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綜合物流 > 正文

“雙11”八年 實體店的獨木橋

發布時間:2016-11-11 10:22:33 北京商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又雙叒叕來了。第八季“雙11”已於(yu) 11月11日零點正式打響,按照2014年571億(yi) 元銷售額,到2015年912億(yi) 元的跨越,今年銷售額跨越千億(yi) 門檻幾乎已無懸念。每年的“雙11”都帶著振奮的數字向下一個(ge) 紀錄奔去,與(yu) 之形成較大落差的是,實體(ti) 商業(ye) 的陣亡名單還未到頭。

根據阿裏11月10日實時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時50分,天貓“雙11”狂歡夜晚會(hui) 現場人數達到5632人。盡管馬雲(yun) 說今年“雙11”對銷售數據沒什麽(me) 要求,圖的就是個(ge) 開心和快樂(le) ,但這樣一場花樣百出的晚會(hui) 盛典,無疑是為(wei) 了調動起消費者的熱情,讓商家能在零點過後衝(chong) 刺銷售新高。事實上,零售商們(men) 的備戰並不隻在消費者下單的那一刻,這場戰役早已打響。

根據截至10月底的預售數據顯示,天貓電器城預售8天成交量超去年近3倍;在跨境購物領域,美國第二大超市Target銷售的Comotomo寬口矽膠奶瓶銷量超過2萬(wan) 餘(yu) 件,澳洲大藥房Chemist Warehouse全店預售商品超40萬(wan) 件。

有分析人士根據近年來“雙11”銷售成績預測,今年“雙11”銷量有望突破1200億(yi) 元。盡管在成果尚未呈現前一切不得而知,但能夠超越去年的912億(yi) 元至突破千億(yi) 大關(guan) 似乎已是板上釘釘。

電子商務從(cong)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成為(wei) 中堅力量隻用了幾年光景,然而實體(ti) 商業(ye) 打下的零售江山卻也在幾年間灰飛。

前三季度,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0.2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22.3%,高於(yu) 同期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1.9個(ge) 百分點。全國網上零售交易額為(wei) 34651億(yi) 元,同比增長26.1%,高於(yu) 同期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5.7個(ge) 百分點。

對比之下,實體(ti) 商業(ye) 的生存狀況顯得那般憂愁。上半年,全國實體(ti) 百貨增幅僅(jin) 0.8%,這一數字又朝著黑暗走去。根據中華全國商業(ye) 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前三季度,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ye) 累計同比下降2%,增速低於(yu) 上年同期2.4個(ge) 百分點。尤其在商業(ye) 革新頻繁的一二線城市,根據相關(guan) 統計,今年約有87%的百貨與(yu) 購物中心關(guan) 店發生在一二線城市。

就在“雙11”的前十天,在北京市場,百盛太陽宮店與(yu) 華堂十裏堡店雙雙閉店。

這是兩(liang) 家頗具代表性的零售品牌,昔日的百盛帶著“外資第一店”光環,這家來自馬來西亞(ya) 的百貨店從(cong) 品牌到服務的新鮮,成為(wei) 了當時百貨的風向標。然而,當大批百貨效仿者與(yu) 購物中心出現時,百盛沒有及時做出改變應對新的競爭(zheng) 格局。

日資百貨華堂商場近兩(liang) 年接連關(guan) 閉赤字門店,在華堂方麵看來,快速迎合消費者喜好的改變讓華堂商場把握住了市場先機,引發了“百貨+超市”業(ye) 態布局的革命。沒有與(yu) 時俱進的變化也是華堂商場在京陷入困局的最大原因。

不可否認,零售的半壁江山已被更懂得用戶思維的電商攻下,實體(ti) 商業(ye) 新生曙光何時迎來,或許還要經曆一番新商業(ye) 邏輯重塑與(yu) 新商業(ye) 模式鞭笞。北京商報聯合北京電視台、北京時間,派出30路記者,耗時1個(ge) 月,試圖還原實體(ti) 店之殤背後的真相。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