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專(zhuan) 業(ye) 物流 > 正文

江港變海港,長江經濟帶航運進入新時代

發布時間:2018-05-09 10:26:58 新華日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2018年5月8日,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試運行航行規則正式生效,對國內(nei) 外船舶開放航行。南京至長江出海口431公裏的12.5米深水航道全線貫通,5萬(wan) 噸級海輪可直達南京港,10萬(wan) 噸級海輪也可減載抵達,標誌著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ti) 交通走廊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工程,是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建設長江經濟帶、打造長江黃金水道的重點項目。 

裏程碑工程,打造高效暢通長江綜合立體(ti) 交通走廊 

萬(wan) 裏長江,源遠流長,長江南京以下到入海口,江水一直在奔騰,江底已今非昔比。

這一切,得益於(yu) 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工程。 

長江黃金水道作為(wei) 世界上運量最大、運輸最繁忙的通航河流,是我國水運主通道和沿江地區綜合運輸體(ti) 係主骨架。為(wei) 了打通長江口“攔門沙”天然屏障,國家從(cong) 1998年開始實施長江口航道整治工程,曆經12年分三期建設,航道水深由7米增深到12.5米並上延到太倉(cang) 。為(wei) 充分發揮長江口航道治理工程效益,推進長江幹線航道係統治理,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2010年國務院批準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提出“要推進長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向上延伸工程建設”,2011年國務院發布的《關(guan) 於(yu) 加快長江等內(nei) 河水運發展的意見》要求“穩步推進長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向上延伸工程”。2011年11月,交通運輸部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從(cong) 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重大戰略部署的高度,以打造長江黃金水道“先手棋”為(wei) 目標,聯合組織實施長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工程。 

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工程是《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重大項目,是“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全國內(nei) 河水運投資規模最大、技術最複雜的工程。工程範圍從(cong) 南京至太倉(cang) ,全長283公裏,總投資110億(yi) 元,曆經7年建設。 

長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建設工程指揮部指揮長任建華介紹,工程分兩(liang) 期實施,一期工程將12.5米深水航道從(cong) 太倉(cang) 上延至南通,2012年8月開工,2014年7月交工投入試運行;二期工程從(cong) 南通上延至南京,2015年6月開工,2018年4月底通過交工驗收,提前半年完成建設任務。 

“長江南通至南京河段河勢和航道深槽進一步穩定,航道水深從(cong) 10.5米提高到12.5米,個(ge) 別受限河段最小航寬從(cong) 200米提高到250米,福薑沙水道從(cong) 原來的8.5米提高到12.5米,消除了和暢洲南汊進口處不良的通航條件,達到工程設計的預期目標。通航主要船型從(cong) 3萬(wan) 噸級提高到5萬(wan) 噸級,可滿足5萬(wan) 噸級集裝箱船滿載雙向通航、5萬(wan) 噸級其他海輪減載雙向通航要求,且10萬(wan) 噸級海輪可減載通航至南京、20萬(wan) 噸級海輪可減載乘潮通航至江陰。”任建華說,工程的實施還使得該段航道助航設施更加完善,通航標誌進一步大型化。 

“這是長江黃金水道建設與(yu) 發展的一個(ge) 重要裏程碑,航道通過能力提高一倍,交通走廊主骨架的功能進一步增強,長江航運將高質量發展。”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薑明寶說,深水航道貫通後,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可統籌推進水運、鐵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各種運輸方式,加快多式聯運發展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打造高效暢通的長江綜合立體(ti) 交通走廊,為(wei)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黃金水道,推動江蘇及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一寸水深一寸金。”航道變深,全麵提升了二期工程沿岸港口“大船”效應。二期工程初通以來,長江引航中心引領船舶艘次持續增長,船舶淨噸每年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長江多家港口吞吐量大幅增加,入港船舶大型化趨勢明顯。 

江陰港董事長華江說:“航道條件改善,直接推動了大型船舶到港數量。以前我們(men) 進口鐵礦石,大船要在舟山或連雲(yun) 港減載後,再用小船運輸到港口,進港船型最多裝載4萬(wan) 多噸。如今,減載後裝貨量達8萬(wan) 噸的大船直接入港,算一算每噸貨物可減少物流成本40元左右。這是實實在在的利好!” 

江蘇海事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二期工程初通期運營情況時說,水上運輸船舶呈現“大進大出、快進快出”態勢,長江“水上高速公路”通航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水上交通安全和船舶防汙染水平得到了有效保障。 

江蘇海事局統計數據顯示,一是進出港船舶數量大幅增加。2017年,江蘇海事局轄區進出港船舶數量達到了247萬(wan) 艘次,其中二期工程所在水域的增長率尤為(wei) 明顯。以南京港為(wei) 例,年進出港船舶達到16萬(wan) 艘次,同比增長了15%。二是進出港船舶貨運量大幅增加。2017年,江蘇海事局轄區港口船舶貨運量達到了17億(yi) 噸,同比增長了20%。其中,南京、鎮江、泰州、江陰、張家港、南通、太倉(cang) 等7個(ge) 港口的船舶貨運量均超過了億(yi) 噸。三是進出港船舶大型化趨勢十分明顯。2017年,進江的5萬(wan) 噸級以上海輪達到6685艘次,相比2015年增長了43.3%。其中,10萬(wan) 噸級以上海輪的比重不斷增加,僅(jin) 江陰港2017年靠泊的好望角型船舶(CAPESIZE SHIP)就達到了273艘次。四是進出港船舶實際載貨量顯著提升。航道維護水深由10.5米增加到12.5米,大幅提升了進出港船舶的實際載貨量。據統計,以大型海輪為(wei) 主的國際航行船舶,2017年單船載貨量同比提升了5.5%。其中,5萬(wan) 至7萬(wan) 噸級船舶平均載貨量增加了2770噸,10萬(wan) 噸級船舶平均載貨量增加3460噸,隨之而來的是船舶燃油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以及同樣貨運量下船舶廢氣等汙染物排放量顯著減少。

“12.5米深水航道全線貫通後,將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深化水運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發揮巨大的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薑明寶詳細介紹,長江南京以下航段年貨運量16億(yi) 噸以上,占到長江全線貨運量的7成,其中海輪承運量超過8億(yi) 噸。在之前10.5米航道水深的時候,隻滿足3萬(wan) 噸級海輪滿載通航,5萬(wan) 噸級以上大型海輪需大量減載、虧(kui) 載運輸。12.5米深水航道全線貫通後,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航道通航條件改善,從(cong) 而帶來大型海輪吃水增加、實載率提高和航運成本下降,5萬(wan) -7萬(wan) 噸級船型實載率將提升近25%,10萬(wan) -20萬(wan) 噸級將提升近20%,運輸成本大幅降低。據初步測算,5萬(wan) 噸級以上進江海輪每多裝載1萬(wan) 噸貨物,可大致節約運輸成本23.3萬(wan) 元。 

深水航道的開通還將深刻改變船舶運輸組織方式,今後5萬(wan) 噸級集裝箱船可從(cong) 江蘇沿江港口直航到我國沿海地區和周邊國家,10萬(wan) 噸級大型礦石等散貨船在寧波舟山港減載後可以直達江蘇沿江港口,減少貨物中轉次數,加快運輸組織方式優(you) 化和調整。實現更高效的江海聯運、江海直達運輸。據統計,2016年二期工程按照洪季12.5米、枯季11.5米的標準初通南京後,江蘇沿江8港的海進江貨運量增長31.4%,5萬(wan) 、7萬(wan) 和10萬(wan) 噸級海輪艘次分別為(wei) 初通前的1.4倍、2.3倍和2.9倍。 

薑明寶說,目前該航段的江蘇沿江港口吞吐量達17億(yi) 噸,其中35%以上為(wei) 長江中上遊地區中轉量,是江蘇省和長江中上遊地區江海轉運的重要門戶,12.5米深水航道的全線貫通使得江蘇沿江南北兩(liang) 岸港口岸線真正成為(wei) 優(you) 良的深水岸線,江蘇沿江港口5萬(wan) 噸級以上大型碼頭泊位能力得到充分發揮,港口樞紐作用更加明顯,下遊地區對中上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的全麵建成,標誌著江蘇沿江港口全部由‘江港’變成了‘海港’,國際遠洋運輸自長江口向內(nei) 陸延伸400多公裏。”江蘇省交通運輸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這將助推沿江經濟向高質量轉型升級。依托深水航道,沿江地區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大型冶金、石化企業(ye) 、60%的電力企業(ye) ,初步形成裝備製造、化工、冶金、物流四大產(chan) 業(ye) 集群。太倉(cang) 港城、常熟濱江新城、江陰臨(lin) 港新城、靖江新港城區等一大批濱江新城鎮迅速崛起,顯著增強我省沿江港口輻射帶動中西部的能力。後麵,要精心培育港口發展新動能。充分發揮12.5米深水航道的通航效能,推動沿江碼頭按規範程序進行專(zhuan) 業(ye) 化、規模化升級改造,增強大型海輪直達靠港能力,並積極推動沿江港口錨地規劃建設;提升江海聯運港區功能,統籌推進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建設。要繼續深化沿江沿海港口一體(ti) 化改革。優(you) 化沿江沿海港口布局,盡快形成分工合理、錯位互補的運輸係統,推動省級港口集團盡快完成沿江沿海國有重點港口企業(ye) 資產(chan) 整合。同時,支持重點航運企業(ye) 與(yu) 省港口集團加強戰略合作,加大近遠洋航線開辟和航班加密力度。 

海輪直接由海入江曾是天方夜譚,而今夢想變為(wei) 現實。“長江作為(wei) 與(yu) 大海緊密聯係的紐帶,實現江海聯運,江蘇的產(chan) 品將更快捷地走向五湖四海。”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教授表示,這個(ge) 工程對江蘇以及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大有裨益,現在已經看到了變化。 

長江航運安全發展、綠色發展將譜寫(xie) 新篇章,深水航道的社會(hui) 效益、經濟效益、安全效益和環保效益將日益彰顯。 

綠色航道,生態保護貫穿施工全過程 

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工程是綠色航道建設的樣板工程。 

“二期工程所處長江河段水生生物種類多樣,魚類資源豐(feng) 富,涉及多個(ge) 自然保護區、水產(chan) 種質資源保護區、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生態環保要求非常高。”任建華介紹,指揮部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理念,充分落實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建設綠色航道工程。 

“雖然施工時把魚的茅草房破壞了,但是最後還給魚一個(ge) 豪宅。”工程指揮部前期處處長黃召彪比喻說。每年4-7月魚類繁殖季節,停止一切水上施工作業(ye) ,為(wei) 水生生物繁衍和水生生態修複提供環境,長江生態結構更完善。 

“為(wei) 建設綠色航道,我們(men) 還采取了許多舉(ju) 措。”任建華說,將生態要素融入整治建築物結構設計,堅持科技創新,結合工程區域深水大流速的特點和生態環境需求,創新性地采用適合水生生物生長和棲息的生態護底、護岸及壩體(ti) 等結構形式。二期工程生態型結構設計和應用是綠色發展理念應用於(yu) 航道工程建設的有益探索,在實現整治效果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我國生態航道建設領域的理論水平的實踐經驗,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強化施工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在施工中全麵強化全過程環境保護和監測,編製二期工程環境管理辦法和工作手冊(ce)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環境保護工作管理體(ti) 係。工程施工水域均未發生突發性環境事故。全麵落實生態補償(chang) 和修複措施,投入8400多萬(wan) 元實施增殖放流等生態補償(chang) 措施,共投放水生生物苗種1473萬(wan) 尾、底棲動物500噸。在和暢洲和福薑沙水域試驗性地建設10萬(wan) 平方米人工魚巢和100畝(mu) 生態浮島,探索在大江大河水域建設人工魚巢及生態浮島的適宜性。高度重視江豚保護工作,積極響應江蘇省長江江豚保護行動計劃,計列專(zhuan) 項江豚救助保護資金4000多萬(wan) 元,並積極推動促進有關(guan) 部門加快實施江豚基金項目和救助基地建設。開展工程全河段江豚聲學監測,科學製定相應的保護建議和措施。 

創新突破,水運品質工程形成係統經驗 

二期工程處於(yu) 長江下遊徑流和潮汐共同作用的河段,水沙運動複雜,江麵通航船舶密度大,整治航道蜿蜒曲折。 

任建華說,二期工程主要是通過實施洲灘守護和控製,因勢利導、借水衝(chong) 槽,讓水流往航道需要的地方和方向衝(chong) 刷,從(cong) 而提高航道水深,並輔以局部淺區的疏浚措施,打通深水航道“腸梗阻”。根據目前全河段動態監測數據分析,二期工程範圍內(nei) 水流、泥沙和河床地形變化基本符合預期,航道深槽基本穩定,達到了“固灘、導流、穩槽、增深、拓寬”的效果,航道建設實現設計的預期目標。 

在工程質量方麵,全麵實施施工標準化管理,強化重點工序和重點環節的典型施工,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進監測技術,應用水下檢測新技術,發揮第三方檢測作用,加強全過程質量控製,二期工程80個(ge) 單位工程均一次性通過了質量核驗,工程合格率100%。

在安全生產(chan) 方麵,按照交通運輸部的部署,試點性開展了施工安全風險防控體(ti) 係的研究和應用工作,與(yu) 海事部門建立安全共建的協作機製,聯合氣象部門加強預警,克服了長江下遊水深流急、航運繁忙的困難,實現了安全生產(chan) 零事故,為(wei) 建立大型航道整治工程安全風險防控體(ti) 係積累了經驗。同時按照部署,試點性開展建設水運品質工程的創建工作,初步總結了水運品質工程創建的工作經驗。 

在技術創新方麵,堅持以科技為(wei) 先導,對重點灘段航道整治模型試驗、整治建築物結構與(yu) 穩定性、整治建築物質量驗收專(zhuan) 項標準等技術難題開展了專(zhuan) 題研究,突破了長江徑潮流河段航道建設洲灘控製關(guan) 鍵技術,攻克了深水大流速條件下軟體(ti) 排鋪設、水下定位及檢測、水下自動化整平、深水定點拋石等施工技術。形成了內(nei) 河水運工程建設成套技術,完善了我國大型潮汐河段航道整治技術體(ti) 係。 

在基建疏浚方麵,重點在兩(liang) 個(ge) 河段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一是使福薑沙北汊航道水深從(cong) 原來的8.5米達到12.5米,二是切除了和暢洲南汊進口處的邊灘,拓寬了南汊進口航道的寬度和半徑,消除了多年來南汊進口航道不良的通航條件。 

在整治建築物保護和通航安全方麵,加強對工程水域和整治建築物沉降位移的巡查監測,優(you) 化加密導助航標誌配布,增加燈樁、提示標牌和有發光文字的警示浮舟,印製整治建築物及保護措施宣傳(chuan) 冊(ce) ,定製船E行手機APP信息提醒服務。 

“工程獲批的專(zhuan) 利工法達138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5項,形成了內(nei) 河水運工程建設成套技術;工程建設成果顯著,達到了設計的預期效果,帶動了國內(nei) 水運工程及其他相關(guan) 領域設計、施工、監理和工程管理的進步,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水運工程治理技術體(ti) 係。”薑明寶說。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