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專(zhuan) 業(ye) 物流 > 正文

供給側改革對港口物流發展的影響

發布時間:2016-06-03 09:34:02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了“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概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ti) 係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自2015年11月以來,供給側(ce) 改革政策開始逐步實施,在如何進行供給側(ce) 改革問題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出了四個(ge) 關(guan) 鍵點:第一、化解過剩產(chan) 能,淘汰僵屍企業(ye) 、加大產(chan) 業(ye) 重組;第二,幫助企業(ye) 降低成本,比如通過減稅等政策性改革,讓企業(ye) 減少沒必要的製度性成本,使企業(ye) 有更多的資金去創新、去提高生產(chan) 效率;第三、通過城鎮化化解房地產(chan) 庫存;第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理論上供給側(ce) 改革是通過提高生產(chan) 能力來促進經濟增長。供給側(ce) 改革中,減稅將降低企業(ye) 成本,去杠杆將加大港口資本市場風險防控。更重要的是,在供給側(ce) 對各行各業(ye) 改革的大環境下,港口通過價(jia) 格調整,合並重組,拓展外部市場、產(chan) 業(ye) 轉型、多元化創新發展等路徑,提高港口生產(chan) 能力。因此,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政策下,將給港口發展帶來新的趨勢,對港口發展產(chan) 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供給側(ce) 改革對港口物流發展的影響


一、 供給側(ce) 改革推動下港口發展的特征和趨勢

供給側(ce) 改革實際上是希望通過激發供給側(ce) 的活力來實現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對政府來說,主要通過對部門放鬆管製、減輕稅負、激活體(ti) 製和重組出清等途徑來實現。因此,在供給側(ce) 改革推動下,港口業(ye) 將產(chan) 生新的特征和發展趨勢。

01港口企業(ye) 國際化加快進程

在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推動下,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將新建、擴建與(yu) 國外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建設,亞(ya) 投行等金融機構將為(wei) 國際性大通道建設提供資金的支持,港口將逐步形成對外開放的格局。一是隨著多邊、雙邊自由貿易談判和沿海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加快,積極加快進口步伐;二是根據國家經濟貿易發展的新戰略要求,中國資本和產(chan) 業(ye) 將逐步“走出去”,中國港口將形成國際化的碼頭網絡布局。預計未來5-15年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擴大對外貿易和投資,這種開放的局麵還會(hui) 保持下去。

02港口產(chan) 業(ye) 轉型加快升級

“供給側(ce) 改革”的大背景下,港口將會(hui) 迎來了一段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期。港口企業(ye) 加快向綜合物流服務供應商轉型。為(wei) 了給大型化船舶提供穩定的物流和供給能力,同時增強港口自身對貨源的掌控力,增強談判的話語權,由此加快由碼頭運營商向綜合物流服務供應商轉型。對於(yu) 散貨港口來說,探索散貨交易新模式,籌建“散貨超市”等分銷中心,港口不僅(jin) 可以接卸、堆存,並相應配置了包括船代貨代、保稅倉(cang) 儲(chu) 、期貨交割、混配加工、運輸配送在內(nei) 的綜合物流服務功能,加快“門到門” 全程綜合物流體(ti) 係建設。

03港口智能化加速發展

從(cong) 收入角度看,供給側(ce) 改革將引發經濟蛋糕的重新分配:減稅將導致生產(chan) 稅淨額占比下降;加速折舊和產(chan) 能去化將導致固定資產(chan) 折舊占比短期上升、長期趨降,降低成本和產(chan) 能去化將導致企業(ye) 營業(ye) 盈餘(yu) 占比上升;加速勞動力跨地域、跨部門流轉以及提高人力資本,將導致勞動者報酬上升。這將進一步加快港口智能化發展速度。打造技術密集型的“智能港”,促進信息聯動、加快港口物流電商化進程、建成集堆場、道路、地磅、卡口等遠程監控為(wei) 一體(ti) 的安保監控係統,實現安全、生產(chan) 、能耗、管理等信息化管理網絡全覆蓋等,將成為(wei) 港口發展潮流和行業(ye) 轉型的重要手段。

04港口經營模式多元化

從(cong) 生產(chan) 角度看,供給側(ce) 改革將導致第三產(chan) 業(ye) 占比上升,第二產(chan) 業(ye) 中傳(chuan) 統工業(ye) 占比下降、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占比上升。隨著第二產(chan) 業(ye) 中傳(chuan) 統工業(ye) 占比的下降,港口的下遊產(chan) 業(ye) 開始萎縮,港口傳(chuan) 統盈利模式出現瓶頸,港口傳(chuan) 統業(ye) 務將進入“微利”時代, 因此,“微利”迫使港口企業(ye) 由港口運營商轉型為(wei) 全程物流服務商,港口在應對改革大環境下,必須延長港口的物流鏈條,深度挖掘物流利潤增長點;對部門碼頭功能進行調整,或進行商業(ye) 地產(chan) 開發,或進行港航功能升級,更或者是涉足其他領域開展多元化經營模式。比如,涉足資本市場,試水金融業(ye) 務;跟隨“一帶一路”戰略,與(yu) 其他領域集團合作,成立海外項目開拓公司;發展臨(lin) 港產(chan) 業(ye) 經濟,港口企業(ye) 打造成為(wei) 大宗物資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臨(lin) 港產(chan) 業(ye) 中心和能源交易中心。創新發展理念,挖掘經濟發展新動力,發展方向轉向新興(xing) 領域、創新領域。采取這些舉(ju) 措都隻有一個(ge) 最終目的,就是支撐港口主業(ye) 發展。

05港口資源整合加快步伐

近年來,受下遊基建投資與(yu) 進出口增速下滑因素拖累、港口行業(ye) 收入與(yu) 盈利規模進入下行通道,加上港口建設缺乏整體(ti) 規劃,港際間惡性競爭(zheng) 等問題日趨明顯,因此,供給側(ce) 改革將進一步加快區域港口發展一體(ti) 化進程,促使各地政府成立港口資產(chan) 管理平台對區域內(nei) 資源進行統一布局,以提升港口群整體(ti) 效益。此外,未來港口企業(ye) 將進行國企改革,引入新鮮血液,從(cong) 供給端激發企業(ye) 活力,實現帶動企業(ye) 發展的目標。

二、 供給側(ce) 改革對港口發展的影響

隨著港口加大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力度,將對港口發展造成影響。短期來看,化解產(chan) 能對港口生產(chan) 產(chan) 生負麵影響,但是影響不大;但是減稅將對港口生產(chan) 和經營產(chan) 生一定的正麵影響,因此,供給側(ce) 改革對短期的港口增長、效率的影響不明顯;中長期看,明確有力的改革措施可以化解港口過剩產(chan) 能,提高港口生產(chan) 效率,有利於(yu) 港口資本向有效行業(ye) 流動,提升港口資本市場風險防控,最終提高港口業(ye) 的盈利能力。

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供給側(ce) 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宗散雜貨以及出口集裝箱量增速逐步下降。港口,尤其是以沿海大宗商品為(wei) 主要貨種的港口,在去產(chan) 能的供給側(ce) 改革中,其港口吞吐量將受到一定程度的負麵影響。

短期對吞吐量的影響不大

2015年11月,中國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1.88%至1789萬(wan) TEU。2015年12月,中國原油進口量達3319萬(wan) 噸,再創曆史新高。2015年前10個(ge) 月,中國主要原油裝卸港口中,大連港累計原油吞吐量3725.02萬(wan) 噸;青島和天津兩(liang) 港原油分別實現5280.72萬(wan) 和3839.04萬(wan) 噸;而寧波-舟山港完成原油吞吐量7908.74萬(wan) 噸。2015年12月,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同比增長10.85%。2015年12月煤炭進口量同比下跌35.19%至1764萬(wan) 噸,是自第三季度7.26%的跌幅之後的高速下跌。

在全球經濟環境持續低迷、中國經濟環境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供給側(ce) 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化解產(chan) 能過剩問題,特別是清理煤炭和鋼鐵行業(ye) 的僵屍企業(ye) 、淘汰落後產(chan) 能,加上,中國大力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港口庫存持續處於(yu) 高位。因此,對港口幹散貨吞吐量負麵影響進一步加大。另一方麵,去產(chan) 能將對短期經濟增長產(chan) 生一定的負麵影響,進而影響集裝箱吞吐量,但是減稅又會(hui) 對短期的集裝箱吞吐量起到正麵影響,特別是從(cong) 2016年1月1日起,中國將對進出口關(guan) 稅進行部分調整,在降低部分日用消費品進口關(guan) 稅的同時,對部分過剩產(chan) 能出口取消或降低關(guan) 稅。加上,中國實施石油戰略儲(chu) 備政策,因此,供給側(ce) 改革對短期的集裝箱和液態散貨吞吐量的影響不大。

對港口的長期影響顯著

2005年之後,由於(yu) 海運貿易量的加速增長促使中國港口投資規模進入擴展窗口期,通過對比1985-2012年中國沿海港口的吞吐能力適應性(通過能力/實際吞吐量)的變化可見,自2006年起,中國港口吞吐能力適應性(通過能力/吞吐量)回升“1”後,近年不斷攀升,現已持續“1.2”以上,意味著港口20%的產(chan) 能被閑置,岸線資源被過度開發。而當前中國岸線資源利用率低下是發展瓶頸,中國每米岸線年吞吐量僅(jin) 1.1萬(wan) 噸,遠低於(yu) 香港的2.0萬(wan) 噸和新加坡的4.1萬(wan) 噸。港口產(chan) 能過剩資源突出,針對有限的岸線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和合理分配,港區之間合理分工,消除彼此惡性競爭(zheng) ,出清過剩產(chan) 能,統一合理規劃未來的產(chan) 能擴張計劃,是港口下一步重點關(guan) 注的工作。

因此,長期來看,供給側(ce) 改革將對港口發展產(chan) 生深遠影響,一方麵,供給側(ce) 理論上是從(cong) 調節生產(chan) 要素的供給和利用角度出發,旨在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因此,通過規模化和技術進步來提升碼頭岸線利用率,進而提升碼頭實際吞吐能力是下一步麵臨(lin) 的挑戰,因此,中國港口實際通過能力和服務水平以及綜合競爭(zheng) 力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預計到2020年,中國沿海港口每米岸線吞吐量將達到2.0萬(wan) 噸,實現效能翻番,達到香港的水平;另一方麵,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特別是在供給側(ce) 改革背景下,中國將加速經濟結構轉型,致使第一產(chan) 業(ye) 和第二產(chan) 業(ye) 的傳(chuan) 統工業(ye) 比重下降,中國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部分港口可能會(hui) 呈現出負增長態勢,長期影響顯著。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