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1-14 16:16:56 北京商報

不出意料,今年“雙11”電商大佬們(men) 再度刷新銷售紀錄。但在熱鬧的大戰背後,沉下心來思考,從(cong) 電商平台到中小賣家,再到快遞物流和廣大消費者,是否真的因此而獲得實際商業(ye) 意義(yi) 上的價(jia) 值增量?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日高銷量的代價(jia) ,是用戶前期持幣的淡季與(yu) 後期減少購物換來的;快遞企業(ye) 增加臨(lin) 時工的投入,爆倉(cang) 和大量退貨也對交通造成壓力,快遞員可能並未多增加多少實際收入……這些樸素而糾結的商業(ye) 百態,露出了“雙11”背後的一角冰山。
平台 大佬炫富中小電商分羹難
1207億(yi) 元,2016天貓“雙11”狂歡夜刷新單日銷售紀錄,創下了訂單創建峰值每秒17.5萬(wan) 筆、支付寶支付峰值每秒12萬(wan) 筆等諸多紀錄;京東(dong) 交易額同比增長59%,移動端訂單占85%,家電在11日上午10時30分就超過去年全天銷售額。
電商狂歡,銷量大戰,然而在媒體(ti) 滾動刷新這些數字的同時,不難看出,平台、大品牌和大商家賺盡了風頭,而萬(wan) 千中小商家卻是冷暖自知。
“雙11”進行到第八年,利益分化日益明顯,在大型電商平台爭(zheng) 相曬交易額的時候,中小型電商平台在上千億(yi) 元的數據下,隻能以增長率來刷存在感。“雙11”啟動前,尼爾森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近三年來,有意願參與(yu) “雙11”的消費者中,天貓、淘寶、京東(dong) 選擇率高高在上,而其他10家電商的選擇率從(cong) 3%-20%不等。
母嬰電商貝貝網並未透露今年“雙11”的戰績,隻是表示,“非標品銷售達85%,移動端占比95%”。但反觀去年,貝貝網曾對外宣布“截至11月11日下午17時16分,當天銷售額破3億(yi) 元,同比增長10倍以上”。時尚電商走秀網的數據顯示,“‘雙11’首日創下平均客單價(jia) 1.5萬(wan) 元的紀錄,截至目前銷售額是去年‘雙11’同期的2.2倍”。
賣家 折扣爆款隱藏淡季危機
此間,中小商家形成反差。經營寵物用品的網店店長吳宏(化名)向記者表示,網購節對中小商家而言好處並沒那麽(me) 大。對於(yu) 今年的銷售業(ye) 績,他避而不談,隻是坦言:“結合‘雙11’前後各一段周期來看,整體(ti) 銷售其實沒有太大提升,反而要壓低利潤,甚至虧(kui) 錢衝(chong) 量。”
中小商戶想要從(cong) “雙11”中分得一杯羹並不容易。
“預售本來是一種解決(jue) 庫存壓力的好方法,但演變成以犧牲前兩(liang) 周銷售為(wei) 代價(jia) 了”,在吳宏看來,“雙11”壓製了前期消費,透支了後期消費,隻集中一天爆發,他並不喜歡這樣的節日。
吳宏的苦楚並非個(ge) 例。 某服飾品牌電商負責人霍先生表示,參加“雙11”必須遵從(cong) 一些規則,如“滿減”、“優(you) 惠券”,利潤會(hui) 壓得很低。另一位鮮花網店負責人李女士表示,雖然參加了“雙11”,但因鮮花品類特殊,對銷量的影響並不大。為(wei) 了迎接“雙11”,企業(ye) 在人員、庫存、店鋪推廣等方麵壓力不小。就庫存來說,有實力的會(hui) 自己做倉(cang) 儲(chu) ,沒有實力的臨(lin) 時租借,還有的與(yu) 生產(chan) 廠家配合,都會(hui) 額外增加成本。
經營服裝的MonsterGuardians品牌店主表示,“雙11”銷量暴增實際上是一個(ge) “蓄水”過程,前期銷量萎縮,當天淩晨0-1時訂單暴增,之後往往會(hui) 有大量衝(chong) 動消費的買(mai) 家申請退款、退換貨,也會(hui) 出現不少中差評現象。因此,考慮到商家的各種成本,“雙11”並沒有帶來太多利潤。她表示,店內(nei) 商品價(jia) 格敏感度低,客群較年輕才避免了上述難題,也是“比較幸運”。
中小商家更擔憂的是節日的日常經營。吳宏表示,“雙11”對平台和Top商家更有益,能得到平台扶持。但中小商家引進新客戶的成本非常高,高到難以承受。“主要業(ye) 績還是靠老用戶,或透支老用戶,大部分商家還是希望能在一個(ge) 更健康的市場環境裏逐步發展”,吳宏感慨道。
資深電商行業(ye) 觀察人士、虎嗅網研究員李清樂(le) 表示,平台對品牌知名度、服務能力、銷售額有一定門檻,不是二三梯隊的商家可以參與(yu) 的。中小賣家更多要依靠流量長尾效應帶動銷量,因此在吃肉的大品牌背後扮演喝湯的角色。
消費者 購物車買(mai) 單後有點後悔
“雙11”購物節以平時難得遇到的折扣力度吸引了消費者的追捧,期間不乏巧婦、購物達人借機儲(chu) 備了日常所需,買(mai) 到心儀(yi) 但又折扣不錯的商品。然而不可否認,低折扣的刺激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網友的購物衝(chong) 動,事後“悔單”也帶來了大量的退換貨問題。
消費者王女士告訴記者,“雙11”淩晨發現關(guan) 注已久的5折UGG雪地靴售罄,但頁麵提示,有買(mai) 家尚未付款15分鍾後商品釋放後仍可購買(mai) ,隨後頁麵刷出一雙鞋時,她迅速購買(mai) 。但兩(liang) 日後,她考慮到整體(ti) 花費較高,計劃收貨後申請退款。另一位消費者薑女士透露,去年“雙11”買(mai) 進的12管牙膏,一直用不完囤在家中,日期“不新鮮了”也不方便轉手送人。
在低折扣的刺激下,不少消費者衝(chong) 動消費,加上電商平台普遍實施“七天無理由退換貨”,消費者更加無需顧忌。相比低價(jia) 格之下,退貨郵費顯得不難承受。如天貓對用戶提供的“七天無理由退換貨”服務中,增加了“0秒響應退貨申請、10分鍾極速到賬、2小時內(nei) 菜鳥上門取退”等服務,相當於(yu) 提供了“後悔藥”。
在昨日的小型問卷調查中,65.06%的消費者表示購物金額比去年提升;其中,22.89%下單後已有申請退貨計劃,這其中有11.11%的人表示,還沒收貨已經想要退單了。
物流 爆倉(cang) 背後沒增加實際利潤
“雙11”經曆三日發酵,進入緊張的物流配送階段,來自各快遞公司的反饋均顯示,訂單量大增,部分集中的發貨地開始陸續出現爆倉(cang) 。
在“雙11”當日,馬雲(yun) 在公開講話中首先提到了平台上六七億(yi) 包裹未來給國內(nei) 物流係統帶來的考驗,他說,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jun) 勝當天與(yu) 他通了電話並談及在東(dong) 北和西北存在風雪的可能性,“有些地方下雪,天氣惡劣,一旦出現整個(ge) 物流堵塞,大家都不願意看到”。
實際上快遞公司暴增的訂單量多數是從(cong) “雙11”之前轉移而來,此“增量”並非彼“增量”。
申通快遞北京某網點負責人透露,平時訂單量在5000-6000票,“雙11”前幾天會(hui) 下降到2500票左右,萎縮58%之多。但“庫房租金、員工工資、日常消耗基本沒有改變,但這清閑十幾日的收入比平時減少了一半多”。萎縮了的訂單在“雙11”集中爆發帶來不少成本壓力。該負責人介紹,11月13日網點訂單量超過1.3萬(wan) 票,是平時的兩(liang) 倍,13日-20日前後都會(hui) 維持這一水平。因此,多數快遞公司在“雙11”前招收臨(lin) 時工做儲(chu) 備,但他們(men) 經驗不足,隻能裝卸貨,公司原庫房的工人都被補到一線送件。“網點有30名正式員工,招了11個(ge) 臨(lin) 時工,每天增加1760元費用,僅(jin) 這一項就增加約10%-20%成本,還不包括管吃住的支出。同時,現有員工送件費也增加了0.5元,否則可能麵臨(lin) 人員流失。”
中國快遞物流谘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認為(wei) ,快遞公司在整個(ge) 鏈條的末端,“雙11”由上遊的平台、企業(ye) 發起,快遞的業(ye) 務量往往決(jue) 定著企業(ye) 在行業(ye) 的地位和品牌價(jia) 值,最終會(hui) 反映在資本市場,因此快遞公司隻能被動接受現實。改變現狀並非一朝一夕能實現。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