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專(zhuan) 業(ye) 物流 > 正文

物潤船聯 | 顛覆傳統的水運市場 創新“互聯網+”多式聯運

發布時間:2017-07-07 10:35:15 萬(wan) 聯網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傳統的水運市場,一直存在著水上物流信息不對稱、船舶貨物運輸方位不清等病。”在2017年中國大宗商品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交通運輸部水運研究院謝燮博士接受萬聯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信息不對稱導致了整個水運市場存在很多中間環節,水運成本虛高。
同時謝燮也指出,由於整個水運市場供需環節太多、水運產能過剩、大量船隻過剩以及信息不對稱,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水運物流信息平台必須會成為趨勢。
於是,針對水運集裝箱、水運貨代、國際海運、內河運輸等不同領域的水運物流信息平台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在眾多的水運物流信息平台中,謝燮認為針對於內河運輸的江蘇物潤船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物潤船聯)最有機會突圍而出。
謝燮認為,物潤船聯真正為水運物流市場起到了淨化市場、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物流成本。那麽,如何在眾多的水運物流信息平台中如何脫穎而出呢?
1.淨化市場,建立誠信體係
“在傳統的水運模式中,貨主企業很難直接找到船家,即使是找到了船家,貨主企業也不知道它的誠信度如何。”謝燮介紹到,內河運輸中大部分船主都是屬於個體經營,個體經營戶往往存在著運營規範程度差、誠信有瑕疵的問題,很大程度製約了內河運輸的發展。
物潤船聯通過大數據的技術手段,對於入駐平台的船家進行信用評級,對於無法通過信用評級的船家,物潤船聯將其剔除,保證平台入駐船家都是優質用戶。
以往,判斷一個船家的好壞隻能通過貨代。如今借助水運物流信息化平台,就可以將這部分運營規範程度差、誠信有瑕疵的船主剔除掉,從而達到淨化市場的效果。
據悉,物潤船聯還建設了水陸聯運物流誠信體係,擴展了物流鏈融資渠道,為用戶提供了一整套的智能物流供應鏈解決方案,包括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票據流和證據流等,推動著物流業向互聯網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
2.顛覆傳統模式,減少中間環節
水運物流信息平台的誕生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減少了傳統水運物流模式中的中間環節。以水運物流中最具簡單的港對港運作模式為例,貨主企業需要將一船貨物從一個港口送達到另外一個港口,首先要找到1級貨代、然後1級貨代會將訂單分配給2級貨代,2級貨代再將訂單給到3級貨代,再由3級貨代將訂單給到船家,最後船家完成運輸工作。即使是最簡單的港對港運輸模式,也需要涉及3個環節。如果是複雜的門對門運輸模式,其中涉及的環節至少有8個。
物潤船聯搭建的“水陸聯運信息平台”,通過自主研發的船舶定位係統(AlS)、船載視頻監控係統,全方位采集和匯聚包括全國沿海、沿江以及大運河的內河航運船舶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海量信息。
登陸平台,便能看到船舶的位置、船期、貨盤、船東真實檔案等信息,有需求的貨主可通過平台直接聯係船東,船舶的位置、航行軌跡、抵港時間等都會直觀地反饋到貨主手中。同樣,船務公司也可通過平台發布的貨源信息,直接聯係貨主。這種平台模式保證了信息的雙向對稱流動,減少了中間環節。通過對返程船舶的跟蹤判斷,也大大降低了船舶空駛率,優化了資源配置。
“傳統水運物流模式中至少需要3個環節、多則7、8個環節,現在通過物潤船聯平台將中間環節別成了一個,無疑實現了物流企業的降本增效。”謝燮說。
3.創新互聯網+多式聯運
“通過大數據的精準導航,將大宗物流的物流行為提前做出安排與預期,可以使其物流成本降低20%。”朱光輝告訴萬聯網記者,通過對國內60多萬艘船舶的信息采集,每天可產生8000TB的源數據。
據悉,物潤船聯在沿海、沿江、沿河建立了500多個基站,利用AIS技術,實現了對國內航線的全覆蓋,可以鎖定60多萬艘船舶的實時位置、航行軌跡等信息;船載視頻監控係統擁有視頻錄像、錄像回放、3G傳輸、AIS船位查詢遠程指揮操作等功能,可滿足船東、貨主可視化及時掌握船舶動態的需求。
物潤船聯董事長朱光輝
“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300公裏以下公路運輸解決方案成本最低,300公裏至800公裏則是水路運輸解決方案成本最低,800公裏以上則是采取多式聯運解決方案成本最低。”朱光輝介紹,通過整合江蘇省交通廳、江蘇省經信委指導,物潤船聯開發建設的“長江經濟帶多式聯運公共信息與交易平台”,可實現水路、鐵路、公路、港口等運輸節點的信息發布、運力在線交易、物流路線優化、多式聯運解決方案等功能。
據了解,這是國內首家“互聯網+”多式聯運信息與交易平台,綜合水路、鐵路、公路、港口等多種貨物物流數據,強大的AI智能係統讓客戶能夠輕鬆一鍵競價、在線支付、票據開具、貨運保險、貨物動態與視頻查詢等功能,實現了物流的信息化、可視化、網絡化、智能化。
朱光輝說:“未來,大數據會成為基礎性產業,會像糧食、電或者是高速公路,成為必需品。我們通過平台收集、共享航運大數據,並對大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精準的需求導向,將數據轉化為生產力。”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