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宏觀經濟 > 正文

中國經濟遭遇改革與發展的新陣痛

發布時間:2015-11-04 09:26:32 經濟參考報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當前,中國經濟形勢處於(yu) 較為(wei) 尷尬而艱難的格局。尷尬之處在於(yu) :雖然歐洲和日本經濟疲軟,但最大的經濟體(ti) 美國經濟卻是不斷走好;全球經濟形勢雖然複雜,卻整體(ti) 看好。在這種背景下,原先無限風光的中國經濟卻舉(ju) 步維艱——此前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並且成為(wei) 第二大經濟體(ti) ,卻突然間似乎一下陷入僵局。
  更獨特的是,近年來,中國政府出台了一係列政策舉(ju) 措,大力推進改革,力圖推進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外,推進自貿區建設及一帶一路措施,力圖在進一步開放的同時,通過外部壓力,以開放促進改革。對內(nei) ,進行簡政放權,推出了一係列政策措施,力圖改變政府職能,讓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
  但麻煩之處在於(yu) ,社會(hui) 經濟形勢並沒有政策預期那麽(me) 樂(le) 觀,市場反應逆向而行。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凸顯,社會(hui) 投資下降,社會(hui) 預期趨弱。各種利好消息並沒有得到正麵的反饋,市場反而不斷擔憂未來走勢。
  症結:規則的不確定性與(yu) 缺乏積極性
  中國經濟出了什麽(me) 問題,還是市場反應出問題了?有必要對這種困境做相應的揭示。
  從(cong) 長期看,當前的中國經濟確實處於(yu) 一種變化之中,這種變化使得發展軌跡有所變化。在過去三十幾年中,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源自要素的不斷投入及管製的不斷放鬆,進一步地,出於(yu) 初始發展水平較低的趨同力量,中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同時,值得指出的是,不同於(yu) 一般國家的是,政府和政策的力量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顯著的作用,政府出台了各種鼓勵措施,而地方政府發揮了各種積極性,政府推動與(yu) 更多的市場參與(yu) 是中國過去幾十年快速發展的一種特征。
  當然,這種模式難以持久,要獲得持續的增長,勢必通過技術創新,而技術驅動更多地需要通過市場來實現。這種轉變需要較長的時間,並且需要對政府的角色做相應的調整並進行經濟體(ti) 製改革。這種變化使得當前的經濟跟以往有所不同。
  無論是社會(hui) 公眾(zhong) ,還是執行政策的官員,通常很難有改變現狀的動力,而更願意維持原先的規則。這意味著新的規則引入,會(hui) 有較長的適應時期,而在短期內(nei) ,由於(yu) 對新規則的不熟悉或者不適應,客觀或人為(wei) 地會(hui) 有發展阻力。更有可能的是,在原先規則下,部分群體(ti) 擁有更高的收益,因而,不情願或者不願意執行新規則。
  目前,這種不主動參與(yu) 則是當前改革的主要症結所在。原來的改革,地方政府積極參與(yu) 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由於(yu) 低工資的製度安排,各級政府官員也有充足的積極性動用自身的權力謀求各種灰色收入,從(cong) 而提高其收入。
  目前主要的問題是,在製度建設中,約束機製加強了,對政府官員的約束增加了;並且,由於(yu) 規則的轉換過程中,不明確的規則仍然較多,而一旦違規,可能需要承擔嚴(yan) 重的後果,硬性的威懾力也增加了,這使得官員自然而然地選擇規避風險。從(cong) 機製設計角度看,約束增加而激勵沒有相應增加,這就使得行為(wei) 很混亂(luan) 。
  比如在推行負麵清單和非禁即入的規則中,更多地需要強化事後監管,但客觀上說,事後監管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也不是各級政府部門所擅長的。對風險的憂慮和部分風險的暴露,更加使得官員的行為(wei) 變得消極。這種情形在財政層麵同樣明顯,地方政府沒有動力去擴大財政支出,財政資金花不出去。不作為(wei) 成為(wei) 一種普遍心態。
  克服理想化的偏向進行理性的製度建設
  客觀來說,製度建設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很多規則具有悠久的曆史根源,短期內(nei) 改變很艱難。新舊更替中,風險很大,由於(yu) 行為(wei) 主體(ti) 出於(yu) 自身利益考量,社會(hui) 經濟下行的壓力隨之上升。如何應對這種惰性和混亂(luan) 將是艱難的選擇。需要克服理想化的偏向,更多地進行理性的製度化建設。
  退回去一般很艱難,雖然時常會(hui) 成為(wei) 一種方式。但社會(hui) 經濟總是得往前行,因而即使會(hui) 麵臨(lin) 重重困難,改革仍然將繼續。
  更為(wei) 重要的是,需要更好地考慮如何盡快使新規則得到更多的認同和支持,而社會(hui) 公眾(zhong) 的積極支持自然是重點。
  一方麵,社會(hui) 居民,包括一般的消費者和企業(ye) 家對改革給予更多的認同,對未來更看好,擴大消費及增加投資,自然能夠給予實質性的支持,因而改革需要給予一般公眾(zhong) 更好的預期。
  一方麵,政策製定者和實施者同樣能夠有著更大的積極性參與(yu) 改革,行政壓力是一方麵,而經濟激勵同樣關(guan) 鍵。如何對公職人員進行根本性變革也是改革的一個(ge) 重點。
  簡單而言,需要將規則更好地明確,減少中間混亂(luan) 狀況將是改革的關(guan) 鍵,而改革自然需要一段時間,這意味著在短期內(nei) ,目前社會(hui) 經濟的狀態仍有可能延續或者在一定範圍內(nei) 擴大。而繼續改革別無選擇,改革需要更好地注重各參與(yu) 主體(ti) 的積極性,而不能是獨角戲。在改革的整體(ti) 設計中,需要用更多地使用經濟理論進行更可行的製度設計。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