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宏觀經濟 > 正文

從李克強的操心看中國經濟“風口”

發布時間:2015-07-31 09:40:02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關注华体会登录界面

什麽(me) 樣的力量可以將中國這個(ge)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推向新風口
  2015年的這個(ge) 夏天,新一屆政府的任期近半。觀察李克強總理履新以來的施政路徑和政策取向,有助於(yu) 尋找上述問題的答案。
  記者注意到,在內(nei) 外新形勢下,本屆政府在施政過程中展示出一些不同於(yu) 以往的變化。相比以往,李克強麵臨(lin) 著更多無經驗可循的難題,而這主要是因為(wei) 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三期疊加”,經濟和社會(hui) 都麵臨(lin) 複雜多變的發展形勢。
  今年上半年,麵對“不斷加大的下行壓力”,中國經濟增長7%。如何在“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等諸多存在博弈的選項中做好經濟社會(hui) 環境的綜合平衡調控,這將成為(wei) 政府的施政重點。
  在此過程中,針對政府市場關(guan) 係不明、創新乏力、民生問題集中等一係列矛盾,李克強持續推出了簡政放權、創業(ye) 創新、民生兜底等重磅改革措施。外界從(cong) 李克強操心的事項中,試圖解讀中國經濟的未來。
  正如他在今年兩(liang) 會(hui) 記者招待會(hui) 上回答第一財經提問時所說,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實際上是一個(ge) 改革”,不能不多操心。不止是雙創,大刀闊斧的改革已經在更多領域帶來質的變化,改革紅利也隨之成為(wei) 中國政治經濟學中的新熱詞
  拿捏改革和增速
  “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在剛就任總理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hui) 上,李克強這一生動形象的說法定調了本屆政府執政的總序言。在市場起決(jue) 定性作用的思路下,許多不符合當前市場規律和經濟走勢的老做法、老思路正在成為(wei) 曆史。
  中國經濟轉型經曆的特有雙軌製在一定時期內(nei) 促成了長時間的經濟高增速,而經濟發展到今天,無論從(cong) 規律還是客觀實際來說,中國都需要厘清政府和市場的權責,進一步發揮好各自作用。
  李克強上任不久,巴克萊銀行的幾位學者曾提出“李克強經濟學”的概念,試圖定義(yi) 新政府的施政思路。這一理論包含三大要素:一是不出台經濟刺激措施;二是金融領域去杠杆化;三是調整經濟結構。去年以來,中央媒體(ti) 對這一概念化的表述進行了回應和糾偏,稱它以偏概全,造成了刺激和改革對立的輿論假象。
  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包括去年以來出台的一係列穩增長政策等諸多措施都對這一論調進行了證偽(wei) 。
  如何處理好經濟增速與(yu) 改革的關(guan) 係,如何頂住數字上的下行壓力成為(wei) 李克強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既不能讓經濟增速自由落體(ti) 地滑落,也不能違背經濟結構性減速的客觀規律大力刺激。”發改委一名政策製定人士對本報稱,拿捏輕重緩急是新時期政府調控的重要準則。
  如何尋求發展和改革的平衡早在2013年,李克強就亮出了經濟增速“底牌”,強調上下限“區間理論”。在區間內(nei) ,將著力改革創新,而當經濟有滑出區間的風險時則要實施調控。
  創新型調控思路隨著形勢的變化正在變得豐(feng) 滿。今年上半年經濟數據發布以後,李克強明確了宏觀政策走向:“要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相機實施預調微調。”
  不少人士認為(wei) ,這一更具彈性的目標轉變和調控範圍不僅(jin) 是更為(wei) 尊重市場規律的表現,也為(wei) 發展和改革的平衡留足了空間。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在矛盾凸顯的環境下,調控的反應區間在收窄,增加了調控難度,當前政府要做的,就是在合理區間內(nei) 把文章做足。
  隨著經濟體(ti) 量的不斷壯大,政府已經難以一手包辦發展。在此背景下,李克強不僅(jin) 重視調控,更擅長向市場“借力”。近兩(liang) 年席卷中國大地的“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已經成為(wei) 中國經濟“雙引擎”之一。
  梳理官方材料不難發現,注重依靠創新來驅動發展,加快發展新產(chan) 品、新技術、新業(ye) 態、新模式,促進產(chan) 業(ye) 的有序轉移和產(chan) 城融合發展,已經成為(wei) 李克強講話中的高頻詞。
  為(wei) 解決(jue) 財政無法全麵覆蓋投資的問題,以PPP模式為(wei) 代表的投融資機製創新政策正在全國興(xing) 起,這一決(jue) 策在調動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投資建設的同時也保證了經濟的企穩。這其中,不僅(jin) 水電、核電、基礎電信、鐵路、市政基礎設施、農(nong) 業(ye) 、水利工程等諸多領域向民資打開大門,與(yu) 國有、集體(ti) 投資享有同等政策待遇,政府還對這部分資本設置了相應的稅收補助等優(you) 惠政策。
  新一輪對外開放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與(yu) 世界經濟繼續深度融合,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已經成為(wei) 中國贏得發展主動的必選項目。無論到哪裏,對中國優(you) 勢產(chan) 能開展“超級推銷”已經成為(wei) 李克強出訪的標配。
  目前,中國高鐵、核電等項目作為(wei) 中國產(chan) 能名片已經開始規模化地走出國門。“我們(men) 既鼓勵中國企業(ye) ‘走出去’融入全球化,也希望把外國企業(ye) ‘引進來’參與(yu) 中國現代化建設。”李克強6月份會(hui) 見出席全球首席執行官委員會(hui) 代表時指出,中國政府支持本國有實力的企業(ye) 與(yu) 歐美企業(ye) 合作開發第三方市場。
  受外需低迷等因素影響,我國外貿形勢依然嚴(yan) 峻複雜。國務院也多次出台外貿穩增長舉(ju) 措,進一步推動對外貿易便利化,為(wei) 外貿企業(ye) 減負助力,促進進出口穩定增長。
  在國際產(chan) 業(ye) 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的背景下,李克強曾闡述,中國擁有優(you) 勢富餘(yu) 產(chan) 能和性價(jia) 比高的裝備,美歐發達國家有先進技術,雙方開展國際產(chan) 能合作,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產(chan) 業(ye) 升級,開辟深化南北合作的新途徑,實現發展中國家工業(ye) 化與(yu) 發達國家再工業(ye) 化的結合,也有助於(yu) 中國裝備在國際市場競爭(zheng) 中得到檢驗和提升。
  從(cong) 國內(nei) 體(ti) 製探索上來說,自貿區試驗已經在全國多地開花,這其中,上海自貿區的探索已經成為(wei) 涉外經濟體(ti) 製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013年3月份,剛剛履新的李克強在上海考察時表示,中國走到這一步需要一個(ge) 新的開放試點,並鼓勵上海突破阻力,研究如何試點先行。
  從(cong) 掛牌到擴容,兩(liang) 年多來,上海自貿區圍繞外商投資負麵清單管理、貿易便利化、金融服務業(ye) 開放、完善政府監管製度等,在體(ti) 製機製上進行探索和創新,已經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去年底,自貿區這塊“試驗田”開始深耕和擴大,中國宣布在廣東(dong) 、天津、福建特定區域再設三個(ge) 自貿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培林對本報表示,擴大開放,尤其是推動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這幾年的一個(ge) 重大突破。“主動探索開放體(ti) 現了政府在這方麵的決(jue) 心。”劉培林說,開放的主要是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和高端製造業(ye) ,這不僅(jin) 有助於(yu) 推動這些領域的升級,還將為(wei) 國內(nei) 相關(guan) 行業(ye) 的改革探索路線圖,積累經驗。
  自我動刀開門執政
  改革伊始,李克強就旗幟鮮明地將“刀子”動在了政府自己身上。
  在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過程中,李克強的“鐵腕”態度十分鮮明,他不僅(jin) 對屍位素餐不作為(wei) 拍了桌子,更力推將政府權力“曬在陽光下”。他不僅(jin) 批示網友建言,還向更多的草根企業(ye) 家和研究者打開了中南海的大門。
  今年5月份,在發出致克強總理公開信——《對企業(ye) 好才能真的對人民好》後的第54天,桔子水晶酒店CEO吳海被請到中南海,訴說委屈與(yu) 建議。
  以此為(wei) 縮影,本屆政府執政以來的簡政放權和職能轉變已引發廣泛的社會(hui) 效應。到2014年底,國務院共取消下放部門審批事項538項,初步實現了本屆政府任期內(nei) 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削減三分之一以上的目標。
  李克強上任時的放權承諾不僅(jin) 已經超額提前完成,官方還引入了第三方評估督查,近日,官方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對全國第二次大督查發現問題進行整改的通知》,點名了一些政策落實不力的事項。
  劉培林表示,推動以簡政放權為(wei) 核心的政府職能改革,不僅(jin) 提高了政府部門工作效率,更極大地激發創業(ye) 創新的活力,可以說是一舉(ju) 多得。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匯總了社會(hui) 各界對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意見建議。“我們(men) 的所有工作都要全麵接受人民的監督,充分體(ti) 現人民的意願。”李克強說。
  就業(ye) 收入民生情結
  “立國之道唯在富民”、“改善民生是繼續促進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根本”、“要編織一張覆蓋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網”……任何時候,民生問題總是李克強最關(guan) 注的內(nei) 容之一。盡管經濟快速發展,但與(yu) 之伴隨的收入分配不均、環境汙染等問題持續發酵,不僅(jin) 影響民生改善,更有可能形成社會(hui) 問題。
  記者統計發現,在李克強的考察中,超過一半內(nei) 容和民生主題有關(guan) 。在考察地方時,他不僅(jin) 自掏腰包為(wei) 困難群眾(zhong) 置辦年貨,為(wei) 搬進棚改新居的居民貼上“福”字,更深諳田間地頭的生活經驗。
  一次他到農(nong) 民地頭時還抓起一把泥土感歎這樣的土質出產(chan) 不多,並告誡農(nong) 戶要學習(xi) 科學種地,種養(yang) 結合。
  兩(liang) 年多來,有關(guan) 就業(ye) 、治貧、物價(jia) 、棚改、教育、醫療、環境等民生安全網的問題總是財政和政策傾(qing) 斜的重點。
  權威信息顯示,各項經濟指標中,就業(ye) 始終是李克強最關(guan) 心的經濟指標之一。在6月1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上,李克強強調,發展經濟,最基本的還是保障就業(ye) ,不斷增加百姓的收入。
  觀察上半年的一些核心數據,可以看出政策效果。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同比名義(yi) 增長9.0%,扣除價(jia) 格因素實際增長7.6%,跑贏GDP。
  同期,全國城鎮新增就業(ye) 718萬(wan) 人,城鎮失業(ye) 人員再就業(ye) 299萬(wan) 人,就業(ye) 困難人員實現就業(ye) 88萬(wan) 人;二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ye) 率為(wei) 4.04%,位於(yu) 政策目標範圍內(nei) 。

相關(guan) 閱讀

首頁