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3-03 09:24:01 互聯網

水運行業(ye) 是供給側(ce) 改革的重要領域,主要包括船舶、船員、港口等生產(chan) 要素,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安全綠色、經濟高效的運輸服務。那麽(me) ,目前,水運行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主要麵臨(lin) 哪些問題,應該如何推進?就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供給過多 需求不旺
水運供給的同質化情況嚴(yan) 重,總量上的動態供給大於(yu) 動態需求。突出表現在船舶運力和港口供給能力過剩。
船舶運力過剩、航運市場持續低迷是當前水運業(ye) 在供給側(ce) 方麵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海運總需求增幅2.2%,近年來首次跌破3%的增幅,波羅的海幹散貨運價(jia) 指數BDI於(yu) 2016年2月創下曆史新低,曾一度跌至290點。內(nei) 河船舶運力同樣過剩,運價(jia) 在低位徘徊。
“航運市場的低迷可以從(cong) 供給和需求兩(liang) 個(ge) 方麵尋找答案。世界海運量自1840年以來年均增長3.65%,金融危機後的2009年為(wei) -4.85%,而2010年則有一個(ge) 9.61%的恢複性增長,其後幾年則一直保持4%左右的增長水平。從(cong) 金融危機後的這幾年來看,世界海運總需求的增長率與(yu) 金融危機之前相比並沒有出現大的變化。可見,航運市場的低迷並非來自於(yu) 需求側(ce) 。運力供給過剩是現階段航運業(ye) 低迷的主要原因。”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謝燮表示,從(cong) 供給側(ce) 來看,2014年全世界幹散貨富裕運力為(wei) 26%、油輪為(wei) 29%、集裝箱為(wei) 30%。”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國際航運研究室主任張永鋒同樣認為(wei) 水運供給側(ce) 方麵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船舶大型化與(yu) 低齡化所帶來的運力過剩。他表示,超大型船舶的建造加劇了行業(ye) 競爭(zheng) ,使得競爭(zheng) 對手不得不繼續訂造大型船舶,加快了運力供給的增速,同時船舶低齡化使得運力可拆解空間有限,運能短期內(nei) 很難消化。運力過剩的現狀折射出航運市場供給理念的不冷靜。大連海事大學教授、原港口與(yu) 航運研究所所長孫光圻認為(wei) :“航運運力的供給,一味上規模,講噸位,拚資本,明明是供嚴(yan) 重大於(yu) 求的航運寒冬,卻大量訂造、租賃新船,繼續擴充船隊,導致誰都吃不飽。”
需求側(ce) 未來走勢如何?“沒有跡象會(hui) 反彈。”上海航運交易所總裁張頁表示,2015年連著三個(ge) 季度出現全球貿易增長額低於(yu) 全球經濟增長額,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過去,全球GDP每增長1%,貿易額就會(hui) 增長2%。近幾年貿易額和經濟增長額的比例逐漸從(cong) 2降到1.5,而到目前居然小於(yu) 1,這意味著產(chan) 業(ye) 發生了回流,導致運輸量降低。其次,目前的國際貿易關(guan) 係中雙方關(guan) 係逐漸增多,使得運輸逐漸開始“兩(liang) 點一線”,環球航線會(hui) 大大減少。總之,貿易量增幅趨緩,海運量肯定上不去,那麽(me) ,運價(jia) 也很難上揚。
同船舶運力一樣,港口側(ce) 的供給現狀同樣存在同質化競爭(zheng) 加劇、資源配置低效、企業(ye) 效益下滑的特點。A股上市的港口企業(ye) 淨資產(chan) 收益率已由2005年的13%下降到2014年的不足8.5%。
孫光圻表示,在同一經濟腹地區域內(nei) ,港口和碼頭重複建設嚴(yan) 重,在黃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主要經濟區域,大港口群鼎立,彼此以鄰為(wei) 壑,各不相讓,競爭(zheng) 無序;在港口的規劃與(yu) 建設中,小攀中、中攀大、大攀國際航運中心,以“今人建業(ye) 績,後人來埋單”的心態一窩蜂上項目,拚資源、拚投資,罔顧投入產(chan) 出的經濟效應;一些泊位的生產(chan) 效率嚴(yan) 重不足,碼頭“曬太陽”、“門可羅雀”的窘況屢見不鮮。
宏觀調控 平衡供需
在總量上嚴(yan) 格把握供需的動態平衡,剔除不合時宜的過剩與(yu) 低質供給。
“此次中遠與(yu) 中海兩(liang) 大國有航運集團的整合重組,就是一個(ge) 試圖避免以往幹散貨、原油、集裝箱等運輸供給側(ce) 同質低效競爭(zheng) 的重大戰略舉(ju) 措。”孫光圻建議,國家應製定明確的水運業(ye) 發展戰略與(yu) 規劃,著力進行供需兩(liang) 側(ce) 的結構性調整,堅決(jue) 扭轉供大於(yu) 求的失衡態勢。要從(cong) 國民經濟總體(ti) 發展與(yu) 內(nei) 外協同的角度,規劃並控製適度超前的水運總量供給,打破行政區域的割裂與(yu) 封閉,從(cong) 全國一盤棋的資源結構體(ti) 係最優(you) 化的角度,去觀察和處理問題,不能麵麵俱到,平均配置。在港口供給方麵,要科學調整與(yu) 完善全國港口發展規劃,嚴(yan) 格規範各區域性港口群及其核心港的功能定位;在航運供給方麵,要科學調整與(yu) 完善全國各類運力結構的數量與(yu) 質量,明確規劃運力供給的主要方向與(yu) 運行機製。
“期望政府層麵能夠建立與(yu) 國際接軌的港口航運財稅發展環境、政策支持環境。”張永鋒也認為(wei) 國家宏觀調控層麵要進一步維護公平競爭(zheng) 秩序與(yu) 合理引導發展方向。他建議,應增強對於(yu) 港口建設的統一規劃布局,避免過度投資與(yu) 港口資源浪費,加快淘汰落後產(chan) 能;強化跨區域港口一體(ti) 化統籌協調,合理引導港口企業(ye) 資源最優(you) 化利用;逐步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海運排放控製標準,加快淘汰落後運能及推動綠色低碳船型發展;繼續落實拆船補貼政策,引導注重公平合理,避免差別化補貼行為(wei) ;合理引導拆造船企業(ye) 兼並重組,鼓勵企業(ye) 創新發展;建立實施鼓勵船員或高端航運人才教育與(yu) 培訓的補貼機製。
張永鋒還建議,財稅層麵需要建立與(yu) 國際接軌的港口航運財稅發展環境。借鑒國際經驗,繼續呼籲航運噸稅製改革和船員所得稅免征製度;建立與(yu) 國際接軌具有競爭(zheng) 力的港口和口岸稅費環境,優(you) 化通行便利化水平。
“航運業(ye) 減稅勢在必行。”謝燮表示,通過減稅降低社會(hui) 成本、放鬆壟斷、減少管製等措施,放鬆“供給約束”提高經濟的短期增長率。他呼籲:“在當前的條件下雖然很難在全國範圍內(nei) 推行航運減稅,但可以在自貿區探索推進,通過試點觀察實施效果,這樣的政策既有利於(yu) 自貿區的發展,又能夠支撐航運中心的建設。”
有效供給相對不足
在供大於(yu) 求的同時,水運業(ye) 有效供給卻相對不足,不能滿足市場的動態需求。突出表現在船舶、港口同質化供給嚴(yan) 重,高級船員供給不足等。
“在供大於(yu) 求的同時,還存在供給的有效性匱乏,不能滿足市場的動態需求。總量上的供給浪費與(yu) 局部範圍的供給不足已成為(wei) 水運業(ye) 健康發展的新桎梏。”孫光圻表示,在港口供給方麵,由於(yu) 同質化供給嚴(yan) 重,導致某些迫切的需求無法得到供給的有效支撐。比如,有些碼頭建成後,其背後支撐的集疏運和安保設施等有效供給不配套,造成港口應有的投資效益無法兌(dui) 現,一旦出現重大事故也難以及時應對。在航運供給方麵,某些區域經濟發展所需的專(zhuan) 用船舶(如LNG船、郵輪、超大件運輸船等)不能及時跟上,而相當一部分運力的老舊供給態勢仍然得不到有效調整,這也使我國航運企業(ye)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中明顯處於(yu) 下風。
“從(cong) 港口企業(ye) 角度看,當前我國港口供給能力整體(ti) 過剩,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同時港口服務水平和效率還有待提升。”張永鋒表示,未來如何更好地優(you) 化區域港口結構、統籌協調跨區域港口資源、創新港口服務模式、提升港口服務效率非常重要。
在船員供給側(ce) 方麵看,普通船員供給過剩,而高級船員供給卻不足。我國是船員輸出大國,2014年外派海員12.4萬(wan) 人,但高級船員不足,僅(jin) 占外派海員的47%,船長、輪機長僅(jin) 占20.4%。國際高端海員市場占有率不足,船員的培訓和輸出結構還需要改善。這就需要加強高端船員的勞務輸出和培訓。應對海員隊伍建設和海員勞務輸出給予更多的政策性支持,按照海運強國的建設要求,加強高端船員培訓,發掘人力資源優(you) 勢,提供海員海上岸上的全程事業(ye) 發展服務,實施船員個(ge) 人免稅政策,使其成為(wei) 吸納就業(ye) 的重要渠道。
主動減肥 去除贅肉
整合同質化的供給結構,去過剩產(chan) 能,去無為(wei) 庫存,減免內(nei) 部掣肘和無序競爭(zheng) 。
“科學應對、走出航運寒冬,關(guan) 鍵是要主動地去過剩產(chan) 能,去無為(wei) 庫存,實現水運市場新的供需平衡。”孫光圻建議,要順應市場法則,堅決(jue) 剔除低質供給結構,調整與(yu) 淘汰落伍於(yu) 市場需求的老舊船隊運力以及缺乏市場競爭(zheng) 力的“粗、亂(luan) 、差”航運企業(ye) 。
張頁認為(wei) ,市場的運力過剩不代表企業(ye) 運力過剩,企業(ye) 如果出現運力過剩隻能說明一點:自己的市場競爭(zheng) 力喪(sang) 失了。因此他建議中國企業(ye) “應該轉變以往模式、反求諸己,主動加大供給側(ce) 改革力度,提升應變和製變的能力”。
“供給側(ce) 改革更加重視企業(ye) 的市場主體(ti) 作用,強調中長期可持續發展。但是仍需要同步推進產(chan) 業(ye) 層麵的改革。”張永鋒建議,應切實落實《反壟斷法》對於(yu) 港口和航運企業(ye) 的約束作用,進而形成良性的競爭(zheng) 機製與(yu) 創新基礎;重點推動港口體(ti) 製改革,加速對低效港口資源整合,試點地主港模式,打破區域壟斷,形成 “一港區多經營主體(ti) ”或可跨區域的良性競爭(zheng) 局麵;推動理貨、拖輪、引航、船供等港口服務環節市場化改革,打破區域保護;破除限製公平競爭(zheng) 及民營資本依法進入港口、航運及其相關(guan) 服務產(chan) 業(ye) 的各種限製,真正落實負麵清單管理;完善各類資本在特種船運輸方麵的準入製度,建立健全退出機製;逐步放開港口、航運環節的政府定價(jia) ,完善市場化價(jia) 格形成機製;通過鼓勵企業(ye) 自發或行業(ye) 協會(hui) 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行業(ye) 規範與(yu) 標準體(ti) 係,形成對於(yu) 不規範企業(ye) 的監管與(yu) 約束機製。
被動供給多 主動供給少
在低迷的市場中被動掙紮,缺乏引領與(yu) 適應市場需求的前瞻性和創新性服務。突出表現在成立聯盟、建造大船、降低航速等。
“在目前的航運形勢下,航運市場一直在做供給側(ce) 的改革,成立聯盟、建造大船、降低航速等,都是主動性的供給側(ce) 改革。但是,這些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適應眼下的市場需求,並未從(cong) 根本上改變供給方的地位。”上海航運交易所總裁張頁認為(wei) ,伴隨著互聯網和電子平台的發展,未來班輪聯盟這種形式會(hui) 逐漸消失。當下的聯盟也好,收購也好,還是以“我”為(wei) 主,為(wei) 了保證自身的市場地位,但航運市場的服務性質已經逐漸向需求方主導轉移,這就意味著未來的市場不拚寡頭,而是拚效率、服務、航線。
孫光圻也有同感,他表示,從(cong) 供給側(ce) 角度看,對於(yu) 航運企業(ye) 成立聯盟、抱團取暖的做法,實質上是一種被動應對的弱供給或無供給思路,大家都不去想方設法提供新供給,而是坐等航運需求春天的自動回歸,這種“守株待兔”的消極做法可能導致“抱團等死”。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航運業(ye) 應對油價(jia) 上漲的策略是減速航行,班輪運輸航行速度下降20%。“航運業(ye) 應對危機的改變之策並非從(cong) 提升客戶滿意度出發,而是從(cong) 自身節約成本的角度出發。”謝燮認為(wei) ,船舶大型化使得單個(ge) 船公司很難攬到足夠大船裝滿的貨,因此航運聯盟就變得十分迫切。航運聯盟雖然解決(jue) 了船舶大型化的滿載問題,可是所提供的服務卻比以往缺乏一致性和可靠性,這仍是航運業(ye) 從(cong) 自身利益出發而犧牲客戶價(jia) 值的行為(wei) 。
謝燮表示:“航運業(ye) 在最近幾年市場變化形勢下沒有進行自身變革,顯現出供給老化的特征。供給老化即傳(chuan) 統的供給無法適應新的市場環境,進而導致供給過剩的狀態。”
栽下梧桐樹 引來金鳳凰
應主動、科學的提供具有特色的供給產(chan) 品,創造和引領市場需求。
供給經濟學的理論核心是:供給創造需求,市場適應供給。用一個(ge) 通俗的比喻就是,以前製造蛋糕是適應市場需要,而供給經濟學則強調,要把蛋糕做好做出特色,創造需求。因此,港航企業(ye) 要創新服務,引領市場需求。
孫光圻表示,從(cong) 國內(nei) 外水運界看,同樣在航運寒冬中,為(wei) 什麽(me) 有的企業(ye) 就能保持可觀的效益增長?例如,馬士基的“天天馬士基”、鹿特丹港的“3D打印中心”等新供給產(chan) 品,就開創了新的市場需求空間。
“在供給總體(ti) 過剩的情況下,如果僅(jin) 僅(jin) 提供運輸的硬價(jia) 值,企業(ye) 很難在競爭(zheng) 激烈的市場中獲得競爭(zheng) 優(you) 勢,需要在運輸的增值服務上下功夫,不斷提升供給服務的軟價(jia) 值。這就需要與(yu) 客戶構建深度的連接關(guan) 係和難以被替代的場景。”謝燮表示。
美森輪船的案例值得借鑒。自2006年開通至今,美森輪船運行整整10年的長灘至上海快捷航線CLX,始終保持11天的穩定服務,憑借時間上遠優(you) 於(yu) 傳(chuan) 統海運,且常年穩定的便捷交貨等特色服務,逐步成為(wei) 中美海運中的精品航線。
在低迷的市場環境中,依靠創新服務,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中站穩腳跟。“為(wei) 了滿足多元化的物流需求,提供多種多樣的供應鏈解決(jue) 方案,航運業(ye) 必須在時效性和靈活性上狠下功夫。”謝燮表示,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不斷發展,人們(men) 對產(chan) 品運輸的時效性越來越敏感,時效性在走倒退路的航運業(ye) 怎麽(me) 會(hui) 有競爭(zheng) 力?近日,挪威一設計公司提出了一款80節航速概念的船舶設計,其燃料消耗減少了74%。這將是全球航速最快的集裝箱船,運力可達16500標箱。
“從(cong) 航運企業(ye) 角度,最基本的供給資源是船舶,隨著客戶對於(yu) 運輸需求的要求越來越高,低成本、個(ge) 性化、定製化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張永鋒建議,航運企業(ye) 需要轉變經營思路,需要從(cong) “控製資源”向“整合資源”轉變,走共享經濟的發展模式,需要適當降低重資產(chan) 比例、優(you) 化船舶資產(chan) 和船型結構,同時注重跨界融合,提升綜合服務能力。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 比亞迪叉車:以綠色科技賦能傳統紙媒轉型
- 推動道路貨運行業高質量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召開2025年第一次全體會議 凝聚合力切實保障貨車司機合法權益
- 三部門多措並舉促進航空口岸通關便利化
- 稅惠政策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
- 10個城市啟動第二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麵電動化試點
- 【四川】多式聯運數智平台建圈強鏈育產業
- 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數字化運營的實踐與價值
- 【江西】交投吉安西中心創新“綠通先行後驗”模式 民生通道再提速 鮮活農產品不再等待
-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 發揮高鐵航空優勢構建快速輸送係統
- 【浙江】“司機之家”提質擴麵
- 2024年民營企業在我國外貿領域創造“三個首次”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