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綜合物流 > 正文

生鮮電商那些坑:複購率不高,冷鏈物流太貴

發布時間:2016-02-25 09:12:24 創業(ye) 邦研究中心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2005年,第一批生鮮電商創業(ye) 者們(men) 開始試水中國市場,發展到現在已10年有餘(yu) 。2014年全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達到260億(yi) 元,相較於(yu) 2013年的130億(yi) 元,增長了100%,2015年突破了400億(yi) 元,2016年有望達到900億(yi) 以上的規模。
  供應鏈的銜接不良、發展模式固化、售後服務不完善等問題成為(wei) 生鮮電商在快速發展中遇到的“攔路虎”,能否有效的解決(jue) 這些問題關(guan) 乎著企業(ye) 的生存與(yu) 消亡。一些電商在解決(jue) 問題時摸索出自己一套獨有的經營方法。
  一、海量資本湧入,巨頭布局,藍海變紅海
  2005年,易果生鮮成立,生鮮電商模式正式進入中國。隨之,大量電商湧入,使市場需求迅速飽和,而之後市場需求的下滑迫使許多玩家退出市場。直到2012年11月,本來生活、京東(dong) 生鮮頻道的上線,生鮮電商迎來發展的新元年。隨後大量資本與(yu) 初創公司紛紛湧入這塊電商的最後一片藍海。
  2012年5月至今代表性生鮮電商發展曆程
  僅(jin) 2014年底至2015年年底,生鮮電商領域公開的融資信息就有16起,融資總額近30億(yi) 人民幣。在資本大量湧入生鮮電商市場的同時,各大巨頭公司也在加緊布局生鮮市場,以占據有利地形。
  2014年12月-2015年12月生鮮電商投融資信息
  二、搶奪市場,各出奇招
  如何在一片紅海中殺出重圍、獲得消費者與(yu) 資本的“青睞”是入局者的戰略重心。天天果園、春播網、本來生活、愛鮮蜂等生鮮電商率先開始了不同形式的嚐試。
  ?天天果園:自建標準化果蔬篩選體(ti) 係
  在現在大多數果蔬基地都不具備自己建立標準化生產(chan) 線的能力時,天天果園通過延伸對供應鏈的掌控,在源頭自建標準化篩選體(ti) 係來提高果蔬品質。
  2015年11月,天天果園在雲(yun) 南前後耗資千萬(wan) 美元投資冰糖橙廠商“橙意”、建設自動化包裝廠(自動化分揀中心),包攬了幾乎種植以外的全部工作。天天果園將水果做到標準分兩(liang) 步,第一步為(wei) 雲(yun) 南種植橙子的果農(nong) 提供供應標準,第二步再由天天果園在產(chan) 地直接進行產(chan) 品分選。當橙子由產(chan) 地達到分揀中心後,先後進行浸泡、消毒、清洗、烘幹、上蠟後,再進行分選,按大小、甜度進行分選裝箱,最後由冷鏈車配送到全國各地的倉(cang) 庫。
  ?春播網:自建基地,安全可追溯
  春播網通自建生產(chan) 基地與(yu) 品控體(ti) 係,將安全保證做為(wei) 產(chan) 品的標簽。
  2014年,春播網在北京市密雲(yun) 縣十裏堡鎮建立了自己的種植基地,並且通過歐盟有機標準和美國有機標準認證。水、空氣、土壤已通過了權威第三方機構檢測,符合中國GB/T19630-2011有機標準。在種植過程中遵循有機生產(chan) 標準,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nong) 藥、除草劑等,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進行殺蟲,讓果蔬全程自然生長。
  2015年1月,春播網獲得3億(yi) 元人民幣的A輪投資後,投資600萬(wan) 自建國際標準的品控實驗室,讓每一單從(cong) 春播售出的食品都配備可追溯的安全檢測報告。
  ?本來生活:尋找“爆品”,吃水果也談情懷
  2012年,本來生活強勢推出“褚橙”,在生鮮領域打出出第一張“爆品“的牌。
  2012年,在生鮮電商市場需求大幅降低的時候,本來生活通過一顆褚橙在生鮮電商競爭(zheng) 同質化嚴(yan) 重的情況下樹立了品牌,更是開創了生鮮電商發展的新元年。所謂“爆品”不是靠噱頭立足,而是靠自身獨特的品質“打天下”。如本來生活後期推出的“潘蘋果”和“柳桃”,雖然也有大咖站台吆喝,可是銷量遠不及“褚橙”。
  ?愛鮮蜂:打造專(zhuan) 屬品牌,樹立品牌效應
  “後褚橙時代”,生鮮電商後起之秀愛鮮蜂尋找品質上乘的果品,打造自有品牌,樹立品牌效應。
  2015年,愛鮮蜂推出自有直采品牌“蜂覓”-采購小隊,精選出優(you) 質的果品提供給用戶。“15度蜜梨”就是“蜂覓”推出的一款新“爆品”。這款梨根據互聯網消費者接受信息的喜好,以產(chan) 品的甜度和口感特征命名,用戶在食用之後感受到其真實的品質,為(wei) 平台形成了健康可持續的複購率和口碑熱度。
  此後,蜂覓推出了“橙三好”、“阿克蘇冰糖心蘋果”、“琯溪蜜柚”。
  ?京東(dong) 到家:拚搶時間,滿足即時消費需求
  便捷、快速的物流在成為(wei) 消費者購物的考慮因素之一後,各大商家也開始壓縮自家物流配送時間。京東(dong) 到家在原有物流基礎上,開拓眾(zhong) 包物流配送,將生鮮送貨時間提速。
  2015年,京東(dong) 建立了眾(zhong) 包物流平台-眾(zhong) 包兄弟,發展兼職配送員進行3公裏範圍配送生鮮產(chan) 品。從(cong) 當日達升級為(wei) 2小時收貨,極大地滿足了消費者對於(yu) 網上購買(mai) 生鮮產(chan) 品的購物體(ti) 驗。一些大型生鮮網站通過自建物流、眾(zhong) 包物流等方式,在主要的城市基本可以做到當日下單次日送達。而一些社區O2O的生鮮電商如本來便利、愛鮮蜂也紛紛打出2小時內(nei) 送貨上門的口號。
  ?我買(mai) 網:高於(yu) 國際標準的“7C體(ti) 係”
  2015年6月,當“僵屍肉”竄上人們(men) 的餐桌後,食品安全問題再一次上了頭條。我買(mai) 網就從(cong) 品控入手,建立高於(yu) 國標的安全檢測標準。
  我買(mai) 網成立了電商行業(ye) 首家全球食品安全與(yu) 營養(yang) 中心,推出基於(yu) 國標、高於(yu) 國際的“我買(mai) 標準”-“7C體(ti) 係”。“7C體(ti) 係”即是對生產(chan) 過程中的7個(ge) 關(guan) 鍵環節:選種、種植、采收、儲(chu) 運、加工、包裝、服務,從(cong) 技術係統、管理係統、評價(jia) 體(ti) 係及實現生產(chan) 端的全程高標準控製和監測,以此來保證我買(mai) 網產(chan) 品的高品質。
  三、勢頭凶猛的生鮮電商,是什麽(me) 拉低了它們(men) 的競爭(zheng) 力
  ?供應端:“產(chan) 地直供”,常常淪為(wei) 營銷標簽
  1.產(chan) 地與(yu) 非產(chan) 地真假難辨
  由於(yu) 果蔬的自身屬性,很難從(cong) 外觀上直接鑒別其來源。一些來源不明的水果,經電商的包裝與(yu) 宣傳(chuan) 後,就成了來自產(chan) 地的“高品質有機水果”。更有甚者,供應商拿南美獼猴桃冒充新西蘭(lan) 奇異果,用國產(chan) 大櫻桃冒充美國車厘子等。
  2.電商與(yu) 產(chan) 地合作的尷尬:大型供應商合作困難,小型農(nong) 場不願意合作
  生鮮電商繁雜的種類與(yu) 小規模需求量,在原產(chan) 地和種植基地的龐大產(chan) 量麵前很難具備真正的話語權。而一些小的農(nong) 場或合作社,種植、銷售還是采取傳(chuan) 統的的模式,有時很難滿足電商的高標準要求。從(cong) 調查的數據來看,北京京郊僅(jin) 有5%的農(nong) 場配有標準化生產(chan) 的設備及大棚管理設施。
  3.電商想要水果,可是產(chan) 地隻有蔬菜種的好
  蔬菜種植的標準化生產(chan) 程度較高,52%京郊農(nong) 場生產(chan) 項目包括蔬菜種植,但是由於(yu) 蔬菜的屬性,運輸過程損失大、儲(chu) 藏要求高、電商不易獲利,大多數電商更願意銷售一些議價(jia) 較高的水果,而國內(nei) 種植水果的農(nong) 場大多都不具備專(zhuan) 業(ye) 、專(zhuan) 職的技術人員,管理也僅(jin) 靠農(nong) 場主一人。缺乏標準化種植技術和標準化生產(chan) 設備配置率低導致水果很難達到大規模電商銷售的標準。
  4.采購成本高,“獲利”產(chan) 品優(you) 先直采
  由於(yu) 各家電商的經營模式,現階段各家電商的采購成本依然較高。采購策略通常是主要依靠批發市場直供,隻有像一些主打的特色水果,才會(hui) 派專(zhuan) 人到產(chan) 地種植園采購。
  ?物流端:配送成了心病,選冷鏈價(jia) 太高,選普運耗損大
  冷鏈公司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卸貨前才開空調的類似事件屢屢發生;物流成本太高提高了商品單價(jia) ,壓縮了市場的同時也壓縮了利潤空間。
  1.全程冷鏈成口號,“斷鏈”現象已成常態
  目前的主流電商平台分為(wei) 自建冷鏈配送,如順豐(feng) 優(you) 選、沱沱工社和外包第三方物流,如本來生活。但是一些物流平台的專(zhuan) 業(ye) 度和配送質量良莠不齊。運送過程中存在從(cong) “倉(cang) 庫-配送站點-消費者”的配送環節中存在“斷鏈”、超出保鮮溫度等問題。
  2.“最後一公裏”監管不到,限時配送不達標
  現在除一些自有物流較強的電商,大多數電商都采用第三方物流配送和眾(zhong) 包配送。由於(yu) 電商監管範圍延伸不到配送環節,很多物流自身管理鬆散、兼職配送員流動性大,導致一些生鮮食品不能及時配送,平台宣傳(chuan) 的兩(liang) 小時配送成了“空頭支票”。
  ?消費端:複購率不高,如何粘住消費者
  生鮮電商的消費者被業(ye) 內(nei) 默認是網購的高價(jia) 值用戶,可是現狀是電商們(men) 的客戶服務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期待。
  1.小電商貨不全,大電商質不高
  對於(yu) 生鮮購買(mai) 力強的高端消費者,大電商往往因為(wei) 經營品類較多,不能保證每一個(ge) 果品的品質,隻能靠一些進口水果來滿足顧客需求。一些小電商由於(yu) 資金、人力的原因,隻能經營少量的高質果品,不能滿足高端消費者的單次采購需求。
  2.主力消費者粘性差,保住客源難上加難
  生鮮電商的主力-中端消費對於(yu) 生鮮電商的粘性較差。如消費者對某一產(chan) 品忠誠度極高,但是如果在這一產(chan) 品質量稍有下降或銷售季過後,消費者隨之流失。由於(yu) 水果的銷售季一般隻有2-3個(ge) 月,找到多個(ge) 品質較高的果品就顯得十分重要。
  四、多方助力電商發展,生鮮電商未來前景被看好
  ?政策環境利好:農(nong) 業(ye) 信息化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提出製定“互聯網+”行動計劃。計劃指出要推動移動互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yu) 農(nong) 業(ye) 的結合,促進農(nong) 業(ye) 信息化發展;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guan) 於(yu) 加快轉變農(nong) 業(ye) 發展方式的意見》,要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設施的信息化水平和勞動者素質。這些政策為(wei) 電商通過互聯網技術對產(chan) 地進行標準化生產(chan) 要求和線上統一管理提供很大的便利。
  ?社會(hui) 環境利好:通過電商購買(mai) 生鮮成為(wei) 趨勢
  尼爾森發布的《中國生鮮電商行業(ye) 發展白皮書(shu) 》中指出,消費者平均每周會(hui) 在網上購買(mai) 1.36次水果,平均客單價(jia) 在93元左右,而購買(mai) 蔬菜肉類水產(chan) 的頻次更是高達1.8次,平均客單價(jia) 108元。隨著城市居民對農(nong) 產(chan) 品消費已從(cong) 追求安全趨向於(yu) 追求品質,生鮮電商獲得持續發展的源動力。
  ?技術環境利好:標準化生產(chan) 、冷鏈運輸技術
  RFID技術在生產(chan) 過程中的應用可全麵覆蓋生鮮產(chan) 品的供應、運輸、倉(cang) 儲(chu) 、加工、配送等多個(ge) 環節,全程追蹤生鮮產(chan) 品從(cong) 田間到餐桌。冷鏈技術的改善和提升減低生鮮電商的運輸成本。2015年,冷鏈宅配規模約為(wei) 39億(yi) 元,預計未來3年冷鏈宅配市場6倍成長空間。
  盡管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發展麵產(chan) 品來源、銷售方案、客戶服務等一係列問題,但是從(cong) 市場空間和消費者需求來看,生鮮市場仍是一片前途無量的藍海。電商們(men) 涉足生鮮行業(ye) ,改變了消費者對於(yu) 生鮮食品的消費習(xi) 慣,使得國外的優(you) 質水果、外地的可口果蔬更加容易的“跳”上消費者的餐桌。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網購必將成為(wei) 消費者購買(mai) 生鮮的方式之一。而隨著國內(nei) 消費市場的增長,生鮮電商將在電商領域建立自己的陣地,獲得更大的發展。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