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8-25 09:36:47 澎湃新聞

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數月後,《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終於(yu) 向公眾(zhong) 露出真容。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li) 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推動會(hui) 議,就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安排部署。
8月23日,新華社播發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就京津冀協同發展有關(guan) 問題答記者問。
在規劃綱要中,最受矚目的無疑是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
規劃綱要明確,三省市定位分別為(wei) ,北京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天津市“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河北省“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yu) 城鄉(xiang) 統籌示範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區域整體(ti) 定位體(ti) 現了三省市“一盤棋”的思想,突出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相輔相成;三省市定位服從(cong) 和服務於(yu) 區域整體(ti) 定位,增強整體(ti) 性,符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需要。
從(cong) 此前各地上報的“北京四中心、天津四中心、河北五中心”到如今定調的“北京四中心、天津一基地三區、河北一基地三區”,微妙的措辭調整,正是呼應“一核雙城”的新格局。
對於(yu) 這一天,75歲的中科院院士陸大道先生已經等待了很久。做了50多年的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發展問題研究,北京和天津長期以來的功能定位爭(zheng) 議,他都看在眼裏,念茲(zi) 在茲(zi) 。
“京津冀協同發展,‘協’是協調,‘同’就是同步。北京應該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天津和河北要服從(cong) 服務於(yu) 大局。”陸大道在接受記者記者專(zhuan) 訪時說。
淡化“經濟中心”概念
在規劃綱要起草過程中,天津照例上報了“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但塵埃落定之際,“北京經濟中心”概念不再,其餘(yu) 的現代製造業(ye) 中心、國際航運中心、金融創新運營中心也疑似“降格”,天津官員、學者難免失落。
天津市環渤海經濟研究會(hui) 顧問、天津師範大學濱海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家祥近日在公開場合坦承,天津現在和今後一段時間內(nei) 不能真正做到“北方經濟中心”。
他認為(wei) ,以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的決(jue) 定性作用為(wei) 導向的改革將不斷深化,城市經濟作用的發揮越來越不取決(jue) 於(yu) 行政方式的指定,“目標遠大又難被認可的稱號還不如貼近優(you) 勢又自主奮鬥的特色定位更為(wei) 實際和可行。”
“多中心,等於(yu) 無中心。”包括李家祥在內(nei) 的不少學者,都用這句話來解讀規劃綱要最終的變化。
幾十年來,圍繞著“北京和天津誰是經濟中心”的爭(zheng) 議,不絕於(yu) 耳,此消彼長。
天津一直以“北方經濟中心”自居和要求。從(cong) 清朝後期的北方洋務運動中心,到20世紀30年代的“上青天”(即上海、青島、天津,當時民族工業(ye) 最為(wei) 發達),都是天津人心中抹不去的情結。
不過,在建國後直到改革開放前的30年間,天津感受到了很大的落差。
在與(yu) 首都北京的工業(ye) 化競爭(zheng) 中,許多大型和重點工業(ye) 項目優(you) 先落戶北京。到上世紀60年代末,北京工業(ye) 產(chan) 值已經開始超過天津。
雙方矛盾還體(ti) 現在港口上。
按照地理位置,天津理應成為(wei) 北京進出口物資的首選港口,但由於(yu) 雙方缺乏很好的協調和配合,北京上世紀80年代還在河北樂(le) 亭聯合建設了京唐港,然而效果也並不如意。
上世紀80年代起,天津大型鋼鐵工業(ye) 、石油化學工業(ye) 和通信設備製造業(ye) 等基礎原材料和先進製造業(ye) 發展很快,同時確立了北方重要的航運中心地位。
20世紀90年代,國家決(jue) 定在上海浦東(dong) 建立新區,天津便一直要求在濱海建立同樣的新區。這一夢想在2006年成為(wei) 現實。
沒過多久,國務院在批複天津市城市總體(ti) 規劃(2004年—2020年)時,首次明確表示要將天津逐步建設成為(wei) 北方經濟中心。相比1997年,中央對天津的定位表述“環渤海地區中心”和“努力成為(wei) 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無疑是更進一步。
與(yu) 此同期的北京城市總體(ti) 規劃,則隻提了全國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而未提及經濟中心。
“天津取代北京成為(wei) 經濟中心”的提法,一時間成為(wei) 主流,學界呼聲很高。
此次規劃綱要起草過程中,也曾有媒體(ti) 傳(chuan) 出,首都經濟圈將改變以往以北京為(wei) 中心的模式,而是以北京、天津為(wei) 雙中心,將所有臨(lin) 近北京的區域都納進“京津冀一體(ti) 化”範圍內(nei) ,從(cong) 而構建出“兩(liang) 核多點”格局。
在北京化解“大城市病”的背景下,還有學者呼籲:京津冀一體(ti) 化破局關(guan) 鍵是北京城市功能重新定位,剝離經濟中心的帽子,“否則隻會(hui) 愈加臃腫”。
對此,陸大道一直是堅定的反對派。
在他看來,經濟中心的概念很廣。北京目前第三產(chan) 業(ye) 比重超過70%,第二產(chan) 業(ye) 隻占不到1/4。北京建設以高端服務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經濟中心,恰恰可以減輕人口過度集中的壓力,因為(wei) 論單位國民經濟增加值所需要的就業(ye) 崗位,高端服務業(ye) 僅(jin) 僅(jin) 是製造業(ye) 和其他服務業(ye) 的1/5~1/3。換句話說,北京地區的人口規模過大,並不是首都北京經濟中心的功能帶來的。
站在世界級城市群的高度
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去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習(xi) 近平視察北京時對北京核心功能的定位,此番延續到了規劃綱要中。
“四大中心沒提經濟中心,不是放棄經濟發展,而是放棄發展大而全的經濟體(ti) 係,構建符合首都特點的高精尖經濟結構。”此前,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李士祥也曾解釋,“這是一個(ge) 硬幣的兩(liang) 麵。沒有退就沒有進,退在前麵,才能有進;退得堅決(jue) ,才能進得更好。”
雖然北京沒有被賦予“經濟中心”的定位,但陸大道認為(wei) ,國際交往中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覆蓋這一內(nei) 涵。
規劃綱要起草過程中,風向悄然轉變。最終的規劃綱要,對京津冀整體(ti) 定位從(cong) “首都經濟圈”調整為(wei) “以首都為(wei) 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這和陸大道課題組提出的核心觀點十分相近。
去年7月,由他領銜的課題組向國務院上報了一份《關(guan) 於(yu) 京津冀大城市群各部分功能定位及協同發展的建議》,其中明確提出將北京定位為(wei) 以高端服務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國家經濟中心城市,天津則應為(wei) 華北地區經濟中心城市。
在接受記者記者專(zhuan) 訪時,陸大道重申,無論從(cong) 全球產(chan) 業(ye) 分布、國家競爭(zheng) 力客觀發展的需要,還是目前北京已經形成的國際交流及總部經濟基礎,首都發展以高端服務業(ye) 為(wei) 主的“經濟中心”最符合國家利益。
“20年前,全球經濟網絡是‘地點空間’,現在是‘流的空間’。像紐約東(dong) 京巴黎等資金流、信息流、人流、物流、金融流匯集的節點城市,就控製了全球。”陸大道向記者記者強調,在當今世界,處於(yu) 世界性“流”的節點上並以高端服務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城市,對於(yu) 國家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意義(yi) 和地位,比相同級別的製造業(ye) 大城市要重要得多。
“一個(ge) 大城市的重要性不在於(yu) GDP多高,而在於(yu) 企業(ye) 對全球的控製能力、對地區的帶動能力。”陸大道肯定地說,“北京已經是這個(ge) 地位了,它正在成為(wei) 金融、商貿、高技術以及大規模研發、信息、中介等高端服務業(ye) 的基地。”
北京總部經濟規模龐大,是不爭(zheng) 的事實。
北京集中了全國四分之一的央企總部,超過四成的跨國企業(ye) 在北京設立投資性公司。2013年,北京超越東(dong) 京成為(wei) 全球擁有500強企業(ye) 數量最多的城市。
30多年來,北京可謂占據了中國金融資源的半壁江山。包括“一行三會(hui) ”、四大國有商業(ye) 銀行和11家保險公司總部都在北京。而前不久亞(ya) 投行總部確定落戶北京,無疑又為(wei) 北京金融地位加碼不少。
過去近十年間,天津濱海新區一直有意承接北京金融產(chan) 業(ye) 轉移。不過,陸大道對此並不看好。
他在論文及受訪中多次談起去年4月的一則媒體(ti) 報道—定位於(yu) 商貿金融中心的天津濱海響螺灣商務區進行了大規模建設,那裏曾一度被稱作“中國未來的曼哈頓”,但“48棟摩天大廈至今僅(jin) 有兩(liang) 棟正式完成入駐,多數項目或半途停工或封盤”。他認為(wei) ,這種情況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反映出天津高端服務業(ye) 發展潛力受到限製。
陸大道解釋,以金融為(wei) 龍頭的高端服務業(ye) 具有巨大的空間集聚效應。這些對信息高度依賴的行業(ye) 服務聚集在信息流的節點城市,方便行業(ye) 或企業(ye) 間管理理念、合作和競爭(zheng) 策略、危機應對策略等隱性知識的傳(chuan) 播。“這些企業(ye) 經常在一塊交流,比企業(ye) 上下遊之間的聯係都要密切得多,他們(men) 一個(ge) 也不願分開。”
而北京的優(you) 勢也正在於(yu) 此。
陸大道說,北京早已是中國的“政策高地”,這一重要性質是由首都的功能決(jue) 定的,也是長期發展態勢的自然延伸。“國際性的高端服務業(ye) 機構(國家、大洲等地區總部)進入中國,要和中央政府和各部門打交道,首選落戶地自然是北京。”
“像東(dong) 京、巴黎、倫(lun) 敦、首爾等發達國家的首都,也是因為(wei) 這種功能而發展成為(wei) 國際大都市和國際性金融和商貿中心的。這是符合客觀規律的。相反,美國和澳大利亞(ya) 隻是特例。它們(men) 都是移民國家,先在港口城市形成經濟中心,獨立建國後,出於(yu) 各自的政治原因才確定新建首都。天津的情況不能和他們(men) 類比。”
陸大道認為(wei) ,就經濟總量而言,天津僅(jin) 屬於(yu) 全國第二梯級大都市範疇;就產(chan) 業(ye) 特點而言,天津明顯以第二產(chan) 業(ye) 為(wei) 主體(ti) ,總部經濟遠遠不及北京、上海和香港。在天津發展及濱海新區開發的目標和方向也不宜與(yu) 上海(及其浦東(dong) )、香港類比。“天津的經濟輻射力和影響力在國內(nei) 基本上是大區域性的。”
他表示,將天津定位於(yu) 京津冀城市群以高端服務業(ye) 為(wei) 主的經濟中心城市,不符合天津的優(you) 勢、區位條件及發展現狀。“天津有自己的位置,製造業(ye) 、航運業(ye) ,應該和北京錯位競爭(zheng) 。”
對於(yu) 天津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的定位,陸大道比較認可。“搞一些金融衍生品試驗,比如醫療保險機構發行債(zhai) 券,看看市場反應怎麽(me) 樣。我估計以地區性金融機構為(wei) 主,和原來設想大不一樣。”
“環京津貧困帶”迷思
京津冀三地經濟結構和產(chan) 業(ye) 水平差距懸殊。
在北京率先邁向後工業(ye) 化社會(hui) ,天津處於(yu) 工業(ye) 化後期之時,河北如今仍然處於(yu) 工業(ye) 化中期。這也成為(wei) 整個(ge) 京津冀經濟區協同發展的難點和重點。
公開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河北人均GDP僅(jin) 為(wei) 北京的40%和天津的38%,人均財政收入分別隻有北京、天津的1/6和1/5。
陸大道指出,河北經濟落後主要是從(cong) 改革開放後開始的。此前河北還是沿海地區人口大省、經濟大省,和江蘇差不多,人均GDP僅(jin) 次於(yu) 遼寧。“河北對北京長期是有意見的,認為(wei) 主要是首都和天津兩(liang) 個(ge) 直轄市引起的。”
這也是過去學界主流的觀點。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起,就有學者提出河北“環京津貧困帶”的概念,認為(wei) “貧困帶”的形成主要由於(yu) 京津兩(liang) 市特別是北京市不顧河北省發展利益的結果;還有學者提出,河北經濟是“缺鈣經濟”,是由於(yu) 中央政府要河北省向京津兩(liang) 市供應廉價(jia) 資源和淡水、並接納兩(liang) 市大量汙染物而又得不到合理補償(chang) ,河北省沒有“骨氣”而屈從(cong) 於(yu) 中央壓力的結果。
陸大道並不完全支持這些觀點。
他認為(wei) ,這些現實部分由不公平的經濟關(guan) 係引起,但更多的是曆史和地理環境因素。“環京津貧困帶,在曆史上條件就比較差,滄州是流放的地方,渤海西部則是荒灘。交通方麵,北京機場和天津港口吸引了大量人流物流,河北就搞不起來,這也是地理宿命,不以人的意誌為(wei) 轉移。”
在陸大道看來,河北在改革開放後的落後,更主要的原因是幾十年來地方政府決(jue) 策的失誤,在發展戰略和空間布局上有不當之處。
陸大道指出,從(cong) 20世紀50年代開始,河北就將經濟發展重心置於(yu) 保定以南的太行山東(dong) 麓地帶,而從(cong) 未重視沿海的秦唐滄。直到2006年11月,河北省召開第七次黨(dang) 代會(hui) ,提出了以打造沿海經濟隆起帶為(wei) 主要抓手,建設“沿海經濟社會(hui) 發展強省”,觀念上才真正走出“內(nei) 陸意識”。然而,近年來,河北由於(yu) 急於(yu) 追趕,選擇大搞能源重化工,又導致了結構性危機,加劇了目前的困境。
“還有一個(ge) 很重要的問題,河北缺乏主動性,沒有利用京津兩(liang) 市所提供的發展條件進行具體(ti) 謀劃。”陸大道表示,大家總認為(wei) 京津對外產(chan) 業(ye) 輻射不夠,但同比蘇錫常,他們(men) 主動發現上海需要什麽(me) 、上海能提供什麽(me) 空間,利用上海優(you) 勢進行發展,使得長三角擺脫“虹吸效應”向“輻射帶動”轉變。
他建議,河北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和新型材料工業(ye) ,並注重與(yu) 京津大型製造業(ye) 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業(ye) 基礎相結合。此外,在加強生態建設的同時,下決(jue) 心在京津二市和河北省之間建立淡水和礦產(chan) 資源的生態補償(chang) 製度。
“現在確立北京為(wei) 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城市,就是要保證振興(xing) 這個(ge) 中心。如果北京經過疏解,把首都功能落實好了,這也是協同發展的重要意義(yi) 。”陸大道說。
相關(guan) 閱讀
每日 推薦
- 比亞迪叉車:以綠色科技賦能傳統紙媒轉型
- 推動道路貨運行業高質量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召開2025年第一次全體會議 凝聚合力切實保障貨車司機合法權益
- 三部門多措並舉促進航空口岸通關便利化
- 稅惠政策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
- 10個城市啟動第二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麵電動化試點
- 【四川】多式聯運數智平台建圈強鏈育產業
- 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數字化運營的實踐與價值
- 【江西】交投吉安西中心創新“綠通先行後驗”模式 民生通道再提速 鮮活農產品不再等待
-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 發揮高鐵航空優勢構建快速輸送係統
- 【浙江】“司機之家”提質擴麵
- 2024年民營企業在我國外貿領域創造“三個首次”
熱門 專(zhuan)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