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實現爆發式增長 累計開行超過5000列
發布時間:2017-10-12 10:15:18 經濟參考報

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5000列 應建設國家級中歐班列集結中心
目前,被譽為“鋼鐵駝隊”的中歐班列已開行超過5000列。記者采訪了解到,去回程貨運量不均衡等老問題仍是班列進一步發展的掣肘,同時,國內始發城市爭奪貨源趨於白熱化、境外運費居高不下等新問題開始凸顯。業內人士建議,應盡快落實班列運行協調機製,規範建設國家級中歐班列集結中心,使中歐班列更好地發揮“一帶一路”紐帶作用。
中歐班列實現爆發式增長
前不久,在寧夏召開的中國—阿拉伯國家國際物流合作洽談會上,中鐵集裝箱運輸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鍾成表示,中歐班列自2011年首列開行以來,截至目前累計開行超過5000列,我國穩定開行中歐班列的城市已達33個,到達歐洲12個國家的33個城市,中歐班列已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重要的物流通道。
中歐班列運輸距離東西長1.3萬餘公裏,連通5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中歐班列以其高效的速度和低廉的價格,成為越來越多客商的選擇。“原來我們運往捷克的汽車配件需要走海運,大概要40天左右時間才能到,現在搭乘中歐班列,不僅節省一半的運輸時間,成本還沒有提高多少。”山東文登大世汽車配件有限公司通關部經理王軍表示。
當然,這支“鋼鐵駝隊”不隻助力中國內陸走向開放前沿,還讓中國市場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實現了共贏。據了解,從開行初期的手機、電腦等IT產品,到如今的服裝鞋帽、汽車及配件、糧食、葡萄酒、咖啡豆、木材、家具、化工品、機械設備等,中歐班列的貨物品類日益多元化。業內人士表示,義烏至西班牙馬德裏班列開行以來,馬德裏地區已逐步發展成為覆蓋歐洲的日用小商品集散地。
鍾成表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實現了爆發式增長。數據顯示,中歐班列的第一個1000列曆時54個月完成、第二個1000列曆時8.5個月、第三個1000列曆時5.5個月、第四個1000列僅用了4.5個月。“到2020年,中歐鐵路運輸通道將基本完善,28個國內外重要樞紐節點基本建成。屆時,年開行中歐班列將達5000列以上,幹支結合、經濟高效的中歐大通道將更加便捷。” 鍾成說。
老問題待解新問題露頭
記者調研了解到,隨著開行區域範圍拓展、頻次增多,中歐班列運行中的去回程數量不均衡等老問題仍需解決;同時,國內始發城市貨源爭奪白熱化、一些沿線國家運費居高不下等新問難開始凸顯。
首先,因溝通不暢等形成的新問題,成為中歐班列提檔升級的隱憂。深度參與中歐班列境外段運營的一位企業負責人表示,公司開行的中歐班列抵達沿線某國時,被當地海關要求所有商品換用該國海關編碼。“我們的貨物隻是過境,如果換用該國海關編碼,那抵達目的國時又得重新更換,除高額的換碼成本外,企業還得承擔貨物滯留代價。” 這位負責人說。
其次,班列物流成本依然偏高。在中國—阿拉伯國家國際物流合作洽談會上就有人提出,一些沿線國家出於對本國就業、稅收資源的保護,對過境的中歐班列收取的運費依然不低,而高性價比則是中歐班列的主打優勢。“雖然中鐵通過與寬軌國家鐵路企業積極協商談判,實施寬軌段和中國境內運價優惠, 但由於歐洲段運價高出中鐵和寬軌段近一倍,中歐班列全程運價仍高於市場預期。”鍾成說。
此外,回程貨運量依然不大,國內始發地貨源競爭愈發激烈。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中歐班列回程數量剛剛達到去程的50%左右,雙向運輸仍不均衡,與最佳成本運營方式還有較大距離。
據中國物資儲運協會統計,目前中歐班列的始發地對貨源的爭奪已拓展至1500公裏範圍內。這導致部分地方政府為確保班列正常開行,通過大量補貼人為降低物流成本。“現在各地政府優惠力度都很大,我們的貨基本是哪裏低就從哪裏走,有些地方運費低的我們都不敢想。”東北地區一物流企業負責人說,這種競爭看似企業得利,但不利於行業長久發展。
中歐班列需合理布局規劃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沿線國家間經貿交流發展迅速,對中歐班列的需求也更加旺盛,這對中歐班列的服務和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業界建議,對中歐班列要合理布局規劃。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漆丹表示,要盡快落實國內外中歐班列運營協調機製,建設國家級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對中歐班列進行合理的布局規劃,比如在西南、華東、西北、東北、華南等地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中歐班列公司,引導運營企業朝節約資源、逐步市場化的目標發展。
而中國物資儲運協會名譽會長薑超峰認為,應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在多領域加強協作。我國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鐵路基礎設施和口岸設施建設,以提高通過能力;優化中歐班列運輸路徑,完善運輸組織過程,壓縮列車運行時間;協調簡化海關手續,提升通關速度;建立統一的信息平台,相互交換列車實時信息和貨物在途跟蹤信息。
薑超峰說,中歐班列正成為中國製造走出去的重要渠道,這就要求我們要嚴格把好出口產品的質量關,不讓偽劣商品攪亂市場破壞信譽。同時,宜加強人才儲備和載體企業培育,鼓勵相關企業設立、運營海外倉,拓展我國企業和產品走出去的寬度與廣度。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 比亞迪叉車:以綠色科技賦能傳統紙媒轉型
- 推動道路貨運行業高質量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召開2025年第一次全體會議 凝聚合力切實保障貨車司機合法權益
- 三部門多措並舉促進航空口岸通關便利化
- 稅惠政策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
- 10個城市啟動第二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麵電動化試點
- 【四川】多式聯運數智平台建圈強鏈育產業
- 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數字化運營的實踐與價值
- 【江西】交投吉安西中心創新“綠通先行後驗”模式 民生通道再提速 鮮活農產品不再等待
-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 發揮高鐵航空優勢構建快速輸送係統
- 【浙江】“司機之家”提質擴麵
- 2024年民營企業在我國外貿領域創造“三個首次”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