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供應鏈管理 > 正文

物聯網+冷鏈 冷鏈物流發展新動能

發布時間:2018-05-08 09:22:50 矽穀動力網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隨著人們(men) 對食品安全意識的日益提高和消費升級的促進,以及生鮮電商發展的日益完善,冷鏈物流作為(wei) 與(yu) 新零售結合最為(wei) 緊密的行業(ye) 之一,已經成為(wei) 資本關(guan) 注的焦點。在零售業(ye) 變革日益深化的時代背景下,2018年我國的冷鏈物流行業(ye) 正從(cong) 高速向高質量轉變的新階段。

2017年國家相關(guan) 部門已經密集發布了冷鏈行業(ye) 政策,為(wei) 冷鏈行業(ye) 的發展提供了利好的政策環境。2018年兩(liang) 會(hui) 代表也紛紛提議“加強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企業(ye) 建設產(chan) 地倉(cang) +冷鏈專(zhuan) 線模式的統籌引導和政策支持”、“驅使我國冷鏈行業(ye) 向著更加規範化、專(zhuan) 業(ye) 化和高效化邁進”。 因此我國冷鏈物流正持續向好發展,其主要驅動因素有以下幾點:

1、城鎮化趨勢穩步推進

我國城鎮化道路起步較晚,尚處初級階段,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2013中國人類發展報告》中指出,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新增3.1億(yi) 城市居民,屆時中國城市人口總數將超過10億(yi) ,城鎮化率將達70%。城市居民無法實現農(nong) 產(chan) 品等食品的自產(chan) 自銷,進一步帶動了肉禽蛋、水產(chan) 品、乳製品等易腐食品和反季節蔬菜水果的消費總量;城鎮化進一步推動了農(nong) 產(chan) 品規模化、集中化、區域化生產(chan) ,因此加大了食品消費需要通過冷鏈物流方式實現由產(chan) 地向城市輸送的需求。

2、生鮮電商快速崛起

生鮮電商近年備受資本和市場青睞,不斷湧出,生鮮網絡零售額快速增長。同時,根據艾瑞谘詢的統計數據,生鮮電商規模從(cong) 2012年的35.6億(yi) 元,增長到2015年的497.1億(yi) 元,預計2018年增長到2356.8億(yi) 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01%。由於(yu) 生鮮電商產(chan) 品冷鏈運輸比例遠高於(yu) 初級農(nong) 產(chan) 品整體(ti) 平均水平,這將是帶動總體(ti) 冷鏈率上升的關(guan) 鍵因素,生鮮電商需求也將支撐冷鏈物流市場的增長下限。

第三方冷鏈物流適合缺乏大規模投資自建物流能力的中小規模電商。早期生鮮電商多采用自建冷鏈物流保證服務質量,但生鮮電商目前正處於(yu) 擴展業(ye) 務版圖的早期階段,自建物流投資未必能始終跟上,因此成本低、社會(hui) 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物流若能保障服務質量,成功樹立品牌,將得到更多生鮮電商的青睞。

以電商為(wei) 主體(ti) 的生鮮食品配送、自提業(ye) 務,雖然麵臨(lin) 著單客消費低、生鮮商品標準化低(品質、重量)等問題,但對於(yu) 城市工作生活節奏快的白領階層有較大吸引力,將帶動著冷鏈物流設備的發展,尤其以運輸及配送環節的冷鏈設備廠商。

食品配送對時效性和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由分銷網點向消費者配送的最後一公裏還處於(yu) 藍海市場階段,以輕型冷藏設備、生鮮自提設備為(wei) 代表的冷鏈終端,是解決(jue) 需求多樣化、配送個(ge) 性化、食品品質保證的最後一道環節。

3、無人零售漸成趨勢

未來,無人零售店將逐步替代傳(chuan) 統便利店,同時,由於(yu) 成本降低和便利性的提升,無人零售店的鋪設規模可能遠超傳(chuan) 統便利店的數量。保守預計未來十年,無人零售店新增20萬(wan) 家,參考占地15平米的繽果盒子10萬(wan) 元造價(jia) ,無人零售店的投資額將達200億(yi) 元。假設每個(ge) 無人零售店配置5-10台商用冷鏈產(chan) 品設施,無人零售店對於(yu) 商用冷鏈終端設施的新增需求就可達到100-200萬(wan) 台;如果每台冷鏈產(chan) 品設施單價(jia) 5,000元,則無人零售店對應的冷鏈產(chan) 業(ye) 鏈規模將達到50-100億(yi) 元。

4、國家政策大力支持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現,新《食品安全法》倒逼完善冷鏈體(ti) 係。食品腐爛變質是造成食品安全隱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食品在由生產(chan) 環節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的整個(ge) 產(chan) 業(ye) 過程都中,離不開現代冷鏈物流。冷鏈物流是對食品安全的最強有力的保證,食品冷鏈是食品從(cong) 生產(chan) 到流通整個(ge) 過程的特殊供應鏈係統,在食品運輸中應用。

新版《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於(yu) 2015年4月獲得通過,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修改後的食品安全法將對食品安全從(cong) 生產(chan) 、運輸、貯存、銷售、餐飲服務等各環節實施最嚴(yan) 格的全過程管理,強化生產(chan) 經營者主體(ti) 責任,完善追溯製度,加大監管處罰力度。

5、RFID等物聯網技術推動冷鏈智慧化發展

隨著近年來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為(wei) 巨大的冷鏈產(chan) 業(ye) 帶來了新的機遇。很多物流企業(ye) 以往采用人工操作為(wei) 主,在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第一步就是采用條碼以及RFID技術的采集設備,來提升其運作效率。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縮寫(xie) ,即射頻識別,俗稱電子標簽,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並獲取相關(guan) 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幹預,可工作於(yu) 各種惡劣環境。RFID技術可識別高速運動物體(ti) 並可同時識別多個(ge) 標簽,操作快捷方便。因此被廣泛應用於(yu) 冷鏈生鮮食品行業(ye) ,通過物聯網技術在冷鏈上下遊中的滲透,物聯網帶給冷鏈物流變化有哪些

向冷鏈物流的上遊深入。雖然在已經有了產(chan) 品最終溯源係統,特別在肉食品廣泛應用,但這並沒有形成一個(ge) 完整的體(ti) 係,消費者很難查詢和到相關(guan) 的信息。當物聯網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消費者就能夠很方便的查詢到產(chan) 品的整個(ge) 原料過程、生產(chan) 過程以及物流過程。

產(chan) 品信息公開化。目前消費者很難了解到產(chan) 品的實際生產(chan) 過程,主要原因就是信息的傳(chuan) 遞通道不暢通。物聯網能夠給消費者提供這麽(me) 一個(ge) 平台,讓消費者能隨時隨地通過合法的途徑查詢到產(chan) 品的信息。

自動化程度提高。現在的監測和控製的自動化程度不高,部分還采用人式的方式進行監測,這樣監測效率低,精確度也較低。未來物聯網的發展,在次序鏈物流中的監測采用自動監測設備進行監測。產(chan) 品信息的采集獲取快捷、準確、安全性更高。

冷鏈物流成本更低。規模的采用了該技術、物聯網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應用範圍的擴大,使單位的使用成本降低;冷鏈物流采用了物聯網技術以後質量提高,貨損率降低等也能使成本降低。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