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大宗商品 > 正文

國務院:各地不得以任何方式新增鋼鐵、煤炭等行業產能

發布時間:2016-10-09 10:42:44 中國政府網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月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確定進一步精簡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以深化改革更大釋放市場活力;決(jue) 定簡化外資企業(ye) 等審批管理,營造擴大開放的更好環境;通過《全國農(nong) 業(ye) 現代化規劃》,促進農(nong) 業(ye) 升級農(nong) 村發展農(nong) 民增收。

會(hui) 議指出,在2013年、2014年兩(liang) 次精簡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基礎上,進一步下放核準項目,是貫徹全麵深化改革部署、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舉(ju) 措,有利於(yu) 調動各方發展積極性,促進市場主體(ti) 擴大合理有效投資。會(hui) 議決(jue) 定,根據這幾年的經驗,可將國家規劃範圍內(nei) 有明確標準的投資項目核準權下放。一是對集裝箱專(zhuan) 用碼頭、內(nei) 河航運航電樞紐、車用發動機、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等投資項目,可下放由省級政府根據國家相關(guan) 規劃、準入標準等核準。中國鐵路總公司投資的鐵路、橋梁、隧道等項目由其自行決(jue) 策。研究加大醫療、教育、文化、體(ti) 育等社會(hui) 領域向民間投資開放力度。二是對鋼鐵、煤炭、電解鋁等產(chan) 能嚴(yan) 重過剩行業(ye) ,各地不得以任何方式新增產(chan) 能,原則上不再核準新建傳(chuan) 統燃油汽車生產(chan) 企業(ye) 。三是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嚴(yan) 格落實監管責任,強化節地節能節水、技術、安全等準入“門檻”,對環境影響大、風險高的項目嚴(yan) 格環評審批。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會(hui) 議認為(wei) ,複製推廣自貿試驗區經驗,通過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you) 化服務等改革,營造內(nei) 外資企業(ye) 一視同仁、公平競爭(zheng) 的營商環境,是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內(nei) 容。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關(guan) 於(yu) 修改外資企業(ye) 法等法律的決(jue) 定,會(hui) 議確定,今後舉(ju) 辦外商投資企業(ye) ,凡不涉及2015年版《外商投資產(chan) 業(ye) 指導目錄》中禁止類、限製類和鼓勵類中有股權、高管要求的規定等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的,企業(ye) 設立及變更一律由審批改為(wei) 備案,且備案不作為(wei) 辦理工商、外匯登記等手續的前置條件。采取這一改革措施,外商投資企業(ye) 設立及變更審批將減少95%以上。有關(guan) 部門要提升效能,有針對性地加強投資促進和服務,同時強化事中事後監管,鼓勵誠信守法。下一步還要根據擴大對外開放的要求,繼續優(you) 化準入特別管理措施。

會(hui) 議指出,農(nong) 業(ye) 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農(nong) 業(ye) 發展方式,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zheng) 力。一要推進體(ti) 製機製創新,穩定完善農(nong) 村基本經營製度,引導農(nong) 戶依法自願有序流轉土地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二要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布局,依靠科技創新調整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結構,提高機械化、信息化水平,增強糧食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安全保障能力。三要推進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培育新型經營主體(ti) 和職業(ye) 農(nong) 民,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深加工和電子商務、創意休閑農(nong) 業(ye) 等新業(ye) 態,多渠道促進農(nong) 民增收。四要實施綠色興(xing) 農(nong) 重大工程,嚴(yan) 格化肥、農(nong) 藥、飼料添加劑等使用管理,推動農(nong) 業(ye) 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綜合防治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強化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監管。五要加大支農(nong) 惠農(nong) 富農(nong) 力度,健全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製,拓寬社會(hui) 資本市場化投入渠道,優(you) 化農(nong) 業(ye) 補貼政策,創新信貸、保險等支農(nong) 措施,大力扶持農(nong) 村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六要促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與(yu) 新型城鎮化相輔相成,強化地方主體(ti) 責任,因地因城施策,保障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努力實現住有所居,促進房地產(chan) 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