘重補償(chang) ’向‘修複與(yu) 補償(chang) 並重’轉變。釆用生態材料和結構,淘汰落後工藝,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做好水、岸、灘生態修複,努力實現治理保護兩(liang) 全。”劉懷漢說,“比如,荊江河段有個(ge) 倒口窯心灘,過去是個(ge) 大沙洲,枯水期猶如一片沙漠,大風一過漫天黃沙;經過整治後,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大片望不到邊的綠色灘塗,當地村民在上麵放牛,成群水鳥不時擦著水麵飛過,形成了一幅壯美圖畫。”

  航運企業(ye) 也在努力實現綠色轉型。

  “作為(wei) 長江航運的主力軍(jun) 和國家隊,招商局集團將大力發展綠色運輸。我們(men) 要積極發展長江高端郵輪業(ye) 務,重構長江旅遊生態,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幹散貨運輸方麵,未來將打造50艘8000至10000噸適合江海直達及長江上、中、下遊航行的LNG清潔能源船隊,替代現有50%左右的船舶運力,優(you) 化船型結構,減少環境汙染。”招商局集團總經理付剛峰說。

  劉懷漢等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雖然綠色航運發展成績巨大,但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也不少。

  三峽船閘“卡脖子”的問題日益凸顯,船舶待閘情況日趨嚴(yan) 重。目前三峽船閘一直處於(yu) 高強度運行狀態。據統計,2017年三峽壩區日均待閘船舶614艘,平均待閘時間106小時;2018年船閘檢修期間日均待閘船舶1084艘,平均待閘時間202小時。船舶待閘成為(wei) 製約長江黃金水道作用發揮的現實瓶頸,並對壩區生態環境產(chan) 生負麵影響。

  長江經濟帶擁有水上運輸船舶近12萬(wan) 艘,其中幹散貨船舶總體(ti) 上存在運力過剩的情況,整體(ti) 運力結構還存在進一步優(you) 化的空間。同時,部分港口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化競爭(zheng) ,港口岸線資源使用效率還需進一步提高。

  此外,以重要港口為(wei) 樞紐和節點的多式聯運發展不夠,比如港口鐵水聯運還存在“最後一公裏”的問題。“2017年,我們(men) 的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24.4億(yi) 噸,通過鐵路轉運的貨物量卻隻有1.13億(yi) 噸,也就是說,港口鐵水的集疏運比例隻占到4.6%,而發達國家基本上是30%至40%。我們(men) 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是18%,比發達國家的8%要高很多。”劉懷漢說。

  劉懷漢認為(wei) ,要讓長江黃金水道成為(wei) 高效的綠色大通道,必須進一步提升黃金水道的功能和通過能力,大力推進綠色智能航運發展;應盡快研究啟動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加快多式聯運及鐵水集疏運的建設,努力提升運輸服務水平。同時,要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建立適應長江航運現代化發展的綠色智能核心技術體(ti) 係。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