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大宗商品 > 正文

去505萬噸粗鋼產能 武鋼寶鋼合並後計劃年內完成

發布時間:2016-10-11 10:05:56 證券時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十一長假過後首個(ge) 交易日,寶鋼股份與(yu) 武鋼股份雙雙迎來開門紅。中國寶武合並方案正式披露後,寶鋼股份、武鋼股份在昨日迎來複牌,開盤後便雙雙漲停,武鋼股份報收3.04元/股,寶鋼股份報收5.39元/股。

據兩(liang) 家公司的公告顯示,寶鋼、武鋼本次合並的具體(ti) 方式為(wei) :寶鋼股份向武鋼股份全體(ti) 換股股東(dong) 發行A股股票,換股吸收合並武鋼股份;寶鋼股份為(wei) 本次合並的合並方暨存續方,武鋼股份為(wei) 本次合並的被合並方暨非存續方;武鋼股份現有的全部資產(chan) 、負債(zhai) 、業(ye) 務、人員、合同、資質及其他一切權利與(yu) 義(yi) 務由武鋼有限承接與(yu) 承繼,自交割日起,武鋼有限的100%股權由寶鋼股份控製。

雖然,重組的消息已經公布,但之後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昨日,有不願具名的分析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去產(chan) 能可能是寶武要麵臨(lin) 的首要問題。

寶武承諾去產(chan) 能

9月30日晚,寶鋼股份和武鋼股份回複了上交所問詢函,並對市場關(guan) 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解答。兩(liang) 大上市鋼企強調,本次寶鋼股份換股吸收合並武鋼股份後,雙方將在采購、銷售、產(chan) 品研發、技術創新等方麵產(chan) 生協同效應;將有利於(yu) 提高上市公司資產(chan) 質量、改善財務狀況和增強持續盈利能力;同時此次交易有利於(yu) 落實國家去產(chan) 能政策,實現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升級以及提高鋼鐵行業(ye) 集中度。

據記者了解,寶鋼股份、武鋼股份2016年至2017年內(nei) ,需分別壓減465萬(wan) 噸、140萬(wan) 噸粗鋼產(chan) 能。寶鋼股份、武鋼股份將爭(zheng) 取在2016年底提前完成上述兩(liang) 年去產(chan) 能目標任務。

寶鋼股份和武鋼股份還表示,將按照寶鋼集團和武鋼集團壓減產(chan) 能責任書(shu) 的要求,在規定的時間節點,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和自身業(ye) 務發展的需要,按質按量完成鋼鐵產(chan) 能壓降的目標任務,兩(liang) 公司壓縮產(chan) 能的計劃不會(hui) 因合並而受影響。

“爭(zheng) 取在2016年底提前完成上述兩(liang) 年去產(chan) 能目標任務。”寶鋼方麵稱。

有分析師指出,寶武重組收到上交所問詢函,一定程度將影響鋼鐵去產(chan) 能的走勢。“如果因寶武重組,兩(liang) 家企業(ye) 去產(chan) 能目標就此終止,有可能會(hui) 在行業(ye) 產(chan) 生一種示範效應,其它鋼企去產(chan) 能任務也可能受到影響,也通過重組來規避去產(chan) 能。若寶武這樣的龍頭鋼企強強組合後,仍然要去產(chan) 能,那麽(me) 其他鋼企將沒有推托去產(chan) 能的理由。因此對鋼鐵行業(ye) 來說,寶武去產(chan) 能是否會(hui) 真正執行到位,將備受行業(ye) 關(guan) 注。”上述分析師說。

在業(ye) 界看來,做大規模與(yu) 做強是兩(liang) 個(ge) 概念。在做大規模的時候,技術上能否保持領先真正做強,將決(jue) 定鋼企在行業(ye) 中的江湖地位。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上半年,寶鋼股份累計削減成本約38億(yi) 元,實現淨利潤36.2億(yi) 元,成為(wei) 國內(nei) 盈利能力最強的鋼鐵公司。武鋼的表現同樣搶眼,上半年,武鋼股份實現淨利潤2.73億(yi) 元,對比去年虧(kui) 損75億(yi) 元的境況,財務狀況實現大幅改善。合並後的寶武鋼鐵將成為(wei) 全球最具競爭(zheng) 力的鋼鐵企業(ye) 之一,憑借整合的研發和技術優(you) 勢、成本優(you) 勢,公司資產(chan) 質量、財務狀況有望進一步改善。

而對於(yu) 轉型升級的問題,業(ye) 界認為(wei) 兩(liang) 家公司未來將聚焦於(yu) 高端領域產(chan) 品。在寶鋼和武鋼的核心優(you) 勢產(chan) 品中,包括汽車用鋼、矽鋼、鍍錫(鉻)板、工程用鋼、高等級薄板等,這些都是現代製造業(ye) 的重要原材料,市場前景良好。

鋼鐵去產(chan) 能潮將到來

隨著寶武集團的成立,有行業(ye) 內(nei) 分析師指出,我國鋼鐵行業(ye) 去產(chan) 能的又一個(ge) 高潮或將隨之而來。不過,該分析人士也表示,目前去產(chan) 能尚存在不少問題,更具體(ti) 來看,去產(chan) 能工作千頭萬(wan) 緒,比如:哪些企業(ye) 需要去產(chan) 能?哪些監管指標切實有效?去產(chan) 能的責任主體(ti) 都包括誰?相關(guan) 配套政策是否覆蓋問題點?去產(chan) 能過程中激勵機製如何發揮作用?這些是不少企業(ye) 當下非常關(guan) 心的問題。

這些問題理順之前,鋼鐵行業(ye) 去產(chan) 能的效果並不“理想”。根據8月4日部際聯席會(hui) 議通報顯示,2016年上半年,鋼鐵去產(chan) 能達到1300多萬(wan) 噸,是今年目標任務(4500萬(wan) 噸)的30%左右。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全國粗鋼產(chan) 量3.99億(yi) 噸,同比下降1.1%。但今年6月份,國內(nei) 粗鋼產(chan) 量達6947萬(wan) 噸,折合日均產(chan) 量231.5萬(wan) 噸,超過4月份231.4萬(wan) 噸的曆史峰值。上半年鋼企普遍通過複產(chan) 獲得了收益,即使遇到下半年市場過熱後的冷靜期,抱著“扛著”、“吃老本”想法的企業(ye) 也不是個(ge) 別。

“去產(chan) 能還將是未來鋼鐵業(ye) 的主旋律,而去產(chan) 能總的原則應是尊重市場規則,多采取市場化手段,政府適度幹預,綜合運用市場機製、經濟手段和法治辦法,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chan) 能。”有市場分析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但由於(yu) 我國鋼鐵企業(ye) 多數為(wei) 國有企業(ye) ,受各地方政府保護和政策幹預較多,一些地方在去產(chan) 能過程中過分依賴政府行政推動,甚至出現政府行政式推動甚至代替市場作決(jue) 定的情況。尤其突出的是,不考慮各地資源要素條件、市場需求狀況和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水平,簡單草率地通過“按區域分派、按企業(ye) 分解、按裝備劃線”的方式落實去產(chan) 能任務。這種政府強行指定或分配的硬性方式既忽略了各地鋼鐵產(chan) 業(ye) 發展的實際情況,也難以發揮市場優(you) 勝劣汰的作用。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