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運輸將顛覆快遞業?它將麵臨多重挑戰
發布時間:2017-08-21 09:06:48 第一物流網

從快遞甜甜圈到運送能救命的抗毒血清,無人機運輸已經在短短的幾年裏,從一種新興技術,變成了讓很多人關注的新領域。盡管無人機運輸現在在整個交通運輸領域所占的份額還非常小,但是這種新手段很快將會顛覆快遞行業的未來發展。
根據Gartner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隨著商業和個人無人機的數量不斷增加,預計2017年全球無人機行業收入增幅將達到34%,超過60億美元。而整個2017年全球的無人機產量為300萬,與2016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9%。
“商業和個人無人機市場越來越重疊,而更多的入門級無人機開始被使用到商業領域。”Gartner高級研究分析師Gerald Van Hoy表示。“個人無人機廠商正在積極的在商業領域尋求自己的定位,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兩個領域的界限已經開始變得漸漸模糊。個人無人機將在許多特殊領域發揮用途,比如監視、3D繪圖和建模等。”
實際上,商業和消費級無人機的應用領域,經常會出現重疊的現象,這就意味著兩種類型的產品所麵臨相同的問題,如何交付還好解決,但對於無人機研發工程師來說,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已經成為了主要的挑戰。
因此為了解決無人機運輸的問題,我們專門收集了一些新技術和專利,來看看無人機行業將用哪些方法解決現在的送貨問題。
從A到B
無人機送貨的基本技術,目前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像亞馬遜、Flirtey和Zipline等都處於比較領先的地位,並且各個公司提供了不同的解決方案來解決不同的物流問題。
去年,科技巨頭亞馬遜就申請了一項專利,可以在空中完成無人機的配貨和運輸。亞馬遜擬打造一種類似於齊柏林飛艇的“空中配送中心”,以期實現大規模、長距離運輸的無人機發貨功能。
該“空中配送中心”可供搭載大量的貨品,並根據訂單信息定向投遞給用戶。此外,這個“空中配送中心”也能搭載帶有溫控係統的無人機,一旦感應到溫控係統的存在,該配送中心將迅速、安全地將食物送達買家。
而在今年,亞馬遜又進一步推動了無人機送貨的範圍。比如最近的一項專利,亞馬遜就希望打造一個無人機專用的物流中心。與需要大片場地的傳統物流中心相比,這個無人機物流中心可以垂直方向建造,也就是說,即便是市中心等人口建築稠密的區域,依然可以建造無人機物流中心,這就解決了無人機續航短與送貨時長的問題。
其次,既然可以放在市中心,就要考慮噪音和安全。針對傳統無人機噪音較大的問題,亞馬遜學習了植物葉子的形狀,通過在無人機轉子上增加葉片來降低噪音。
而最重要的安全問題,亞馬遜在專利最後提出了一個擁有多套轉子和發動機的無人機係統,也就是在無人機上增加冗餘動力,可以在一套係統失靈的情況下依然維持無人機不掉下來。
最後一項亞馬遜的專利,則與無人機的安全有關。亞馬遜為無人機專門配備了降落傘,並且采用了可折疊的設計,並且內置了電線網絡,並且還有可分離的外殼、減震器和傳感器組成,隨時追蹤包裹的行蹤。而這個降落傘係統可以適應不同大小的包裹,如果包裹太重,那麽還可以用多個降落傘進行緩衝。
其實亞馬遜並不是惟一一家為無人機申請專利的科技巨頭。IBM最近也通過也一項無人機飛行期間進行包裹轉換的專利,該校通過使用他們的供應鏈能夠通過使用無人機更準確地進行遞送服務,將包裹更精準的送到用戶的手中。
而這些技術未來如果一一實現,都可以幫助我們克服目前無人機運輸帶來的問題,當時整個無人機行業麵臨的挑戰,不僅僅隻是這些技術問題。
空中交通管製和飛行權
空中交通管製是一個技術和監管結合的問題,如果無人機想要發揮全部的潛力,就需要一個複雜而全麵的交通管理係統來防止彼此碰撞。畢竟無人機不可避免的與科技、軍用飛機和其它飛行器共享一個天空,而與最後一公裏的包裹交付問題相比,空中安全麵臨著更大的監管挑戰。
與今天的空中交通管理形成對比的是,有些觀點認為未來空中的交通管製將完全以自動化的形式完成,大量的飛機需要無人機實現自動跟蹤。美國宇航局目前正在與專業無人機廠商進行合作開發這種係統,預計到2025年會初步完成。盡管目前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是想要研究和具體實施這種方案,還需要數年的時間。
另外,天氣對於無人機的交通管理也產生了重大的挑戰。在NASA與合作夥伴進行的一次實地測試中,當無人機的飛行高度超過100英尺,在離開指定飛行區域之後,天氣因素就變成了更具挑戰力的影響範圍。因為無人機最終都要降落到地麵上,因此更容易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
追蹤和管理大型無人機編隊本身也麵臨著很大的挑戰,據悉,Alphabet目前正在開發自己的交通管理係統。該係統演示了運營商在如何不使用手動管理的情況下,安全的在同一空中區域控製多架無人機。其它計劃內的功能還包括了實時路線規劃、天氣通知和FAA禁飛區預警。
與此同時,無人機監測與無人機管理同樣至關重要。為了執行交通管理法規,機場和空中管製員需要實時探測到自己的職責範圍是否出現無人機飛行。而FAA在DFW機場進行了類似的測試,就是為了防止“流氓無人機”違反空中管製規定,故意給機場的運營造成影響。
總部位於加州聖莫妮卡的AirMap公司則已經開始著手解決交通安全和管理方麵的問題。該公司為無人機提供了一個空中管理平台,並且支持每天超過10萬架次無人機的飛行。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該係統還允許無人機操作員繪製飛行路徑,通過數字方式通知相關區域的機場,實時查看載人、無人駕駛無人機的飛行狀況,避免出現臨時和永久的限製飛行。
信任:從監管到消費者
無人機行業要克服的最後一個障礙,就是信任。首先,贏得監管者的信任,需要對公共安全有著明確的承諾。這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數據、更多的第三方驗證和更多的技術保障。整個行業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讓監管機構獲得更多的信任。
當然,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同樣很具有挑戰性。與任何新技術一樣,大規模的無人機操作對消費者依然是由很高的門檻。如果行業領導者不能100%的確定無人機在社會發展中起到的作用,那麽普通消費者就會繼續對這種新技術持懷疑的態度。
要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就需要時間和努力,並且有更多的產品來贏得公眾的信任。現在,消費級無人機已經獲得了不少關注,同時監管機構的批準和大量的數據研究,也有助於消費者對這項技術的信任。
無人機運輸的未來
無人機行業在未來幾年內,的確需要客服大量的新障礙,但是幾家主要的科技公司已經在路上了。多樣化是解決無人機運輸問題的第一個步驟,一旦我們建立了空中管理係統,並且通過技術達到了可用性的閾值,那麽就會打開新的大門。
一個行業的發展,必須要有更多客戶的需求,而無人機運輸的潛力現在已經顯而易見,人們都已經準備好迎接新技術對生活的改變。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