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1-26 13:06:53 廣州日報

電商平台除了監管、打擊假貨,也可以多試試別的,尤其在鑒定難這一問題上可以繼續突破。
日前,某電商平台發布跨境網購報告,顯示我國跨境網購消費呈現愈發普及和常態化、跨境網購人群年輕化、跨境網購更趨品質化等特征。
近八成消費者在35歲以下,九成以上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曆……根據該報告描述的“畫像”,年輕化、高學曆、高收入依然是跨境消費人群的主要特征。此外,更值得關(guan) 注的一個(ge) 數據是,跨境網購更趨品質化。去年,消費者在跨境網購中最關(guan) 注的要素還是價(jia) 格,而今年“品質”首次與(yu) 價(jia) 格並列,成為(wei) 消費者最為(wei) 關(guan) 注的要素之一。
“品質”從(cong) 何而來?首先當然從(cong) 正品中來。一直以來,跨境網購都有不少痛點,比如促銷貓膩多、銷售臨(lin) 近保質期商品、售後保障不到位等等,但消費者最牽腸掛肚的問題還是“所買(mai) 到的究竟是不是正品”。
對很多人來說,每次網購都像是一場假貨的阻擊戰。尤其對海淘來說,一個(ge) “優(you) 秀”的消費者至少要會(hui) 看條碼、看防偽(wei) 貼、看中文標簽、看檢疫證,還要具備查詢原產(chan) 地證書(shu) 、報關(guan) 單等鑒別知識。身邊就有朋友在交了無數“學費”後才終於(yu) 修煉成“專(zhuan) 家”,但終究是少數;對於(yu) 大多數人而言,這些知識“技術門檻”太高。當前海淘除了平台自營還有入駐商家、個(ge) 人代購等,它們(men) 普遍堅稱“正品保障”“接受檢驗”,幾乎都要發毒誓了。可有的商品到貨之後去哪檢驗呢?不能掃碼、支持實體(ti) 店驗貨,但拿著網上買(mai) 的東(dong) 西去實體(ti) 店求證?且不說店員是否樂(le) 於(yu) 助人,專(zhuan) 櫃店員的判斷是否就是權威?
應該說,隨著人們(men) 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跨境網購的普及可以說是大勢所趨。但從(cong) 新聞報道來看,跨境網購盡管相對高端,但相關(guan) 投訴也居高不下;尤其假貨問題,連自營的電商平台也常常榜上有名,成為(wei) 曝光的常客。電商也是商,要從(cong) 商,就得先立信,跨境電商更是如此,隻有保障、提升品質才能讓更多人放下顧慮,贏得更大市場。
當前,多部委聯合發力“打假”,讓網購更為(wei) 安心;有電商平台借大數據之手,建立打假聯盟,甚至“大義(yi) 滅親(qin) ”,出手狀告入駐的售假網店,諸多努力對跨境網購發展大有裨益。今後除了監管、打擊,也可以多試試別的,尤其在鑒定難這一問題上可以繼續突破。日前有國外電商平台上線了專(zhuan) 家正品鑒定的新功能,顧客支付一定費用即可“消滅A貨仿品”,當前這一服務還隻針對高端奢侈品,今後國內(nei) 也可借鑒,並在業(ye) 務範圍上繼續擴大。
另外,知名品牌也要在打假上發力,畢竟“李鬼”的存在對於(yu) “李逵”也會(hui) 造成巨大影響。跨境網購多為(wei) 知名品牌,不法分子熱衷的高仿對象也有重點。對此,企業(ye) 不妨投入更多打假資源,向消費者普及假貨識別知識;線下門店提供鑒定服務,造福消費者等,讓“李鬼”損失慘重、無處遁形。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