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大宗商品 > 正文

鋼鐵業去產能囚徒困境:企業都希望別人先減產

發布時間:2016-06-16 09:19:52 上海證券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鋼鐵,這一曾經支撐新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傳(chuan) 統工業(ye) 板塊正麵臨(lin) 著多年未遇的重大變局。
  在供給側(ce) 改革的背景下,鋼鐵落後產(chan) 能迎來史上最大力度的產(chan) 能出清,伴隨其間的則是人員重置、資產(chan) 重組、體(ti) 製重建乃至地方經濟重整的全麵轉型。
  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去產(chan) 能不是去鋼鐵,鋼鐵行業(ye) 應當借助這次改革機遇,以減量化為(wei) 核心重塑鋼鐵產(chan) 業(ye) 的價(jia) 值鏈,全麵提升競爭(zheng) 力。而透過武鋼等轉型鋼企的樣本,或能解剖出整個(ge) 行業(ye) 從(cong) 產(chan) 能壓減、人員優(you) 化、區域布局到技術創新等結構性內(nei) 生變革的關(guan) 鍵點。
  一場突破結構性困境的供給側(ce) 改革持久戰
  過了武漢長江大橋,一路向南便進入武漢市青山區。一眼望去,那裏都是紅牆紅瓦的“紅房子”。
  這裏便是著名的紅鋼城。
  1954年,國家批準建立武漢鋼鐵公司。來自全國10餘(yu) 省份的5萬(wan) 多名工人和7萬(wan) 多名家屬集結在武漢,沿江建起了16個(ge) 街坊、50萬(wan) 平方米的武鋼職工生活區,因房子外牆大多紅色,故得名“紅鋼城”。
  彼時,這裏大到學校醫院、小到瓶裝汽水都印著武鋼標誌,城裏幾乎每戶人家都有幾個(ge) 親(qin) 戚在武鋼工作。
  如今,大半個(ge) 世紀過去了,一些老城區的樓梯房正在拆遷重建,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新開工的房地產(chan) 和基建項目——隻見鋼鐵廠周圍的空曠地帶,幾十層高的居民住宅樓和商用辦公大廈已初露雛形。
  與(yu) 此同時,曾以武鋼為(wei) 中心發展起來的青山區正逐步將發展重心轉向服務業(ye) ,未來沿江將建成“十裏江灘”,打造成武漢市的第五個(ge) 濱江商務區。今年一季度,青山區房價(jia) 上漲近30%,成為(wei) 武漢樓市漲幅最快的區域。
  上述一係列變化的背後是武鋼及以其為(wei) 代表的老牌鋼企的艱難轉型。5月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視察武鋼,提出要把武鋼化解過剩產(chan) 能做成全國的一個(ge) 範例,並指示國務院國資委和湖北省對武鋼解決(jue) 目前麵臨(lin) 的困難和問題給予大力支持。
  此前,河北、山東(dong) 、河南、廣東(dong) 、雲(yun) 南等全國多省份陸續出台過剩產(chan) 能壓減的具體(ti) 目標,河北省提出今年就要退出1422萬(wan) 噸煉鋼產(chan) 能,廣東(dong) 到今年底將實現全省國有關(guan) 停的“僵屍企業(ye) ”基本出清,將鋼鐵產(chan) 能控製在4000萬(wan) 噸以內(nei) 。
  鋼鐵,這一曾經支撐新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傳(chuan) 統工業(ye) 板塊正麵臨(lin) 著多年未遇的重大變局。
  人員分流:告別舊時代的冗員體(ti) 製
  誕生於(yu) 特殊年代、曾經支撐新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鋼鐵工業(ye) ,在供給側(ce) 改革的背景下,去產(chan) 能過程必定伴隨人員重置,以武鋼等為(wei) 代表的轉型鋼企正在告別舊時代的冗員體(ti) 製
  紅鋼城裏的人們(men) 似乎還沒來得及適應周遭這一切變化。
  今年81歲的陳老伯最近煩惱的事很多——她的兩(liang) 個(ge) 女兒(er) 可能要大齡失業(ye) 了。大女兒(er) 在武鋼下屬的快餐食品飲料公司,小女兒(er) 在武鋼幼兒(er) 園,最近都麵臨(lin) 辭退。
  整個(ge) 行業(ye) 效益漸微已是心照不宣的事實,從(cong) 鋼鐵主業(ye) 到非鋼業(ye) 務都人人自危。即便在武鋼業(ye) 績最好的矽鋼部門,一位文職人員仍感到壓力,“廠子效益最好的時候是零幾年,當時待遇也很好,這幾年效益變差,很多新來的大學生、研究生也都走了。”她擔心自己再過5年,到了45歲時也會(hui) 被內(nei) 部退養(yang) 。
  2015年,鋼價(jia) 跌入曆史低穀,全行業(ye) 陷入虧(kui) 損困境。中國鋼鐵工業(ye) 協會(hui) 數據顯示,去年全行業(ye) 主營業(ye) 務累計虧(kui) 損超過1000億(yi) 元,同比增虧(kui) 24倍;加上投資收益等項目後的全年利潤總額仍虧(kui) 損645.34億(yi) 元,虧(kui) 損麵超過一半。
  行業(ye) 寒冬裏,為(wei) 了保障企業(ye) 經營效益,武鋼從(cong) 去年起開始進行大力度的內(nei) 部人員優(you) 化。隨著副業(ye) 剝離和引入職業(ye) 經理人等一係列體(ti) 製重構,武鋼逐步實現人員減負和投入產(chan) 出效率最大化。2014年底,武鋼集團有94596名職工。截至目前,集團已經分流員工1萬(wan) 有餘(yu) ,股份公司已減員6000至7000人。
  “在去產(chan) 能這個(ge) 大背景下,大家已經達成了共識,就是這8萬(wan) 人不可能都煉鐵和煉鋼,煉鐵和煉鋼的大概隻要3萬(wan) 人,可能有4萬(wan) 至5萬(wan) 人要找別的出路。”武鋼集團董事長馬國強日前在一次國資委新聞中心主辦的訪談節目中直言。
  人員優(you) 化的最終目標是達到從(cong) 內(nei) 部降成本、提高經營效率的效果。“過去我們(men) 的人均產(chan) 鋼水平較低,隻有500噸/人,比行業(ye) 內(nei) 先進水平差一倍。一個(ge) 人幹的事情是兩(liang) 個(ge) 人在幹,這也是公司痛下決(jue) 心要做人力優(you) 化的原因。”武鋼股份證券事務代表許書(shu) 銘告訴記者,未來的目標是達到人均產(chan) 鋼1000噸,向行業(ye) 先進水平看齊。
  經過這一輪人員優(you) 化後,武鋼股份目前在職員工約22000人。按照年產(chan) 1500萬(wan) 噸計算,人均產(chan) 鋼水平已達到700噸/人。若未來產(chan) 量不變,要達成最終目標,還需要再壓減6000到7000人左右。
  其實,武鋼集團旗下股份公司的安置政策非常優(you) 厚,以至於(yu) 同屬集團的其他鋼企老總聽聞後慨歎:“如果我們(men) 也能有這樣的政策,員工早走了。”
  據了解,在股份公司,最先一批離職的是外聘的協議工,接下來是退養(yang) 一部分離退休年齡還有5年內(nei) 的老員工。公司繼續代繳四險一金,另外每月發放2300元左右補償(chang) 金一直到法定退休年齡。對退養(yang) 員工來說,如果這段時間到外麵另謀工作,工資總收入甚至不比在職員工差。
  和武鋼一樣,被稱為(wei) “共和國鋼鐵工業(ye) 長子”的鞍鋼集團有限公司也麵臨(lin) 人員分流和體(ti) 製改革的壓力。去年底,鞍鋼集團印發《關(guan) 於(yu) 落實鞍鋼集團推進人力資源優(you) 化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18年用工總量從(cong) 16萬(wan) 人縮減至10萬(wan) 人以內(nei) ,其中鋼鐵主業(ye) 控製在2萬(wan) 人。通過控製用工總量,有效控製人工成本,提高投入產(chan) 出效率。
  鞍鋼集團公司董事長唐複平表示,目前鞍鋼集團勞動生產(chan) 率與(yu) 先進企業(ye) 相比差距明顯,要堅定不移地按照《意見》提出的控製用工總量、優(you) 化結構、暢通渠道目標,使人力資源發揮最大價(jia) 值。
  集團上下也在逐層優(you) 化人員結構。鞍鋼旗下的攀鋼集團有限公司今年提出要在去年減員9000人的基礎上,繼續分流1.5萬(wan) 人。今年前兩(liang) 個(ge) 月,鞍鋼股份煉鋼總廠的在崗職工優(you) 化比例達到7.49%。
  事實上,勞動生產(chan) 率低、經營效率不足是最早一批建立的鋼鐵集團的通病。在為(wei)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鋼鐵工業(ye) 作貢獻時,它們(men) 也背負了特殊國情和時代背景下產(chan) 生的曆史負擔。這是當下傳(chuan) 統鋼企集中進行人員分流的主要背景。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今年2月29日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介紹,經初步統計,“去產(chan) 能”將涉及鋼鐵行業(ye) 約50萬(wan) 名職工的分流安置。記者根據公開報道和資料不完全統計,去年至今,全國幾家大型國有鋼鐵企業(ye) 已經分流的員工人數不到5萬(wan) 人。而到2018年,鞍鋼要從(cong) 16萬(wan) 人減至10萬(wan) 人,武鋼則要再減員約4萬(wan) 人,擁有12萬(wan) 名員工的河鋼計劃將鋼鐵主業(ye) 控製到5萬(wan) 人以內(nei) ,非鋼產(chan) 業(ye) 將消納5萬(wan) 人。整體(ti) 來看,職工分流安置任務依舊艱巨。
  產(chan) 能騰挪:從(cong) 國內(nei) 到海外的資本布局重構
  化解過剩產(chan) 能絕非簡單的物理減量,還牽涉到產(chan) 品結構升級、產(chan) 能區域調整等。除了國內(nei) 產(chan) 能轉移,鋼鐵產(chan) 能區域結構調整的藍圖還將擴至全球
  化解過剩產(chan) 能絕非簡單的物理減量,還牽涉到產(chan) 品結構升級、產(chan) 能區域調整和產(chan) 業(ye) 資本布局的全麵改革。
  5月23日,李克強總理在考察武鋼時指出,企業(ye) ,特別是央企,要控製一般產(chan) 能,不要搞同質化競爭(zheng) 。武鋼要幹別人幹不了的,這樣才能把主業(ye) 做深做精,才有核心競爭(zheng) 力。
  從(cong) 產(chan) 品結構來看,武鋼近幾年正在向中高端調整。“這幾年公司的原則是投入的每一分錢都不會(hui) 去擴大產(chan) 能、建新的生產(chan) 線,而是投入到結構優(you) 化和產(chan) 品提升上。”許書(shu) 銘說,“經過這麽(me) 多年的結構調整,武鋼大部分產(chan) 品都屬於(yu) 中高端,像一些不賺錢的棒材產(chan) 品,兩(liang) 年前就已經停掉。”
  去年,武鋼股份已經限製了棒材、軋板、高線等部分產(chan) 能,年底更關(guan) 停了煉鋼總廠二煉鋼3號轉爐。今年,武鋼集團計劃再主動退出煉鋼產(chan) 能442萬(wan) 噸、煉鐵產(chan) 能319萬(wan) 噸。
  2015年報顯示,武鋼股份計劃今年年內(nei) 關(guan) 停1座1536立方米的高爐、1座90噸轉爐,後續軋鋼工序的棒材生產(chan) 線關(guan) 停,中厚板生產(chan) 線采取減量集中生產(chan) 。
  隨著落後產(chan) 能逐步退出,武鋼早年布局下的先進產(chan) 能正開始釋放。今年3月15日,武鋼防城港項目首條投產(chan) 的設計年產(chan) 217萬(wan) 噸冷軋生產(chan) 車間裏順利下線了第一卷高端冷軋板。
  “從(cong)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來說,國家提出的鋼鐵行業(ye) 結構調整中有一個(ge) 很重要的調整就是區域調整。我們(men) 很多原有布局是基於(yu) 原來的國民經濟發展的格局來確定。按照新的競爭(zheng) 格局和產(chan) 業(ye) 布局,可能沿海會(hui) 更合適一些。”馬國強在訪談中提及的這一塊重要布局,正是位於(yu) 廣西的防城港項目。
  從(cong) 長江中遊南岸到廣西南部沿海,未來青山本部的鋼鐵逐步減產(chan) 或將為(wei) 廣西騰挪出千萬(wan) 噸級產(chan) 能的空間。
  除了國內(nei) 產(chan) 能轉移,鋼鐵產(chan) 能區域結構調整的藍圖還將擴至全球。
  今年2月份發布的國發6號文件《國務院關(guan) 於(yu) 鋼鐵行業(ye) 化解過剩產(chan) 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就提出,要進行國際產(chan) 能合作轉移產(chan) 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ye) 結合“一帶一路”建設,通過開展國際產(chan) 能合作轉移部分產(chan) 能,實現互利共贏。
  河鋼集團就是國內(nei) 產(chan) 能“走出去”的先行者。2016年4月18日,河鋼集團與(yu) 塞爾維亞(ya) 正式簽署協議,集團產(chan) 業(ye) 鏈延伸向歐洲腹地。
  “下一步,河鋼將通過資產(chan) 重組、市場整合、產(chan) 品結構調整等途徑和方式,用2到3年的時間將斯梅代雷沃鋼廠建設成為(wei) 歐洲最具競爭(zheng) 力的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企業(ye) 。”河北鋼鐵集團副董事長李貴陽在今年5月的一個(ge) 行業(ye) 論壇上表示,“現在一年還虧(kui) 損1億(yi) 多美元,明年我們(men) 爭(zheng) 取全麵盈利。”
  目前,該鋼廠每年有220萬(wan) 噸鋼鐵配套生產(chan) 的能力。
  對於(yu) 全球產(chan) 業(ye) 鏈的布局,河鋼的思路很清晰。依托此前收購控股的德高和南非PMC,河鋼將建設“國際市場開發”和“南非實業(ye) 發展”兩(liang) 個(ge) 主基地。李貴陽表示,“到2020年,海外業(ye) 務營業(ye) 收入達到200億(yi) 美元/年,占集團總營收比重30%以上。”按2015年粗鋼產(chan) 量來看,河鋼已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鋼鐵集團。
  河鋼打造世界型鋼鐵企業(ye) 的背後,是我國鋼鐵行業(ye) 布局單一化的缺陷。寶鋼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德榮曾指出:“今天中國鋼鐵業(ye) 規模雖占據全球半壁江山,但行業(ye) 中沒有產(chan) 生一家真正意義(yi) 上的跨國公司,這與(yu) 國外主流鋼鐵企業(ye) 多為(wei) 跨國公司或全球化公司形成鮮明對比。”
  在他看來,“今天中國鋼鐵業(ye) 參與(yu) 全球競爭(zheng) 的方式仍然是原始的產(chan) 品輸出,資本則高度集中在本土。為(wei) 此,中國鋼鐵業(ye) 的結構優(you) 化和轉型升級要做好中國鋼鐵業(ye) 資本的全球布局調整,提升全球化經營能力。”
  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打開成長空間
  其實不存在落後產(chan) 業(ye) 或是夕陽產(chan) 業(ye) ,更重要的還是取決(jue) 於(yu) 你怎麽(me) 做。無論哪個(ge) 行業(ye) ,品質和創新總是市場上的稀缺品
  有句行話說,沒有夕陽產(chan) 業(ye) ,隻有夕陽產(chan) 品。“國內(nei) 鋼鐵行業(ye) 一方麵產(chan) 能過剩;另一方麵又因產(chan) 品品質不過硬,高端鋼仍需大量進口。”李克強在5月份調研時的點評正是行業(ye) 困窘的症結。而無論在哪個(ge) 行業(ye) ,品質和創新總是市場上的稀缺品。
  寒冬壓力下,過去印象中“大老粗”的鋼鐵行業(ye) 也開始專(zhuan) 注“小而美”的高端市場,南鋼集團便是其中之一。
  記者在南鋼集團調研獲悉,該集團近年來開始摸索行業(ye) 最前沿的“工業(ye) 4.0”概念,在傳(chuan) 統強項板材上引入了智能製造。
  “我們(men) 不是趕時髦做智能製造,盲目投入大量資金,卻不能對企業(ye) 價(jia) 值成長帶來作用,這是很危險的。”南鋼集團董事長黃一新在接受記者專(zhuan) 訪時道出了企業(ye) 創新的邏輯,“我們(men) 經過一年多試驗,發現這裏能創造差異化價(jia) 值。”
  差異化,是黃一新提到最多的一個(ge) 詞。他指出,當前產(chan) 能過剩是因為(wei) 過去“鋼鐵‘十一五’、‘十二五’規劃都做錯了,產(chan) 業(ye) 導向都往一個(ge) 方向驅動,導致企業(ye) 的產(chan) 品同質化競爭(zheng) 非常嚴(yan) 重。所以南鋼的‘十三五’要避免邁入規劃陷阱,一定要做出自己的差異化規劃。”
  2014年,南鋼開始試點在生產(chan) 排程和物流配送環節實現智能化。據了解,使用船板智能定製配送服務的郵輪用材量每艘能降低20%,效率提升三分之一。去年,南鋼一共試驗了40萬(wan) 噸,並形成了“工業(ye) 4.0”的雛形,下一步計劃將智能製造拓展到包括生產(chan) 環節在內(nei) 的全產(chan) 業(ye) 鏈。
  除了板材的全流程智能定製配送,南鋼的產(chan) 品規劃中還有特鋼這一冉冉升起的明星產(chan) 品。
  十年前,板材是南鋼的印鈔機,噸鋼盈利豐(feng) 厚。南鋼的戰略定位也是打造世界的板材精品基地。但黃一新意識到,僅(jin) 依靠單個(ge) 產(chan) 品不夠,要做兩(liang) 點支撐,他選擇了走特鋼之路。
  “現在看來,特鋼之路走對了。”黃一新當時看準的是近幾年海外高端製造業(ye) 向國內(nei) 轉移的趨勢。汽車、機械工程、特殊裝備等產(chan) 業(ye) 在國內(nei) 生根將對特鋼發展形成重要支撐。
  “十二五”期間,南鋼耗費巨資打造特鋼產(chan) 線,形成了以特殊管線鋼、高級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鋼、石油儲(chu) 罐用鋼板等高檔次寬幅專(zhuan) 用鋼板為(wei) 龍頭的多產(chan) 品體(ti) 係。如今特鋼產(chan) 品占到公司全年產(chan) 量的一半,未來將成為(wei) 新的利潤增長點。
  縱觀鋼鐵產(chan) 業(ye) ,代表著高品質和新技術的特鋼產(chan) 品在去年的行業(ye) “冰凍期”逆勢增長。中國鋼鐵工業(ye) 協會(hui)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行業(ye) 盈利排名前20家的企業(ye) 中,有8家為(wei) 特鋼企業(ye) ,其中名列第一的是中信泰富特鋼集團。
  優(you) 質特鋼企業(ye) 的表現印證了黃一新所言,“無論怎麽(me) 轉型升級、怎麽(me) 調結構,製造業(ye) 特別是高端製造業(ye) 都是一個(ge) 民族生存之本,也是綜合國力的根本體(ti) 現。其實不存在落後產(chan) 業(ye) 或是夕陽產(chan) 業(ye) ,更重要的還是取決(jue) 於(yu) 你怎麽(me) 做。”
  改革突圍:解碼去產(chan) 能囚徒困境
  去產(chan) 能不是去鋼鐵,減量發展也不是不發展。鋼鐵行業(ye) 應當借助這次改革機遇,以減量化為(wei) 核心重塑鋼鐵產(chan) 業(ye) 的價(jia) 值鏈,全麵提升競爭(zheng) 力
  從(cong) 去年至今,鋼鐵業(ye) 陷入了一種“去產(chan) 能焦慮”之中。今年一季度,鋼價(jia) 瘋漲氛圍下帶動一批鋼企複產(chan) ,以建龍鋼鐵(原海鑫鋼鐵)為(wei) 代表的一批大小鋼廠重燃高爐,將產(chan) 能和庫存又逐步推向高位。其中,4月份粗鋼日均產(chan) 量231.4萬(wan) 噸,創出曆史新高。一時間,鋼鐵去產(chan) 能之路更加道阻且長。
  從(cong) 市場化去產(chan) 能的角度來看,記者采訪的多位業(ye) 界人士達成的共識是,企業(ye) 隻有在真正長期虧(kui) 損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去產(chan) 能。有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按照經驗,當鋼企在連續2到3個(ge) 月噸鋼虧(kui) 損200至300元的條件下,才有可能關(guan) 停高爐。而上半年的回暖行情一定程度上延緩了企業(ye) 主動淘汰產(chan) 能、退出市場的進程。
  事實上,鋼鐵去產(chan) 能阻力重重的背後折射出經濟學上著名的“囚徒困境”理論:盡管幾乎所有鋼鐵企業(ye) 都明白隻有一起去產(chan) 能才能救這個(ge) 行業(ye) ,但很多時候企業(ye) 都希望別人先減產(chan) ,自己則是堅持到最後的那一家。這正反映了個(ge) 人的最佳選擇有時並非團體(ti) 的最佳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以政府之手主導產(chan) 能壓減並完善退出機製就成為(wei) 化解過剩產(chan) 能的關(guan) 鍵,其中涉及人員安置、債(zhai) 務重組等多方難題。從(cong) 年初至今,國家層麵已經下發多項文件和配套政策支持,各地省份也積極上報去產(chan) 能計劃,但最終實際效應仍有待觀察。
  “雖然政府和企業(ye) 對去產(chan) 能的決(jue) 心都很大,但是退出機製和政府托底政策還沒有到位,從(cong) 文件的頒布到執行仍需要一段時間。”冶金工業(ye) 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說。
  5月10日,財政部印發了《工業(ye) 企業(ye) 結構調整專(zhuan) 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設立1000億(yi) 元規模的中央專(zhuan) 項獎補資金,對地方和中央企業(ye) 化解鋼鐵、煤炭行業(ye) 過剩產(chan) 能工作給予支持。據財政部5月19日消息,已撥付2016年工業(ye) 企業(ye) 結構調整專(zhuan) 項獎補資金276.43億(yi) 元。
  目前,結合政府與(yu) 市場之手的產(chan) 能退出途徑已初步明確。李新創表示,首先是依法依規清理落後產(chan) 能,通過環保標準等規定淘汰掉一批不合規的產(chan) 能;其次是在企業(ye) 自願的基礎上,長期虧(kui) 損的僵屍企業(ye) 逐步退出。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去產(chan) 能不是去鋼鐵,減量發展也不是不發展。”他認為(wei) ,鋼鐵行業(ye) 應當借助這次改革機遇,以減量化為(wei) 核心重塑鋼鐵產(chan) 業(ye) 的價(jia) 值鏈,全麵提升競爭(zheng) 力。
  而在複旦大學能源經濟與(yu) 戰略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吳力波看來,中國式的產(chan) 能過剩動因與(yu) 美國當年不乏相似之處。
  “從(cong) 宏觀經濟的角度看,中美產(chan) 能過剩的原因有三大相似點。首先,中國和當時的美國一樣都是體(ti) 量巨大的債(zhai) 權國,而債(zhai) 務國經濟低迷。其次,股市波動帶來的實體(ti) 經濟增長緩慢。第三是出口下降,主要的貿易夥(huo) 伴國經濟增長放緩,進口需求下降,導致中國出口需求放緩。”吳力波指出,中國與(yu) 美國產(chan) 能過剩最大的不同點在於(yu) ,“中國產(chan) 能過剩的動因存在相當結構性因素的,這也就是為(wei) 什麽(me) 中國的供給側(ce) 改革要強調結構性。”
  圍繞結構性問題,吳力波提出了整體(ti) 經濟體(ti) 供給側(ce) 改革的方案:一是要有效化解外需萎縮和內(nei) 需不足帶來的過剩產(chan) 能;二要通過降低企業(ye) 稅負等成本來增加收入;三是提高經濟刺激政策沉澱的大量基礎設施的產(chan) 出效率;四是引導金融市場泡沫破滅後溢出社會(hui) 資本的有效投資,提高資產(chan) 效率,使投資者承擔真實的投資成本、經濟成本以及相應的社會(hui) 成本。
  顯然,這不是一場簡單的去產(chan) 能“戰役”,而是一輪以突圍囚徒困境、擠破結構性癰疽的供給側(ce) 改革“持久戰”。
  中國鋼鐵業(ye) 去產(chan) 能任重道遠……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