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1-29 10:45:43 北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一頭連接著生產(chan) ,一頭接連著消費,內(nei) 貿流通甚至被譽為(wei) 國民經濟的血脈與(yu) 神經,但是這條血脈與(yu) 神經也是橫亙(gen) 在它們(men) 之間的一道鴻溝。
近日,商務部等10部門聯合發布了《國內(nei) 貿易流通“十三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wei) 內(nei) 貿流通行業(ye) 下一個(ge) 5年發展的頂層設計。《規劃》從(cong) 多方麵提出了降低流通成本的具體(ti) 舉(ju) 措,這些舉(ju) 措將來都會(hui) 對降低流通成本發揮重要促進作用。
“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質量和效率是‘十三五’規劃的核心內(nei) 容,比如提出促進流通集約化發展,包括增強骨幹流通企業(ye) 競爭(zheng) 力,提升流通企業(ye) 組織化程度,推動供應鏈創新與(yu) 應用,有序發展平台經濟,有利於(yu) 通過提升流通集約化水平,降低流通過程中的組織成本等。”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曆經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wei) 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和貿易大國,也成為(wei) 了名副其實的物流大國。鐵路貨物發送量、鐵路貨物周轉量、港口吞吐量、道路貨運量、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等均居世界第一。但物流大國卻不是物流強國,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成為(wei) 了一個(ge) 難以攻破的問題。
此前,國際公認的物流成本衡量標準就是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率。我國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持續徘徊於(yu) 18%的高位,而2015年,這一比重已經降至16%,仍是美國的兩(liang) 倍左右。
“中國的物流企業(ye) 和歐美西方的企業(ye) 最大的不同在於(yu) ,他們(men) 都是傳(chuan) 統企業(ye) 很強,而我們(men) 都是小、散、亂(luan) 的企業(ye) 。”億(yi) 海藍(北京)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韓斌對記者表示,中國的物流成本很高,但中小企業(ye) 卻不掙什麽(me) 錢,這本身就是一個(ge) 悖論。
而中國物流行業(ye) 的這個(ge) 困境,主要是因為(wei) 沒有形成集約化。“國外傳(chuan) 統物流做得很強的都是第三方物流,國際化的全程物流,是門對門的價(jia) 格,其中的利潤很高。而中國卻拆散成了各個(ge) 環節,成本很高,又要拚價(jia) 格,所以生存狀況較差。”韓斌表示。
張威表示,我國內(nei) 貿流通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區域城鄉(xiang) 不均衡問題,有線上線下不協調問題,有供需不匹配問題等,解決(jue) 這些問題需要在發展中逐步規範。其中一個(ge) 最關(guan) 鍵的地方是要按照十八屆六中全會(hui) 和國發49號文的要求,建立法治化營商環境。對此,《規劃》進行了集中闡述,如完善流通領域法律體(ti) 係,提高綜合監管執法水平,加強商務領域信用體(ti) 係建設,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升行政服務便利化水平等。
商務部市場建設司負責人也在解讀該規劃時表示,“十二五”期間,內(nei) 貿流通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區域城鄉(xiang) 協調發展,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營商環境明顯改善。但是,也存在著流通效率低、成本高,市場布局有待優(you) 化,實體(ti) 商業(ye) 轉型緩慢,供應鏈發展水平不高,內(nei) 外貿聯動發展不足,管理體(ti) 製機製仍不健全等突出問題。而“十三五”時期是內(nei) 貿流通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規劃》圍繞流通升級戰略,提出了消費促進、流通現代化、智慧供應鏈三大行動,積極推進流通創新發展。
內(nei) 貿流通升級
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成為(wei) 了企業(ye) 最頭疼的問題之一,如果流通成本可以降低,也會(hui) 是經濟增長的一個(ge) 新動能。
《規劃》提出了“十三五”時期內(nei) 貿流通發展目標。總體(ti) 目標是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內(nei) 貿流通轉型升級取得實質進展,全渠道經營成為(wei) 主流,現代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大流通、大市場體(ti) 係基本形成。
“流通轉型升級包含的範圍較廣,‘十三五’規劃針對實體(ti) 商業(ye) 轉型緩慢、線上和線下邊界更加模糊、商旅文娛跨界趨勢愈發明顯的現狀,在九個(ge) 主要任務中的第一個(ge) 就提出要推進實體(ti) 商業(ye) 創新轉型。”張威表示。
張威認為(wei) ,特別是創新轉型要順應“互聯網+”時代要求,《規劃》鼓勵商旅文娛跨界融合發展,增強體(ti) 驗和服務功能,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拓展精準營銷、真實體(ti) 驗、個(ge) 性化服務等。同時商業(ye) 企業(ye) 要加強品牌意識,提升產(chan) 品附加值和軟實力,以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
近年來,降低流通成本為(wei) 企業(ye) 減負、加快建立高效、快捷和智能化的物流體(ti) 係已成為(wei) 我國政策重點推進的領域之一,也接連出台了不少政策。
在政策推動下,我國物流業(ye) 運行效率和發展質量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016年上半年,全國社會(hui) 物流總額同比增長6.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5個(ge) 百分點;煤炭、冶煉物資等傳(chuan) 統行業(ye) 物資運量同比下降,而醫藥、計算機通信和電子設備、電氣機械等高技術產(chan) 業(ye) 物流則出現了較大增長,與(yu) 此同時,快遞業(ye) 務量同比增長56.7%;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增速也比上年回落,社會(hui) 物流總費用與(yu) GDP的比率已經降至14.6%。
在韓斌看來,中國物流業(ye) 未來的發展一定是集約化。要麽(me) 是傳(chuan) 統企業(ye) 成長起來,要麽(me) 是利用互聯網把他們(men) 高效組織起來。但是要達到這個(ge) 程度,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體(ti) 量太大,環節太多,不是一天可以形成的。”
張威表示,我國流通效率低、成本高問題依然存在,原因是由多方麵造成的,如交易成本、物流成本、資金成本、管理成本以及繳納的稅費等。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流通成本已經出現了很大下降,未來流通成本下降需要在體(ti) 製機製、信息技術充分應用、提升流通組織化水平等多方麵著手。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