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大宗商品 > 正文

零售微思考:2016年零售業變化的幾個趨勢

發布時間:2016-01-11 09:18:00 聯商網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反觀一個(ge) 產(chan) 業(ye) 越是感到競爭(zheng) 重重,也越意味著到了變革、洗牌重組的臨(lin) 界點,2016年,零售業(ye) 會(hui) 怎麽(me) 變呢?
  前不久,在某零售論壇上筆者看到一個(ge) 有趣的現象:一方麵是像麥當勞、迪卡儂(nong) 這樣的外企大談創新,另一方麵則是國內(nei) 零售、連鎖、百貨企業(ye) 對創新的回應相對低調。也難怪,歲末年初之際,回首這個(ge) 領域,依然看到的是僵局。
  2015年的7月,第三方調研機構對全國101家上市零售連鎖企業(ye) 統計,在57家百貨、購物中心、超市品牌中,總體(ti) 增幅僅(jin) 約為(wei) 1.6%,35家出現營收下跌,占比達61.4%,6家跌幅超過15%,22家營收增長,但多數增幅不高。57家百貨、購物中心企業(ye) 總體(ti) 利潤額跌幅約為(wei) 1.85%、利潤率跌幅為(wei) 0.23%,52.6%的品牌(30家)淨利率下跌;40%的品牌淨利率低於(yu) 3%。
  國內(nei) 零售持續低迷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大致有兩(liang) 個(ge) :一個(ge) 外在原因是電商,它在過去幾年不僅(jin) 開創了一個(ge) 新渠道,而且重構了消費者的消費習(xi) 慣。另一個(ge) 是內(nei) 在原因,國內(nei) 零售過去一直處於(yu) 粗放發展階段,如今也在摸索回歸零售本質。
  在零售論壇上,來自法國的迪卡儂(nong) 講述了他們(men) 的發展路徑:創立於(yu) 1976年的迪卡儂(nong) ,最先在線下找了個(ge) 幾千平米的大賣場,找來像吉安特這樣的品牌入駐;十年後,迪卡儂(nong) 開始進行全球采購,直接從(cong) 工廠到賣場,減少渠道耗損,獲得相對低的價(jia) 格;1996年,迪卡儂(nong) 開發自有品牌,做大眾(zhong) 創新,每一個(ge) 產(chan) 品線不僅(jin) 有研發人員,還有諸多的利潤預測、成本預算,大眾(zhong) 創新的產(chan) 品類似於(yu) 做五秒能撐起來的帳篷等。
  而來自國內(nei) 某賣場的負責人則用“店小二”和“房產(chan) 商”來描述國內(nei) 零售的發展路徑:最先是為(wei) 入場品牌商做服務,後期零售業(ye) 演變為(wei) 房東(dong) ,收到房租、管理費等,成為(wei) “收租子”模式。從(cong) 這樣反思性描述中可以看出,國內(nei) 百貨賣場(連鎖超市除外)一直很少參與(yu) 到零售實質性工作:如品類控製、成本控製、供應鏈打造,賺錢的方式為(wei) 收租子模式,這樣的累積很難形成零售競爭(zheng) 力。
  所以不難理解,當電商崛起之際,國外與(yu) 國內(nei) 的實體(ti) 零售的反饋呈現截然不同的狀態,美國的電商企業(ye) 排行榜上,前十的大部分為(wei) 傳(chuan) 統企業(ye) ,而國內(nei) 則是新崛起的阿裏、京東(dong) 等。國美集團的總裁王俊洲透露,2015年國美體(ti) 會(hui) 到銷量增長的壓力,但他認為(wei) ,“互聯網隻是一點因素,最主要的是我們(men) 在應對銷售環境變化時沒有引起重視。”在互聯網的洗禮下,新的消費群體(ti) 正在崛起,而且反觀一個(ge) 產(chan) 業(ye) 越是感到競爭(zheng) 重重,也越意味著到了變革、洗牌重組的臨(lin) 界點,2016年,零售業(ye) 會(hui) 怎麽(me) 變呢?
  一、實體(ti) 零售的大數據實踐
  “消費者現在有兩(liang) 個(ge) 身份,一個(ge) 是物理身份,另一個(ge) 是數字身份,實體(ti) 零售的變革應該把數字身份融入其中。”Datalogic得利捷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章大勝這樣總結。
  這家成立於(yu) 1972年、來自意大利的企業(ye) 目前已幫助歐美打造了近600家無人值守的自助店,以超市為(wei) 例,在超市入口處,消費者先取一部類似於(yu) 諾基亞(ya) 功能手機的設備,掃描自己在這家超市的會(hui) 員卡後,便可以把手持設備掛在購物車的專(zhuan) 設底座上。
  在逛超市的過程中,每拿一樣商品便用手持設備掃描商品碼,手持設備會(hui) 像前置的收銀台的掃描儀(yi) 一樣,記錄下每一件商品的價(jia) 格、數量以及總購物金額,如果有反悔掃碼後不想要的商品,還可以再次掃碼取消。
  收銀的環節有兩(liang) 種方式,一種是常規的排隊,但此時,消費者已經提前完成商品的掃碼功能,隻需交上掃描設備給收銀員,便完成結算,如果排隊的人很多,超市還能多派出一個(ge) 收銀員,在隊列給自助購物用戶提前結算;還有一種結賬方式是去一個(ge) 類似於(yu) ATM機的機器旁,消費者的手持終端與(yu) 機器連接,自行劃卡,便可完成收銀。
  章大勝透露,與(yu) 其合作的超市在過去有超市會(hui) 員卡,但是這些卡內(nei) 的數據的應用乏善可陳,首先是還處在發送短信的方式來告知促銷信息,其次是這些數據無法拿來做營銷。除了全自助購物整個(ge) 流程的疏通外,Datalogic得利捷的後台還把數據進行整合,從(cong) 個(ge) 體(ti) 上來看,消費的購物路徑、購物偏好,從(cong) 宏觀上來分析,可以匯聚某些商品的總體(ti) 需求,什麽(me) 暢銷,什麽(me) 不受歡迎,品牌商的下一輪備貨朝著什麽(me) 方向等等。
  這種玩法可以精準地為(wei) 消費者推送消息,假如一位消費者在一個(ge) 月前麵買(mai) 了一袋洗衣粉,係統預算到它的洗衣粉即將用完,當消費者再次進店,掃描自助設備時,係統會(hui) 推送相關(guan) 的促銷信息、商品信息在全自助購物的終端上,並且除了文字形式,還有音頻、視頻等方式。“線下要做精細化的運作,要向電商學習(xi) 這些精細的運作方式,與(yu) 低價(jia) 相比,電商對大數據的應用是線下零售的短板,通過自助購物的方式,不僅(jin) 提升了消費者的購物體(ti) 驗,而且也獲得了線下數據。”章大勝這樣總結。
  目前,全自助無人值守商店在永輝精品店、大潤發等超市進行實踐,自2014年開出第一家以後,許多連鎖超市都在與(yu) Datalogic得利捷談合作,章大勝說,實體(ti) 零售商對於(yu) 新技術的積極擁抱是從(cong) 去年開始的,此前他也向商超推行過一些信息係統,吃閉門羹的情況比較多。他認為(wei) ,這是一個(ge) 新的開始。
  章大勝堅信,“透過現象看本質,對零售商業(ye) 務的衝(chong) 擊不是電商,而是消費者其消費行為(wei) 的變化。單純用價(jia) 格驅動消費的時代即將過去,未來的零售業(ye) 必將是價(jia) 值驅動。O2O隻是萬(wan) 裏長征的第一步,其目的是通過提供消費場景的一致性,更多地積累消費者的數據,為(wei) 消費行為(wei) 分析打下良好基礎。”
  二、第三方支付帶去的變革
  “每一次支付都是一次溝通,一次起點,一個(ge) 數字化顧客的開始。”耿誌軍(jun) 這樣說道,他是微信支付的總經理,這個(ge) 在智能FUN內(nei) 部隻有100多個(ge) 人的團隊現在把微信支付的線下視為(wei) 一個(ge) 連接器,支付在幾秒內(nei) 就完成,但“之前與(yu) 之後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耿誌軍(jun) 梳理了傳(chuan) 統零售電商化的三條路徑:一條是自己搭建平台;第二條是入駐大電商平台;第三條是用互聯網的方式與(yu) 線下實體(ti) 的商業(ye) 邏輯進行疊加,打造智慧零售服務體(ti) 係。根據微信支付的監測,一單支付收銀能在幾秒鍾內(nei) 完成,背後是一個(ge) 賬號體(ti) 係,支付讓用戶關(guan) 注企業(ye) 公眾(zhong) 號,而一個(ge) 企業(ye) 公眾(zhong) 號就等同於(yu) 一個(ge) APP,得到的用戶“最低也是企業(ye) 的潛在用戶”。
  傳(chuan) 統零售的支付行為(wei) ,收銀結束後,這個(ge) 顧客就與(yu) 賣場沒有太多關(guan) 係,而對於(yu) 第三方支付來說,一次支付意味著企業(ye) 得到一個(ge) 數字化用戶,這個(ge) 顧客的性別、地理位置、個(ge) 人購物習(xi) 慣等都在微信後台有所累積,這也為(wei) 企業(ye) 累積了精準營銷的賬戶。“從(cong) 微信的角度來看,我們(men) 在做三件事:賬號、流量,做用戶的事;服務和社交做溝通的事;支付和數據是在做交易的事。”耿誌軍(jun) 這樣總結。
  與(yu) 耿誌軍(jun) 的角度不同,便利店連鎖品牌全時的電商經理人劉曉璐認為(wei) ,第三方支付入駐便利店帶去的品牌影響力在提升,這位90後姑娘每天都將電商信息同步到260家門店的2000多位員工,上海是全時便利店最為(wei) 集中的地方,但是到了北方城市,全時的布點相對稀少,因為(wei) 選擇支付寶入駐,讓外地的許多消費者也知道這個(ge) 品牌。
  大半年前,支付寶要入住全時,這時剛入職不久的劉曉璐說服他的領導,領導反問:“為(wei) 什麽(me) 要給我們(men) 補助?”入駐當月,全時所有門店的銷售額加起來有150萬(wan) ,比平時上升了30%,而在隨後幾個(ge) 月的監測中,客流和客單價(jia) 都在上升,這樣的變化讓全時體(ti) 會(hui) 到了從(cong) 移動支付端帶來的互聯網變革,從(cong) 那以後,公司領導在會(hui) 議上多次強調要擁抱互聯網和支付寶。
  另一家連鎖便利店好鄰居過往通過店內(nei) 折扣的方式增強用戶的粘性,原來的做法是先做好一部宣傳(chuan) 片在北京的200多家門店進行播放,但實際上,消費者對於(yu) 便利店的需求場景是即興(xing) 的,例如口渴了,進去買(mai) 瓶水就走,店內(nei) 播放什麽(me) 宣傳(chuan) 片與(yu) 消費者沒有關(guan) 係。
  觀察到這點後,精準營銷一詞被好鄰居提上日程,在與(yu) 支付寶合作一段時間後,其上累積了一批用戶,女性顧客占比高於(yu) 男性、用戶年齡在15~45歲之間,買(mai) 飲料的是什麽(me) 年齡,買(mai) 酒的多大、喜歡喝酒的還喜歡什麽(me) ……
  “這樣我們(men) 就能清楚地描述出顧客的畫像,針對人群做特定的營銷。”好鄰居戰略合作部經理魏鑫說。結合數據優(you) 勢,他們(men) 開始進行本地生活服務的嚐試。便利店的經營麵積有限,人流不可能帶來大的增長,而個(ge) 性化定製則有可能帶來批量的消費。今年9月份,好鄰居做了大閘蟹定製,從(cong) 支付寶進行訂購,下了班在家門口的好鄰居提到貨便回家。
  三、共享經濟侵蝕零售業(ye)
  一種觀點認為(wei) ,共享經濟代表未來的零售業(ye) ,在過去的公司治理方式上,先後經曆了經濟驅動、數據驅動和算法驅動,共享經濟是算法驅動的代表。例如UBER這家國際化的企業(ye) ,管理層級比任何出租車公司都扁平,匹配動態調價(jia) 的算法、位置算法等,通過互聯的治理機製,讓專(zhuan) 車司機的服務區別於(yu) 出租車司機,出租車司機是一錘子買(mai) 賣,而用戶一旦搜藏了一個(ge) 專(zhuan) 車司機,給與(yu) 好評,專(zhuan) 車司機就獲得優(you) 先推薦權。
  共享經濟不僅(jin) 局限於(yu) 出行領域,也用在公寓短租、勞務外包、甚至是新媒體(ti) 運作上,在零售領域,共享經濟的一個(ge) 典型應用是物流眾(zhong) 包,Instacart是美國一家軟件企業(ye) ,全體(ti) 員工一百多人,正在做的是傳(chuan) 統超市連鎖的物流眾(zhong) 包生意。
  在國內(nei) ,目前這一模式也有類似的嚐試,例如京東(dong) 到家。京東(dong) 到家的目標是整合城市內(nei) 大街小巷上能提供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連鎖品牌商家,利用它們(men) 提供的庫存資源,發動更多的社會(hui) 閑散運力來做配送,3公裏內(nei) 生活服務消費圈的商品實現2小時內(nei) 送達。目前,京東(dong) 到家App已上線商超、生鮮、外賣美食、鮮花蛋糕、醫藥健康、家政、洗衣和按摩美業(ye) 等8個(ge) 業(ye) 務板塊,不過,它的切入點和目前的核心業(ye) 務是消費頻次高的商超和生鮮。
  北京華冠是一家連鎖超市,今年上半年與(yu) 京東(dong) 到家合作,相關(guan) 負責人透露,合作後,每天在京東(dong) 到家的訂單大約有6至7千單,這些訂單中有80%京東(dong) 會(hui) 員,他們(men) 被引流到線下購買(mai) ,再通過京東(dong) 到家眾(zhong) 包快遞的方式,享受送貨到家服務。該負責人透露,華冠超市與(yu) 京東(dong) 的會(hui) 員重合度僅(jin) 在10%左右。
  還有一種共享經濟的模式由愛鮮蜂打造,2014年才成立的愛鮮蜂,2015年9月獲得C輪7000萬(wan) 美元的融資,其目標是與(yu) 萬(wan) 家小店合作,通過軟硬件技術的方式,將線下商品納入線上,實現3公裏配送。
  愛鮮蜂是典型的利用閑置資源組建最後一公裏配送的案例,其配送員被稱為(wei) “鮮蜂俠(xia) ”,基本上市個(ge) 住宅及辦公周邊的小賣部店主,這個(ge) 群體(ti) 的特點是閑暇時間多,距離用戶近,後台將訂單分發到距離用戶最近的小賣部店主那裏,再有店主完成最後環節的配送。
  愛鮮蜂負責向供應商采購,同時在個(ge) 行政區自建倉(cang) 庫,向行政區內(nei) 小賣部供貨,用戶下單後,由距離最近的店主負責送貨,同時完成支付。愛鮮蜂搭建了一個(ge) 平台,連接了上遊和下遊以及有需求的用戶,是目前國內(nei) 零售領域共享經濟的實驗體(ti) 。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