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綜合物流 > 正文

當前物流行業發展的困境與方向

發布時間:2016-09-20 09:41:31 物流沙龍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物流的困境在哪?
  首先,物流行業(ye) 已進入了一個(ge) 不掙錢的時代,就連現在風頭正勁的快遞業(ye) 也很不容易,可能現在能掙錢的隻有房地產(chan) 開發了,但是大家還是會(hui) 替他擔心。因此,這也屬於(yu) 一個(ge) 全行業(ye) 在找痛點的時代。
  日子畢竟要過,接下來還需找一些機會(hui) ,尋求可努力的方麵。麵對痛點,大家目前會(hui) 感覺很不舒服,但從(cong) 辯證的角度來看不完全是壞事,因為(wei) 痛點有多少機會(hui) 就有多少,痛點有多大利益就有多大。
  現在的物流行業(ye) 大家日子過的都不好,原因在哪裏?現在去梳理,太多,講不完。簡單拎一拎主要的方麵,一個(ge) 是行業(ye) 內(nei) 部,一個(ge) 是行業(ye) 外部。
  行業(ye) 內(nei) 部,我覺得主要原因在於(yu) 行業(ye) 內(nei) 部自身的低端過剩和結構失衡。物流行業(ye) 跟客運不一樣,客運屬於(yu) 國家管控,雖然大家怨聲載道,但是總體(ti) 還在可控的情況下。但是物流行業(ye) ,一個(ge) 企業(ye) 稍微有點積累都可以建立一個(ge) 庫。現實時,左手大量的需求不能滿足,而右手,一些大量存量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比如說,如果統計一些社會(hui) 上的運輸車輛,統計一下有效的庫存,無論哪方麵現在的量都相當之大。從(cong) 需求角度來說,可能也會(hui) 反映所需要的運配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jue) 。
  從(cong) 行業(ye) 外部來說,“互聯網+”給我們(men) 帶來的衝(chong) 擊和變化,改變了我們(men) 內(nei) 部的管理方式,傳(chuan) 統的經營方式在現在經營中可運用的方麵越來越少。“互聯網+”也影響了我們(men) 對市場和合作合辦的工作機製。在這個(ge) 問題上麵削平了以前發展基點。如果這個(ge) 方麵對接不好,也沒有未來。實體(ti) 經濟不振很好理解,就像剛才幾位講的貨源減少,物流本身就是第二產(chan) 業(ye) 的第三產(chan) 業(ye) 化,實體(ti) 經濟不振必然會(hui) 影響到。
  如何止痛?
  止痛邏輯,一是如何解決(jue) 現在的結構失衡;二是如何擁抱“互聯網+”。特別是在當下基於(yu) 互聯網基礎和互聯網思維的情況下,這兩(liang) 個(ge) 問題有時很難劃分清楚,有時候更多地體(ti) 現在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下解決(jue) 這樣的問題。解決(jue) 這樣結構性失衡,我提出了三個(ge) 合概念,“整合、化合、混合”。
  整合。“大水管和小水管”的概念,由於(yu) 過去處於(yu) 這樣分散孤立野蠻生長的狀態,導致了社會(hui) 上一方麵有大量存量的物流服務功能,另一麵在零散的狀態下存在。我們(men) 的物流需求方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呈現出規模化、體(ti) 係化、柔性化的需求。這就相當於(yu) 一個(ge) 大水管,也想擺脫一對多的局麵,希望有一個(ge) 水管能夠把體(ti) 係化的需求解決(jue) 掉。
  傳(chuan) 統經營下的物流同行,很難一下子匹配這樣的要求,比如說做運輸的建倉(cang) ,或者其中帶有一些倉(cang) 儲(chu) 性的。如果放到規模化、係統化的層麵上,這個(ge) 問題怎麽(me) 解決(jue) 。邏輯上空降一個(ge) 大鱷,要不然就把小水管捆在一起解決(jue) 。我們(men) 的需求呈現出規模化,但我們(men) 的服務能力往往達不到。這時候就如缺少一根橡皮筋,而誰能充當橡皮筋?我認為(wei) 物流的龍頭企業(ye) 可以,如果麵向這個(ge) 方向,適當的規劃路徑是可以的。另外信息平台方也可以,其中與(yu) 很多信息化有關(guan) 。路歌將來成為(wei) 無車承運人的平台,就可以把平台去掉,成為(wei) 中國的魯濱遜公司。另外像電商平台,憑借龐大的信息,和它對下端物流的整合能力,也有可能當好橡皮筋,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不增加在現有已經過剩存量的基礎上,能夠對接新物流時代的需求。
  化合。比如肥皂和火藥的產(chan) 生,油脂和草木灰混在一起有可能不是垃圾,有可能就是肥皂。物流的基本要素和元素,如果跳出這個(ge) 圈子,與(yu) 貿易、金融、信息化結合起來,都可能會(hui) 產(chan) 生新的業(ye) 態形式。比如說大家熟悉的供應鏈管理、物流金融,大致就能體(ti) 現。這裏麵是兩(liang) 種業(ye) 態的融合,而且這種融合很難在內(nei) 在做上下遊的切分。在這種模式當中物流往往扮演起風險控製和整個(ge) 流程控製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這樣一種方式未來可能會(hui) 更多,隻不過現在我們(men) 的想象空間還不夠,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基於(yu) 內(nei) 在的結合來實現一些跨界的融合。
  混合。我們(men) 身邊已經有雛形存在了,比如說奧來模式和麥德龍模式。奧萊模式以前是供應商,為(wei) 了解決(jue) 存貨,幹脆破牆開店。我們(men) 思考的是,原來他作為(wei) 生產(chan) 車間,現在他是商店。比如說麥德龍,像這種倉(cang) 儲(chu) 式的銷售大家已經不奇怪了。這些東(dong) 西的物流行業(ye) 一直都非常獨特,是實踐走在理論之前,實踐走在政策之前。比如說混業(ye) 經營,有屬於(yu) 製造業(ye) 加工的成分,也有物流、倉(cang) 儲(chu) 的功能在裏麵,甚至有商業(ye) 的體(ti) 驗、展銷在裏麵。相應的,如果這樣的東(dong) 西越來越多的成為(wei) 一種常態,作為(wei) 一個(ge) 項目來說,在土地上如何認定性質,在規劃上如何去做特殊的標準和要求。在稅收方麵如何對待,這都可以成為(wei) 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物流行業(ye) 我一直覺得當下很難,但我認為(wei) 這是值得我們(men) 一直深根的領域。幹物流就對了,未來有四個(ge) 人在一起打牌時,可能有一個(ge) 人就是物流行業(ye) 的。一類人做研發,一類人做製造,下麵就是大流通,銷售是由電商來完成,剩下來就是我們(men) 了。物流行業(ye) 被如此的薄利倒逼,痛點將意味著變革的來臨(lin) 。越痛,變化的程度、轉型的程度和機遇都會(hui) 越大,所以物流在當下玩的不是體(ti) 力活,玩的是智慧和想象。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