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大宗商品 > 正文

商品流通成本高在哪

發布時間:2016-03-03 10:07:40 財經國家周刊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中國流通環節的高成本,已不是一個(ge) 新聞。近年來國內(nei) 互聯網上逐漸走熱的國外代購就是對國內(nei) 流通環節高成本的一種變相解釋。讓普通民眾(zhong) 難以理解的是,同樣一件來自中國生產(chan) 的商品,在國內(nei) 的售價(jia) 卻遠高於(yu) 歐美市場。
  道理很簡單,中國商品的直接生產(chan) 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不到10%,銷售、采購引起的費用占總成本的20%左右,而物流成本、中間商成本占總成本的40%以上。在中國商品的總成本中,90%來自於(yu) 流通成本。
  從(cong) 宏觀的視角來看,在中國,全社會(hui) 物流總成本占GDP比例的21.3%左右,而發達國家則是10%左右。即便是人力成本高昂的美國,這一數據在1990年代大體(ti) 保持在11.4%?11.7%範圍內(nei) 。進入上世紀後10年,尤其在本世紀最初兩(liang) 年,更下降到10%左右,甚至在2002年降為(wei) 8.7%。
  物流環節層層抬價(jia)
  物流成本高的第一個(ge) 原因多層次的流通隊伍,導致商品從(cong) 產(chan) 地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多個(ge) 經銷商,為(wei) 了獲得利潤每個(ge) 經銷商都會(hui) 在原有價(jia) 格基礎上加價(jia) 。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交通運輸、倉(cang) 儲(chu) 和郵政業(ye) 的有證照個(ge) 體(ti) 經營戶達878.6萬(wan) 個(ge) ,而法人單位僅(jin) 有26.2萬(wan) 個(ge) 。在有證照個(ge) 體(ti) 經營戶從(cong) 業(ye) 人員中,批發和零售業(ye) ,交通運輸倉(cang) 儲(chu) 和郵政分別是4166.6萬(wan) 人和1674.5萬(wan) 人,占46.2%和18.6%。換句話說,有證照的個(ge) 體(ti) 經營戶有一半以上的人從(cong) 事流通領域的工作。
  計劃經濟時代,從(cong) 事物流的是大批發商,有組織、規模的“國家隊”供銷社。改革開放後,流通組織打散成了成千上萬(wan) 個(ge) 體(ti) 戶,一件商品從(cong) 產(chan) 地到消費者手中由原來的在一個(ge) 組織內(nei) 部流通變成了在多個(ge) 物流企業(ye) (或批發商)手中流通。這形成的結果就是,商品每換一個(ge) 物流企業(ye) (或批發商)就形成一次新的物流成本,從(cong) 而逐漸抬高商品價(jia) 格。
  以西紅柿為(wei) 例,北京物資學院根據資料分析過該產(chan) 品的整個(ge) 流通過程,發現西紅柿在產(chan) 地售價(jia) 是0.8元/斤,到了北京新發地市場後售價(jia) 變成了1.1元/斤。售價(jia) 漲了0.3元/斤,除去成本,批發商每斤僅(jin) 有0.1元的利潤。當一卡車西紅柿運輸到新發地批發市場後,中間如果再經過幾層批發商倒手後,西紅柿的價(jia) 格則漲至3元/斤。
  與(yu) 中國不同的是,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是大批發商在從(cong) 事物流事業(ye) ,與(yu) 中國計劃經濟時代的供銷商類似,且商流與(yu) 物流單獨運營,即交易和物流不同時發生。即便一批商品經過幾個(ge) 批發商之手,但物流隻發生在最後交易後,一次物流就從(cong) 產(chan) 地到了銷售端(或消費者手中)。
  另一個(ge) 不同之處是,國外商業(ye) 企業(ye) 的平均利潤率在5%?10%之間,批發商最多把商品價(jia) 格的10%變為(wei) 自己的創收;國內(nei) 商業(ye) 企業(ye) 的平均利潤率也在5%?10%之間,但由於(yu) 經手的批發商多且每個(ge) 環節的批發商加價(jia) 都比國外多。比如一件商品如果產(chan) 地價(jia) 格是10元一斤(件),第一個(ge) 批發商加價(jia) 5元一斤(件),第二個(ge) 批發商則可能加價(jia) 7.5元一斤(件)。
  因此,政府要有意扶持和鼓勵大物流企業(ye) ,盡量減少商品從(cong) 產(chan) 地到銷售端裝卸的次數。比如,沃爾瑪、家樂(le) 福等大型連鎖超市就實現了部分商品從(cong) 廠家與(yu) 銷售端的對接,減少了中間加價(jia) 環節,價(jia) 格自然比一般商店和超市要低。國內(nei) 企業(ye) 國美電器、蘇寧電器也實現了銷售端與(yu) 廠家的對接,實現了家電產(chan) 品的大規模、有組織的流通,減少物流環節。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扶持也並非需要資金直接支持。比如,在需要進京證的北京,政府不妨對這類企業(ye) 予以進京政策的更加便利化等。
  物流企業(ye) 分散化推高成本
  造成中國商品流通成本高的第二個(ge) 原因也是根本原因,物流園區為(wei) 了實現稅收目標,不傾(qing) 向於(yu) 物流企業(ye) 入駐園區,進而導致物流企業(ye) 很難實現集中化,共同化,推高了物流成本,物流企業(ye) (或批發商)則把這些成本轉嫁給了消費者。
  中國物流協會(hui) 發布的《第四次全國物流園區(基地)調查報告》(下稱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包括運營、在建和規劃的各類物流園區共計1210家,同比2012年增長60%。其中,運營的有857家,占71%;在建的有240家,占20%;規劃的有113家,占9%。
  在運營的857家物流園區中,入駐最多的雖然是物流公司和運輸企業(ye) ,但實際上,隻是部分物流企業(ye) 入駐或注冊(ce) 在物流園區,而且不少物流企業(ye) 還從(cong) 事商貿或其他業(ye) 務。
  原因很簡單,物流園區是按照物流企業(ye) 的營業(ye) 總收入,即運輸費(倉(cang) 儲(chu) 企業(ye) 是保管費)總額為(wei) 基數對其征稅;而商貿企業(ye) 是按照商品的銷售總額來征收稅收。因此,如果是同樣價(jia) 值的商品,征收同樣的稅賦,征收商貿企業(ye) (如國美電器)比物流企業(ye) (如“四通一達”)、倉(cang) 儲(chu) 公司的就要多很多,因為(wei) 再貴的運輸費(倉(cang) 儲(chu) 管理費)也不會(hui) 超過商品本身的價(jia) 值。
  這就不難理解,一些地方政府有關(guan) 部門為(wei) 何將物流園區當作工業(ye) 園區來開發。在城市化進程中,如果是工業(ye) 園區,上千畝(mu) 的土地能輕鬆獲得數以億(yi) 元計的財政收入,但物流園區隻是進駐物流企業(ye) ,那財政收入就要在折扣上再打折扣。因此,新建的物流園區一般不對物流企業(ye) 尤其是對個(ge) 體(ti) 戶開放。
  以北京四大物流園區之一某園區為(wei) 例,園區所在區政府要求其每年有20%的稅收增長,而園區管委會(hui) 作為(wei) 地方政府的派出機構,自然很難允許物流企業(ye) 進駐,麵對高稅收、高地價(jia) ,物流企業(ye) 也不願意進駐該物流園區。個(ge) 別規模大的商貿企業(ye) 進駐,是因為(wei) 商貿物流企業(ye) 可以把商貿交易額作為(wei) 稅收的基數,增加了稅收比例,物流則變為(wei) 錦上添花項目。
  即便是流通的基礎設施,待遇也不一樣。財政部、稅務總局和國家發改委2008年聯合發布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企業(ye) 所得稅優(you) 惠目錄》,將港口碼頭列為(wei) 公共基礎設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e) 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從(cong) 事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經營的所得,可以免征、減征企業(ye) 所得稅。
  但物流園區是在現有物流組織形態下,能夠有效實現商務部門主導的“最後一公裏”共同配送的關(guan) 鍵。如果物流到達了目的地城市後,物流企業(ye) 如果不能集中到物流園區,要實現共同配送隻能是空想。隻有讓物流企業(ye) 都集中到物流園區,才能實現物流到達目的地城市後不同物流企業(ye) 共同配送到一個(ge) 目的地。
  因此,政府要著眼於(yu) 降低流通成本角度考慮,把物流園區建設成公共基礎設施,減免入駐園區物流企業(ye) 的稅負。真正實現“最後一公裏”的共同配送,從(cong) 而減少商品裝卸次數,降低流通成本,進而降低商品價(jia) 格。實現了共同配送才能算實現綠色流通。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